老师高考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23284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师高考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老师高考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老师高考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老师高考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老师高考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老师高考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老师高考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老师高考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老师高考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老师高考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老师高考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老师高考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老师高考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老师高考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老师高考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老师高考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老师高考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老师高考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老师高考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老师高考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师高考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

《老师高考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师高考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老师高考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

老师高考文言文复习资料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汇编

第一讲文言词汇

【知识梳理】

一、积累文言词汇

如何积累文言实词?

方法是两步:

第一步,阅读文言课文和课外文段时注意积累常用词的意义和用法,第二步是有意识地一个词一个词地记忆。

如:

“卒”这个词——

[卒](zú)

(1)名词①步兵,“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通“呵”,喝问。

(《过秦论》);②古代军队编制,一百人为卒,“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就是使敌人完整屈服而自己不受损失;"破"就是击破敌人而自己则遭受到一定的损失。

(《谋攻》);③差役,“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哭泣着跟看守商量,看守受感动了

(《左忠毅公逸事》)。

(2)动词①死,“初,鲁肃闻刘表卒”(《赤壁之战》);②完毕、结束、成全,“庶刘侥幸,保卒余年”(《陈情表》)。

(3)副词①终于,“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②(cù)同“猝”,仓促,“五万兵难卒合”五万兵难在仓猝之集合起来(《赤壁之战》)。

在读各篇课文时注意积累它的各种意义和用法;然后将这些零散的义项聚集起来,有意识地加以记忆。

有意识地一个词一个词地记忆,可以自己整理,也可以借助工具书。

二、文言词汇知识

(一)古今词义的变化

变化情况

示例

词义扩大

范围扩大

色(脸色-颜色)皮(兽皮-皮肤-表皮)病(重病-病)

义项增多

劝(劝勉-劝勉,规劝)假(凭借、利用-凭借、利用,不真)

词义缩小

范围缩小

臭(气味-坏气味)金(金属-金子)丈人(老人-岳父)

义项减少

让(责备,谦让-谦让)怜(爱,怜悯-怜悯)

词义转移

涕(眼泪-鼻涕)偷(苟且-偷窃)去(离开-到某地去)

感情色彩变化

讽(委婉地劝告-讽刺)爪牙(武臣-坏人的党羽)

了解古今词义变化的规律,是为了防止以“今义”释“古义”。

(二)一词多义

词义

解说

义项

例句

本义

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

早晨

朝令夕改

引申义

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朝见

率天下诸侯而朝周

朝廷

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代

改朝换代

比喻义

用比喻的方法形成的词义

爪牙

喻武臣

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

比喻卫国的重臣。

假借义

借用作另一个同音词的意义

叛,背叛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学习一词多义知识,可以从词的本义推断引申义。

“引”,会意字,本义是拉开弓。

①“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孟子·尽心上》)即用其本义。

由“拉开弓”引申为②“拉”,“左右或引相如去。

”(《廉颇蔺相如列传》)又由“拉”引申为④“抽”,“拔出”,“马蹶,坠地,引佩刀刺马杀之。

”(《宋史·太祖纪》)⑤“拿”,“(东郭先生)引绳而束缚之。

”(《中山狼传》)⑥“带领”,“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

”(《史记·田单列传》)⑦“承担”,“公卿各引咎自责。

”(《北史·周武帝纪》)⑧“举荐、提拔”,“奖引后进,如恐不及。

”(《欧阳修传》)⑨“延请”,“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⑩“退却”,“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赤壁之战》)

(三)古字通假

解说

举例

通假字

有本字而不用,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个借用的字叫通假字。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同“早”)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同“背”)

古今字

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莫”同“暮”);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

异体字

音同义同,形不同。

俛首系颈(“俛”同“俯”)

四、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何中之望哉!

2.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答案:

1.他不摔破头、摔断身肢就很幸运了,还期望什么射中呢!

2.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执政者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上,众多星星都环绕着它。

解析:

1.支:

同“肢”。

2.共:

同“拱”。

第二讲词类活用

【知识梳理】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左右欲刃相如”,“刃”原为名词,“刀口”的意思,在这里作动词用,“用刀杀”的意思。

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

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是词的兼类。

一个词固定地具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

如“使”,有“出使”和“使者”两个意思,一为动词,一为名词,属于词的兼类,也是一词多义。

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

二、必须掌握的词类活用知识。

(一)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

类型及规律

例句

译法

名词作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中山狼传》)

其一犬坐于前(《狼》)

像……一样

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用对待……的方式

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

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用……

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

予分当引决(《指南录后序》)

其势必不敢留君(《廉蔺列传》)

依据……,按照……

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趋向

卒廷见相如(《廉蔺列传》)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

在……,从……,向……

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频率

时公兵不满万(《三国志·武帝纪》)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当……,每……

名词作动词

后面有宾语或补语

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1)动+名:

军,驻军。

(2)介+名+动:

蹄,用蹄踢。

(3)换成动词:

德,感激;风,吹拂。

前面有副词或能愿动词

二月草已芽(《采草药》)

三岁贯汝,莫我肯德(《硕鼠》)

用“而”连接,一端是动词,另一端的名词常活用

蹄而杀之(《黔之驴》)

项王复引兵而东(《项羽本纪》)

男耕而食,女织而衣(《商君书》)

两个名词连用,一个常活用

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春风风人,夏雨雨人(《说苑》)

形作动

后面有宾语

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山多石,少土(《登泰山记》)

换成动词或动词短语:

远,疏远;穷,到尽头;高,推崇;轩邈,争高争远

前面有能愿动词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前面有助词“所”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其他表动态的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

(二)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活用的类型

例句

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形容词使动用法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

名词的使动用法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意动用法

形容词意动用法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上》)

名词的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动词的意动用法

且庸人尚羞之(《廉蔺列传》)

四、阅读下文,回答题目。

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狌。

狸狌,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

狸狌无所食,饥而嗥。

束氏日市肉啖之。

狸狌生子若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辄嗥,嗥辄得肉食,食已与与如也,熙熙如也。

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瓮者,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

狸狌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鬣,又磔磔然,竟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

士怒,推入之。

狸狌怖甚,对之大嗥。

久之,鼠度其无他技,啮其足,狸狌奋掷而出。

卫国有个姓束的,没有别的嗜好,专爱养猫。

他家养了一百多只野猫。

这些猫先把自己家的老鼠捉光了,后来又把周围邻居家的老鼠捉光了。

猫没吃的,饿得喵喵直叫。

束家就每天到菜场买肉喂猫。

几年过去了,老猫生小猫,小猫又生小描。

这些后生的猫,由于每天吃惯了现成的肉,饿了就叫,一叫就有肉吃,吃饱了就晒太阳,睡懒觉,竟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老鼠。

城南有家人家老鼠成灾。

他们听说束家猫多,就借了一只猫回家借老鼠。

束家的猫看见地上那些乱窜的老鼠耸着两只小耳朵,瞪着两只小眼睛,翘着两撇小胡须,一个劲儿地吱吱乱叫,感到非常新鲜,又有点害伯,只是蹲在桌子上看,不敢跳下去捉。

这家的主人看见猫这么不中用,气坏了,使劲把猫推了下去。

猫害怕极了,吓得直叫。

老鼠一见它那副傻样,估计没有多大能耐,就一拥而上,有的啃猫的脚爪,有的咬猫的尾巴。

猫又怕又疼,使劲一跳,逃跑了。

1.主要原因:

狸狌由于被卫人束氏娇惯而没有得到锻炼,渐渐失去了捕鼠本领。

2.启示:

养尊处优的生活会让人连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也失去的。

缺乏锻炼,长期不锻炼业务,必然丧失专业技能。

[注]狸狌:

野猫。

1.与“束氏日市肉啖之”一句中“日”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则群聚而笑之B.吾得兄事之

C.令两人蹲踞而背倚之D.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2.与“鼠群行有堕瓮者”一句中“群”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呈卷即面署第一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C.秋毫不敢有所近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答案:

1.D2.A

解析:

1.题干和A、B、C三项中加点的词是名词作状语。

日,每天;群,成群地;兄,用对待兄长的礼节;背,用背部。

D项是名词作动词,前,走上前去(前面有副词“直”,径直)。

2.题干和A项中加点的词是名词作状语;B、D两项中加点的词是名词作动词,C项中加点的词是形容词作动词。

五、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曹南院知镇戎军日,尝出战小捷。

虏兵引去。

玮侦虏兵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颇失部伍。

其下忧之,言于玮曰:

“牛羊无用,徒縻军,不若弃之,整众而归。

”玮不答,使人候。

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袭之。

玮愈缓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

虏军将至近,使人谓之曰:

“蕃军远来,必甚疲。

我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决战。

”虏方苦疲甚,皆欣然,军严整。

良久,玮又使人谕之:

“歇定,可相驰矣。

”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

遂弃牛羊而还。

徐谓其下曰:

“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

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

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

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吾以此取之。

南院宣徽使(官职名)曹玮南院出任镇戎军的主管长官时,曾经出战大了小胜仗,敌人撤走。

曹玮侦察到敌人已经走远,于是赶着掠夺的牛羊、辎重,缓慢的回师,许多队伍都走散了。

他的部下很担心,对曹玮说:

“牛羊没有什么用,空费军力,不如舍弃它们,整顿军队回去。

”曹玮没有理睬,让人做好战斗的准备。

敌军撤了几十里,听说曹玮贪图牛羊而军队不齐,就连忙回来偷袭他。

曹玮行军更加迟缓,走了地势有利的地方,就停下来等着敌人。

敌军快到附近了,曹玮派人对敌人说:

“你们从远处来,非常疲惫了。

我不想趁你们疲惫的时候攻打你们,请你们休息兵马,待会再决战。

”敌人正因为疲惫叫苦不堪,都非常高兴,整顿了军队休息了很长时间。

曹玮又派人告诉他们说:

“我们休息足了,可以作战了。

”于是各自出兵大战,曹玮取得了重大胜利,于是扔下了牛羊回去了。

他从容的对部下说:

“我知道敌人已经很疲惫,所以假装贪图小利来诱惑他们。

等他们回来,差不多走了一百里了,如果让他们乘着锐气就开战,还不能料定谁胜谁负。

远行的人如果休息一会,就会脚麻站不住,士气也没了,我因此战胜了他们。

1.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与其余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虏方苦疲甚B.颇失部伍

C.耻学于师D.是故明主贵五谷而贱金玉

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与其余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B.一战大破虏师

C.君将哀而生之乎D.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答案:

1.B2.A

解析:

1.B项(失)是使动用法,其余(苦、耻、贵、贱)是意动用法。

2.A项(利)是意动用法,其余(破、生、走)是使动用法。

第三讲文言虚词

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的题。

(伍)子胥入船,渔父知其意也,乃渡之千寻之津。

子胥既渡,渔父乃视之有其饥色,乃谓曰:

“子俟我此树下,为子取饷.”渔父去后,

子胥疑之,乃潜身于深苇之中。

有顷,父来,持麦饭、鲍鱼羹、盎浆,求之树下,不见,因歌而呼之,曰:

“芦中人,芦中人,岂非穷士乎?

”如是至再,子胥乃出芦中而应。

渔父曰:

,“吾见子有饥色,为子取饷,子何嫌哉?

”子胥曰:

“性命属天,今属丈人,岂敢有嫌哉?

二人饮食毕,欲去,胥乃解百金之剑;以与渔者:

“此吾前君之剑,上有七星北斗,价直百金,以此相答。

”渔父曰:

“吾闻楚王之命:

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圭①。

岂图取百金之剑乎?

”遂辞不受,谓子胥曰:

“子急去,勿留!

且为楚所得。

”子胥曰:

“请丈人姓字。

”渔父曰:

“今日凶凶,两贼相逢,吾所谓渡楚贼也。

两贼相得,得形于默,何用姓字为?

子为芦中人,吾为渔丈人。

富贵莫相忘也。

”子胥曰:

“诺。

”既去,诫渔父曰:

“掩子之盎浆,无令其露。

”渔父诺。

子胥行数步,顾视渔者,已覆船自沉于江水之中矣。

注:

①执圭:

春秋时楚国设置的爵位名,它是楚国的最高爵位。

】:

位子胥到船上,渔父知道他的意思,就渡他到了千寻之渡口。

子胥渡过以后,渔父看他脸有饥饿的颜色,于是对他说:

“你在树下等我,我为你取饭。

”渔父离开后,开始怀疑他,就藏在深深的苇荡中,不久,渔父来,拿着麦饭、鲍鱼羹、盎浆,在树下寻找,没见到。

因此用歌声来呼唤他,说“芦中人,芦中人,难道不是穷的士人吗?

”如这样多次,于奇才从芦苇中应声。

渔父说:

“我看见你饥饿,给你取饭,你为何猜疑我?

”子胥说:

“性命属于上天,现在属于丈人,怎么敢猜疑你呢?

两人吃完了饭,想离去,子胥就解下百金之剑,给渔父并说:

“这是我前君的剑,上有七星北斗,价值百金,用这剑来报答您。

”渔父说:

“我听楚王的命令,得到伍子胥的人,赐给粟五万石,进爵执圭。

难道企图百金之剑吗?

”于是推辞不接受。

对子胥说:

“你马上离去,不要停留,将要被楚国人抓获。

”子胥说:

“请问丈人姓名。

”渔父说:

“今天很凶险,两个贼相遇,我所谓是摆渡楚国罪犯的贼。

两个贼相互理解,在于默契,为何问姓名呢?

你是苇中人,我是渔父,富贵了不要忘了我。

”子胥说:

“好!

”于是就离去,告诫渔父说:

“掩盖你的盎浆,不要让它暴露了。

”渔父说好。

于今行走数步,回头看渔父,已经翻船自己沉到江水之中了。

1.下列句中的代词,指代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求之树下,不见之(子胥)B.如是至再是(歌而呼之)

C.此吾前君之剑此(前君之剑)D.掩子之盎浆,无令其露其(渔父)

2.下列句中“相”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价直百金,以此相答B.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C.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D.富贵莫相忘也

答案:

1.D2.B

解析:

1.D.其,代“盎浆”。

2.A.偏指“你”;B.互相;C.偏指“他”;D.偏指“我”。

第四讲复音词语

【知识梳理】

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绝对优势。

复音词语,分为复音词和复音结构(两个单音节词连用)两类;从构成复音词语的词的虚实着眼,复音词语分为复音实词(词语)和复音虚词(词语)两类。

一、复音实词(一个复音词)、实词性复音结构(两个单音词)

类别

举例

注意点

复音实词

单纯词

连绵词

双声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惆怅(伤感,失意)

不要把

一个复音词拆成两个单音词。

叠韵

须臾(片刻,一会儿)徜徉(自由自在往来行走)

译音词

单于(匈奴君长的称号)琵琶(一种弦乐器)

叠音词

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孜孜(勤勉的样子)

合成词

并列式

宾客(客人)社稷(国家)骐骥(良马)

偏正式

足下(一种敬称)黄泉(人死后埋葬的地方)

支配式

更衣(上厕所)从事(下属官员)

附加式

率尔(轻率的样子)阙如(欠缺)

实词性复音结构

两个单音词构成词组

地方(地盘方圆)其实(它的实情、它的果实)

衣裳(上衣下裙)卑鄙(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不要误为一个复音词

两个单音词偶然相遇

中间(中间间杂着)力拉崩倒之声

鼎足之形成(形势形成)矣

偏义复词

昼夜勤作息(作)备他盗之出入(入)与非常也

学习复音实词(词语)知识,要正确解释文言文中的复音词语,既不要把两个单音词误认为一个复音词,也不要把一个复音词拆成两个单音词。

二、复音虚词(包括虚词性复音结构)

复音虚词,本来也有一个复音词和两个单音词(虚词性复音结构)的分别,这里从简易出发,不作分别。

讲一些常见的复音虚词和结构。

复音词

语译

例句

而已

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则已

也就罢了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史记·滑稽列传》)

庶几

差不多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若夫

像那,至于那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岳阳楼记》)

何其

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之谓

说的就是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

谓之

称他为、把它叫做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

所谓

(就是)人们所说的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若何、奈何

怎么样

使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

(《崤之战》)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廉颇蔺相如列传》)

何如

如何,怎么样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

何所

……的是什么

白雪纷纷何所似?

(《世说新语·言语》)

有所

有……的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

无所

没有……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鸿门宴》)

有以

有用来……的

吾终当有以活汝。

(《中山狼传》)

无以

没有用来……的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劝学》)

何以

拿什么,凭什么

何以战?

(《曹刿论战》)

是以

因此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

虽然

虽然(即使)这样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唐雎不辱使命》)

然而

这样,可是……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

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向使

如果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所以

①……的原因

②用来……;

……的凭借

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于是

①表示承接关系

②从这,在这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捕蛇者说》)

以为

①以(之)为

②而为

③认为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过秦论》)

②收天下之兵,……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过秦论》)

③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也与、也与哉也乎哉

复音语气词,兼有几个词的语气,但重点在最后一个词上

其可怪也与!

(《师说》)

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

(《论语·阳货》)

吾罪也乎哉!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第五讲文言句式

【知识梳理】

文言句式,一般指与现代汉语表示形式有较大不同的几种文言句式。

所谓有较大不同,以判断句为例。

判断句,在现代汉语中主要用判断词“是”表示,而在古代汉语中则主要用“……者,……也”的形式来表示。

常见的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几种。

句式

规律或标志

例句

用“者”(表停顿)“也”(表判断)表示

……者,……也

亚父者,范增也

……者,……

粟者,民之所种

……,……也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

刘备,天下枭雄

……者也

(客)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用“为”(动词)表示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用“乃”、“则”、“即”、“皆”、“非”(副词)等表示

此乃天也/山下皆石穴罅

人非生而知之者

用“是”(判断词)表示

翩翩两骑来是谁

用“于”表示

……于……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用“为”表示

为……/为……所……/为所……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巡船所物色/若属皆且为所虏

用“见”(受)表示

见……/见……于……/受……于……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用“被”表示

被……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无被动标志

意念上的被动

余羁縻不得还/戍卒叫,函谷举

省略主语

承前省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蒙后省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自称时省

(予)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予)手自笔录,(予)计日以还

对话中省

(刿)问:

“(公)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我)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省略谓语

省略谓语动词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省略宾语

省略动词的宾语

使(之)归赵

省略介词的宾语

竖子不足与(之)谋

省略介词

省略介词“于”或“以”

以钟磬置(于)水中/试之(以)鸡

倒装句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倒装句又可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几种。

句式

规律或标志

例句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时人莫之许也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

/君何以知燕王?

用“之”“是”(助词)将宾语前置

何陋之有/惟命是从

为强调宾语而无条件前置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介词“以”的宾语有时前置

余是以记之/一言以蔽之

代词“自”作宾语常常前置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用“之……者”或“……者”表示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求人可使报秦者

用“之”把形容词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数量词作定语有时后置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主谓倒置

为强调谓语而倒置

甚矣,汝之不惠!

介宾短语后置

“于”(乎)宾短语常后置

以勇气闻于诸侯/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以”宾短语有时后置

皆不可拘以时月/又试之(以)鸡

三、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2)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

(3)(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

(4)金玉是贱,人民是宝。

(5)人或问之:

“何为泣乎?

(6)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

(7)何谓得之于心。

(8)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何中之望哉!

(9)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

(10)子急去,勿留!

且为楚所得。

答案:

(1)村子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驯养了一只蟋蟀;

(2)始终不被愚蠢的和尚

及庸俗的士人的开凿所玷辱。

(3)终于用孙武做将领。

(4)把金玉看得低贱,把人民当作宝贝。

(5)有人问他:

“你为什么哭呀?

”(6)王烈派人寻找,就是那个原先偷牛的人。

(7)什么叫做在心里获得它(射箭之道)?

(8)他不摔破头、摔断身肢就很幸运了,(还)期望什么射中呢!

(9)(我)大概将要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