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单元重点.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23965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8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单元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单元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单元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单元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单元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单元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单元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单元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单元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单元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单元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单元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单元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单元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单元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单元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单元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单元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单元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单元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单元重点.docx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单元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单元重点.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单元重点.docx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单元重点

化学各单元重点知识(上)

第一单元重点知识

一、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方面。

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即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关键在于看有没有其它物质生成,而不能根据伴随的现象来判断。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主要包括颜色、气味、状态、溶点、沸点、密度、硬度、导热导电性及水溶性,化学性质以化学变化为前提。

二、在常见仪器中,能够直接加热的是试管和蒸发皿,垫石棉网能够直接加热的是烧杯和烧瓶,用做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是试管,用做配制溶液和较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是烧杯,用于搅拌、过滤和转移液体的仪器仪器是玻璃棒。

量取一定量液体用量筒和胶头滴管,化学药品一般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毒,因此,①在取用药品时,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②实验用剩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而是放入指定的容器。

③取用药品时,在没有告诉用量时一般按最少量取用:

液体取1-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三、①块状固体一般用镊子取用,粉末状固体一般用药匙或纸槽取用。

②液体药品盛放在细口瓶中,倾倒液体药品时,标签必须朝向手心,防止残留药液流下腐蚀标签。

③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如果仰视,则读数偏小(实际值大于读数),如果俯视,读数偏大(实验值小于读数)。

胶头滴管使用时必须竖直悬空,不能倾斜,也不能伸入试管中,更不能平放,否则会使液体倒流而腐蚀胶帽。

④使用酒精灯时,灯内酒精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如果将酒精灯打翻而失火,立即用湿抹布盖灭;加热时,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部分加热;给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向下倾斜,防止冷凝回流,使试管炸裂;给液体加热时,试管口向上倾斜,与桌面成45°的夹角,试管口不能对着有人的方向,加热时先均匀受热,然后集中在药品下端加热,加热完毕后不能立即用冷水洗涤,防止试管炸裂。

⑤洗涤时用试管刷,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示仪器已洗干净。

 

第二单元重点知识

一、空气的组成:

1、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其中氮气占4/5,氧气占1/5,二者的体积比为4∶1

2、空气按体积计算:

氧气占21%,氮气占78%,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

同时,空气的组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改变的。

3、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略重,难溶于水,不燃烧,不支持燃烧。

也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4、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空气的鉴别: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能使木条燃烧剧烈的气体是氧气,无明显变化的气体是空气,立即熄灭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和氮气,然后分别向木条熄灭的两瓶气体中加入澄清的石灰水。

振荡,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无明显变化的气体是氮气。

5、空气的污染:

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粉尘和有害气体两大类,其中有害气体有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三种,它们来源于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6、空气中氧气的测定(装置图见课本27页图2-3):

①.燃烧匙中必须装入过量的红磷,目的是完全除去空气中的氧气。

②.观察到的现象是: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b.打开弹簧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③通过实验得到的结论是:

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④实验中发现集气瓶中的水少于1/5,其原因可能是a.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完全除去;b.装置不严密,外界空气进入;c.温度没有降低到常温就打开弹簧夹;d.导管内事先没有装满水。

⑤反应后剩余气体主要是氮气,该气体的物理性质是不溶于水,化学性质是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二、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略重,不易溶于水,固态、液态氧气均为淡蓝色。

2、碳+氧气=二氧化碳:

C+O2=CO2发出白光,放出热,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硫+氧气===二氧化硫,S+02===S02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做此实验时,应在集气瓶中留少量的水,其目的是吸收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造成空气污染。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4P+502===2P2O5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3Fe+2O2===Fe3O4,剧烈反应,火星四射,产生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做此实验时,必须在集气瓶底部留少量

的水或铺一层细沙,防止生成物炸裂集气瓶。

镁+氧气===氧化镁2Mg+O2===2MgO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

总之,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条件下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在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较强的氧化剂。

以上反应都是化合反应,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

3、工业制取氧气采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它属于物理变化。

是利用液态氮比液态氧的沸点低的原理。

实验室制取氧气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混合:

过氧化氢==水+氧气2H2O2===2H2O+O↑

(二)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2KClO3===2KCl+3O2↑在以上两个反应中,加入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它加快制取氧气的速率,如果忘记加入二氧化锰会使反应速率减慢,对产生氧气的总量没有影响。

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里,能够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催化剂。

注意,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它的特点是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

(三)加热高锰酸钾: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2KMnO4==K2MnO4+MnO2+O2↑

①操作步骤:

查→装→定→点→收→离→熄,注意,刚开始有气泡产生时,不能立即收集气体,原因是气体不纯,只有当气泡连续产生时才能收集;收集完毕后应先撤离导管,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沿导管回流,使试管炸裂。

②必集氧气时用向上排空气法,原因是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同时还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原因是是氧气不易溶于水。

③鉴别氧气的方法: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木条重新复燃,说明该气体是氧气,验满氧气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水平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重新复燃,证明氧气已满。

④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颗粒进入导管。

⑤某同学用排水法收集的氧气,经检验不纯,可能的原因有:

a气泡刚开始产生就立即收集;b集气瓶中没有装满水,空气没有完全排净;c没有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d将装满氧气的集气瓶倒放。

⑥如果没有收集满氧气,可能的原因是药品量太少或装置不严密漏气。

第三单元知识点

一、电解水

1、观察到的现象:

通电后,在电源两极出现气泡,负极产生的气体多,正极产生的气体少,二者的体积比约为2∶1,即“正氧负氢,氢二氧一”,而产生的氧气与氢气的质量比为8∶1。

2、检验方法:

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说明是氢气。

3、原理:

水==氢气+氧气2H2O===2H2↑+O2↑

读法:

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4、结论:

电解水的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同时也说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5、化合物: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如:

CO2、H2O、KMnO4、KClO3。

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叫做氧化物,如CO2、H2O、P2O5、H2O2、Al2O3。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

如:

C、S、P、Fe、Cu、Mg、H2、N2、O2、He、Ne、Ar。

二、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1、分子:

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同种物质的分子,其性质相同。

影响分子运动的因素有:

温度越高、表面积越大、空气流通速度越快,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压强越大,分子间隔越小,一般而言,同一物质中固体时分子间的间隔最小,液体间隔较大,气体时间隔最大,对于水来说,液体间隔最小,固体冰间隔较大,气体间隔最大。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原子和分子的本质区别在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够分解而原子不能够分解。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变,只是分子间间隔发生变化,当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改变,转化成其它物质的分子,如在电解水的反应中,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发生变化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没有发生变化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2、净化水的过程由低到高的顺序是静置沉淀→加明矾形成胶状物吸附沉淀→过滤→活性炭吸附→加热煮沸或蒸馏,过滤是将难溶性的固体物质从液体中分离出来的方法,主要的仪器有漏斗、烧杯、铁架台和玻棒,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操作步骤一贴(将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液体低于滤纸边缘)三靠(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烧杯紧靠玻璃棒)过滤后发现液体浑浊的可能原因是滤纸破损或液体高于滤纸的边缘或仪器没有清洗干净。

3、硬水是指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软水是指含有较少或不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鉴别硬水和软水的方法是加入肥皂水,搅拌,产生泡沫多的是软水。

泡沫少的是硬水,将硬水软化成软水的方法是加热煮沸或蒸馏。

爱护水资源必须作到一方面节约用水,另一方面防止水体污染。

造成水污染的主要物质有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和废渣,农业生产上用的农药、化肥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第四单元知识点

1、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中一定存在的是质子和电子,可能存在的是中子(一般氢原子无中子)。

由于原子核与核外电子二者所带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在同一原子中:

核电荷数(带正电)=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其它原子质量/碳原子质量的1/12=质子数+中子数。

2、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同种元素,其核内质子数相同,不同元素,核内质子数不同,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

地壳中元素的含量由高到低的前四位是氧、硅、铝、铁,其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元素符号的物理意义是首先表示一种元素,其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如:

“H”表示氢元素,还表示一个氢原子,要表示多个原子时,可在元素符号的前面加上数字,如:

三个氢原子—3H,5个磷原子—5P

3、决定元素的种类是核电荷数(或质子数),(即一种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或者核电荷数不同);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

同种元素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如:

Fe、Fe2+、Fe3+因核电荷数相同,都称为铁元素,但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所在地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不同。

4、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

圆圈代表原子核,圆圈内的数值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代表电子层,有几条弧线就表示有几个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值表示各电子层所容纳的电子数,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在形成化合物时容易失去电子,带正电核而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不少于4个,在形成化合物时容易得到电子,带负电荷而形成阴离子。

所以说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化学式:

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化学式,化学式的含义有①表示一种物质②表示组成该物质元素的种类③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④表示该物质一个分子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

如果要表示多个分子时可在前面加上适当的系数。

如“H2O”表示①水这种物质②表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③表示一个水分子④表示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6、不同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①同一符号前后均无数值时,既表示一种元素,又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如:

“O”表示氧元素和一个氧原子,有的还表示由该元素组成的单质:

Fe、Mg、K等,非金属单质:

C、S、Si和稀有气体单质:

He、Ne、Ar。

②同一符号前有数值而后无数值时,只表示原子个数,如:

“2H”表示两个氢原子。

③同一符号前无数值而后有数值时,既表示一种物质又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如“H2”表示氢气,又表示一个氢分子。

④同一符号前后均有数值时,只表示分子个数,如“2H2”表示两个氢分子。

⑤由不同符号组成的,不论前面有没有数值,都表示分子,只不过前面有数值时,只表示分子个数,如“2H2O”只表示两个水分子;当前面没有数值时,既表示一种物质,又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如“H2O”既表示水这种物质,还表示一个水分子。

7、化学符号中的数字的意义:

①符号前面的数字只表示微粒个数,如“2H”表示两个氢原子,“2H2”表示两个氢分子,“2H2O”只表示两个水分子,“3Mg2+”表示3个镁离子。

②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每一个分子中含有的该元素的原子个数,如“O2”表示每一个氧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P2O5”表示每一个五氧化二磷分子中含有两个磷原子和五个氧原子。

③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每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如“Mg2+”表示每一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④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在化合物中该元素的化合价,如“Al2O3”在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8、当题目要求指出化学符号中数字的含义时,一般是由整体到局部,将有关的数字全部说清楚,如指出下列符号中数字“2”的意义:

①、“2H2”表示两个氢分子,且每一个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构成。

②、“2P2O5”表示两个五氧化二磷分子并且每一个五氧化二磷分子中含有两个磷原子。

③、“2Mg2+表示两个镁离子并且每一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④、“2H”表示两个氢原子。

⑤、H2O表示每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

⑥、“H2”表示每一个氢分子由两个氢原子构成。

9、题目没有要求指出化学符号中数字的含义,而是只要求说出符号表示意义时,只说整体表示的含义就行。

如“2H”表示两个氢原子,“2H2”表示两个氢分子,“2H2O”只表示两个水分子,“3Mg2+”表示3个镁离子。

10、化学式的含义是:

表示一种物质:

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组成该物质的元素种类;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构成。

如“P2O5”表示五氧化二磷;表示一个五氧化二磷分子;表示五氧化二磷是由磷元素和氧元素组成;表示每一个五氧化二磷分子是由两个磷原子和五个氧原子构成。

 

第五单元知识点

1、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所有的化学变化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而物质变化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并且强调的是质量总和相等。

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是在一切化学变化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2、化学方程式: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化学方程式,它的含义是①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②通过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C+O2CO2表示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还表示每12份质量的碳和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再比如:

4P+5O22P2O5表示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同时还表示每124份质量的磷和160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后生成284份质量的五氧化二磷。

3、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两条原则:

①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②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第六单元知识点

一:

金刚石、石墨、C60热点知识及中考考点

1、碳元素形成的单质有金刚石、石墨和C60,磷元素形成的单质有红磷和白磷,这些单质物理性质不相同的原因是:

前者是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后者是磷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所以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

如果要证明金刚石、石墨和C60是碳元素形成的单质,一般是将这些物质放在氧气中燃烧,结果生成物都是二氧化碳,同样要证明红磷与白磷是磷元素形成的单质,同样是将它们放在氧气中燃烧,结果生成物都是五氧化二磷。

2、金刚石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最坚硬的物质,因而可用来切割大理石或刻划玻璃,石墨是自然界存在最软的矿物之一,可以做电极或石墨炸弹,活性碳、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特点,因而具有吸附性,可以做冰箱的除臭剂或防毒面具中的滤毒剂。

3、由于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我国古代字画虽年深日久却不褪色,同样,通常将木质电线杆稍稍烤焦,记录重要文献资料通常用碳素墨水书写都是利用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

点燃

点燃

4、碳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当氧气充足时,碳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C+O2=CO2;当氧气不足时,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2C+O2=2CO。

碳还原氧化铜时,观察到的现象是黑色粉末变成亮红色,同时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反应方程式2CuO+C2Cu+CO2↑在此反应中碳为还原剂,具有还原性,通常用来冶炼金属。

炼铁Fe2O3+3C2Fe+3CO2↑

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热点知识及中考考点

1、工业制二氧化碳通常采用高温煅烧石灰石的方法,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反应方程为CaCO3CaO+CO2↑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通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而制得,原理为

CaCO3+2HCl==CaCl2+H2O+CO2↑由于生成的碳酸(H2CO3)不稳定,易分解,反应方程式为

H2CO3==H20+CO2↑,注意:

在制取二氧化碳时,固体药品只能用大理石或石灰石等难溶性的块状固体,液体只能用稀盐酸而不能用浓盐酸,原因是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得到的气体不纯;不能用硫酸,原因是硫酸与碳酸钙反应后的生成物微溶于水,覆盖在固体物质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使反应不能完全进行。

3、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与用过氧化氢H2O2和二氧化锰MnO2混合制取氧气的装置完全相同,都是用固体与液体混合来制取气体、同时不需要加热的装置。

同时这种反应装置也可以用锌(Zn)和稀硫酸(H2SO4)反应来制取氢气,但收集方法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而要换成向下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来收集。

4、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原因是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解于水。

5、检验二氧化碳气体一般用澄清石灰水,方法是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

CO2+Ca(OH)2=CaCO3↓+H2O

6、检验集气瓶中是否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立即熄灭,说明二氧化碳收集已满。

三: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热点知识及中考考点

1、由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分子构成不同,所以二者的性质不同。

同样由于水H2O与双氧水H2O2,氧气O2与臭氧O3的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它们的性质也不同。

2、二氧化碳使蜡烛熄灭的实验中

(1)观察到的现象是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

(2)由此说明二氧化碳具备的性质是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同时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3)根据这条性质二氧化碳通常用来灭火(既利用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也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原因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反应方程式为:

CO2+H20=H2CO3,加热后红色消失,试液又变成紫色,同时有气泡产生,原因是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H2CO3=CO2↑+H20,通过这个现象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4、二氧化碳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是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起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反应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此反应也是实验室鉴别二氧化碳的方法。

5、二氧化碳的用途是①灭火(既利用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也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②作气体肥料;③化工原料;④干冰用作致冷剂,常用于贮藏食物或进行人工降雨、舞台艺术等。

6、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

由于人类消耗矿物能源的不断增加,森林遭到破坏,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上升,从而造成全球气候变暖,温度升高,发生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的危害性:

全球变暖可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部分城市,以及土壤沙漠化,农作物减产等。

防止温室效应应采取的措施:

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使用,更多地使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清洁能源,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等。

7、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收集一氧化碳气体只能用排水集气法,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原因是一氧化碳有毒,易造成空气污染。

8、一氧化碳有毒,是一氧化碳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造成肌体缺氧。

点燃

9、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能够燃烧,纯净的一氧化碳能够安静地燃烧,火焰成蓝色,不纯的一氧化碳点燃时有可能发生爆炸,因而点燃前必须检验一氧化碳的纯度,反应方程式为:

2CO+O2=2CO2。

可用做气体燃料,同时一氧化碳还具有还原性,能够还原氧化铜,现象为黑色粉末变成亮红色。

同时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反应方程式为CuO+COCu+CO2,CO为还原剂,用来冶炼金属。

中考热点

1、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能使小白鼠死亡,原因是CO2不能供给呼吸,缺氧窒息而死,CO有毒,中毒而亡。

2、用石灰浆新抹的墙壁容易“出汗”,原因是石灰浆的主要成份是氢氧化钙,它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起反应生成水的缘故:

CO2+Ca(OH)2=CaCO3↓+H2O。

3、长期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的内壁有一层白膜,它是碳酸钙,化学式为CaCO3,除去它只能用稀盐酸。

反应方程CaCO3+2HCl=CaCl2+H2O+CO2↑

4、收集一试管二氧化碳气体,将试管倒置于澄清石灰水中,观察到的现象是试管内液面上升,试管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原因是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使试管内气体总体积减少,压强降低,形成压力差,反应方程为:

CO2+Ca(OH)2=CaCO3↓+H2O。

如果液体是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的现象是试管内液面上升,试管内的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原因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反应方程式为:

CO2+H20=H2CO3。

5、要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气体可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原因是一氧化碳可以还原氧化铜而二氧化碳与氧化铜不反应。

,从而除去一氧化碳而留下二氧化碳,反应方程为:

CuO+COCu+CO2,如果要除去一氧化碳中混有的二氧化碳,可将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原因是一氧化碳不与石灰水反应而二氧化碳可与石灰水反应从而除去二氧化碳而留下一氧化碳气体。

反应方程为:

CO2+Ca(OH)2=CaCO3↓+H2O

 

第七单元知识点及中考热点知识

1、燃烧:

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燃烧的条件是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它是可燃物着火燃烧时的最低温度,不能随意改变。

灭火的原理是破坏燃烧的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方法有隔绝空气、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隔离(或清除)可燃物。

2、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中:

①观察到的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着火燃烧,水中的白磷与铜片上的红磷无现象,如果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空气或氧气,观察到的现象是水中的白磷开始着火燃烧。

②原因是铜片上的白磷温度达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