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人教版必修一3.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24414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0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人教版必修一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人教版必修一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人教版必修一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人教版必修一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人教版必修一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人教版必修一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人教版必修一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人教版必修一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人教版必修一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人教版必修一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人教版必修一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人教版必修一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人教版必修一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人教版必修一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人教版必修一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人教版必修一3.docx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人教版必修一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人教版必修一3.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人教版必修一3.docx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人教版必修一3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2014·上海单科·36)议会令状 

以下是14世纪英国议会的令状一则:

问题:

(12分)

(1)根据材料,当时的议会中国王和各等级的政治地位如何?

(6分)

(2)上述政治状况在“光荣革命”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6分)

【考点】

(1)英国革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2)英国革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

(1)根据材料“……不过主教、郡守、男爵、审判官、法官及其他王室议事会成员如果没有国王的特别指令则不得擅自离会。

你们还需要留在议事会行使职责、处理公务”可以看出,英王在中世纪的议会中居于中心地位,教士、贵族实际行使议会权力,骑士、市民代表等处于从属地位。

(2)从“光荣革命”的意义和影响来作答;同时把握各阶层的地位同样也发生变化,即议会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力量逐渐上升,成为议会中的主导力量。

【答案】

(1)水平1:

从材料中提取完整的信息(6分)

·英王在中世纪的议会中居于中心地位;教士、贵族实际行使议会权力;骑士、市民代表等处于从属地位

水平2:

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不完整(4-2分)

其他答案:

仅复述、摘抄材料中的信息或回答与史实不符(0分)

(2)水平1:

能结合所学知识与材料信息进行完整对比(6分)

·光荣革命后,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国王权力进一步受到限制;议会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力量逐渐上升,成为议会中的主导力量

水平2:

所学知识与材料信息的对比不完整(3分)

其他答案:

回答与史实不符(0分)

2.(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目录A

第一章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第二节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革命形势的成熟

第三节革命的开始第一和第二次内战共和国的建立

第四节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第五节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六节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政变

第二章(略)

 

——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

目录B

第一章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

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第一节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

第二节文艺复兴

第三节宗教改革

第四节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

第二节(略)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2011年版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资产阶级革命;“文化大革命”;新航路的开辟;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解析】本题为开放型试题,对材料进行认真对比,找到不同,是解体关键,然后运用历史史实和历史分析方法等多种思维加以分析即可,注意史实准确,论述充分。

【答案】评分说明:

不同之处:

指出的不同之处表述明确清楚;既可指出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也可指出其他不同。

(4分)

分析原因:

观点正确;可以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分析合理充分。

历史史实角度:

史实准确,言之成理,论述充分。

历史认识角度:

有历史依据,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教材出版时代角度:

对时代特点概括准确,辩证地看待时代对历史研究的影响,用具体例证加以说明。

综合多种角度或另有角度进行分析,酌情赋分。

(8分)

示例:

不同:

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

目录A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B以16世纪的世界为开端。

原因:

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

目录A编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

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

目录B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

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

目录B反映了21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

(示例说明:

本示例仅就教材出版时代分析原因,为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其他角度不再示例。

3.(2014·山东文综·39)(22分)奴隶贸易对英国和世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史实

1501年,第一批非洲奴隶运抵西印度群岛。

1562~1563年,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

1631年,英国在西非建立了第一个贩奴堡垒,英国政府贩奴活动正式开始。

1670~1776年,英国贩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数量的总和。

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

1833年,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

——据杨瑛《英国奴隶贸易的兴衰》等

史论

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

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

——据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欧洲经济发展》等

(1)指出英国在世界奴隶贸易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国内因素。

(4分)

【考点】

(1)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

(1)第一问从国际、国内两个角度入手,国际上老牌殖民国家逐渐衰落,英国逐步取得殖民优势,拥有广阔殖民地;而且新航路开辟后,英国位置优越,处于大西洋航运的交通线上,便于其开展海外奴隶贸易。

国内主要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回答。

政治上确立先进的资本主义政体;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答案】

(1)国际:

西班牙、葡萄牙等老牌殖民国家衰落,英国在海外殖民争夺中逐渐取得优势地位;

国内:

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经济迅速发展。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1.(2014·海南单科·12)1781~1783年间,美国邦联政府财政采用各州分摊的做法,要求各州上缴总计1000万美元,部分州以各种理由推脱,结果邦联政府只收到不足200万美元。

这表明(  )

A.邦联政府可向各州征税B.全国性政府有名无实

C.邦联政府未获各州认可D.各州有明显分离倾向

【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邦联制

【解析】材料显示“邦联政府财政采用各州分摊”与征税无关,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中“要求各州上缴总计1000万美元,结果只收到不足200万美元”说明邦联政府权力较弱,故B项正确;依据所学,当时邦联政府已经获得各州的承认,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明邦联政府权力,没有提及各州分离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4·安徽文综·19)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罗伯特·达尔指出:

“在民主国家,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远胜于普通公民,但他们还不是专制君主。

”这表明(  )

A.民主国家难以避免君主专制B.“主权在民”的观念不断强化

C.政治精英危害公民基本权力D.政治和官僚精英权力受到制约

【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三权分立

【解析】根据题中“在民主国家……但他们还不是专制君主”,故A项错误;“主权在民”的观念题中没有反映,故B项错误;“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远胜于普通公民,但他们还不是专制君主”得知政治精英并没有危害公民基本权力,故C项错误;根据题中“当代美国”关键信息,得出美国的政体为遵循了“分权与制衡”原则的民主共和制度,政治和官僚精英权力受到制约,故D项正确。

【答案】D

3.(2014·天津文综·4)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

“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

”这句话着重强调美国联邦宪法(  )

A.创造了新的宪法体制B.不具有普适性

C.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D.具有借鉴意义

【考点】美国共和制度的确立——1787年宪法

【解析】1787年宪法创造了联邦制总统制共和制,但与题意无关,故A项错误;托克维尔认为1787年宪法“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说明它只适合美国特殊的国情,不具有普适性,故B项正确;1787年宪法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但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1787年宪法“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因此不具有借鉴意义,故D项错误。

【答案】B

4.(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33)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

这一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  )

A.主权在民原则B.天赋人权原则

C.各州自治原则D.各州平等原则

【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独立宣言》

【解析】结合1787年宪法可知,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说明1787年宪法没有给予印第安人、黑人同白人同等的权利,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这违反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故A、C、D项错误。

【答案】B

5.(2014·北京文综·20)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意大利企业家阿格涅利提出,欧洲要想和平、强大,就必须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超越邦联阶段,建立联邦制的“欧洲合众国”。

能够佐证上述观点的美国历史事实是(  )

①邦联政治结构松散,无力平息社会动荡

②联邦剥夺了各州的自主权,稳定了统治秩序

③邦联没有统一的关税,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

④联邦统一发行货币,促进了经济的有序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考点】美国独立战争与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与美国共和制的确立(联邦制)

【解析】独立之初的美国实行松散的邦联,国家不掌握军队,无力平息社会动荡,故①正确;1787年宪法规定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保留一定的自治权,故②错误;邦联制下没有制定统一的关税,美国在与欧洲各国的贸易中也常常处于不利地位,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故③正确;邦联制下各州都可以发行货币,各行其是,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拥有经济大权,统一发行钱币,有利于经济的有序发展,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6.(2014·重庆文综·14)(3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美国的政治制度赋予了各州教育行政自主权,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各高校入学考试内容千差万别,中学无法适应。

在这种情况下,1926年,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推出了学业性向测验(SAT),测试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

1950年,林奎斯特教授认为SAT不利于引导学生在高中阶段认真学习,他另起炉灶,创立了美国高校测验(ACT),考查学生接受中学教育后所达到的水平。

1960年,ACT正式作为一种美国大学入学考试被高校使用。

当今,SAT和ACT是美国最重要的两种高等学校入学考试。

——摘编自康乃美等《中外考试比较》

(3)根据材料三,分别说明SAT和ACT设立的初衷,(4分)指出二者的主要区别。

(4分)结合所学知识,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是由其什么政治制度决定的?

(2分)

【考点】(3)美国的教育制度改革;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联邦制)

【解析】(3)第一小问中SAT的初衷从材料三中“各高校入学考试内容千差万别,中学无法适应。

在这种情况下,1926年,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推出了学业性向测验(SAT),测试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的信息来归纳即可;ACT设立的初衷从材料三中“1950年,林奎斯特教授认为SAT不利于引导学生在高中阶段认真学习,他另起炉灶,创立了美国高校测验(ACT),考查学生接受中学教育后所达到的水平”的信息来归纳即可;第二小问从材料中“SAT测试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和“ACT考查学生接受中学教育后所达到的水平”的信息来对比归纳即可;第三小问结合材料三中“美国的政治制度赋予了各州教育行政自主权,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联系1787年宪法的内容,可归纳出联邦制。

【答案】(3)初衷:

SAT是为了让中学更好地适应高校入学考试,ACT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

区别:

SAT侧重考查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ACT侧重考查学生的中学学业水平。

制度:

联邦制。

7.(2014·全国大纲卷·39)(6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棉花从古老文明的摇篮印度走出来,几千年间,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材料二公元1世纪,阿拉伯商人将精美的细棉布带入欧洲。

15世纪,英格兰出现棉花种植,随后被英国殖民者带到了英属北美殖民地。

棉织品的魅力渐渐征服了欧洲人,对棉织品的需求与日俱增。

18世纪中叶,棉纺织业率先出现了机器生产,英国工业革命由此开始。

工业化生产扩大了对棉花的需求。

英属北美殖民地南部因其自然条件适宜,棉花种植业迅速发展起来,成为英国的主要棉花原料供应地。

创造了所谓“棉花王国”的神话。

美国南方的种植园主千方百计向中西部地区扩展棉花种植园,并且认为“人们不敢向棉花开战,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敢于向棉花开战,因为棉花就是王。

   ——摘编自[法]埃里克·奥森纳《棉花国之旅》等

(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棉花种植业对美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10分)

【考点】(4)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内战

【解析】(4)根据材料二关键词“英属北美殖民地……棉花种植业迅速发展起来,成为英国的主要棉花原料供应地。

…美国南方的种植园主千方百计向中西部地区扩展棉花种植园,并且认为人们不敢向棉花开战,”并结合美国内战的背景进行回答即可。

【答案】(4)影响:

促进南部经济发展;加强与英国的经济联系;推动奴隶制的扩展;加剧南北矛盾,加速美国内战的爆发。

(10分)

8.(2014·上海单科·38)扩张之路

美国在19世纪末的扩张

问题:

(13分)

(2)美国实行扩张政策的前提是什么?

(4分)

【考点】

(2)美国的扩张和强盛——南北战争;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

(2)结合美国国内政治南北战争的作用和美国经济上进行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作答。

【答案】

(2)水平1:

能根据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合理解释(4分)

·南北战争结束,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迎来了工业化的高潮,并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

其他答案:

回答与材料、问题无关或不符合史实(0分)

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1.(2014·北京文综·21)图10是法国1789年的一幅漫画。

画中三人分别代表贵族、平民和教士。

结合所学判断,漫画所要表达的意愿是(  )

A.第三等级反对制定新宪法

B.三个等级联合废除君主制

C.三个等级合力制定新宪法

D.三个等级修改拿破仑法典

【考点】法国大革命

【解析】画中平民是第三等级代表之一,参与新宪法的“打造”,说明第三等级中的平民并不反对制定新宪法,故A项错误;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法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君主制,故B项错误;满足中三个等级联合“打造”新宪法,合力制定新宪法,故C项正确;拿破仑法典是1804年拿破仑称帝后制定的,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4·上海单科·25)①1862年普鲁士国王任命俾斯麦为首相。

②俾斯麦是“现实主义政治”大师。

③他在就任首相后的首次演讲中即宣称:

“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

”④德国的统一确实是通过铁血政策实现的。

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考点】德国的统一和崛起——德意志的统一

【解析】①是陈述性的不是解释性的,不符合题意;②交代了俾斯麦是怎样的一个人,是解释性的,符合题意;③是陈述性的,不符合题意;④解释了德国是如何完成统一的,是解释性的,符合题意,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3.(2014·江苏单科·14)俾斯麦企图建立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立宪议会制度,以达到保持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优势之目的。

这种设想在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

下列能体现这一目的的正确选项是(  )

A.联邦议会由民选产生B.帝国议会掌握着立法大权

C.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D.帝国皇帝有主宰议会之权

【考点】德国的统一与德意志帝国的政治体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

【解析】联邦会议并不代表议员个人意志,议员代表的是各邦君主的意志,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是各邦君主权利的集中体现,发挥的性质是主权性质而非议会性质,不经过选民产生,故A项错误;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皇帝和联邦议会的批准才能生效,故B项错误;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故C项错误;皇帝是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等,是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优势的体现,故D项正确。

【答案】D

4.(2014·广东文综·22)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德国的评述是(  )

A.“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

B.“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

C.“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

D.“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

【考点】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71年宪法

【解析】1895年,德国处于第二帝国时期,结合1871年帝国宪法的内容可知,德国议院的权力较小,A项强调议院的权力较大,不符合德国政体的特点,故A项错误;B项强调君主的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不符合德国政体的特点,故B项错误;C项强调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是美国政体的特点,故C项错误;D项强调虽有议会,但君主的权力仍然很大,这与德国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的特点相符,故D项正确。

【答案】D

5.(2014·全国大纲卷·37)(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阴谋、屠杀、行刺,对某些人来说乃是获得一场革命的微不足道的代价……必须来一场伟大的场面变化,必须有一种宏伟的舞台效果,必须有一片宏伟的景观来激发人们的想像力……它们全都在法国大革命之中。

(法国的国民议会)甚至于并不具有一个严肃的立法团体的面貌和形象……他们被赋予一种威力,就像那种邪恶原则的威力一样,在进行颠覆和毁灭,却没有任何进行建设的力量,除了是建造那类可以适用于进行更多的颠覆和更多的毁灭的机器。

——摘编自[英]埃德蒙•柏克《法国革命论》(1790年)

材料二1906年,康有为在《法国革命史论》中认为,法国“欲以美国之政,施之法国,而不审国势地形之迥异”,终致大乱。

美国式政治体制虽为“至公至平之理”,但须循序渐进,若“未至其时”即赋予民权,便会导致民众“慓悍持权,动辄屠诛,人皆不保”。

中国倡言革命者,实为无病呻吟。

1907年寄生认为,法国大革命“祛虐政、均利权”,其功“赫然可观”。

法国自18世纪以来王族贵族“骄恣暴戾”,国王之死乃自食其果。

所谓革命“即不能不杀人流血”,并非“革命必得之果”。

故中国革命成功之后即可放弃武力,不会造成社会的破坏。

——摘编自《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柏克对法国大革命的基本态度及其依据。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法国大革命的两种评价及其理由(14分)

【考点】

(1)法国大革命

(2)法国大革命;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保皇派和革命派的论战

【解析】

(1)第一小问态度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关键词“(法国的国民议会)……却没有任何进行建设的力量,除了是建造那类可以适用于进行更多的颠覆和更多的毁灭的机器。

”可见伯克对法国大革命的态度是否定;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关键词“……必须来一场伟大的场面变化,必须有一种宏伟的舞台效果,必须有一片宏伟的景观来激发人们的想像力……它们全都在法国大革命之中。

”可见伯克认为法国大革命方式激进、破坏性大;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关键词“(法国的国民议会)……却没有任何进行建设的力量,除了是建造那类可以适用于进行更多的颠覆和更多的毁灭的机器。

“可见伯克认为法国大革命破坏性大、过于追求形式、没有建设性。

(2)两种评价及理由可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关键词“‘欲以美国之政,施之法国,而不审国势地形之迥异’,终致大乱”可得出第一段材料评价是否定,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关键词”法国大革命“祛虐政、均利权”,其功“赫然可观”可得出第二段材料评价为肯定。

【答案】

(1)态度:

否定(批判)

依据:

法国大革命方式激进;破坏巨大;过于追求形式,没有建设性。

(10分)

(2)评价:

否定;肯定。

否定理由:

盲目学美,导致大乱;体制变革应循序渐进;革命带来恐怖统治和社会动荡。

肯定理由:

推翻专制,享有平等权利;革命爆发和处死国王有其必然性;革命并非一定带来破坏。

(14分)

6.(2014·海南单科·28)(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初,德意志仍然是一个政治分裂、经济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

1807年,德意志邦国之一的普鲁士进行了农奴制改革,率先踏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其他一些邦也相继进行了类似改革。

1834年,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宣告成立,促进了统一市场的形成,德意志的工业化进程由此开始,并对政治统一提出了迫切要求。

——摘编自李工真《德意志道路:

现代化进程研究》

材料二1870年以后,德国工业化进程加快,通过普法战争,德国从法国夺取了矿产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获得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统一后的德国继续扩大军费支出,大大刺激了与军火生产有关的重工业。

军事上的需要使铁路和海运获得迅速发展,进而带动了钢铁、机器制造等一系列重工业部门的发展。

由于德国工业化起步较晚,这使得它能够集中力量投资于新兴产业,因此电气、化工等现代化工业部门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

19世纪后半期,德国在学习外国先进科技的基础上,完成了科学研究向应用转变的重大突破,新的科学发现很快就能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生产力。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70年后德国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9分)

【考点】

(2)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工业化)

【解析】

(2)依据材料一中“政治统一提出了迫切要求”以及材料二中“普法战争获得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军事上的需要使铁路和海运获得迅速发展,进而带动重工业部门的发展”“完成了科学研究向应用转变的重大突破,新的科学发现很快就能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生产力”等信息从政治条件、资金获取、交通运输以及科学技术等角度来归纳原因。

【答案】

(2)原因:

德国统一及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统一市场和制度保障;通过普法战争获得煤铁矿区及巨额赔款,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源和资金;交通运输与军事工业推动重工业的发展;科学技术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

(9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