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原儒家的历史起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24934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原儒家的历史起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推原儒家的历史起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推原儒家的历史起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推原儒家的历史起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推原儒家的历史起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推原儒家的历史起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推原儒家的历史起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推原儒家的历史起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推原儒家的历史起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推原儒家的历史起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推原儒家的历史起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推原儒家的历史起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推原儒家的历史起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推原儒家的历史起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推原儒家的历史起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推原儒家的历史起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原儒家的历史起源.docx

《推原儒家的历史起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原儒家的历史起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推原儒家的历史起源.docx

推原儒家的历史起源

 推原儒家的历史起源,古人称为"原儒",近人称为"说儒",其义则一。

本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古今各种有关"儒"及儒之起源的说法,反省其立论的方法;第二部分选取周代的教化传统与儒之起源的关系这一侧面,以进一步了解本世纪学者原儒说的得失

    从汉儒到近代学者,对"儒家"的起源与发生,有所论断,而二十世纪学者对此争论尤多。

以下按历史的次序,将古今各家之说加以叙述。

    

(一)古人论儒

    《淮南子》《要略》:

    ……武王立,三年而崩,成王在襁褓之中,未能用事,蔡叔管叔输公子禄父而欲为乱,周公继文王之业,持天子之政,以股股周室、辅翼成王。

惧争道之不塞,臣下之危上也,故纵马华山,放牛桃林,败鼓析,指笏而朝,以宁静王室,镇抚诸侯。

成王既壮,能从政事,周公受封于鲁,以此移风易俗。

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

    这个看法是认为儒者之学由继承文武周公的王道政治传统而产生的,因此,整个周文与周道是儒者之学的根源。

    《史记·太史公自序》:

    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通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

若夫列君臣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

    《史记》虽未言儒之所从出,但强调从"六艺"了解儒家,对后世颇有影响。

    《汉书·艺文志》提出诸子之学出于王官,其论"儒家":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太史公对"儒"的了解以"六艺"、"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为主,可谓得其要。

《汉书·艺文志》以儒家源于司徒之官,其说出自刘歆《七略》,盖在《周官》一书流行之后。

而刘歆此说,提出由王官之学失其守而降于民间,导致儒家与诸子之学的产生;这一看法对后世影响颇大。

    许慎《说文解字》人部:

    儒,柔也。

术士之称。

从人,需声。

    这是说儒字的本意是柔,而作为一个名词,则是指术士。

段玉裁在"柔也"下有注曰:

    郑目录云"儒行者,以其记有道德所行。

儒之言,优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

又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

"《玉藻》注曰:

舒儒者,所畏在前也。

    段氏在"术士之称"下又有注曰:

    术,邑中也,因以为道之称。

《周礼》"儒以道得民",注曰"儒,有六艺以教民者";《大司徒》"以本俗六安万民""四曰联师儒",注云"师儒,乡里教以道艺者"。

按六艺者,礼乐射御书数也,《周礼》谓六行六艺,曰德行道艺。

自真儒不见,而以儒相垢病矣。

    许慎以柔释儒字的本义,郑玄承之,而又求以引申之,且提出儒与濡通,对今人仍有影响。

    清人章学诚在其《文史通义》内篇提出,诸子百家之学,本原所出,皆不外于《周官》之典守(易教下);古代官师合一,官师守其典章(诗教上),如《周易》本春官之典守(礼教)。

三代之衰,治教既分,官师分离,官有政,师有教;六艺失其官守,赖于师教而传:

    

    至于官师既分,处士横议,诸子纷纷著书立说,而文字始有私家之言,不尽出于典章政教也。

儒家者流,乃尊六艺而奉以为经。

(经解上)

    这是认为诸子的产生有一大的背景,即制度官师合一、治教合一转为官师分职、治教分途的变化,政务官员不再承担教化职能,教化的职能由民间的学者来承担,这种看法实际上是对刘歆的说法的进一步发展和延伸,对近代学者也有较大的影响。

不过,仅就儒家的问题而言,章氏的所谓典守,似与刘歆以儒家仅出于地官的说法有所不同。

    

(二)近人说儒

    章太炎曾著《国故论衡》,内中有《原儒》一篇,依据墨子把"名"分为达、类、私三种三作法,提出"儒有三科"之说,即"儒"有达名之儒、类名之儒、私名之儒三种意义。

他说:

达名为儒:

儒者,术上也(《说文》)。

章氏论证说,秦坑术士,而世谓之坑儒,可见儒即术士。

又说"儒之名盖出于'需',需者云上于天。

而儒亦知天文、识旱潦",他引述庄子等书,认为可以证明"灵星舞子吁以求雨者谓之儒"、"古之儒知天文占候,调其多技,故号遍施于九能,诸有术者悉该只矣"。

虽然章氏认为在最广义上(达名)"儒"指一切有术之士,但他的论证则特别把达名之儒理解为知晓天文气候、作法求雨的术士,这种术士实即祝史、史巫,因此,在这种理解中,术士的"术"即广义的法术,而这种达名之儒实际上是法术之士。

他又说:

    类名为儒:

儒者知礼乐射御书数。

《天官》曰"会以道得民",说曰:

"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地官》曰"联师儒",说曰"师儒",乡里教以道艺者。

此则躬备德行为师,效其材艺为儒。

    达名之儒包括一切有术有能之士,是一个最广义的名称。

类名之儒比达名所指范围为小,是指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教授人民的入,这是把术士的"术"限制在六艺的一种理解c他又说:

    私名为儒:

《七略》曰: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周之衰,保氏失其守,史藕之书,商高之算,蜂门之射,范氏之御,皆不自儒者传。

……及《儒行》称十五儒,《七略》疏晏子以下五十二家,皆粗明德行政教之趣而已,未及六艺也,其科于《周官》为师,儒绝而师假摄其名。

    私名所指的范围更小,私名之儒,其学不及六艺,仅粗明德行政教之趣,这就是《周礼》中所述的"师氏。

"

    归结起来,章氏三名说.可以说皆由许氏'"术士之称"一语出发,而区分为广狭三种意义。

章氏还有《诸子学略说》文,谓"古之学者,多出王官",说明他受刘歆的影响很大。

他的看法多未出传统国学的范围,其新见特识,惟在以古儒为史巫类术士。

    章氏以国学大师立言,学者受其影响颇大。

二十年代末,傅斯年作《战国子家叙论》,谓"论战国诸子,除墨子外,皆出于职业",认为"儒家者流,出于教书匠"(引自冯友兰《原儒墨》)。

傅斯年此说比《七略》及《汉书·艺文志》有所改进,不说诸子直接出于王官,而认为诸子出于职业,他所说的职业显然不是官职,而近于民间职业,如说儒家不出于地官,而出于教书匠。

这个看法应与他对西周春秋的历史演变的认识有关。

从传统上看,与章学诚的说法亦可相合。

    稍后,钱穆在《古史辩》第四册序提出:

"柔乃儒之通训,术士乃儒之别解",这是对《说文》的解释作进一步的分疏。

他又说:

"儒为术士,即通习六艺之士,古人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通习六艺,即得进身贵族,为之家宰小相,称陪臣焉,孔子然,其弟子亦无不然。

儒者乃当时社会生活一流品。

"钱穆不取章太炎达名之说,他的六艺说看似近乎类名之儒,但儒并非以六艺教民者,而以六艺为一种职业的训练,以求进身贵族社会。

所以,他所说的"流品",虽然可以说就是傅斯年所说的"职业",但所以为职业的内容有所不同。

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论儒之起源,大抵与上文相同。

    1934年胡适作《说儒》一篇,在当时引起较大的反响。

胡适早在哥伦比亚后期,即曾作《诸子不出于王官论》,对当时学者皆从章太炎而主于九流出于王官的说法,深致不满。

他认为,九流出于五官说,"皆属汉儒附会揣测之辞,其言全无依据"(《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卷》,591页),认为"诸子自老聃、孔丘至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济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与王官无涉"(同上,第591页)。

    《说儒》是胡适平生论学文当中特别优美而富于想象力之作。

他首先从《礼记·儒行》载孔子"冠章甫之冠"、《墨子·公孟》"公孟子戴章甫"两条材料出发,依据《士冠礼》"章甫,殷道也",断定最初的儒都是殷的遗民,穿戴殷的旧衣冠,实行殷的古礼。

认为被称为儒的这一部分殷人,是从殷的祝宗卜史转化而来,在西周及春秋以治丧相礼为职业。

然后他结合《说文》"儒,柔电,术士之称"的古义,认为作为殷遗民的儒,以柔逊为特征,乃由亡国状态所养成。

胡适此说很大程度上似由比较文化史获得启发,他认为,与希腊智识分子从奴隶变为罗马战胜者的老师,罗马教士成为北欧野蛮民族征服者的教师类似,殷末的祝宗卜史在西周几百年间自成了一个特殊阶级,是贵族阶级有用的清客,是新统治阶级的下层,又是自己民族殷礼的保存者和教老师。

他从"基督教不抵抗训条出于亡国犹太民族的哲人耶稣"引出结论,殷人在亡国状态下养成柔逊的遗风,集中体现在他们的教老师"儒"上,用以解释何以这些保存殷人古礼的人被称为"儒"

    胡适《说儒》发表之后,冯友兰即作商榷,冯说中有几点辩驳颇有力,第一,针对胡适以冠章甫为殷遗民特征之说,冯友兰指出章甫虽起源于殷,但亦为周制所用,故西周春秋人戴章甫之冠,不必与殷有关。

正如马褂为满清之便礼服,而亦为民国时便礼服,不能因民国时某人穿着马褂便断定其为怀念满清的遗老。

第二,胡适引"公孟子古服"的故事来证明最早的儒者以保守殷文化自任,冯友兰则指出,《墨子》书中这一段故事还有下文,即墨子对公孟子的批评:

"墨子曰:

子法周而不法夏,非古也。

"因此公孟子的古言服是被墨子作为"法周"的现象加以批评的,说明公益于的古言服乃是周言周服。

冯友兰肯定儒冠章甫为法周,而从周的孔子与法周的公孟子是不能当做殷的文化遗民的。

他还指出:

    照我们现在的说法,儒家与儒两名,并不是同一的意义。

儒指以教书相礼等为职业的一种人,儒家指先秦诸子中之一派。

儒为儒家所自出,儒家之人或亦仍操儒之职业,但二者并不是一回事。

(《原儒墨》,《中国哲学史》下册)

    冯友兰吸收了傅斯年的职业说,关于儒这一职业的内容,他综合了傅斯年的教书说和胡适的相礼说:

    所谓儒,是一种有知识有学问之专家,他们散在民间,以为人教书相礼为生。

关于这一点,胡先生的见解与我们完全相同。

我人人前与胡先生所不同者,即是胡先生以为这些专家乃殷商亡国之后"沦为奴虏,散在民间",我们则以为这些专家乃因贵族政治崩坏之后,以前在官的专家,失其世职,散在民间,或有知识的贵族,因落魄而亦靠其知识生活。

这是我们与胡先生主要不同之所在。

(同上)

    就是说,冯友兰似乎也同意儒来自沦落的祝宗卜史,但是来自西周末年的祝宗卜史,而不是来自殷末的祝宗卜史。

冯友兰的说法可以说发展了《汉书·艺文志》和章太炎的诸子出于王官说,与后者不同的是,他不认为王官失守直接散化为诸子,而是认为这是一个"王官一职业一诸子"的过程。

反过来说,诸子不是直接出于王官,而是直接出于职业,间接地出于王官。

他还说:

"后来在儒之中,有不止于教书相礼为事,而且欲以昔日之礼乐制度平治天下,又有予昔之礼乐制度以理论的根据者,此等人即后来之儒家。

孔子不是儒之创立者,但乃是儒家之创立者。

"(同上)

    1954年,在胡适写《说儒》的二十年后,钱穆复作《驳胡适之说儒》,开篇乃谓:

    余旧撰国学概论,己著墨家得名乃由刑徒劳役取义,而于儒家尚无确估,及著先秦诸子系年,乃知许叔重《说文》儒为术士之称,术指术艺,术士即娴习六艺之士,而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因知儒墨皆当时社会生活职业一流品,此乃自来论先秦学派者所未道。

越数载,胡适之先生有说儒篇,亦以生活职业释儒家,持论与余说大异。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集》二,373页)

    不过,此文与冯友兰文材料、论证虽互有详疏,而其中驳胡之论点,多为冯文中已提出。

其较特出者,是指出殷之遗民自有其文化传统,如尚鬼神而长艺术,殷之遗民应以此为遗风,不当以柔逊为遗风。

又指出孔子弟子分布以鲁为多,而籍来者特少。

他还认为儒以六艺为本业,未闻以相丧为本业。

(同上377-378页)

       1937年郭沫若尚在日本时,亦曾作《驳说儒》(原题《借问胡适》),后收入《青铜时代》。

1942年他又作《论儒家的发生》,后收入《史学论集》。

《驳说儒》前面一大部分主要是显示他所具有而胡适所不具有的运用甲骨文资料的能力,但其中有意义的大概只有一条,即"殷代,就连王室都是没有行三年之丧的"(《郭沫若全集》历史编一卷,439页),以反驳胡适以三年之丧为殷礼的说法。

郭氏最后提出他自己的看法,认为称术士为儒,是秦汉以后对儒名的滥用,而古之术士并非素有儒之称,秦以前术士称儒的证据是没有的,巫医自古不称儒,儒本是邹鲁之土缙绅先生的专号,虽在孔子以前已有,但是春秋时代的产物。

(见同上书,457页)郭氏的此说对章太炎的达名这儒的说法是一有力的反驳。

不过,另一方面,郭氏虽然指出上古术士不称儒,他却承认儒的来源是祝宗卜史,认为春秋时代社会阶层分化,权力重心转移,官职改革,祝史等零落式微,于是产生了儒的职业,这个过程就是儒的职业化,但郭氏此文并未说明儒之职业为何,似乎食客、陪臣、教师都是儒这一职业的内容。

这个看法显然吸收傅博斯年、冯友兰的观点,只是,冯友兰仅仅肯定儒之职业来自王官失守,却未肯定一定来自祝史之官。

郭氏还认为,儒字之本义的柔,并非指习于服从的柔,而是文诌诌、酸溜溜的柔。

他在几年后再写的《论儒家的发生》,实就前文改订而成,故多与前文雷同,惟在结尾处将儒的职业略说的明白,认为"在过去奴隶制时代,诗书礼乐为贵族阶级的专有品""过去的上层阶级,其生产能力没有,但却晓得礼乐,开始堕落后,新兴的上层阶级骂他们文诌诌的,没有生产能力,现在以新兴的上层阶级要学礼乐,堕落的上层阶级的人,又被重视了,这就是儒的所以产生","儒被重视之后,儒家便成了一种职业"。

(同上书历史编三卷,396页)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认为东迁之后,西周文物成了形式的具文和教条,诗书礼乐变为单纯的仪式而无内容,这些教条、仪式需要有一批专门传授者,以备贵族顾问,或给贵族装点门面,于是邹鲁缙绅先生产生了,他们就是以诗书礼乐为职业的儒,早于孔子而存在。

春秋末世,政权下移,私肥于公,政出多门,学下私人的运动促成了儒者蜕变为前期儒家思想。

(138一140页)这种看法也是一种儒出于职业说,但侯氏并未像冯友兰那样吸取汉儒和清儒的王官失守说,并不主张儒之职业是由王宫失守后散在民间而形成,他认为儒之职业产生于春秋早期社会变化的需要。

    最近杨向奎先生在其近著《宗周与礼乐文明》一书中也对这从此问题有所讨论。

他详引章太炎、胡适之说,又参借民族学材料,认为"原始的儒也从事巫祝活动""原始的儒是术士,可能起于殷商,殷商是最讲究丧葬之礼的,相礼成为儒家所长"(414页)。

但杨说此处不清,究竟是说原始的术士即巫师起源于殷商呢,还是说殷商以前就有术士和巫师被称为儒,在殷代就有相礼者被称为"儒"了呢?

他并没有给出证据表明殷代巫师或相礼者已被称为"儒"。

至于儒字,杨先生则以为不是柔弱义,而是迟滞义,认为儒家职业是相礼,后来教书授徒,"他们的宽衣博带,他们的解果其冠,给人们的印象是迟滞缓慢,而且相礼职业的本身要求也是如此,如果从字义本身说儒,应从此下手"(419页)。

杨先生似受章氏影响,事实上,他以儒为祝巫,与他全书重视周公和礼乐文明的立场是不能一致的。

    (三)晚近释儒

    1975年徐中舒先生发表《甲骨文中所见的儒》一文,认为商代已有"卿士",而卿土中立相礼事务之富即为"儒",甲骨文写作"需"或"儒"。

他认为,儒字造字意图指"斋戒沐浴",德是儒的初文。

根据这种说法,儒在商代是一种宗教性职官,与巫祝相近。

(《四川大学学报》1975.4)

    段玉裁注《说文》儒字时,已引郑玄之说,指出儒、德二字古代通用,《风俗通》"儒者,德也"八集韵》"儒,柔忍也"。

德又通其他以柔为义的字。

因此,《说文》所谓"儒,柔也",实际是儒的初文"儒"的本义,与后出指人之称未必有直接关系。

    此种字源考证的方法为晚近说儒的主流,何新、刘忆江、傅剑平告提出一说。

何新由《周礼》及《仪礼》中所见的一种职官"脊"入手,根据"肯"为周代乡阎中主持祭把、礼乐、行政、教育、文化的职能,提出骨、需音近可相通转,"需"在商代为礼官和祭师,入周后兼掌礼乐祭学,由此认为肾的前身是需,以后文化变迁,需增"人"旁,书作德。

故商之需、周之前即是春秋儒与儒家的前身。

(y'儒"的由来与演变》,《诸神的起源》)商代的需即儒,此说已见于徐中舒文。

河新的独到看法是认为商需转为周前而成为儒的前身,并且,他之所以在肾上作文章,不仅出于字源辨证的需要,也表现出回到汉儒从地官考求儒之来源的立场的转向。

可是他未能说明,既然周之前是儒的最近来源,何以文化变迁之后不在"肯"增"人"旁,而要到"青'湖前身"需"上去加"人"旁呢?

刘忆江则批评何新之说,提出前在金文职官资料中无所见,金文无肯字;又认为甲骨文无"需"字,亦无需为商之祭师的资料。

但刘氏似无见于徐中舒先生之文。

他以《周礼》为据,即周代在官之保氏为儒,致仕任乡里之教者为师儒,并引用金文职官材料,证明西周确有保、师。

由此断定"儒之前身就是保,最初的保仅为女性所担任的保姆,以后转变为由男性担任的精通六艺以道德学问见长的王室贵族的教官。

"(《说儒》,《中国社会科学季刊》3期)贵族阶级没落,保渐渐流落民间,而保以授六艺为生,即儒的职业。

在研究方法上,刘氏与何氏相近,都是把文字考辨和《周礼)}材料加以结合,刘氏更参以金文职官材料作为论证的尺度。

    傅剑平指出:

"各家之说,部分地看,可通于此,却不能通于彼,用先秦文献典籍、地下出土文物及礼制全面衡量,多阻隔难通之处"。

(《儒家起源论》,《中国社会科学季刊》7期,他自己由1961年陕西出土的一件铭文中"无需"二字出发,将其中的"无"字解释为巫,即巫需,认为"儒"由"需"来,其含义是一种"舞"(巫)在操作巫术时所戴的礼冠,继而被转称戴这种冠而探其巫术的人为"儒",也即术士,进而又成为一种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学术流派即儒家。

博氏的结论为术士说,回到了章太炎;以儒由需来,亦与徐中舒同,他自己提供的新的东西是关于"无需"的解释,而此种解释作为论据,尚嫌不够充分。

如果说儒出于巫,或儒就是巫,似乎不如说出于祝宗V史还好些,因为郭沫若就已强调医巫自古不称儒。

    

    总观以上所述,特别是本世纪几代学者对儒家起源的研究,可得到一些共同性的认识。

    章太炎承汉儒之说,谓"古之学者,多出王官",但后来学者中有不少主张把这个问题分为两截,即一是先秦诸子出于春秋时的职业,一是春秋时的职业由王官失守流落而成。

如果就儒家的直接来源而论,以上所述各家之说可分为四类:

    一、史官--儒家(儒出于祝史)章太炎、郭沫若

    二、术上--儒家(儒出于术上)徐中舒、杨向奎、博剑平

    三、职业---一儒家(儒出于职业)博斯年、钱穆、冯友兰、侯外庐

    四、地官-一儒家(儒出于司徒)何新、刘忆江

    当然,每一类各种说法之间还有很大差别。

如同是职业说,职业儒所教的内容,又有六艺说,诗书礼乐说,教书说,教礼说,以传授礼的知识为主可以视作职业说的共同看法。

至于职业儒如何由西周体制转化出来,又如何解释春秋社会变迁,看法也各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四种分类,把历来的王官说分为两种,一种是认为儒出于司徒之官,另一种认为出于祝宗V史。

    如果不从结论上,而从方法上来看,则以上各种观点不外为两种方法,即博斯年所谓"语学的"和"史学的"两种方法(《性命古训辩证》引语)。

历史学的方法,注重制度的发生与变化,文字、语言学的方法注重考释文字的源流。

大略地说,历史学的方法得到的共同结论是,孔子以前的儒为一种教授礼乐知识的职业,这种职业儒是由西用职掌礼仪典籍的官员流落转化而来。

文字话言学的方法,着重于解释这种春秋时以传授礼乐为生的职业何以称之为"儒"。

于是,我们看到,近代以来原儒的研究,都集中在职业类型与职业名称上面,虽然各自都取得了有意义的成果,却大都未能在根本上涉及儒家思想的来源。

借用冯友兰先生的分疏,都只是在论述"儒"的起源,而未尝在根本上挖掘"儒家'作为一种思想的起源。

换句话说,这些研究都是语学的或史学的方法,都不是思想史的方法。

(虽然思想史的研究需要借助语学的和史学的研究)从思想史研究的立场来看,其中的问题似很明显,试问,仅仅相礼的职业就能产生出孔子的思想来吗?

或者,仅仅从巫师和术上就能产生出儒家思想来吗?

胡适曾经针对王官说指出:

说古者学在官府,是可以的;但说诸子出于王官,"不独言之无所依据,亦大修于学术思想兴衰之迹",认为"诸子自老期、孔丘至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救济之,故其学皆应时而发,与王官无涉";"若谓九流皆出手王官,则成周小吏之圣知,实远过于孔丘、墨翟,……其信古之陋何以异哉?

"以诸子不出于王官论》,《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596页)胡适强调时代社会的影响,是对的,但他也同样忽视了思想的传承、文化的传统,尽管如此,他指出简单地说儒家等出于王官,不符合学术思想产生发展的规律,这一点是很有见地的。

    儒家思想之发生及其所以可能在汉代以后居于中国文化的主流或主导地位,除了社会--政治结构的原因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儒家思想本身是三代以来中国文化的产物。

这里所说的产物不是仅仅是从历史的结果与历史过程中!

司的现象来说,而是指,儒家思想是接续着三代文化的传统的,儒家思想是~些要素在三代的发展中已逐渐形成,并在西周成型地发展为整个文化的有规范意义的取向。

儒家和孔子的思想由以发展的大量思、想资料在西周至春秋已充分发展出来,西周的思想又以夏商文化历史发展的过程为背景和基础。

西同时代是中国文化的文化模式与文化取向开始确定和成型的时期,孔以前的儒家思想要素,正是参与了这一过程的建构。

因此,离开了三代以来的中国文化发展、去孤立考察儒字的源流,就难以真正解决儒家思想起源这一思想史的问题。

    

    无庸赘言,孔子以文武周公为理想,肯定三代因袭损益的联系,故儒家思想的起源是有迹可寻的。

但这不能仅从春秋末期的职业儒去了解,要从三代文化(这里的文化指观念、信仰、伦理、意识形态、精神气质)的发展过程来寻绎。

忽略了这样的立场和眼光,就可能止于局部而不自觉。

各种职业说都只是把儒看作一种传授某种知识的人,视儒为一种"艺",而没有把儒作为一种"道",把儒家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来把握。

如把儒追溯到商代的一种祭把的术士,或以儒为春秋时代的巫,放以此解决儒家的起源,就典型地反映出这种局限。

即使商代已有求雨祭扫的术上称为儒,孔子的儒家思想如何能跨越六百年的历史而直接从商代的术上得到说明,特别是,巫术、巫师如何可能产生出相当程度上理性化和"脱魁"了的儒学来,是有着根本的困难的。

由此可见,思想史研究的从业员,必须回到思想史的方法和立场上来,才有可能真正解决那些属于思想史的问题。

    任何研究方法都要依据一定的资料,比较本世纪前半叶学者的说儒之作,与晚近学者的释儒研究,从资料上看,明显的区别是,早期的学者多不信《周礼》,如胡适、郭沫若都明确表示不信任《周礼》;而晚近学者开始较多地使用《周礼》的材料。

这种差别,使得五四以后的学者越过《周礼》,直接从视宗卜史和巫视中去寻找儒的起源,企图从宗教神职事务人员中直接导出儒来。

晚近学者开始回到《周礼》所说的地官系统中探寻儒的来源。

晚近学术的这种变化,显然是基于,近几十年考古发现多有助于证明《周礼》的内容并非向壁杜撰,历史学家对《周礼》的可信性越来越表示出谨慎的乐观。

80年代中期,张亚初、刘雨指出:

"在我们整理西周金文职官资料的过程中,发现西周金文中的职官也有许多与《周礼》所记相合。

正如我们研究殷周的甲骨、金文离不开汉代的《说文解字》一样,要想了解西周金文中的职官,也无法脱离《周礼》一书。

这说明其书虽有为战国人主观构拟的成分,然其绝非全部向壁虚造。

由于作者去西周尚不算太远,故书中为我们保存了许多宝贵的西周职官制度的史料。

"(《西周金文官制研究),112页)杨向奎先生在近著中也指出:

"《周礼》今文家视为伪书,乃不足道者,康有为出,此说大盛,疑古派出,《周礼》遂无人齿及。

实则此乃冤案,冤案不解,将使中国失去一资料丰富的文化宝库。

……我以为,就《周礼》所载的典章制度言,不可能伪造,没有人能够凭空撰出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著作。

"《《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