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乡村教师感动中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98252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5.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美乡村教师感动中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最美乡村教师感动中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最美乡村教师感动中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最美乡村教师感动中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最美乡村教师感动中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最美乡村教师感动中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最美乡村教师感动中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最美乡村教师感动中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最美乡村教师感动中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最美乡村教师感动中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最美乡村教师感动中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最美乡村教师感动中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最美乡村教师感动中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最美乡村教师感动中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最美乡村教师感动中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最美乡村教师感动中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最美乡村教师感动中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最美乡村教师感动中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最美乡村教师感动中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最美乡村教师感动中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美乡村教师感动中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最美乡村教师感动中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美乡村教师感动中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美乡村教师感动中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徐德光校长的家住在山下的金庄村。

为了节省来往学校的时间,10年前他和妻子卖了两头猪和一些粮食,花1000多元自费买了一匹马作为交通工具,到现在已经换了两匹,现在用的这匹马名叫“白龙”。

山里孩子上学路远,路又难走,碰上雨天徐校长便骑着马到学生家里接他们上学,学校用的教科书、教具、生活用品全靠他的这匹马驮上山。

至今那匹和他岁数差不多的老白马还陪在身边。

一次,他从马上摔下来,被摔得头昏目眩,顿时失去了知觉,幸好有群众上山干农活发现了他,将他扶回家,经医生诊断为胸肋骨折。

家人心疼地劝他放弃,他淡然一笑:

为了深山里的孩子们将来有出息,就算豁出这条命也值。

2008 年凝冻后的大年三十,红花岗区委书记王进江走了3个小时来到这里,临别时问徐老师最迫切需要什么,徐老师只说了一个字:

路。

路基修通了却再没有钱进行硬化了。

一个叫陈仁贤的村民挺身而出,自愿捐助100万元来完成后续工程。

这位40冒头的村民正是徐老师第一届学生中的一个,因为外出创业而有了积蓄。

陈仁贤说徐老师永远是他人生的老师,他为了这个地方耗费了一生,他让自己知道什么叫“我们”。

因为学生上学路途遥远又是山路,学校每天9时上课,中午不休息,下午4时放学,几名教师和学生一样每天只吃两顿饭。

对于“马背学校”创始人——遵义市红花岗区金鼎山镇扇子林教学点徐德光老师来说,最为开心的事情不是获评全国劳模、被特邀参加建国60周年庆典现场观礼,而是刚刚修通了一条近10千米、连通教学点的水泥硬化公路。

邓丽——绽放在“高原”上的美丽之花湖北省恩施市鹤峰县高原小学

推荐理由:

支教几年来,邓丽先后被评为恩施州师德模范,鹤峰县优秀共产党员,恩施州优秀校长,并在全州各县做师德巡回报告,很多老师和学生受到深深的感动。

2011年11月,邓丽在全国中小学教师演讲比赛中荣获一等奖,为支教生树立了榜样。

近3年来,她还为孩子们募集到了新课桌,新衣服,学习用品等等,还为学校特困生彭少莲找到了资助。

2011年10月,她又努力争取,为全校孩子们募集到免费午餐基金20万元。

这意味着,在此后3年里,全校每个孩子每天中午,都可以吃到免费可口的饭菜。

主要事迹:

邓丽,2009届支教生,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中共党员,现任高原小学副校长。

高原小学地处高寒地带,海拔1800多米,环境恶劣,条件艰苦。

在邓丽到来之前,学校

只有7名男老师,平均年龄52岁,教师队伍年龄老化严重。

邓丽的到来,给学校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她对每位学生都给予关注与关爱,许多问题学生在她的面前变得阳光、积极向上,她也因此成为学生最贴心的朋友。

在学校,她担任了一个年级的班主任,任教一个年级的语文,4个年级的英语和全校的音乐课,还兼任了少先队辅导员和女生寝室管理员,课程多,任务重,但邓丽老师却从没有怨言。

孩子们现在也学会了说普通话,学会了英语。

她把学校的文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每年六一,全校孩子要坐农用车到20多里外的集镇上,眼巴巴地坐在台下为别人鼓掌。

然而邓丽到高原小学后的第一个六一,她组织老师们把破旧的课桌腿锯掉,拼成舞台;

把泛黄的墙壁贴上图片,涂上色彩,和孩子们一起排节目,做道具,想创意。

在邓丽老师的组织带领下,孩子们第一次在自己的学校过上了六一,第一次走上了自己的舞台。

近3年来,邓丽在学校举办了一系列文化活动。

她注重引导,不断鼓励,让一个个羞涩的孩子变得自信,让一群群成长的孩子增长才艺。

邓丽班上有个9岁孩子叫春琼,这个孩子以前很害羞,很自闭,每次回答问题总是怯生生的,经常低着头,不停地咬手指。

邓丽不厌其烦地教她唱歌跳舞,用相机录下她的歌声,放给她听,引导着她逐渐放松自己,不断激发她的文艺兴趣。

现在,春琼像个城里的小姑娘,落落大方。

邓丽在这个偏远高寒的学校一待就是3年,她从没怨言!

用自己吃苦耐劳和乐观向上的精神感染着这里的老师和孩子们。

有不理解的人说她是“傻女”,这么年轻在这里浪费青春。

对此她只是微微一笑,依然把这份真挚的爱传递给这高山之巅的孩子们。

宋玉刚——给山里的孩子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

宋玉刚是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日多乡中心小学唯一的汉族老师,而学生全都是藏族孩子。

刚来学校的时候,宋玉刚一句藏语都不会说,而孩子们也压根儿听不懂汉语。

宋玉刚用了整整3年的时间,终于能够流利地使用藏语了。

他不但向汉语说得比较好的藏族同事学习,还主动向学生请教。

在这一过程中,他也不忘激发学生说汉语、学汉语的热情,跟他们学一句藏语的同时也教给他们一句汉语,老师学生互相学习,没多久,宋玉刚就和学生们打成一片了。

4500 米——这是宋玉刚工作所在的拉萨墨竹工卡县日多乡小学的海拔高度,冬天这里连

打火机都打不着。

宋玉刚是“藏二代”,父亲1954年进藏,参与青藏公路建设,出生成长在西

藏的宋玉刚1997年,也就是22岁时从拉萨师范毕业,被分配到日多乡中心小学。

8年——走

进偏远山沟,从失落到眷恋。

宋玉刚为工作,自2003年起,一直未能探望已退休回到河南养老的父母。

只是父亲2010年曾来过一次西藏见面。

宋玉刚惦念年迈双亲,也牵挂着学生和工作,面对两难选择,他每次都选择留下。

宋玉刚是一名汉族老师,完全融入了藏族同胞的群体中。

在教育生涯中,没有大起大落,也没有惊天动地,就像高原沙土中顽强生长的班公柳,执著、静默、奉献。

但,正是这份坚守,更值得我们尊重;

正是这份平凡,更让人触动心弦。

在祖国的雪域高原,正是千千万万个“宋玉刚”支撑起了基层教育,给大山里的孩子撑起了一片希望的天空。

1997 年,22岁的宋玉刚从拉萨师范毕业,被分配到日多乡中心小学。

8 年——走进偏远山沟,从失落到眷恋。

宋玉刚为工作,自2003年起,一直未能探望已退休回到河南养老的父母。

只是父亲2010年曾来过一次西藏见面。

13 年——宋玉刚从22岁起投身西藏山区教育,把13年青春岁月献给了他所深爱着的藏族孩子。

说藏语、吃糌粑,融入藏民生活,他成为藏族学生爱戴的“汉族阿爸”。

工作13年来,宋玉刚几乎去过每个藏族学生家里家访。

夏日,跋山涉水;

冬季,踩冰踏雪,山路崎岖,加上高原缺氧,家访路途漫长而艰辛。

日复一日的练习、打磨,4年努力,宋玉刚终于能用藏语表达,跟藏族学生家长交流不再有障碍。

宋玉刚逐渐适应了山区教学环境,同时,爱情也悄然降临。

2004年,藏族姑娘德吉措姆调入小学,两年后宋玉刚和德吉喜结连理。

宋玉刚的两次调动机会,一:

根据西藏当地规定,在高海拔艰苦地区工作满5年,可申请调动去条件较好的地方任教;

二:

从南京晓庄学院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宋玉刚,上级要求调到县教育局工作,但两次机会宋玉刚都放弃了,因为他已经深深爱上藏区的土地、藏族孩子和自己的事业。

宋玉刚最突出的贡献:

在相关部门支持下、在他的教授下,目前日多乡小学全部学生都掌握了电脑知识,教师也能熟练使用电脑制作课件,宋玉刚还经常通过网络下载全国优秀课件,让牧区的藏族孩子和大城市孩子一样,接受最先进的教育。

肖山与坚韧的琼中女足推荐理由:

2006 年,肖山放弃足球俱乐部3万元的月薪,来到国家级贫困县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

治县琼中中学,建立起海南省第一支业余女子足球队,在这里,他的薪水,一个月只有1500

元。

过去的6年,他带着大山里的姑娘,从零开始,一边练球,一边开荒种菜、捡破烂筹集资

金,克服了来自各方面的障碍与阻挠,如同一匹横空出世的黑马,一度夺取了全国比赛的季军。

6 年,肖山改变了很多姑娘的命运,他把一些原本初中就辍学的姑娘送进大学、国家队,享受到足球与团队给她们带来的快乐;

更重要的是,他让姑娘们真正懂得用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今年只有46岁,却已经是两鬓斑白;

他还没有孩子,却被一群十几岁的女孩子叫做“足球老爸”;

7年前,他本来在大城市工作,月收入两三万元,却毅然来到一个穷山沟支教,每月领1000多元的工资,一直到现在。

他带着一支还没有固定队服的女子足球队,却先后夺得全国性比赛第三名、第四名和第七名。

因为这支女子足球队,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在海南有个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

他就是肖山

——琼中中学体育教师、琼中县女子足球队主教练。

2005 年,琼中县作为国定贫困县,当年的财政收入只有3000多万元,是个不折不扣的穷县。

应恩师谷中声的邀请,肖山辞掉湖南一家男足俱乐部教练的职务,来到琼中中学担任体育支教教师,负责组建琼中县女子足球队。

2006年2月,球队组建,第一笔经费只有10万元。

这还是县领导化缘来的,其中包括20名队员的伙食费、服装费、教练工资等开支。

肖山有点抓狂,足球是个“烧钱的运动”,这点钱怎么玩下去?

这样的孩子能踢得动足球吗?

她们没有一个是为了足球运动而来的,“吃住不要钱,有鞋穿”是对这些偏僻山村孩子最大的诱惑。

困难,重重的困难,像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了这位初带女足的教练身上。

还好,身处困境中的他得到了妻子吴小丽的全力支持。

2006年6月,吴小丽放弃在海口的工作,来到琼中,成了足球队的“管家”,担任起了球队心理辅导员、采购员、厨师、勤杂员的角色。

不过,她没有“名分”,不算是球队的工作人员,没一分钱工资。

后来,吴小丽加入了球队,但每月也只领400元的工资。

肖山和他的妻子可以不在乎钱,但球队的正常运转不能没有钱。

因为经费少,肖山这个教练不光要负责球队的训练,还要为球队“四处化缘”。

有些男子足球爱好者组成的球队上门要和女足打场比赛,肖山厚着脸皮开条件——比赛中队员们喝的水你们负责,比赛后给队员们买一双球鞋。

开源,节支,什么办法都用上了。

在肖山的带动下,队员们养成了一个习惯,比赛时喝完水后,瓶子收集起来,也能卖一点钱呢!

学校东南角的一片空地也被肖山盯上了。

在得到了学校的批准后,肖山组织队员们翻地种上了豆角、南瓜等,既能改善孩子们的营养,又能节省点伙食费。

每天,训练之后,天色已黑,但女孩们都要跑到自己的责任菜地,借着校园里微弱的路灯光,拔草、浇水。

搞竞技体育,成绩是个硬杠杠。

琼中县领导特别理解,不给任何压力。

对于肖山来说,这样更有种无形的压力。

他知道,支持球队的人们心中有期望,只有取得成绩,才可以堵住那些反对球队的声音;

只有取得成绩,球队才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对队员,不加压力不行,不严格不行。

一开始,肖山和谷中声一起设计的一种名为“综合训练”的项目,队员们至今“心有余悸”。

这一项目包含了10多项训练内容,其中折返跑难度最大:

30米冲刺,5个来回;

50米冲刺,5个来回;

80米冲刺,5个来回;

100米冲刺5个来回;

接下来,单脚左右跳、前滚翻、胯部停球、蛙跳……全部都在下午的两个多小时训练时间里完成。

在严格的训练下,王晓妮曾连续颠球1270个,至今保持着球队的最高纪录;

12分钟跑,王薇超过了3100米,创下了不少成年男足队员都渴望的成绩。

国内的女足圈子里,琼中女足博得了“个个拼命三郎”的名号。

“你们不要再跑了,我们都要跑死了。

”在2011年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女足项目比赛时,对方球员近乎哀求的语调,“提醒”10号队长王丽莉“脚下留情”。

这两年的时间里,肖山一直认为自己是幸运的:

“按照正常的运动训练规律,一支球队要出成绩至少要5年的时间,我们成立3年时就打到了全国第三名。

”肖山曾效力甲B球队江苏加佳,司职前锋。

肖山曾梦想:

进入国家队,为国效力。

不过后来由于身体上的原因,肖山

28岁就挂靴了。

恩师的邀请,对肖山来说有诱惑——海南这边之前没有女子足球队,训练得好,可以参加全运会、以及其他全国性的女足比赛。

而在其他省份,论资排辈起来,很难轮到他这样初出茅庐的教练带队参加全国性比赛。

说到当初的选择,肖山承认,是“带队诱惑”战胜了“薪水的尴尬”。

2010 年10月,陈欣、王丽莉入选中青队集训。

今年6月,陈欣又入选2012世青赛中青队女足大名单。

手把手教出来的球员接连入选“国字号”球队,肖山最是自豪——“她们实现了我年轻时无法实现的目标,达到了我作为足球运动员无法达到的高度,这是我最大的快乐。

2011 年9月,根据海南师范大学的体育招生政策,琼中女足首批主力队员陈欣、王丽

莉、王晓妮、高禹萱、陈巧翠、伍子璇6个人,在通过了文化课考试之后,开始了大学生活。

今年9月,王玺燕、王薇、周亚利、王小玲、林娜、王亚哎等6人,成为海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2012级的新生。

今年7月初,最新一批25名队员开始集训。

她们大都出生于1999年、2000年,颠球、运球,拉体能……一如6年前的陈欣、王丽莉们。

带着这些“小不点儿”训练的,是林娜、王小

玲、周亚利、何欣云等几个第一批主力队员。

场边不时招呼训练的肖山,虽然已经两鬓斑白,嗓门依然响亮。

在肖山的眼里,这帮孩子就是海南足球的火种。

她们如果一个带20个,20个带400个,海南足球就会处处开花,海南的足球就会腾飞!

于贵勤——用爱和生命去坚守推荐理由:

筋疲力尽的河北省承德县孤山小学于贵勤缓缓地锁上学校的大门。

几天前,学生们早已放假,作为一校之长的她却仍留在学校,她要整理好这个学期的教学档案。

56岁的她已经退休了,却仍被特批留任,继续担任着这个学校的校长。

她是最合适的人选。

因为是她,使这个原本没人知道的山村学校走出了大山;

是她,带来了这所学校的每一步改变。

没有她,就没有现在的孤山小学。

更重要的是,没有人能代替她对这所学校的爱;

没有任何东西,能坚固得过她对这片土地的坚守。

个人档案:

●出生年月:

1956年3月●任教学科:

语文

●毕业学校:

河北师范大学自考大专班

●任教经历:

1980年,在承德县邓上乡东三十家子村小学任教。

1990年,到承德县孤山小学任教。

1991年,担任该学校校长并坚持任教至今。

于贵勤人生箴言:

当老百姓的官儿,就得给老百姓多办点事儿。

尽管校长不是啥官,可是我能做到的必须都得为这个学校、学生们一点点实现了,心才能安。

1990 年,34岁的于贵勤从县重点小学分配到承德县三家乡孤山小学。

现实比于贵勤的想象要残酷得多。

12间破旧不堪的平房,没有院墙,没有窗户。

穿着几乎露屁股的衣服的三四个孩子挤在一个桌子前,仅有的几把凳子只能作为摆设,根本无法坐人。

而自己的小家,一个约18平方米常年没人居住过的小黑屋,锅台上长着蘑菇,另一端则

连着根本住不下一家4口人的土炕。

地上有几处明显的耗子洞,黑漆漆的像挑衅的眼睛。

于贵勤哭了。

这是什么地方啊,她就像一个被抛弃在荒郊野外的无助的孩子。

作为老师,她看不到事业的希望。

作为女人,她也看不到生活的希望。

那一夜,她失眠了,辗转反侧。

看着黎明悄悄扯开夜色露出头角,听着昨日还哭闹的孩子在身边已经发出均匀的呼吸。

于贵勤心里也渐渐亮堂了:

希望是自己给的,不是摆在那儿的。

就像这黎明,需要冲破黑暗。

“好好干吧,干好了再走。

”于贵勤对自己说。

心安定了,一切便稳当下来。

然而,现实的残酷才是个开头。

于贵勤带的是毕业班,通过上课她才发现,学生们的文化水平仅仅相当于三年级。

在取得校长的同意后,她利用放假时间给孩子们补课。

于贵勤把24个孩子领到自己的家里上课。

没有黑板,她拿出了家里的面板;

没有板擦,她便用毛巾代替;

没有凳子,她跑到外边找到木头自己做……

一年后,这个历年来都顶着全县倒数第一帽子的学校,愣是以合格率100%的成绩把孩子们送进了初中。

也是这一年,于贵勤成为孤山小学的校长。

山里的孩子就是苦啊,夏天,孩子们在没有院墙的学校里玩耍,经常看见从附近山上爬下来的蛇趴在操场上。

冬天,没有窗户的教室四面透风,孩子们穿着拖鞋和单薄的衣服站着上课。

站在黑板前的于贵勤心里很疼。

于贵勤想让那些纯洁的求知的山里孩子,不受动物的侵扰,坐着上课。

然而,就是这样最基本的要求,这个贫困的学校也无力承担。

没有钱买,于贵勤就想到了“化缘”。

1993年的腊月,她准备到承德市寻求帮助。

在这个距离县城120多千米的偏僻山村,每天只有一趟班车通往市区,乘车的地点还在4千米之外。

清晨4点钟,于贵勤便起床往村外走。

黑漆漆的村子,只有幽幽的路边的树影。

寒风吹着树枝哗哗作响。

于贵勤顶着内心的恐惧,一路小跑。

前日下的一层小雪,路面湿滑,等到于贵勤跌跌撞撞地跑到地方,棉袄全都湿透了,可是班车却已经开走了,地面上只剩下两道车辙印……

她站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泪水顺着脸颊流下来,冰凉冰凉。

1995 年,于贵勤作为最年轻的代表参加河北省劳模大会。

在这么一个聚集了各路人才的会上,她抓住了“化缘”的良机。

在大会之后的学习讨论会上,她说出了学校的困难。

3000 元、5000元、一车水泥、几吨钢材……劳模们纷纷伸出热心之手,帮助这个把学校看得比自己家还重要的校长。

就是在她这样一次次的“化缘”之下,学校的院墙有了,学生们的旧衣服有了,学校的教学楼也有了。

而于贵勤有的,除了高兴,就是一根根早生的白发。

对于学校来说,说她是校长,不如说她更像是个勤杂工。

学校的楼房盖起来后,问题又来了。

数九寒天,要保证教室的温度,必须24小时里每隔40分钟便得添一次煤,这又累又脏又得精心的活儿没人愿意干。

看着老师们为难的表情,于贵勤说:

“我干!

一边上课,一边实施学校的管理,一边给学校烧锅炉,于贵勤把自己分成几个人用。

每个冬天,她都住在学校里,晚上每隔40分钟就起来添一次煤。

学生们的教室和宿舍暖和了,可锅炉房的偏房里却冷得要命,她需要盖6个被子才能勉强暖和手脚。

被窝、锅炉房;

凉被窝、锅炉房;

冰冷的被窝、锅炉房。

反反复复,来来回回。

有好多次,于贵勤都拄着两米多长的火炉钩子在锅炉房里睡着了。

发现这一幕的老师吓得够呛,她却拍拍身上的炉灰,笑着说:

“屋子暖和就睡着了,没事儿。

对于学生来说,说她是老师,倒不如说她是母亲。

村里李德福、李德民、李德新一家3兄弟,父亲去世,母亲改嫁,3个孩子跟着70多岁的爷爷奶奶生活。

面对着3个即将失学的孩子,于贵勤咬咬牙:

“上学的钱我出了!

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再加上另外3个孩子的开销,生活捉襟见肘。

开学后,于贵勤交完3个孩子和自己两个孩子的学费后,手头只剩下5毛钱。

她紧紧地握着这5毛钱,生怕被人抢去,似乎这是全家人生活下去的希望。

丈夫张立民忘不了。

看着妻子每次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参加各种劳模会,他心疼啊,用大半个月的工资给她买了一双皮鞋,却被穿在了她资助的孩子的脚上。

儿子张继伟忘不了。

六一儿童节别的孩子都有新衣服和礼物拿,妈妈却用奖金给李德民3兄弟每人买了一身衣服,自己和妹妹躲在屋角里哭。

而于贵勤也忘不了,李德民在上大学的那一天,哭着喊她“妈妈”。

在孤山小学的22年里,200多名贫困生在她的资助下重返课堂,并相继走出大山。

有人说于贵勤傻。

她说:

“如果我的傻能让这些孩子都通过文化知识走出大山去,我就傻一辈子吧。

刘效忠——深山里的红烛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木兰县东镇五一小学推荐理由:

刘效忠30余年扎根在东北木兰县最北端的深山里。

他为只有20从户人家的西二屯,培养了16名大学生。

他的一名学生,2006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至今就职于中国航天科技集体公司,在单位经营处任副处长,参与了神舟八号的设计,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接

见。

在他任教的30多年里,西二屯再也没有不入学的适龄儿童和中途辍学的学生。

还有两年退休的刘效忠,决定站好教书生涯的最后一班岗,现在住宿在中心小学,兼任学校的值班员。

西二屯是木兰县东兴镇五一村的一个20多户人家的自然屯,地处小兴安岭余脉的大山深处,30年前这里一穷二白,是教育的盲点。

屯里的孩子要想念书就得翻山越岭十几里到五一村小学。

1980年教育实施密网布点屯屯建校,西二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