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交流史梗概Word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98252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文化交流史梗概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西文化交流史梗概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西文化交流史梗概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西文化交流史梗概Word格式.doc

《中西文化交流史梗概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文化交流史梗概Word格式.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西文化交流史梗概Word格式.doc

同时,西域各国也得到了中国的信息。

汉时,西域一些民族仍称中国为“秦”。

此外,在希腊和拉丁文献中,又有关于“赛里斯”(丝国或丝国人)的记载。

在这个开拓时期,中西之间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流业已发端。

丝绸成为西域各国最受欢迎的中国产品。

罗马时代的上层人士,尤其是妇女,喜着丝绸服装,这在造型艺术中有明显反映。

罗马时代的老普林尼称,罗马帝国每年向印度、中国和阿拉伯半岛输出的货币,最低也达到一亿赛斯泰斯。

  魏晋南北朝时代虽然分裂而纷乱,但是中西关系仍在多方面、多层次、不断地、或明或暗地进行。

商胡贸易的繁盛,导致西域货币“金银之钱”在中国一些地方流通。

这点已为东罗马金币和萨珊银币在中国境内的陆续出土所证实。

秦论也成为史册留名的第一位大秦商人。

另外在生产技术交流中,中国的养蚕技术也在这时远播到波斯和东罗马等地。

这时的艺术领域,诸种文化交汇的现象最为鲜明。

于阗被认为是希腊、印度、伊朗与中国文化的交汇点,壁画、雕塑、金银器以及乐舞等方面都显示出这一点。

龟兹与敦煌的情况也大致相同。

  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得到高度发展,中西关系由此也有很大开阔。

瓷器这时逐渐成为中国出口的重要产品,并经由南海而西航发展起“海上丝绸之路”,也称之为“陶瓷之路”。

景教(也即基督教)作为重要的宗教形式,正是在这时传入到中国,并留下被人誉为世界石刻之王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另外,中国的炼丹术、造纸术也在这一时期流入欧洲,13世纪英国实验科学的先驱者罗哲尔-培根写有《炼丹专论》,深信炼丹术的丹药与医药一样有效力;

而在11世纪末的法国,也出现了第一家造纸厂。

此后造纸业迅速传播,为欧洲近代文明的兴起奠定了前提与基础。

  宋代制瓷业已经成熟,成为中国文化的又一个象征。

中外海上贸易这时已是名副其实的陶瓷之路,陶瓷最远曾达埃及的福斯塔特和东非的基瓦尔。

  元代无疑是中西关系史上的一座高峰。

中国与欧洲之间有了不少可以确考的直接交往。

西欧的商人、传教士和使者陆续来到中国,他们带回的消息使欧洲人开始了解到中国的存在。

除了广为人知的马可-波罗游记之外,东方的影响已经到了文学之中,例如英国的乔叟在《侍从的故事》中就提到了成吉思汗。

国际贸易上,大量的犹太人、意大利商人积极到中国经商牟利,意大利甚至出现了像裴哥罗梯《通商指南》那样的著作。

随着交流的扩大,欧亚之间传播着更多的经济信息,不断有人将元代使用纸币的信息传到欧洲、西亚和北非。

罗马教廷这时也开始派传教士在中国正式传教,1307年蒙特-科维诺成了首任大都大主教暨东方总主教,而后在泉州还设立了分教区。

同时,蒙元的使者也已抵达欧洲。

1248年,钦察汉国拜住大将的代表薛儿吉思等在意大利受到教皇的接见,而元代畏兀人列班扫马也在1275年离大都访问伊朗后,在1287-1288年间奉伊利汉之命出使西欧。

从历史的进程看,这些活动都是后来中国和欧洲关系发展的先声。

  明代前期最重要的壮举当属成祖时开始的郑和下西洋。

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直抵东非海岸,成为中外贸易往来及文化交流史上的盛事。

之后,随着西班牙、荷兰和英国殖民势力相继来华,中国瓷器、丝绸、茶叶、漆器和各种工艺品、农产品等商品大量输入到欧洲。

欧洲的耶稣会、多明我会等传教士也开始渐渐进入中国。

以利马窦为代表的传教士们在进行天主教传播的同时,也把欧洲的基督教文化以及许多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传到了中国。

它们包括天文学、历学、地理学、数学、物理学、机械工程学、军器制造学、生物学、医学、建筑学、语文学以及音乐与美术等;

同时经由他们翻译和介绍到欧洲的中国科学文化也相当可观,其中包括中国的经籍、中国天文学、医药学等。

导源于中国文化传统与实际状况的欧洲的中国语文学、天文学、地理学、植物学、医药学和历史学的开创,以及中国美术与工艺的西传,也与传教士们有关。

利马窦的《中国札记》成为继门多萨《大中国史》以后欧洲人考察和报道中国的最重要的著作。

  随着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到清时以欧洲传教士为主要媒介的中西文化传播得到进一步发展,而且在中国和欧洲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构成了清代前期中西文化交流的主线。

在中国,西来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传教士,受到清廷重视,被委任管理钦天监。

他们根据科学测算,改订历法,传播天文历算等科学知识,继承了明末耶稣会士的交流活动。

而中国的天文历算之学在大量吸收西方知识并加以消化吸收之后,终于编著出《律历渊源》这样融会中西诸说的巨著,出现了王锡阐、梅文鼎这样杰出的科学家。

而在华如朗士宁等的传教士则从事绘画、园林建筑等创作,圆明园即是他们融会了法国、意大利及东方园林艺术特征的精心之作,其“万园之园”之称,象征着东西文化交流的最高结晶。

在欧洲,随着中国文化的不断传入,到十八世纪时终于形成一股中国热。

启蒙运动者们初步接触到儒家学说,孔子伦理道德的主张和重视教育的思想,以及儒家的自然观和政治理想如大一统及仁君统治等等,这些都使他们感到巨大吸引力,极为推崇,并力求为其所用。

伏尔泰(1694~1778)曾赞美的科举考试制度,早已成为朝鲜、越南所仿效的以考试选拔官吏的方式,它们于18世纪末在法国开始采用,以后英国继之,成为沿袭至今的文官考试制度。

18世纪欧洲出现的中国热,不仅表现在思想界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和评论,而且表现在社会生活中的中国风尚。

这种中国风尚的内容包括中国器物如瓷器、家具的流行、中国装饰如壁纸的爱好、中国园林的建造以及饮茶的普及。

中国文化对18世纪欧洲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潮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成为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十分引人注目的一章。

  19世纪以后,英美基督教新教的传教士揭开了中西交流的另一页。

他们不仅遵循以往天主教会的经验,同时还出版刊物,开办医局和学校,力图掌握舆论,通过行医和办教育事业来扩大自己的影响。

但是随着不久以后鸦片战争的爆发,中西交流的历史在之后的岁月中其态势最终发生了巨大改变。

参考文献

1、周谷城主编《中国文化史丛书-中西文化交流史》,沈福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黄时鉴主编《插图解说中西关系史年表》,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子版)相关词条;

4、芦苇:

《中外关系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沈定平: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