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25558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docx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docx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

2003年1月13日广东省省长卢瑞华在广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2006-06-1514:

32:

46SRC-26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03年1月13日在广东省第十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广东省省长  卢瑞华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本届政府任期是跨世纪的五年。

五年来,省政府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广东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总目标总任务统揽工作全局,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全面实施外向带动、科教兴粤、可持续发展等战略,努力增创体制、产业、开放、科技四大优势,基于历届省政府工作奠定的基础,经受住较为复杂严峻经济形势的考验,在各种困难和风险中开拓前进,逐步解决了我省多年快速发展中积累和暴露的突出问题,国民经济实现大跨越并走上良性循环轨道,改革开放、社会各项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顺利完成了省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两个万亿突破,经济综合实力跃上大台阶。

  经济发展进入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三化并举阶段。

预计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11674亿元,比上年增长10.8%,五年年均增长10.2%。

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达13368.7亿元,约是1997年的两倍。

税收和财政收入大幅增加,预计2002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01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是1997年的2.5倍,全省可支配财力达1550亿元,收支保持平衡,并有适当的储备。

对国家的贡献不断增加,1998年至2002年,我省上划中央“两税”收入年均增长20.3%。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放开了粮食市场,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强。

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得到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发展。

2002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36.9,比1997年提高33点。

第三产业发展提速,增长速度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1997年的13.5∶49.9∶36.6祝为8.8∶50.2∶41.0。

城市化水平从第四次人口普查的36.8%提高到第五次人口普查的55.7%。

  ——妥善化解地方金融支付风险,创造了稳定的发展环境。

  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引发了地方金融支付风险。

我们沉着应对,大胆决策,坚持改革,狠抓发展。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支持下,实施“一揽子”解决地方金融支付风险方案,对全省147家城市信用社、14家信托公司及14个营业部(办事处)和843家农金会实施停业整顿、偿付个人债务和外债。

按照国际惯例和我国法律,顺利实施原“省国投”破产,成功进行“粤海重组”。

我省以坚实的经济基础,妥善解决了超过1000亿元的地方金融内外债支付风险,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各项改革取得重要成果。

  本届政府开展了两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对省政府各部门原有的审批事项进行清理和规范,共精简各类审批事项821项,占总数的40%,改革工作仍在不断进行中。

政府职能进一步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祝。

实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公开招标拍卖,国家投资建设工程、公有资产产权交易、政府采购公开招投标,推行办事程序公开化和规范化。

建筑、土地、产权和技术等要素市场加快发展,市场体系不断完善,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取得明显成效。

  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取得较大进展,国有企业三年改革与脱困目标基本实现。

初步建立国有资产监管和运营体系。

重组省属国有资产,省属24家资产经营公司和授权经营企业实现保值增值。

大多数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改革中壮大。

劣势企业有序退出市场和一般经营性小企业转制加快。

省重点扶持的工业龙头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

乡镇企业产业结构、产权结构调整取得成效。

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和混合型所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2002年底企业养老、失业参保人数分别比1997年底增加156%和111%。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行,到2002年底,全省共有670万职工参加医疗保险。

  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取得重要进展。

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试点工作稳步推开。

行政事业单位工资统发和基本建设项目财政性资金集中支付工作进一步推进。

电力体制改革在全国率先实现“政企分开,厂网分开”。

理顺农村电力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同网同价、竞价上网”。

在国家新组建的第二大电网公司中,广东是控股的大股东。

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稳步推进。

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完成了政府机构改革,省政府行政编制精减49.4%,市县乡镇精减19.44%。

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科技创新体系。

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其他各项改革有新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

  ——外向型经济再上新水平。

  积极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机遇,实行“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对外经济贸易持续发展。

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优化,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提高。

国有外经贸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入,经营主体逐步多元化。

授予一大批民营生产型企业以自营进出口权。

加工贸易健康发展,一般贸易稳步增长。

多元化出口市场格局初步形成。

境外加工贸易、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进一步拓展。

预计2002年进出口总额2213.9亿美元,其中出口突破千亿美元,达1186.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3%,五年年均增长9.7%。

投资软环境进一步改善,国际大企业、大财团在粤投资增加,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高。

预计2002年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3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6%,五年年均增长6.8%。

粤港澳台经贸合作再上新台阶,举办了五届粤台经贸合作交流会。

建立粤港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和粤澳高层会晤制度,与香港特别行政区联合举办了粤港台经济合作论坛。

外事、侨务、台务、旅游工作为我省的对外开放作出新贡献。

创办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扩大了我省的国际影响。

  ——国内市场有效拓展。

  连续几年分别在华中、华东、东北、西北等地区举办经贸合作会展活动,广货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得到巩固提高。

省内市场繁荣兴旺,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

改造农村电网,降低电价,至2002年底实现农村住宅到户电价0.79元/千瓦时以下的目标,全省各类电价比2001年12月平均降低0.128元/千瓦时,有效扩大了电力需求和家电市场。

整治涉农收费,农民负担继续减轻,农村消费环境得到改善。

预计2002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10亿元,比上年增长10.9%,五年年均增长11.4%。

  ——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

增加对交通、能源、水利、环保、通信及城市公共设施的投入。

飞来峡水利枢纽工程、广州地铁一号线等一大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投产。

2002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106340公里,比1997年增1447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850公里,比1997年增加1065公里;发电装机容量达3538万千瓦。

电话普及率由1997年的17.8%提高到2002年的69.6%。

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防洪抗洪能力不断提高,5年共修建、加固江海堤围10685公里,完成水库除险加固2619宗,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52平方公里。

  ——科教事业快速发展。

  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全省专利申请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发明专利申请量自1998年以来年均增长40.6%,企业创新能力、产业国际竞争力居全国前列。

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群迅速崛起。

民营科技企业快速发展。

预计2002年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达1150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22%,比1997年上升13.5个百分点。

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39%。

各类高新技术园区和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成就显著。

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加强。

教育事业大发展。

九年义务教育得到巩固提高,珠江三角洲绝大部分地区和各地级市城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继续教育发展较快,职业技术教育不断加强,社会力量办学逐步兴起。

高等教育在整合中发展提高,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在校生从1997年的17.47万人增至46.87万人。

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

省政府拨款11亿元,与教育部共建重点大学,其中9亿元投入新组建的中山大学。

“211”工程建设取得新成效,一批学科的学术水平接近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培养和引进了一批我省急需的专业人才。

  ——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迈出新步伐。

  信息产业高速发展。

预计2002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达3760亿元,与开始实行同口径统计的1998年相比,年均增长28.9%。

珠江三角洲形成了规模较大、产业配套较齐全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群。

软件业发展迅速,软件出口居全国第一。

广州、深圳、珠海、南海四个软件园区建设势头良好。

电子政务建设稳步推进,初步建立了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

全省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进展顺利。

企业信息化发展加快,电子商务有了良好开端。

广州、深圳、汕头等市的信用信息网试点建设初见成效。

信息网络安全保密工作水平提高。

  ——初步解决了山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交通和用水等突出难题,全省不同区域共同发展。

  筹集370多亿元支持山区发展。

从2001年起省政府每年安排财政专款,建立免收农村人均年纯收入1500元以下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制度,2002年安排4.4亿元,全省已有103万名农村困难家庭子女享受全免费教育。

省政府安排3亿元改造老区山区1000所农村学校,筹措20亿元解决中小学教育历史欠帐问题。

筹措16亿元开展扶贫两大会战,实现了全省所有行政村通机动车、通电话、通邮政和通广播电视目标。

筹措80亿元用于山区、欠发达地区、省际高速公路以及山区普通公路网和山区航道建设。

安排27.3亿元专款建设粤东高陂水利枢纽工程、潮州供水枢纽工程、粤西雷州半岛治旱、粤北石灰岩地区蓄水工程,逐步解决这些地区群众饮水问题。

全省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广州、深圳两个特大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明显,珠江三角洲地区示范作用增强,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发展的基础条件明显改善。

  ——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

坚持和完善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的制度,自觉接受监督。

五年来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1474件和政协提案1986件。

城乡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

依法理顺农村基层管理体制,撤销管理区办事处,选举村民委员会,实行村民自治,顺利完成第一届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民主选举。

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扎实推进。

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群众团体的联系,建立了省政府工会工作联系会议制度,民主渠道进一步拓宽。

认真配合省人大常委会做好地方立法工作,清理、修订、废止了一批与世贸组织规则和我国对外承诺不一致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

推进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执法主体及其行为,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进一步落实。

普法教育、法律服务、监狱劳教工作得到加强。

审计、监察、统计等工作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偷税骗税、制售假冒伪劣商品、逃汇骗汇等违法犯罪活动得到遏制,信用建设迈出新步伐,市场环境逐步优化。

安全生产形势基本稳定。

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严重刑事犯罪活动,扫除“黄赌毒”,坚决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

反走私斗争保持高压态势。

国家安全工作更好地服务于改革与发展大局。

全民国防意识不断增强,国防动员、兵役征集、民兵预备役和拥军优抚安置工作进一步加强,军政军民更加团结,广州、深圳等10个市、县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

  ——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

深入开展学习邓小平理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三讲”教育活动。

加强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公民道德建设。

“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崇尚科学、反对邪教”、“告别陋习、走向文明”等观念深入人心,以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的公民素质不断提高。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广州、深圳、中山、茂名、肇庆、南海和广州市天河区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区)”,10个城市成为省级文明城市,并涌现了一批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和文明社区。

文艺精品战略和南粤锦绣工程取得丰硕成果,“五个一工程”再创佳绩,山区文化建设工程、“文化艺术上山下乡工程”五年工作目标顺利实现。

多层次、多形式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形成。

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不断发展。

城乡爱国卫生、医疗服务、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和药品监督工作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事业持续发展。

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

成功承办了第九届全国运动会,实现了“一流的设施、一流的环境、一流的组织、一流的成绩”和“精彩、圆满并具特色”的目标,取得金牌、奖牌、总分三个第一的好成绩。

人口自然增长率近3年来连续下降,保持10‰以下,为实现我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达到全国中等水平的目标打下较好基础。

少数民族地区的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

认真贯彻国家宗教政策,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得到保障。

实施“九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取得成效。

民政、人防、气象、地震、档案、参事、文史等各项事业都有新发展。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全省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珠江三角洲地区实现初步富裕。

预计200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912元和11200元,五年年均实际增长3.8%和6.3%。

住房条件不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4.5平方米,比1997年增加2.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4.1平方米,增加0.3平方米。

提高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健全。

采取实在措施帮助困难群众解决住房难、就医难、打官司难、子女入学难等问题。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城镇登记失业率在3%以下,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生活环境有所改善,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得到加强,森林覆盖率达57.2%。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是我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

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

我们的主要体会是:

第一,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中央的要求与广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敢为人先,大胆试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第二,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

第三,必须坚持“稳中求进,有效增长”的经济工作方针,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第四,必须以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努力提高经济综合竞争力。

第五,必须紧紧抓住市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全面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努力扩大有效需求,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第六,必须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加快珠江三角洲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同时,对山区、欠发达地区实行分类指导,重点扶持,促进不同类型地区共同发展。

第七,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八,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实行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在集中精力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把精神文明建设摆上更加突出位置,实现两个文明同步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各位代表,我省过去五年取得的成就,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广东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省党政军民认真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结果。

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职工、驻粤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人民警察和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

向长期关心支持广东建设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清醒地看到,我省目前的小康仍是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经济社会发展中尚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主要是:

产业结构仍不合理;经济体制有些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农民收入增长较慢;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较突出;城乡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人口控制和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治安秩序的任务依然艰巨;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等。

面对这些问题和困难,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奋斗目标和2003年工作安排

  今后五年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充分利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史机遇,充分把握国家继续实行扩大内需方针和加快西部开发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20多年改革发展形成的后劲潜力,努力实现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共十六大精神,按照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战略部署,以“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总目标总任务统揽工作全局,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核心,实施外向带动、科教兴粤、可持续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四大战略,增创开放、产业、科技、体制、环境五大优势,努力建设经济强省和文化大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率先建立文明法治环境,率先实现宽裕的小康。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总体要求是: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

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综合竞争力。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壮大支柱产业。

发展现代服务业。

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城镇化水平。

加强科技事业,推动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有新进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

广州、深圳两个特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珠江三角洲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东西两翼经济快速发展,山区全面实现脱贫奔康。

  2003年是贯彻中共十六大精神、实现“十五”时期各项目标的重要一年。

要以继承、创新、提高、发展为思路,努力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在提高中发展,不断增强我省的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努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外贸出口增长5%,居民消费价格持平或略有上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5‰以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5%。

  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加强农村集体土地管理,在有条件的地方,引导和规范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

稳定粮食生产能力。

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调整种养结构,发展效益农业和畜牧业。

发展临海工业、滨海旅游、海洋药物、远洋渔业、休闲渔业和“名、优、特”海洋养殖业。

抓好商品林基地建设。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扶持省级100家农业龙头企业,增强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能力。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抓好全省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促进乡镇企业体制创新,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

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完善城乡规划体系,依法加强管理。

把推进城镇化建设作为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逐步消除不利于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障碍,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镇化进程。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以发展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小城镇建设,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机会,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

从2002年起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每年资助5000名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技工教育。

加快华侨农场体制改革。

稳妥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清理农村各种不合理收费,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严格农产品质量管理,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制订省级农业标准,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逐步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广良种良法。

推进镇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改善农业技术服务。

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

推进农业机械化。

发展以中高级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重点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流通中介组织。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筹措资金,做好计划,争取5年左右时间实现全省行政村通水泥路。

对山区市县列入省水利发展“十五”计划安排的重点防洪工程,重点水利工程、山区市县列入省计划安排的支流江河堤围陂坝修复工程以及山区小Ⅰ、小Ⅱ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提高省补助资金标准。

推进西江、北江大堤安全达标和潮州供水枢纽、高陂水利枢纽、珠江河口整治等工程建设。

抓紧乐昌峡、湾头水利枢纽建设前期工作。

建设好缺水地区饮水工程和田头蓄水工程。

加强堤围防护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防汛抗旱能力和水利现代化水平。

保护农业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

加大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力度,减少农业生产、加工和农村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

  进一步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搞活国有经济。

完善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进国有资产优化重组。

拓宽劣势企业退出渠道。

符合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都要实行股份制改造,放开股权比例,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加强产权交易市场建设,规范产权交易行为,防止企业转制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推广国有企业经理人员公开招聘和选拔。

完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办法,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营者业绩考核体系。

对企业经营者和技术骨干,试行年薪制、期权制等激励办法,鼓励和支持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继续深化电力、城市公用事业等垄断行业的改革。

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逐步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实施名牌带动,培育一批国内和国际名牌产品。

构建和完善以大企业为龙头,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产业化协作的产业体系。

重点扶持一批有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