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1参考答案资料完整版 精品推荐.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30707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央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1参考答案资料完整版 精品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央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1参考答案资料完整版 精品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央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1参考答案资料完整版 精品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央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1参考答案资料完整版 精品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央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1参考答案资料完整版 精品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央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1参考答案资料完整版 精品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央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1参考答案资料完整版 精品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央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1参考答案资料完整版 精品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央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1参考答案资料完整版 精品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央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1参考答案资料完整版 精品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央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1参考答案资料完整版 精品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央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1参考答案资料完整版 精品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央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1参考答案资料完整版 精品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央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1参考答案资料完整版 精品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央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1参考答案资料完整版 精品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央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1参考答案资料完整版 精品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央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1参考答案资料完整版 精品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央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1参考答案资料完整版 精品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央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1参考答案资料完整版 精品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央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1参考答案资料完整版 精品推荐.docx

《央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1参考答案资料完整版 精品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央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1参考答案资料完整版 精品推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央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1参考答案资料完整版 精品推荐.docx

央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1参考答案资料完整版精品推荐

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1参考答案

(第1—3章)

一、名词解释

1、个体心理是指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个体心理及其活动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之一。

2、认知是指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即个体对感觉信号接收、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

3、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4、实验法是指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5、意识是物质的一种高级有序组织形式,是指生物由其物理感知系统能够感知的特征总和以及相关的感知处理活动。

6、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7、催眠是指对人或动物刺激视觉,听觉或触觉来引起半睡眠状态,对人还可以用言语的暗示引起。

8、感觉是动物及人体接受外界传来的及发自体内组织和器官的刺激之特性。

9、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10、绝对阈限是指能可靠地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物理能量)。

11、韦伯定律,即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用公式来表示,就是△Φ/Φ=C,其中Φ为原刺激量,△Φ为此时的差别阈限,C为常数,又称为韦柏率。

12、似动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者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动的现象。

13、三色论是指根据红、绿、蓝三原色光混合可以产生各种色的色光混合规律,假设在视网膜上有三种神经纤维,每种神经纤维的兴奋都会引起一种原色的感觉。

14、对立过程理论是指它们的性质根本对立,但在当代同处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第二大形态,具有而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的划分是具体的,是实际社会制度的历史反映和理论推断。

二、简答题

1、简述心理学的功能。

(1)认识内外世界;

(2)调控行为;(3)预测未来;(4)改善和提升生活质量。

2、列举几种主要的意识状态,并简要说明意识的作用。

答:

(1)睡眠;

(2)梦;(3)催眠;(4)白日梦。

意识的作用:

意识具有

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能指导实践改造客观实践,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3.简述注意的特点及外部表现。

答:

(1)指向性,

(2)集中性;外部表现有适应性运动、呼吸运动的变化、无关运动的停止等等。

4、举例说明注意的几种种类及其特征。

答:

(1)不随意注意,又称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随意注意,又称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3)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既有自觉目的、明确的目的,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5、简述四种注意的品质。

答:

(1)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指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

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所能持续的时间。

(3)注意的分配。

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

(4)注意的转移。

指根据新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6、什么是知觉的恒常性,常见的恒常性有哪些?

答:

在知觉我们熟知的对象时,尽管知觉条件发生变化,但我们获得的映象却保持不变,这一特点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常见的恒常性;色彩恒常性、知觉恒常性、视觉恒常性等等。

7、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有哪些?

答:

时间知觉与活动内容、情绪、动机、态度有关,也与刺激的物理性质和情境有关。

8、产生深度知觉的线索有哪些?

答:

有关深度知觉的线索,既有双眼视差、双眼辐合、水晶体的调节、运动视差等生理的线索,也有对象的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对象的纹理梯度、明暗和阴影以及熟习物体的大小等客观线索。

三、论述题

1、论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主要规律。

它包括心理现象的生理基础——脑的机能、心理现象的基本构成、心理现象之间的基本规律、社会心理现象的各种不同规律和应用等等。

实际心理学的本质应该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与内外因素互相融合和升华的内在秘密的学科,人的心理本质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

无论站在心理学的什么角度看,都离不开心理现象。

基础心理学研究正常人的心理现象,发展心理学研究心里现象的发生发展,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与社会之间的心理现象,变态心理学研究异常的心理现象。

2、试述格式塔学派提出的知觉组织原则。

答:

心理学的格式塔理论认为,知觉组织法则主要有如下四种。

相似法则:

此种按刺激物相似特征组成知觉经验的心理倾向称为相似法则。

  接近法则:

此海林错觉种按刺激物间距离关系而组成知觉经验的心理倾向称为接近法则。

  闭合法则:

如果知觉场地的刺激物表面看来虽各有其可供辨别的特征,但如仅凭此等特征,仍不能确定刺激物之间的关系。

此时,观察者常运用自己的经验,主动地为之补充(或减少)刺激物之间的关系,从而增加它们的特征,以便有助于获得有意义的或合于逻辑的知觉经验。

连续法则:

与闭合法则类似的是连续法则(1awofcontinuity)。

如下图所示,一般人总是将它看成是一条直线与一条曲线多次相交会而成;没有人会看成是多个不连接的弧形与一横线构成。

由此可知,知觉上的连续法则所指的“连续”,未必指事实上的连续,而是指心理上的连续。

知觉上的连续法则在绘画艺术、建筑艺术以及服装设计上早已广泛应用。

3、举例说明错觉产生的原因。

答:

所谓错觉,是指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感知,是一种被歪曲了的知觉。

错觉的产生,不仅当时必须要有客观刺激物作用于当事人的感觉器上,而且知觉的映象性质与刺激物是一致的。

一言蔽之,那就是“错觉是一种错误的感知觉”;错觉从产生的来源可分为心理性、生理性和病理性三种。

 

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2参考答案

(第4—6章)

一名词解释

1、记忆是对过去所学经验的保留,是对过去所学经验在需要时不必再加练习即可重现的心理过程。

2、陈述性记忆是指人对事实性资料的记忆;凡是对人名、地名、名词解释以及定理、定律等,均属陈述性记忆。

3、程序性记忆是关于如何做某事或关于刺激和反应之间联系的知识。

4、组块是人对信息进行组织或再编码。

5、精细加工就是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以此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

6、系列位置效应是指记忆材料在系列位置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包括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7、思维与想象——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选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

8、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影响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

9、功能固着是指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

10、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

11、词频与语境:

词频是指一定范围的语言材料中词的使用频率;语境即言语环境,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

12、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13、语言产生是指人们通过语言器官或手的活动把所要表达的思想说出或写出来,他包括说话和书写两种形式。

14、电报式语言是指儿童在2岁至4岁间所说的一种语言方式,句子只由名词、动词和少量数词组成的,比如“妈妈,喝水。

”等等。

二、简答题

1、信息加工的观点是如何阐述记忆过程的?

答:

信息加工的观点,记忆是信息的输入、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它能更全面地体现信息加工系统的工作流程,所以它也是信息加工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2、简述编码特异性原则

答:

编码特异性原则指当回忆时的背景与识记时的背景相匹配时,记忆效果最好。

触景生情,睹物思人。

3、简述遗忘发生的原因

答:

影响遗忘的因素有:

时间,材料的性质与数量,学习的程度,记忆材料的位置,记忆者的态度。

4、根据艾宾浩斯曲线,谈谈复习时应遵守的策略。

答:

(1)保持和诵读次数的关系:

诵读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则记忆保持越久;

(2)与遗忘和时间的关系:

学习后经过的时间越长,保持越少,遗忘越多,但遗忘的速度不是均衡的;(3)分散学习比集中学习优越。

如对一个12个音节的音节组集中学习需要育读68次才能达到正确背诵,而分散学习只要35次就够了。

5、什么是表象?

表象在思维中有哪些作用?

答: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作用:

(1)表象思维(形象思维),就是凭借表象进行的思维操作;

(2)表象与词在心理操作中双重编码,在更多情况下,信息在脑中可以进行编码,也可以图像进行编码;(3)表象是词的思维操作的支柱,词的思维操作所需表象的参与和支持,甚至表象操作在思维操作中是否出现,可因思维任务之不同而异。

6、想象有哪些功能?

答:

.想象是人在脑子中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

也就是人们将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一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

它是人类特有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

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

7、什么是手段-目的分析,包括哪些步骤?

答:

手段-目的分析是问题解决策略中的启发法的一种,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8、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与过程。

答: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主要包括:

思维的求实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连贯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跨越性、思维的综合性;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必须经过自觉的培养和训练,必须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智慧,必须敢为人先勇于实践,善于从失败中学习,才能获得灵感,实现思维的飞跃。

9、简述语言的基本特征与功能。

答:

基本特征有创造性、结构性、意义性、指代性和社会性与个体性。

语言的功能主要分为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两方面,其中社会功能包括信息传递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

10、如何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答:

语言是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

它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思维的载体和物质外壳以及表现形式。

语言是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义为意义内容的,音义结合的词汇建筑材料和语法组织规律的体系。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

11、语言的产生包括那几个阶段?

答:

语言产生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

如:

构造阶段:

根据目的确定要表达的思想;转化阶段:

运用句法规则将思想转换成语言的形式;执行阶段:

将语言形式的信息说出或写出。

三、论述题

1、试述加工水平理论和相关的实验证据。

答:

加工水平理论强调用信息加工深度来解释记忆,认为没有必要将记忆分为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两种系统,所谓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只不过是一种记忆过程中的不同阶段。

人们对识记材料保持时间的长短和记忆得清楚与否,决定于对材料提供的信息是如何加工的,即决定于加工水平。

2、试述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中,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含义和特点。

答:

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

感觉记忆特点:

瞬时记忆的编码方式,即瞬时记忆记住信息的方式,是外界刺激物的形象;瞬时记忆的容量很大,但保留的时间很短;如果对瞬时记忆中的信息加以注意,或者说当意识到瞬时记忆的信息时,信息就被转入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或是几分钟的的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

3、联系实际论述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答: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但仅仅满足有提出问题是不够的,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有效解决问题。

发现问题——我们生活的世界处处时时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当某些矛盾反映到意识中时,个体才发现它是个问题,并要求设法解决它。

这就是发现问题的阶段。

从问题解决的阶段性看,这是第一阶段,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发现问题不论对学习、生活、创造发明都十分重要,是思维积极主动性的表现,在促进心理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

分析问题——要解决所发现的问题,必须明确问题的性质,也就是弄清有哪些矛盾、哪些矛盾方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以确定所要解决的问题要达到什么结果,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其间的关系和已具有哪些条件,从而找出重要矛盾、关键矛盾之所在。

提出假设——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假设,即可采用的解决方案,其中包括采取什么原则和具体的途径、方法。

但所有这些往往不是简单现成的,而且有多种多样的可能。

但提出假设是问题解决的关键阶段,正确的假设引导问题顺利得到解决,不正确不恰当的假设则使问题的解决走弯路或导向岐途。

检验假设——假设只是提出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还不能保证问题必定能获得解决,所以问题解决的最后一步是对假设进行检验。

通常有两种检验方法:

一是通过实践检验,即按假定方案实施,如果成功就证明假设正确,同时问题也得到解决;二是通过心智活动进行推理,即在思维中按假设进行推论,如果能合乎逻辑地论证预期成果,就算问题初步解决。

特别是在假设方案一时还不能立即实施时,必须采用后一种检验。

但必须指出,即使后一种检验证明假设正确,问题的真正解决仍有待实践结果才能证实。

不论哪种检验如果未能获得预期结果,必须重新另提假设再行检验,直至获得正确结果,问题才算解决。

4、试述语言获得的阶段与语言获得的理论。

答:

语言的产生是指人们通过语言器官或手的活动把所要表达的思想说出或写出来,他包括说话和书写两种形式。

语言产生的单位主要有:

音素、音节、语素、词、短语、句子。

语言产生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

如:

构造阶段:

根据目的确定要表达的思想;转化阶段:

运用句法规则将思想转换成语言的形式;执行阶段:

将语言形式的信息说出或写出。

语言起源大致可以分为神授说和人创说,劳动创造说。

 

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3参考答案

(第7—9章)

一、名词解释

1、情绪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

2、基本情绪与复合情绪:

基本情绪是先天预成、不学而能的,并具有分别独立的外显表情、内部体验、生理神经机制和不同的适应功能;复合情绪分为3类,一类为在基本情绪基础上,2~3种基本情绪的混合;二类为基本情绪与内驱力身体感觉的混合;三类为感情—认知结构(特质)与基本情绪的混合。

3、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消极情绪是指在某种具体行为中,由外因或内因影响而产生的不利于你继续完成工作或者正常的思考的情感。

4、心境、激情和应激,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具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表现。

应激是在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5、动机在心理学上一般被认为涉及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

6、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7、驱力是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和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8诱因是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外部因素。

9、成就目标也称目标定向或成就目标定向,它反映了个体对成就情境的一种认知倾向。

10、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11、能力与智力,能力就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智力是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

12、模仿能力是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的行为的能力。

二、简答题

1、简述情绪的成分与功能。

答:

情绪涉及身体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情绪的表达形式,情绪是行动的准备阶段,这可能跟实际行为相联系,情绪涉及有意识的体验,情绪包含了认知的成分,涉及对外界事物的评价。

情绪的功能主要有适应功能、动机功能、调控功能、信号功能。

2、简述情绪的二维度说的基本内容

答:

情绪的产生有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一个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二个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

3、请简要列出情绪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最具代表性的观点。

答:

三种经典的情绪理论:

(1)詹姆斯—兰格理论。

代表人物有詹姆斯和兰格。

他们强调情绪是植物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外界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2)坎农—巴德理论。

代表人物有坎农、巴德。

该理论认为有机体的生理变化和情绪体验是同时发生的,情绪是大脑皮质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共同激活的结果。

(3)沙赫—辛格理论。

代表人物有沙赫特和辛格。

该理论认为,情绪状态是认知过程、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中整合的结果。

4、简述动机的特点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

马斯洛的动机需要层次论认为动机归纳为五大类,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最原始的本能需要。

安全的需要是生理需要的延伸,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产生安全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感情与归属上的需要,体现了人有明确的社会需要和人际关系需要。

尊重的需要包括自我尊重和受人尊重两种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人有发挥自己能力与实现自身理想和价值的需要。

5、举例说明动机与行为、工作效率的关系。

答:

中等强的的动机,产生适当的行为,工作效率才能打到最高;内在驱动型动机引发的行为容易持续,工作效率较高。

压力驱动型动机,容易抵抗,拖延,工作效率低。

6、在学校环境中,如何发挥社交动机的积极作用?

答:

在孩子们心目中,教师的地位很特殊、很神圣,他们渴望与教师的交往,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接纳,这对他们来说是莫大的奖励和鼓舞。

如果老师能充分了解学生的这种需要和渴望并创设条件使这些需要得到满足,会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

不少教育家明确指出,学生的社交动机也是学习动机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教师应该学习如何利用这种力量。

7、能力是如何分类的?

答:

以能力所表现的活动领域的不同来划分的,按活动中能力的创造性的大小进行划分的,按活动的认知对象的维度划分的。

8、请简要列出智力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最具代表性的观点。

答:

一、智力的因素论:

(一)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说,

(二)卡特尔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三)瑟斯顿的智力多因素论;二、加德纳的智力多元理论

三、美国心理学家的智力结构论;四、智力的认知理论:

(一)斯滕伯格的智力的三元理论,

(二)达斯的PASS模型。

9、在人的一生中,能力的发展趋势如何?

答: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并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的发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童年期和少年期是某些能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人的智力在18-25岁间达到顶峰(也有人说是40岁),根据对人的智力毕生的发展的研究,人的流体智力在中年之后有下降的趋势,而人的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是稳步上升的,成年是人生最漫长的时期,也是能力发展最稳定的时期,能力发展的趋势存在个体差异。

10、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答:

能力的类型差异、能力的水平差异、能力的年龄差异。

三、论述题

1、什么是表情?

表情有哪些类别和功能?

答:

表情是表现在面部或姿态上的思想感情。

类别:

面部表情、语言声调表情和身体姿态表情;功能: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人与人的相互合作越来越频繁和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利益联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和多变,这就要求每个人一方面通过情感表达来及时、准确而有效地向他人展示自己的价值关系,以便求得他人有效的合作;另一方面又通过识别他人的情感表达来及时、准确而有效地了解他人的价值关系,以便更好地与他人进行合作。

2、什么是情绪调节?

联系实际谈谈情绪调节的策略?

答:

情绪调节是个体对自己情绪的唤醒水平的调节。

一般认为,主要是调节过高的唤醒水平和强烈的情感体验,但是,一些较低强度的情绪也需要调节。

研究表明,高唤醒对认知操作起瓦解和破坏作用,如狂怒会使人失去理智,出现越轨行为。

情绪调节主要有具体情绪的调节、唤醒水平的调节和情绪成分调节。

情绪调节的范围相当广泛,它不仅包括情绪系统的各个成分,也包括情绪系统以外的认知和行为等。

情绪系统的调节主要是指调节情绪的生理反应。

主观体验和表情行为,如情绪紧张或焦虑时,控制血压和脉搏;体验痛苦时,离开情境使自己开心一点;过分高兴时掩饰和控制自己的表情动作等。

此外还有情绪格调的调节。

动力性的调节等,如调节情绪的强度、范围、不稳定性、潜伏期。

发动时间,情绪的恢复和坚持等。

情绪调节的机制是一种自动化的机制,不需要个体的努力和有意识地进行操作。

3、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答:

自我效能感:

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这种理论认为,即便人的行为没有对自己产生强化,但由于人对行为结果所能带来的功效产生期望,可能会主动性的进行那一活动。

例如,学生不仅知道注意听课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时,才会认真听课。

人们在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了行为的决定因素。

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4参考答案

(第10—12章)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24分)

1.主我与客我

答: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自我由主我和客我两部分组成。

主我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和体验者,客我是被主我觉察和体验的对象。

2.刻板印象

答:

刻板印象就是对某一社会群体的一个概括,认为这个群体中的人都具有某些相同的特征,无礼成员之间实际存在的差异。

3.归因

答:

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并对这种行为的原因进行解释和推测。

4.登门槛效应与留面子效应

答:

让别人接受自己要求的一个方法,是想办法先让对方接受一个小的要求。

当对方接受了小要求后,他接受大要求的可能性也会增加,这叫做“登门槛效应”。

留面子效应是与之相反的一种方法,即先向对方提出一个比较极端的要求,被拒绝之后再提出一个较小的较温和的要求,这时小的要求往往会实现。

5.群体极化

答:

群体极化是指通过群体讨论使得成员的决策倾向于极端的现象。

6.社会惰化

答:

群体完成任务时,个体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少的现象叫做社会惰化。

7.印刻

答:

奥地利动物学家劳伦兹在对幼小动物的依恋行为进行研究时发现,刚刚会走的幼小动物倾向于追随它在出生后看到的第一个活动的客体并很快与之建立很难改变的依变关系,这种现象,劳伦兹称为“印刻”。

印刻是在动物个体生命的一个特定时期,由于遇到某一特定刺激而建立的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

印刻的时期叫关键期,也即临界期。

8.依恋

答:

依恋是儿童期与父母或其主要看护人之间建立起紧密的强烈而持久的社会—情感关系。

是儿童早期生活中重要的社会关系,是个体社会化的开端和组成部分。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48分)

1.什么是自我?

自我的构成成分有哪些?

答:

自我又称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对自己所有身心状况的认识,包括生理状况、社会地位、动机、情绪状态、能力以及其他许多方面。

心理学家对自我的结构从不同角度进行描述和划分。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自我由主我和客我两部分组成。

威利提出自我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个人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身的认识;一种是社会自我概念,是个体认为别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1902年心理学家库利提出了“镜中自我”概念。

库利指出别人的态度就如同是反射自己人格的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能了解自己。

镜中自我有三个主要元素,一是关于他人眼中的自己是怎样的,二是骄傲和耻辱相连的自我感觉,三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