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开课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31006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公开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公开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公开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公开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公开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新公开课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新公开课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公开课教案.docx

《新公开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公开课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公开课教案.docx

新公开课教案

诗歌表达技巧教案

一、学习目标

1.指出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2.根据题目要求,用通顺的语言,规范答题。

二、教学重、难点

分析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规范答题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脑、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开始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这一专题的复习。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了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内容情感。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考试大纲》对这一考点的要求。

(二)、考点解析

《考试大纲》在“古代诗文阅读”中对该考点提出的要求是“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E(鉴赏评价)。

这节课我们探讨的是第1点中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通过讨论我们希望达到下面目标:

1.指出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2.根据题目要求,用通顺的语言,规范答题。

表达技巧的内容繁而杂,这节课我们用分类举例的方法进行,我们将表达技巧分为三类:

常见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三)表达技巧介绍

1、常见的修辞手法。

(1)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双关、排比、设问、反问等

(2)、识别诗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借代,对比

(2)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借代,设问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双关对偶拟人

(5)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夸张

(6)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设问

(7)荷花娇欲语,愁煞荡舟人。

拟人

辨别修辞手法是第一步,重要的是要了解作者借助这些修辞手法抒发什么感情,达到什么目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看看他们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2011年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问题。

定林①

【宋】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作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食

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庙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

②仍:

(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方法。

运用拟人的手法,诗人把云与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情。

2、表达方式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表达方式有哪些?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说明我们诗歌中常用不常用?

不。

所以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四种: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1)、概述四种表达方式

    记叙,就是记述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议论,就是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抒情,就是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等主观感情。

请同学们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表达方式

(2)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表达方式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王昌龄《闺怨》(记叙)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描写)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议论)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捂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抒情)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抒情)

3、表现手法。

抒情也可进行分类,可分为哪两类?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能不能举几个例子。

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间接抒情又分为哪几类?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我们来看看下面两句诗,看看他们属于哪种抒情方式?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借景抒情)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托物言志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表现手法,如

(1)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借助于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

 黄巢《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写的是秋风萧杀,百花凋零,唯有傲霜挺立的菊花却精神百倍,方兴未艾,长安城里遍地黄金璀璨,清香弥漫;实际上,诗人是以菊花盛开象征起义的最后胜利,表达了推翻唐王朝腐朽统治的决心和信心。

(2)用典

古典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这就叫作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使用典故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

(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

     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都是以动衬静的反衬。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颔联表明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

用小儿女的“未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首联中的“独”字。

     ”)

 (4)渲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 5)对偶

     对偶也叫对仗(古代持兵器保卫贵人,都是左右成对,名仗,后来成为仪仗),是指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地排列在一起。

对偶可以使表达的意思更加充分,更加明确;使音律显得抑扬顿     

  (6")赋、比、兴"是对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表现手法的总结。

其后的诗歌继承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就是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示出作者的态度。

如《诗经·伐檀》中,"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缠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狟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描写一群伐木的奴隶替奴隶主砍伐檀木制造车子,在艰苦繁重的劳动中联想到奴隶主不劳而获,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

再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就用了这种手法。

     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

《诗经·硕鼠》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如《诗经·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涟漪"就属于"兴",它引出了下面的叙述。

"兴"和"比"常常联系起来在一篇诗中运用。

如《孔雀东南飞》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兴",又是"比"。

(8)虚写和实写

  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

实写,恰好与之相反。

 如齐已《早梅》: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万木冻欲折"就是虚写,是想象中的景象。

"万木冻欲折"与"孤根暖独回"恰好构成对比,反衬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

虚写,状不在眼前的事物如在眼前,引起读者的想象。

4、总结并进行综合练习(多媒体展示)

大致说来,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以下几个方面,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主要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双关、排比、设问、反问等)

*其他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象征、抑扬、照应等)

5、仅仅掌握表达技巧是不行的,在具体的诗歌鉴赏中,我们还必须和具体的诗歌形象、语言和诗歌内容结合起来。

下面做一些综合练习。

出塞

今古河山无定据。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

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

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

深山夕照深秋雨。

【注释】:

这首出塞词,当为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八月奉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塞远赴梭龙途中所作,词人时年二十九岁。

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答案:

以情相问,以景作答;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

了全词的抒情效果。

【归纳】表达技巧类的常规问题设置以及答题模式

1.问题设置: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问题变式: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

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等。

4.答题思路:

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5、答题模式:

这首诗采用了(具体的何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技法,写出了(某种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或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或效果。

6、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颔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

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拟人(第一步)。

将人之情感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连绵不尽的芳草,对自己依依不舍,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美丽的云彩为了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

(第二步)连自然之景都尚且有不舍之情更何况是人呢,借此强调出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表达了对锦江景物的赞美和留恋之情,寄托了对友人的怀念(第三步)。

(借景抒情亦可)

(四)总结

古人写诗常讲究技巧,表达技巧也比较复杂多样,但只要熟悉了各种技巧及其效果作用,在鉴赏时注意准确地判别出来,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其是如何运用的,最后落脚在效果或情感主旨上,鉴赏就算到位了,得分要点肯定漏不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