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全解.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31354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7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全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全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全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全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全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全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全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全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全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全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全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全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全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全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全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全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全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全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全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全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5页
亲,该文档总共6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全解.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全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全解.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全解.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全解

文言文小知识

一、通假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

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新字成为长期工。

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

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

如“泪”和“涙”,“睹”和“覩”。

通假字:

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因为古代的字很贫乏,所以用有限的字来表达意思。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

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

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例如:

“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

通假字本质上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

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

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

二、古今异义

1、词义扩大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

如:

“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中的“去”,古义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

还有一些字原本是古今异义,但不一定都是:

“臭”在古文中原指“香”,但“朱门酒肉臭”此诗句中还是臭的意思。

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

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

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

2、词义缩小

词义扩大,指今义的范围大于古义,古义被包括在今义之中。

词义的扩大是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最常见的现象。

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当今专指黄金。

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瓦”。

3、词义转移

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

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当今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

4、感情色彩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当今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5、名称说法改变

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

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

如成语“目不识丁”已改用“眼睛”一词;“寡不敌众”中的“寡”已改用“少”字。

6、词义弱化

如,“恨”,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当今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

“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当今表示埋怨、责备。

7、词义强化

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

“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8、古褒今贬

如,“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如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

“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

”。

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

如,“明哲保身”古时指通达事理,洞见时势,善于避威就安,适应环境,是褒义词,如《诗经·大雅·烝民》: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而现代汉语中的“明哲保身”指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为贬义。

如,“浑浑噩噩”古时用来形容人浑厚严正,为褒义,如杨雄《法言·问神》:

“虞夏之书浑浑尔,……周书噩噩尔。

”句中的“浑浑”是“浑厚”的意思,“噩噩”是“严肃”的意思。

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浑浊无知,愚昧糊涂,为贬义。

如:

“卑鄙”古义:

地位低,见识浅。

今义:

品德低,含贬。

例:

《出师表》:

“先帝不以臣卑鄙”。

9、古贬今褒

如,“乖”古时指偏执,不驯顺,为贬义,如《林黛玉进贾府》:

“行为偏僻性乖张。

”而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听话,安顺。

如,“锻炼”其本义为“冶炼”,古时多用来指玩弄法律,罗织罪名,对人进行诬陷,属于贬义,如《后汉书·韦彪传》:

“忠孝之人持心近后,锻炼之吏持心近薄。

”而现代汉语中则指通过体育运动是身体强壮,培养勇敢机智的品德,或通过生产劳动和工作实践来提高素质和能力,变成褒义词了。

如,“泼辣”古时指凶悍,蛮横不讲理,为贬义,如《水浒传》(第十二回):

“(牛二)专在街上撒泼辣,行凶。

”而现代汉语中多指勇猛,有魄力,是褒义。

10、名称说法改变

如“市”古义:

买。

例:

“愿为市鞍马”。

如“谢”古义:

告诫(也有谢罪的解释)。

三、词类活用

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

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等类;虚词可此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等类。

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语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

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副词经常用作状语、补语,等等。

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

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

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

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

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四、一词多义

一个词语有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意思。

五、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①子耶,言伐莒者?

 (言伐莒者,子耶?

) ②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

甚矣!

) ③美哉室!

 (室美哉!

) 

④大哉,尧之为君也!

 (尧之为君也,大哉!

) ⑤灼灼其华。

 (其华灼灼)  

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 

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在安”,宾语前置) ⑧美哉,我少年中国!

 (我少年中国,美哉!

) 

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

①⑦疑问句; ②③④⑧感叹句;⑤⑥旧诗词合韵律。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

“沛公安在?

”(《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

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

“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

“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如:

“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

“业文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 

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肯顾我)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我无诈尔,尔无虞我) 

④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时人莫许之) ⑤先生„„肩举驴上,而狼未之知也。

 (而狼未知之也) ⑥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忌不信自) 

 

六、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

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

“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注意:

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

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

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第5课《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

第一篇咏雪

一、作品简介

《咏雪》选自《世说新语笺疏》,它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

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

二、《世说新语》简介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

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

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惠、豪爽、容止、自新、企羡、伤逝、栖逸、贤媛、术解、巧艺、宠礼、任诞、简傲、排调、轻诋、假谲、黜免、俭啬、汰侈、忿狷、谗险、尤悔、纰漏、惑溺、仇隙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三、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著名文学家,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宗室,武帝时袭封临川王。

官至兖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

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喜纳文士,其撰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

记叙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的言谈轶事,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面貌。

语言精炼、生动传神,对后世小说影响极大。

其中“周处除三害”、“望梅止渴”、“击鼓骂曹”等故事,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新亭对泣”、“子猷献戴”等也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

梁刘孝标作注,旁征博引,为后人所重。

另有《幽明录》,今佚。

鲁迅《古小说钩沉》辑其佚文200余条,皆记诡异之事

四、原文:

谢太傅

(2)寒雪日内集(3),与儿女(4)讲论文义(5)。

俄而(6)雪骤,(7)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⑻?

”兄子胡儿⑼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⑽。

”兄女曰:

“未若⑾柳絮因⑿风起。

”公大笑乐。

即⒀公大兄无奕女⒁,左将军王凝之⒂妻也。

五、字词解释

⑴谢太傅:

即[1]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

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

死后追赠为太傅。

⑵内集:

家庭聚会。

⑶儿女:

子侄辈。

⑷讲论文义:

讲解诗文。

⑸俄而:

不久,一会儿[2]。

⑹骤:

急,紧。

⑺欣然:

高兴的样子。

⑻何所似:

像什么。

何,什么;似,像。

⑼胡儿:

即谢朗。

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

做过东阳太守。

⑽差可拟:

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⑾未若:

比不上。

⑿因:

凭借。

⒀即:

是。

⒁无奕女:

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

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⒂王凝之:

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六、译文

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举行家庭聚会,跟子侄辈讲解诗文。

不一会儿,雪下大了,谢太傅高兴地说:

“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太傅的哥哥的儿子谢朗说:

“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太傅的大哥的女儿谢道韫说:

“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

”谢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谢道韫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后来成了)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七、作品赏析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文章第一句交代咏雪的背景。

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相当多。

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

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

召集人兼主讲人自然是谢安,听众是“儿女”们。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

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

其实是主讲人出题考听众。

主讲人何以有此雅兴?

原来是天气发生了变化:

“俄而雪骤”,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

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于是“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了两个:

一个是谢朗说的“撒盐空中”;另一个是谢道韫说的“柳絮因风起”。

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

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欣赏及赞扬谢道韫的才气。

并写出了谢道韫是“咏絮才”。

《咏雪》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3.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4.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教学工具:

录音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导入

说说你知道的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

同学们,刚才我们都听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

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二、新课学习

(一)复习有关《世说新语》和刘义庆的知识。

(二)学习《咏雪》。

1.一读课文:

听录音,根据文意断句,加上标点符号,再朗读。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二读课文,理解加点的词语:

内集(家庭聚会)儿女(子侄辈,指年轻一代)

俄而(不久,一会儿)欣然(高兴)差(差不多)

拟(相比)未若(比不上)

3.三读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

“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4.四读课文,研讨问题:

(四人小组合作)

①“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融洽欢快轻松)

②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

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

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

③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5.背诵课文:

6.归纳主题:

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

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

7.想一想议一议:

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有不同解释,你如何看法:

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②“笑”前喻,“乐”后喻

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三、拓展思维:

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并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请欣赏: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毛泽东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李白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四、课后作业:

1.阅读《世说新语》,选择你读懂的一篇给予鉴赏、评点。

2.片断练笔:

自拟题目,景色描写。

《咏雪》复习题

一、填空。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选自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

作者是南朝宋(朝代)刘义庆,《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二、解词。

1、内集:

家庭聚会2、讲论文义:

讲解诗文

3、俄而:

不久、一会儿4、骤:

急速

5、欣然:

高兴的样子6、何:

什么

7、似:

像8、差:

大致、差不多

9、拟:

相比10、未若:

不如、比不上

11、即:

就是12、因:

乘着、趁着

儿女古义:

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

今义:

专指子女(儿子、女儿)

三、理解性默写

1、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咏雪的直接原因:

俄儿雪骤。

3、两个比喻句: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4、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

未若柳絮因风起。

5、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暗示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四、用原文填空。

时间:

寒雪日

地点:

人物:

谢太傅(召集人兼主讲人)、兄子、兄女(听众)

事件:

咏雪

五、问答题。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以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和睦、融洽、欢快、轻松

2、对于谢太傅的出题,兄子和兄女分别给出什么答案?

兄子: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兄女: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3、两个咏雪句“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哪一个更好?

请从文中找出根据,并谈谈你的看法。

答:

“未若柳絮因风起”更好。

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答:

因为柳絮团状,与雪花相似,漫天飞舞給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而且还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4、谢太傅为什么跟儿女们谈论诗文时,出了一个“白雪纷纷何所似”的咏雪题目?

答:

主讲人出题考听众时,天气发生了变化:

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大雪。

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就出了一个“白雪纷纷何所似”的咏雪题目。

5、“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称为咏雪佳句,妙在何处?

答:

因为柳絮团状,与雪花相似,漫天飞舞給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而且还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6、你学过的古诗词中咏雪佳句?

请写出一两句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数梨花开。

(比喻)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比喻)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夸张)

7、你认为谢太傅究竟满意谁的答案?

为什么?

答:

对兄女的答案满意。

因为文章最后一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表明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了谢太傅对道韫才气的赞赏。

8、文章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

答:

补充点明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了谢太傅对道韫才气的赞赏。

六、翻译。

1、谢太傅寒雪日內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2、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

“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3、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4、兄女说:

“未若柳絮因风起。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5、公大笑乐。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6、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第二篇陈太丘与友期

一、本文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二、题目解说

陈太丘,汉朝人,字仲弓,原名叫做陈寔太丘县令。

古代习惯将官员所任职的地名附在姓氏后。

“期”是约定的意思。

标题概括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三、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fǒu)?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四、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

“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

“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

“真不是人!

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却走进家门不回头看。

五、字词解释

元方:

即,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陈太丘:

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颖川(今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太丘:

县名;

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