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大纲.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31552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60 大小:18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开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0页
南开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0页
南开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0页
南开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0页
南开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0页
南开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0页
南开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0页
南开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0页
南开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0页
南开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0页
南开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0页
南开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0页
南开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0页
南开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0页
南开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0页
南开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0页
南开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60页
南开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60页
南开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大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60页
南开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大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60页
亲,该文档总共1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开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大纲.docx

《南开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开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大纲.docx(1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南开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大纲.docx

南开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大纲

《政治经济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本次考试是全日制经济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资格考试之政治经济学部分。

本考试是考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掌握的广度和深度,考查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的性质与范围

本考试是关于考生在理论经济学方面的理论基础和思维能力的水平考试。

考试范围包括本大纲规定的政治经济学的“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

三、考试基本要求

系统学习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

考生用中文答卷。

四、考试形式

本考试采取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相结合形式,试题类型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论述题等。

五、考试内容

本考试内容参见考试大纲。

总分为50分。

 

导论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政治经济学”一词,开始是由法国的重商主义者蒙克莱田提出来的。

重商主义最早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理论探讨。

他们反对古代思想家和中世纪经院哲学家维护自然经济、反对货币财富的观点,把经济学的中心放在研究商品货币关系上。

这是经济思想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但是,由于重商主义把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仅限于流通领域,仅仅描述了经济过程的表面现象。

法国的重农主义学说是最早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把农业看成是生产“纯产品”(剩余价值)的唯一生产部门。

重农主义对“纯产品”的研究,已使他们开始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上起了重大作用。

英国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是由威廉.配第开始,亚当.斯密集大成,到大卫.李嘉图最终完成。

古典政治经济学克服了重商主义的缺陷,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联系,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等重要观点,并接触到剩余价值这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成分的基础上,在同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斗争中创立的。

马克思运用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部结构、本质特征及运动规律,进而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商品经济发展以至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开创了人们自觉地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以“破坏旧世界”和“建设新世界”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这是因为:

一方面,人类社会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在生产活动中改造自然界获取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

任何一个社会都不能停止生产,否则这个社会就不能继续存在下去。

另一方面,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是这三个要素的有机结合过程。

从这个过程的结果看,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作为生产的物质条件,表现为生产资料;人们的劳动表现为生产劳动。

只有劳动力同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生产物质财富,形成现实的生产力。

在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两项是劳动和生产工具。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社会生产力的三个最简单和最基本的要素。

任何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过程都不能离开这三项要素。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社会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生产关系是物质资料生产借以实现的社会形式,它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发生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或物质利益关系。

社会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它是其他各种社会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狭义的社会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但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不是一个孤立的一次性过程,而是一个连续进行和不断更新的再生产过程。

社会再生产过程包含着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最基本的环节,其中发生的一切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都属于社会生产关系。

因此社会生产关系具体包括四个基本方面:

狭义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

这四个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称作广义的社会生产关系。

所有这些经济关系都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为基础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着一切经济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狭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的归属,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广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包括人们对生产资料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诸方面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着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生产资料是生产必需的物质条件,谁占有生产资料,谁就在生产中处于控制和支配地位。

生产过程运动的直接目的以及各社会集团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都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为基础。

分配关系。

广义的分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和产品分配两个方面的内容。

生产资料分配关系也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包括产品分配的原则、方法和份额等方面的内容。

交换关系。

它是指产品交换过程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消费品的交换则是生产、分配和消费的中间环节。

生产的性质和形式决定着交换的性质和形式。

生产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交换的广度和深度。

交换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消费关系。

它是指人们在产品消费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

广义地说,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两个方面的内容。

生产消费即生产资料的消费过程本身属于生产过程。

消费要以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

消费关系要受到生产关系性质的制约。

消费关系对生产关系具有反作用。

社会生产关系的四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

狭义生产关系是基础,它决定着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

另一方面,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又存在着相对独立性,并对生产关系具有反作用。

社会生产关系必须通过一定的经济体制来实现。

经济体制就是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的统称,它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经济体制,生产关系总是要求一定的经济体制与其性质相适应,生产关系发展变化了,经济体制也会随之发展变化以体现生产关系的要求。

另一方面,经济体制对生产关系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经济体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实现形式,它作用于生产力并反映着生产力发展变化的要求。

因此经济体制的安排和变革要体现社会生产关系性质和生产力发展的双重要求。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是揭示和阐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经济规律。

社会生产关系的运动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中进行的。

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构成人类社会运动的基本矛盾。

这一基本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运动的根本动力。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也是辩证统一体。

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构成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就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思想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上层建筑总是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而形成的。

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经济基础的变革,又必然决定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根据其性质的要求发生相应的变革。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决定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矛盾。

正是这一矛盾的运动推动了人类社会关系的发展与变革。

在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中,社会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根据;上层建筑是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重要条件。

因此政治经济学以社会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运动规律,就必须把生产力和上层建筑包括在其研究的范围内。

按照经济规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社会经济条件不同,经济规律大致可以区分为三种类型:

(1)一切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

(2)几个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

(3)一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每个社会都有许多经济规律同时存在,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组成一个经济规律体系。

在这个经济规律体系中,总有一条经济规律在该社会经济运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它决定着该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决定着该社会生产的实质和发展方向。

这种经济规律便是该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

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把唯物辩证法应用于人类社会经济历史过程的研究,形成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中,在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中,分析生产关系的内部矛盾,揭示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任务,也是它的基本方法。

坚持这种基本方法,就是要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坚持以下基本观点:

(1)唯物的观点。

(2)发展变化的观点。

(3)矛盾的观点。

(二)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

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是在唯物辩证法指导下的重要的经济理论研究方法。

所谓从具体到抽象,也就是理论研究要从具体的客观经济现象出发,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占有实际材料,对所占有的材料进行辩证的分析,探索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揭示经济运动过程的客观规律。

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是理论叙述的方法,也就是安排理论体系的方法。

所谓从抽象到具体,就是理论叙述的逻辑进程从最简单和最一般的经济理论范畴出发,逐步上升到复杂和具体的经济理论范畴,通过经济理论范畴的上升和转化,把客观经济运动和发展过程在理论上再现出来。

(三)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这里所说的逻辑,指的是阐明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从简单的经济关系和经济理论范畴分析开始,逐步上升到复杂的、具体的经济关系和经济理论范畴的逻辑进程。

历史的研究方法则是指,按照历史的真实发展进程来把握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运动规律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的统一。

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

经济学科除了政治经济学之外,还包括研究各个部门领域的经济理论,它是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

经济学科可以分为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大类,政治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其他分支学科则属于应用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理论经济学,是其他各个分支学科乃至整个科学的经济学科体系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来研究生产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律的。

而国民经济各个具体部门、具体运行环节也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形式下存在和发展的,它们的发展、变化也都受相应的经济运动规律的支配。

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阐发的社会生产关系的一般本质、特点及其运动规律,对于认识经济分支学科领域中各个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运行机制和运动规律都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第一章商品

第一节商品的二因素

一、商品的使用价值

1、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2、使用价值:

物品的有用性或它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便是物品的使用价值。

3、商品的使用价值与社会形态无关,它本身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

4、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

第一,它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第二,它是社会使用价值。

第三,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二、商品的价值

1、交换价值:

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量的关系或比例。

2、价值:

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3、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这就是价值的本质。

5、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统一性:

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第一,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不可能有价值;第二,一种物品具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其中没有凝结人类劳动,没有价值也不会成为商品;第三,有些物品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只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并不是通过交换满足他人需要,耗费在其中的劳动也不形成价值,因而也不是商品。

(2)矛盾性:

两者互相排斥、互相对立。

第一,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对同一的商品生产者来说是互相分离的,在商品买卖中,任何商品生产者都不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第二,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的解决以商品交换为条件。

第二节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

一、具体劳动

1、具体劳动:

也叫有用劳动,是指人们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它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2、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

3、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二、抽象劳动

1、抽象劳动:

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或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

2、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括任何一个非劳动的自然物质的原子。

3、抽象劳动是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式,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通过商品交换而相互交换自己劳动的社会关系。

它是一个历史范畴,而不是一个永恒范畴。

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1)两者是统一的: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2)两者存在矛盾和差别:

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生产和发展的条件,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的范畴。

而抽象劳动则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历史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历史性。

5、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首先发现和证明的,是马克思的重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首先,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最后,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三节商品的价值量

一、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3、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若个别劳动时间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者在生产商品上所耗费的劳动有一部分得不到补偿,就会亏损,在市场竞争中就会处于不利的地位。

(2)若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者在生产该商品上所耗费的劳动就能得到全部补偿。

(3)若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者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不仅可以得到全部补偿,而且还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在市场竞争中就处于有利地位。

4、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1)所谓简单劳动,是指不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每一个正常人都能从事的劳动。

所谓复杂劳动,是指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能从事的劳动。

(2)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

(3)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基础进行换算的。

(4)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换算比例,不是由商品生产者自觉地进行的,也不是人们相互协商的结果,而是在商品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过程自发地确定的。

二、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1、劳动生产率:

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2、劳动生产率的表示方法:

一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二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3、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公式为:

劳动生产率=产品量/劳动时间。

4、劳动生产率的决定因素:

主要有劳动者的熟练程度、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形式、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自然条件的优劣等等。

在现阶段,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已经成为影响劳动生产力变化的最重要的因素。

5、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之间最基本的关系:

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与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第四节价值形式

一、简单价值形式

1、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指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2、公式表示:

1只绵羊=2把石斧

3、相对价值形式:

在商品交换中使自己的价值得到相对表现的形式。

(等式左端)

4、等价形式:

某种商品充当价值的代表与另一种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

(等式右端)

5、两者的关系:

一方面,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价值形式的两极,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另一方面,它们又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

6、等价形式具有三个特点:

第一,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第二,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第三,私人劳动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形式。

二、扩大价值形式

1、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

=40斤粮食

=20尺布

2、公式表示:

1只绵羊=2把石斧

=2克黄金

=……

3、

(1)进步性: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的价值表现比简单价值形式更为充分,范围更广,从而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

(2)局限性:

从相对价值形式看,每一个商品的价值表现都是一个无穷的系列,还没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表现;从等价形式看,还没有形成一个大家公认的统一的一般等价物。

在实践中,这种局限性表现为交换过程中的困难。

三、一般价值形式

1、一般价值形式:

是一切商品的价值都表现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

40斤粮食=

20尺布=

2、公式表示:

2把石斧=1只绵羊

2克黄金=

……

3、

(1)进步性:

一般价值形式的出现,是价值形式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价值形式发展的一次质的飞跃。

它使直接的物物交换发展成为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一般价值形式克服了在扩大价值形式上出现的困难,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

(2)局限性:

一般等价物还没有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由于一般等价物的不固定、不统一,给商品交换带来了新的困难。

四、货币形式

1、货币形式:

是指一切商品的价值固定地用一种特殊的商品(主要是金和银)来表现的价值形式。

40斤粮食=

20尺布=

2、公式表示:

2把石斧=2克黄金

1只羊=

……=

3、金银能够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取得直接代表社会劳动的特权地位,并不是金银有什么神秘的地方,而是由于它的自然属性,使它最适合充当货币材料,一是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收藏和携带;二是不易腐烂变质,便于长期保存;三是硬度小,易分割和合并,质地均匀。

4、货币是商品价值形式的完成形式,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五节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一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私人劳动;另一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又具有社会性,是社会劳动。

2、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表现为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私人劳动,又是社会劳动,但私人劳动并不直接就是社会劳动,私人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必须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实现。

3、要实现商品交换,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必须同时具备双重社会属性,即社会有用性和社会均等性。

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对商品经济具有重要影响。

第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一切矛盾的根源。

第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第三,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阶段,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

第二章货币

第一节货币的职能

一、价值尺度

1、价值尺度:

就是以货币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商品的价值量。

2、货币之所以能够作为价值尺度来衡量商品的价值量,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凝结着一般的人类劳动。

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要有“想像的或观念的”货币即可。

4、价格标准:

计量货币的单位及其等分。

5、价格:

是用货币表现的商品价值。

6、商品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7、价格与商品价值的背离有两种形式:

第一,量上的背离,即用价格表示的货币数量在价值上与它所反映的商品价值不一致;

第二,质上的背离,即由于各种社会原因,使有些没有价值的物品也有了价格。

二、流通手段

1、流通手段:

就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

2、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职能的出现,使卖与买在时间和空间上出现了分离,这种矛盾形成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3、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

货币流通是由商品实现自身价值的运动所引起的,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则是商品流通的表现。

4、货币流通手段的职能是纸币产生的原因。

5、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职能是货币的最基本的职能。

以下各种职能都是由这两种基本职能所派生出来的。

三、贮藏手段

1、贮藏手段:

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加以保存的职能。

2、货币作为贮藏手段的要求:

必须是足值的金属铸币或贵金属本身。

3、货币贮藏一般有两种形式:

一是直接贮藏金银;二是贮藏金银制品。

4、货币作为贮藏手段的作用:

在实行贵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作为贮藏手段能够自发地调节货币的流通量。

四、支付手段

1、支付手段:

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

2、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起因于赊账的商品交易。

3、赊购现象出现的原因:

首先,因为商品的生产时间有长有短,并且有些商品的生产受季节性的影响,商品生产者在商品售出之前就需要货币以维持生活及再生产;

其次,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其价值的实现还有个过程。

这就使部分商品采用延期支付货款的方式进行交易。

4、货币在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时起着双重作用:

第一,作为价值尺度确定赊销商品的价格,衡量买者到期必须支付的货币额;

第二,作为观念的流通手段,充当买者和卖者赊销商品的媒介。

5、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作用:

一方面,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商品生产者之间会形成错综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的链条。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在支付环节上产生了危机的可能性。

五、世界货币

1、世界货币:

货币越出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2、世界货币的职能主要用于:

首先,用来平衡国际贸易的差额。

其次,在世界市场上,贵金属也可以作为一般的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别国的商品。

第三,贵金属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可以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如支付战争赔款、资本输出以及转移财产等等。

3、小结:

第一,货币的五种职能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

它们共同地体现着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

第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其它各种职能都是由这两种基本职能所派生出来的。

第三,货币的五种职能是随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步出现的,它们反映着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第二节货币的虚拟化

货币在发展中逐渐脱离贵金属转化为信用货币,信用货币在实践中采取了从纸币到银行账户、信用卡等各种形式,转化为一种纯粹的账面数字,这一过程就是货币的虚拟化过程。

一、货币虚拟化的历史过程

1、最初的纸币:

银行券(可兑换为贵金属货币)

2、20世纪20年代以后,特别是1929—1933年大危机以后:

法币(不可兑换为贵金属货币)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虽然各国货币与美元实行固定汇率,从而间接地与黄金保持一定的联系,但是此后在各国的货币储备中,美元以及其他的外汇储备同黄金储备相比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4、20世纪80年代以来:

逐渐形成了货币支付及结算的电子网络

5、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货币更趋于向无纸化和无形化演变

6、货币虚拟化使得:

(1)货币不再是特殊商品的体现物;

(2)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货币的存在完全依赖于高度发达的金融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