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地球物理重点总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37234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2.4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地球物理重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综合地球物理重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综合地球物理重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综合地球物理重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综合地球物理重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综合地球物理重点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综合地球物理重点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综合地球物理重点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综合地球物理重点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综合地球物理重点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综合地球物理重点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综合地球物理重点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综合地球物理重点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综合地球物理重点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综合地球物理重点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综合地球物理重点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综合地球物理重点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综合地球物理重点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综合地球物理重点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综合地球物理重点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地球物理重点总结.docx

《综合地球物理重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地球物理重点总结.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综合地球物理重点总结.docx

综合地球物理重点总结

1、能够正确区分普通的水平叠加剖面、偏移剖面与波阻抗反演剖面,并分析说明3种剖面的各自特点及其主要差异。

(1)水平叠加剖面特点:

1、在测线上同一点,根据钻井资料得到的地质剖面上的地层分界面,与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同相轴在数量上、出现位置上,常常不是一一对应的。

2、时间剖面的纵坐标是双程旅行时t0,而地质剖面或测井资料是以铅垂深度表示的,两者需经时深转换。

3、反射波振幅、同相轴及波形本身包含了地下地层的构造和岩性信息。

4、地震剖面上的反射波是由多个地层分界面上振幅有大有小、极性有正有负、到达时间有先有后的反射子波叠加、复合的结果

5、水平叠加剖面上常出现各种特殊如绕射波、断面波、回转波、侧面波等。

(2)偏移剖面特点:

正确进行DMO处理及选择最佳的叠加速度下偏移归位的时间剖面。

相对于水平叠加剖面而言,信噪比提高,断层现象清楚,绕射波收敛,反射波归位。

是地下构造形态以及层位信息比较真实的反应。

(3)波阻抗反演剖面

波阻抗反演剖面主要反映了波阻抗反演得到的密度、速度信息。

将界面信息转化为层内信息,用以推测地下岩层结构和物性参数的空间分布。

差异:

水平叠加剖面和偏移剖面均反映了界面信息,纵轴均为时间轴,而波阻抗反演剖面反映了层内信息,剖面中色谱的信息反映的速度或密度或波阻抗的信息。

水平叠加剖面和偏移剖面比较而言,存在回转波,断面波,绕射波等现象。

6.获取地震数据的主要途径

CSP

CMP

一、野外采集的原始数据CRPCIP,CFP,AVO

合成地震记录

CO

获取地震数据的途径

LANDMARK

褶积模型GEOFRAME

EPOS

二、正演模拟波动方程

专业软件

 

三、物理模型技术

 

四、各种变换、反演、特殊处理另类数据

付氏变换(大)

(1)小波变换

(小尺度)S变换、广义S变换(中)

(2)曲波变换

C1---互相关

(3)相干分析C2---协方差矩阵

C3---特征向量

AI--波阻抗:

s(t)=r(t)*w(t),不使用叠前数据(除零偏移距);

(4)反演井-震联合反演

A.佐普利兹方程近似解

EI--弹性阻抗B.佐普利兹方程精确解

C.波形反演

.

(5)各种属性体

3DVSP

开发地震

TLS----时移地震

(6)特殊处理成果数据

CWS

叠前深度偏移

 

1-3

三个角度、三个深度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偏移剖面经时深转换后所得的深度是什么深度?

有何前提条件?

(2)当测线平行于地层走向时,即α=90°,此时可得:

视倾角=0,表明反射波同向轴是水平的。

但反射平面是倾斜的,它垂直于界面,不垂直于地面。

因此在沿地层走向时间剖面上只有法向深度h,而真深度并不在这个射线平面内。

这时在过测线的剖面内由地面上一点O作垂直向下的垂线与界面相交得到的是界面的视铅垂深度,且等于法线深度h。

(a)如果采用的是2D偏移,偏移剖面转换的是视铅垂深度。

偏移速度是与倾角没有关系的,2D偏移是针对一条测线而言的,测线的方向就有可能与构造倾向有偏差,所以是视铅垂深度。

(b)如果是采用的3D偏移,偏移剖面转换的就是真深度。

第二章答案

(答案可能有少许差错,不足之处希望得到大家的谅解。

1.给定一张构造图你会分析解释吗?

(具体图的分析)(可自我扩展)

(1)首先判断构造图的类型,等t0图或其他,注意坐标系及图例。

(2)根据图,判断其中的构造,并会分析。

(走向/倾向/倾角/背斜/向斜/断层性质等)

2.古潜山、盐丘、火山岩、砂砾岩的地球物理特征有哪些?

使用什么方法勘探或检测这些特殊岩性体?

(可自我扩展)

1)古潜山、盐丘、火山岩、砂砾岩的地球物理特征

古潜山:

在重、磁、电等普通物探资料上表现为明显的异常

地震剖面上识别古潜山的标志

(1)古潜山的顶面是一个不整合面,物性差异大且变化也大,反射能量强,具有不整合面反射波特点,其外形如常见的山、丘陵。

(2)低频相位较多,相邻道时差大(地层倾角大所致)。

(3)水平叠加剖面上常伴有大量的绕射波、断面波、回转波、侧面波等特殊波的出现,剖面特征比较复杂。

(4)如果潜山内部地层相对稳定且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则其内部反射特征也比较明显,

可有标准反射层出现,且与潜山两侧地层的反射同相轴呈明显的角度接触。

但大部分地

古潜山内部难得追踪到品质较好的反射同相轴。

火山岩、砂砾岩:

产生高密度、强磁性等物性异常

盐丘:

地震剖面,剖面上礁块表现出顶部为强反射,内部弱振或空白,两侧有上超,顶

部见弯曲,侧翼底部有绕射,速度有异常及外形呈丘状的特征。

另外,根据礁块左右反射、

同相轴的连续性、振幅的强弱等反射特征来确定前礁块和后礁块带。

2)使用什么方法勘探或检测这些特殊岩性体?

(1)潜山油藏的勘探方法:

主要靠地震方法,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可得到复杂构造比较精确的成像效果。

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研究潜山油藏中得到了很好地应用。

由于潜山油藏的特殊性,人们也采用下列一些辅助方法:

重力勘探、放射性勘探、电磁勘探、地震勘探。

(2)盐丘勘探方法:

先做重力观测,根据重力异常确定盐丘空间位置;再用折射波法测定盐丘表面的起伏;用电法勘探研究盐岩表面起伏;用地震方法研究盐丘空间分布及接触关系,如相干体技术等;有利情况下可采用深井钻探法,作VSP或反VSP或井间地震观测。

(3)火山岩的勘探方法:

以地震勘探为主,重磁电方法为副,先查明基底褶皱、断裂带及火山岩分别情况;然后再使用三维地震勘探资料研究火山岩油气藏的几何形态和内部结构。

对于火山岩油气藏一般采取综合研究的方法,综合应用地质、地震、测井和钻采等资料,解决复杂的火山岩油气藏的目标预测问题。

(4)砂砾岩体的勘探方法:

认真细致地分析研究不同地区砂砾岩的地质、地球物理特点,应作为砂砾岩体预测方法研究的基础;应用标准电位测井曲线判别岩性法;应用多种测井响应交汇法判别岩性;数字处理法。

3.层位自动追踪对比主要有哪些方法?

(可自我扩展)

(1)自动拾取(也称自动追踪)技术

(2)体元追踪技术

(3)层面切片技术

2.相干体及其在地震资料构造解释中的具体应用。

(可自我扩展)

(1)展示断层发育细节

(2)研究礁体结构

(3)检测裂缝发育带

(4)控制三维资料处理质量

(5)估计偏移速度场

(6)展示可能含气砂岩位置

(7)地质灾害预测

5.分析说明地震资料构造解释过程中二维解释与三维解释的主要差异。

(可自我扩展)

从以下方面进行对比:

(1)方法上:

二维解释是面向测线,通过一条条二维剖面进行构造解释

三维解释是针对三维空间进行构造解释

(2)追踪对比上:

三维解释相比二维解释追踪对比的约束多,即精度高

(3)精度上:

三维解释的精度较二维好。

但是二维解释的工作量比三维解释少

(4)实际应用上:

二维解释应用于勘探程度低的工区,三维勘探应用于勘探程度相对高,以及开发的区域

(5)构造上:

三维勘探可应用于小幅度的构造解释,小断块的解释。

这是二维勘探所不能达到的。

(6)岩性解释上:

二维解释所不能达到的。

(二维解释的缺陷)。

三维勘探可进行岩性解释工作,提高解释的精度。

(7)地震相以及储层参数上:

三维勘探较二维勘探可以在地震相以及储层参数上得到很好解释。

课后题第七题:

§3-1地震波速度资料的岩性解释

3、一个基本概念:

砂泥岩压实曲线、岩性指数图版、岩性速度量版;其制作方法与主要用途;

概念:

纯砂岩和纯泥岩的速度,一般随埋深变化而变化所以也称为压实曲线

用途:

实际地层,地震波速度与砂泥岩含量/埋深有关,故利用层速度信息作砂泥岩岩性解释时,必须进行埋深/压实校正,砂泥岩压实曲线用来做该校正.

做法:

(数学统计法(大量数据分析)/散点法(测井资料较少,采用地震谱资料求得层速度制作压实曲线.对划分层序计算层速度按中点深度把层速度展布在坐标中,作数据拐点分区包络线,下限100%泥岩)/对应取值法(声波测井/录井资料)

4.利用速度资料估计砂岩百分含量的方法步骤

基本原理:

根据砂泥岩体积物理模型可得岩性的整体速度与其中的砂、泥成分之间的关系为1/V=Ps/Vs+(1-Ps)/Vm,所以通过建立砂泥岩百分比与地震波速的关系(或量板),即可利用地震速度资料预测砂岩百分含量。

步骤:

(1)作测井岩性解释得到工区的砂泥岩压实曲线(岩性指数图板)

由于砂泥岩的波速不仅与砂泥岩含量有关,也与其埋藏深度有密切关系。

同样的砂泥岩比在不同埋深,会有不同的速度值,如用层速度来作砂泥岩的岩性估算,必须校正埋深(压实)的影响。

砂泥岩压实曲线(岩性指数图板)就是作这种校正用。

(2)根据地震速度谱资料得到层速度与埋藏深度平面图

包括解释速度谱,计算层速度,计算层深度,层速度平面数据的平滑。

(3)系统校正,包括由测井资料和地震速度谱求取的速度校正、海水深度校正

由声波测井资料获得的速度岩性量板,不能直接用于地震层速度岩性解释。

通常的做法是将地震层速度量板与声波层速度量板进行比较,采用平移法消除误差,即可使地震层速度量板适应于层速度-岩性转换。

(4)用迭代法作Vn与Ps换得到砂泥百分含量的平面分布图

有了岩性指数图板,又作出了同一层位的速度-深度平面图,就可以把后者转换成砂泥岩百分比,并绘制砂岩百分含量平面分布图,再根据划分出的10%,20%,……,50%砂岩与泥岩的含量确定砂岩横向分布和相带。

6.利用Vp/Vs资料预测气藏的方法原理

孔隙性岩石中的Vp与岩石骨架孔隙度、孔隙中流体性质等有关,当孔隙中含油特别是含气时,Vp会明显下降,但Vs只与骨架速度有关而与孔隙中流体性质无关,也就是说,当孔隙中含气时,Vs不发生明显的变化。

这样含气层的Vp/Vs相对于非含气层的就要变小,所以对于同一地层来说,如果横向Vp/Vs下降,则可能显示该地区含气。

Vp/Vs的这一特点可用来帮助鉴别真假亮点。

我们知道,当地层含气时,对地震反射纵波来说,其传播速度将发生明显的变化,进而导致波阻抗明显的差异而产生地震剖面上的亮点。

而相对横波勘探来说,含含气层在横波剖面上不产生亮点,即对含气层来说,纵波亮而横波不亮;而纵波亮横波也亮的地层则可能是煤层。

8.在各种速度概念中,层速度具有明确的地质解释含义,分析说明获取层速度的具体方法以及可能的应用。

层速度是指在层状地层中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不同岩性的速度值不同,所以层速度可以直接反映地层的岩性。

层速度的计算:

对大量的由速度谱解释得到的速度曲线使用Dix公式来计算相应的层速度,即:

由于Dix公式只适用于水平层状介质,所以在由速度谱解释出的均方根速度计算层速度时,需要注意倾斜层的倾角时差。

层速度的应用(

(1)和

(2)是书中详细讲解的部分):

(1)利用速度信息划分岩性

由于各种岩性具有不同的速度值,这为我们利用速度来划分岩性提供了可能性,步骤如下:

a.制作工区的岩性-速度图版;

b.利用地震速度谱资料估算出一些主要层的层速度和

层埋深,再利用该数据在岩性-速度图版上查找对应

的岩层;

c.速度资料划分岩性的特点。

(2)利用速度资料估算砂泥岩百分比

a.砂泥岩体积物理模型的建立

b.砂泥岩压实曲线的制作

c.速度谱的解释和层速度平面图的绘制

d.层速度~砂泥岩百分比的转换

层速度的相关应用:

变速构造成图,地层、岩性解释,砂泥岩百分比估计,体积密度、孔隙度及含流体性等。

§3-2厚层反射波振幅信息的利用

2.两种基本技术:

亮点与AVO技术的方法原理;亮点与AVO技术的主要特征;亮点与AVO技术的本质区别。

一、方法原理:

1、亮点:

所谓亮点,狭义地说就是指在地震剖面上,由于地下气藏的存在所引起的地震反射波振幅相对增强的“点”,它与其上下左右的反射振幅相比,更为突出明显。

界面的反射系数对反射波振幅有直接的影响,其大小决定于界面两侧的波阻抗差,即决定于界面两侧的速度V和密度ρ,而速度和密度又与岩石的孔隙度及孔隙中流体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可由时间平均方程给出。

时间平均方程给出了岩石中的波速V与孔隙度φ以及孔隙中流体波速、岩石基质波速之间的关系:

(1)岩石孔隙中含有流体时,将使岩石的波速降低,其原因是地震波在流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岩石基质中的速度要小。

(2)岩石孔隙中含油特别是含气时,岩石的波速将明显降低。

(3)岩石的孔隙度增加,波速降低。

此外砂岩含气与否对砂岩—页岩界面的反射系数影响很大,油气界面、气水界面也会产生强反射;气与顶界围岩之间的强反射更明显,且可能产生极性反转;油与水之间的速度、密度差异不大,油水界面的反射振幅较弱。

这些结论就是亮点技术的理论基础。

2、AVO技术:

所谓AVO技术,就是利用CMP道集资料,分析反射波振幅随偏移距(也即入射角)的变化规律,估算界面两侧的弹性参数泊松比,进一步推断地层的岩性和含油气性。

用位移振幅表示的反射、透射系数方程,即佐普里兹(Zoeppritz)方程的矩阵表示为:

其中Rpp、Rps、Tpp、Tps分别为位移振幅表示的反射P波、反射SV波、透射P波和透射SV波的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

根据反射系数定义:

Rpp=App/Ap=f(

Vp1,Vp2,Vs1,Vs2),表明反射系数Rpp与众多变量有关。

AVO的实质就是得到Rpp与入射角的简明关系式,为此必须设法减少变量个数。

二、亮点与AVO技术的主要特征

1、亮点:

(1)振幅异常(亮点)含油砂岩特别是含气砂岩在地震剖面上以亮点形式出现。

(2)极性反转——含气(油、水)砂岩与顶界围岩(页岩)之间的界面反射系数可能出现负值,因而使其顶界的反射波极性反转。

其范围指示了含气砂岩的边界。

同样的道理,含油或含水界面若与顶界围岩接触,其接触带亦可能出现极性反转,只不过含气砂岩与围岩之间的极性反转更明显

(3)水平反射同相轴的出现(平点)——在砂岩储集层中,由于油气水的重力分异作用,使油、气、水之间的流体接触面保持水平,并有较大的反射系数,因而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呈水平“产状”的反射波同相轴。

特别是上覆层倾斜时,在倾斜界面层之间出现的这种强水平反射界面更能说明含流体的存在。

(4)速度下降——在含气及含油层及含水层以下均见有明显的同相轴下拉现象,其原因是地震波通过含油、含气及含水砂岩时,因为其传播速度的明显降低,造成通过流体砂岩时所需的时间增大,使其下各反射层同相轴均产生下拉现象。

实际的地层介质中,含油与含水时速度、密度的差异并不大,因此地层介质中含油时不像含气那样出现亮点、平点及明显的速度下降。

(5)吸收衰减——岩石中含油特别是含气时,高频成分遭受吸收衰减,因而在油气聚集部位地震波的主频急剧下降。

另一方面,地震波通过含气砂岩时,其振幅由于强烈的吸收作用而发生显著衰减,从而使含气砂岩之下的反射波振幅比其两侧明显降低。

吸收衰减的直接结果是亮点下部出现低频弱振幅,形成暗点。

AVO技术:

(1)AVO技术直接利用CMP道集资料进行分析,即充分利用多次覆盖得到的丰富原始信息。

(2)AVO技术对岩性的解释比亮点技术更可靠,这是由AVO技术的方法所决定。

甚至亮点剖面中某些假象也可以用AVO技术加以鉴别。

(3)AVO技术严格来说虽然还不能算是一种利用波动方程进行岩性反演的方法,但它的思路、理论基础已经是对波动方程得到的结果,能够比较精确的直接利用。

(4)AVO技术是一种比较细致的、利用地震波振幅信息研究岩性的方法,需要有地质、钻井、测井资料的配合,在油田开发阶段使用比较适合。

它是在地质构造形态比较清楚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研究地层的含油气情况。

三、亮点与AVO技术的本质区别

AVO技术对岩性的解释比亮点技术更可靠,这是由AVO技术的方法所决定。

亮点技术的理论基础是平面波垂直入射情况下得出的有关反射系数的结论,即只利用了入射角这一特殊情况下曲线的一个数值,而AVO技术是利用整条曲线的特点,这也是亮点技术与AVO技的本质区别。

所以其效果必然更佳,甚至亮点剖面中某些假象也可以用AVO技术加以鉴别。

§3-3薄层反射振幅信息的利用

1.三个名词:

调谐厚度、薄层解释原理和时间~振幅解释量版;薄层定量解释的工作步骤。

调谐厚度

通过Widess模型的分析可知,当层厚进一步减小的时候,两个反射波开始重叠形成一个复波,每个反射独立的信息越来越少,顶底反射波合成的信息越来越多,当层厚为λ/4时,即双程时差为T/2,合成振幅达到最大。

此时的地层厚度就是所谓的调谐厚度。

薄层解释原理

在时间~振幅曲线上,当Δh<λ/4时,时差关系无法区分薄层顶底,但合成波形的振幅与时间厚度Δ近似成正比,确定其线性函数关系,并经已知井厚度信息的标定,实现薄层厚度估计。

时间~振幅解释量版

时间~振幅解释量版是在研究调谐厚度是引入的一种图版。

它是利用合成记录做出的视厚度(最大波峰和最大波谷之间的差值)与实际厚度生成的曲线和相对振幅与实际厚度做出的曲线。

薄层定量解释的工作步骤

1.用已知的地质、钻井、测井资料,选用合适的零相位子波,制作高精度的合成地震记录,定性地确认地震剖面上用于定量解释的目标薄层的地震响应。

这是薄层厚度定量估算的基础工作。

2.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使薄层反射在地震剖面上有较好的显示。

如提高信噪比和分辨率及子波整形处理等。

这是薄层厚度定量估算不可缺少且非常重要的工作。

子波处理可以说有这么两个目的:

一是使薄层反射易于识别;二是借助于调整子波主频的过程,帮助我们建立薄层的调谐厚度对应的值,进一步估算薄层的实际厚度。

3.利用选好的子波以及地质、钻井、测井资料中估算的薄层顶底的反射系数,制作薄层模型的合成地震剖面,再制作本工区的时间-振幅解释图版。

图版中振幅值的比例尺,应当考虑用井旁地震道的实际振幅值与合成地震剖面上对应道的振幅值的比例作为标定因子,对图版上的振幅值进行标定,这样进行振幅~层厚度的定量解释才有较高的精度。

④从实际地震剖面上检测出要解释的薄层反射的时差值和相对振幅值,利用时间-振幅解释图版,换算出薄层厚度。

最后,利用沿测线网得出的砂岩体的厚度值,进行适当的解释和整理,就可以做出砂岩体平面分布的等厚图了。

一、地震属性的类型与提取地震属性的分析方法

地震属性类型:

(1)建立在运动学、动力学基础上的地震属性类型,包括振幅、波形、频率、衰减特性、相位、相关分析、能量、比率等。

(2)以油藏特征为基础的地震属性类型,包括表征亮点、暗点、AVO特性、不整合圈闭或断块隆起异常、含油气异常、薄层油藏、地层间断、构造不连续、岩性尖灭、特殊岩性体等的地震属性。

(3)不同数据对象的地震属性类型,包括①以剖面为基础的属性,如传统的瞬时类属性,或经速度、声阻抗等特殊处理后的剖面;②以同相轴为基础的属性,提供了在地质分界面上或分界面之间的地震属性的变化信息③以数据体为基础的属性

提取地震属性的分析方法:

1、自相关分析

2、傅立叶谱、功率谱分析

3、振幅特征分析

4、复地震道分析

5、地震记录的信噪比分析

6、地震记录的相对分辨率分析

7、地震记录的自回归分析

8、地层平均吸收衰减特性分析

9、相干体分析

10、AVO分析

11、各种变换和反演方法等

二、油气藏地震异常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1)振幅异常—亮点,暗点,平点及AVO特征等;

(2)能量异常—含油气储层与围岩相比具有较高的吸收系数,导致能量的变化;

(3)频率异常—油气藏存在使地层频率响应发生变化,表现为低频趋势;

(4)速度异常—储层岩石弹性性质的改变引起油藏部位出现速度异常和纵横波速度比的改变;

(5)时间厚度异常—储层部位速度的降低导致油藏底面反射波旅行时的延长;

(6)地震记录特征异常—与油藏物性复杂分布相联系,在油藏部位可能出现记录面貌和反射特征的异常。

三、储层横向预测的主要内容。

从总体上讲,储层横向预测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研究储层或油藏的类型及其结构特点;

(2)研究油藏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封堵条件;

(3)研究储层的岩性、砂岩百分含量、砂体分布等;

(4)研究油藏的几何形态及

空间分布,以构造图方式展现;

(5)研究油藏的有效厚度及分布;

(6)研究烃类物质聚集范围;

(7)确定水层分布,即油水边界;

(8)估算油气储量,评价油田开发的经济价值。

此外,储层参数预测属于油藏描述技术中的参数表征范畴。

以地震资料为主的储层横向预测研究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有利储层的横向预测(三角洲、沉积体等);其二是储层含油气面积的横向预测与储量估算。

显然,后者的研究是建立在前者基础上的。

四、储层横向预测的条件与影响预测效果的主要因素。

储层横向预测的条件

1、基本的地质条件分析——这是地震资料储层解释的基础。

必须了解研究工区的构造格局,纵向上地层的分布,沉积顺序、岩性特征及厚度变化等;测井资料所揭示的岩性特征等;钻井揭示的油层厚度、储层岩性、含量等。

2、储层横向预测条件分析——这是进行储层横向预测的关键,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资料条件——主要包括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

考查地震剖面上的地震反射特征是否清晰,储层顶底的反射特征是否清晰,横向连续性、可追踪性是否清楚,整套储层的基本特征是否明显等。

(2)地震剖面上目标层的标定条件分析——层位的正确标定是储层研究的关键一步。

(3)储层含油层段的反射特征分析——同一储层的振幅和速度等反射特征在其含油层区和不含油层区是有一定差异的。

影响预测效果的主要因素

(1)储层埋藏深度

随着储层埋藏深度的增加,研究储层的难度也将增大,精度相对较差。

(2)纵向上地层组合的影响

研究目的层夹在大套泥岩中,且储层厚度又大于地震垂向分辨率的极限时,或研究目的层的厚度虽小于地震垂向分辨率的极限,但其所处的地层环境能形成相应的反射波时,均能获得精度较高的地质结论。

(3)地震垂向分辨率的影响

地震勘探的分辨率越高,它所揭示的研究目标的特征就越细微,预测的精度亦越高。

(4)地震资料多解性的影响

只有通过多种信息的全面分析,综合各种资料才能减少多解性,提高解释和预测的精度。

(5)地震资料野外采集方法的影响

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应尽量获取高信噪比、高分辨率的原始地震信息

(6)地震资料处理对储层预测精度的影响

地震资料处理不但影响研究结论的精度,而且也决定了储层预测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

没有相应的资料处理手段,就无法准确地获得所需的地震信息,更谈不上储层预测的高精度。

(7)研究目标层的标定对预测精度的影响

目标层的标定是储层横向预测研究的基础,没有正确的标定,就无法开展相应的储层研究工作。

五、储层横向预测的方法。

1、常用的基本方法

(1)标定、对比作图法——利用声波测井及研究区内的相关地质资料进行地震层位标定,再作地震剖面的对比解释

(2)地震构造图经井标定圈定油气藏范围——利用地震构造图,根据油水井位置及地震构造图的圈闭线、走向等,圈定油气藏范围。

2、应用地震波运动学、动力学参数的一些方法

(1)利用速度变化规律解释油藏—含油气地层通常表现为低速,利用速度谱资料沿测线分析速度变化规律实现油藏边界的圈定。

(2)利用层间速度差异常圈定油气藏范围—储层一旦含油气后,致使速度梯度发生变化,利用这一特点圈定油气藏范围的方法称为层间速度差分析方法

(3)地震参数平面图经标定后圈定油气藏轮廓——沿层提取一定时窗内的各种地震参数,绘制相应的平面图,圈定油气藏的范围。

3、利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