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43112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25 大小:13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5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5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5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5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5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5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5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5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5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5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5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5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5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5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5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5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5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5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5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x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x(2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x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1.021.0.3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TheBasicTheor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开课(二级)学院:

基础医学院

课程性质:

必修课

学分:

8学分

学时:

112学时

本课程总学时为112学时,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前期课程:

无要求

授课对象:

医(七)、中西结合(七)、中基(七)、医药(七)、中医、针推、骨伤、中西结合、运动本科专业

考核方式:

考试、考查(论文、汇报),其中期末考试占80%,平时成绩占20%,平时成绩的评定标准见附1。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学的一门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

其内容具体包括《中医学导论》、《中医藏象学》、《中医病因病机学》三个板块。

《中医学导论》主要介绍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等基本知识。

《中医藏象学》主要论述人的形态组织结构、生理功能活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

《中医病因病机学》介绍了中医研究和阐释人类疾病的起因及其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

TheBasicTheor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mainlyintroducestheformationanddevelopmentofTCMtheory,therelationshipbetweenTCMandAncientPhilosophy,thestructuresandfunctionsofthehumanbody,etiologyandpathogenesis,thetreatmentandpreventionofthediseasesandsoon.ItisacompulsorycourseofbasicTCM.

大纲内容:

一、前言

【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员基本掌握、熟悉或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等内容,为学习中医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学要求】

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用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讲述各部分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内容,做到重点突出,讲清难点,并可适当安排小组讨论,以巩固课堂所学的重点内容。

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药的起源。

2.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3.熟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

2.掌握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了解元气论、阴阳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概况。

【教学内容】

第一节元气论

1.气的起源和概念。

2.元气论的主要内容。

3.元气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阴阳学说

1.阴阳的概念。

2.阴阳的属性区分。

3.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1)对立制约

(2)互根互用

(3)消长平衡

(4)相互转化

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组织结构

(2)说明生理活动

(3)说明病理变化

(4)用于疾病诊断

(5)用于疾病治疗

第三节五行学说

1.五行的概念。

2.五行的特性。

3.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

4.五行相生相克。

5.五行之间的生克异常。

6.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3)用于疾病诊断

(4)用于疾病治疗

第四节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

1.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2.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三章气血津液

【目的要求】

1.熟悉气血津液的概念。

2.掌握气的生成、功能和运动形式。

3.了解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生成、分布和功能特点。

4.掌握血的生成、功能和运行规律。

5.了解津液的生成、功能以及输布与排泄过程。

6.了解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气

1.气的生成。

2.气的功能。

(1)推动作用

(2)固摄作用

(3)温煦作用

(4)防御作用

(5)气化作用

3.气的运动。

4.气的分类。

(1)元气

(2)宗气

(3)营气、卫气

第二节血

1.血的生成。

2.血的功能。

(1)营养滋润作用

(2)血是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3)载气

3.血的运行。

第三节津液

1.津液的生成。

2.津液的功能。

(1)滋润和营养作用

(2)化生血液

(3)载气

3.津液的输布与排泄

第四节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1.气与血的关系。

2.气与津液的关系。

3.血与津液的关系。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四章脏腑

【目的要求】

1.熟悉藏象的概念。

2.熟悉藏象学说的特点。

3.掌握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

4.掌握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

5.了解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五脏

1.心

(1)主血脉

(2)主神志

(3)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

2.肝

(1)主疏泄

(2)主藏血

(3)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

3.脾

(1)主运化

(2)主统血

(3)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

4.肺

(1)主气司呼吸

(2)主通调水道

(3)主朝百脉

(4)主治节

(5)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

5.肾

(1)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2)主水液

(3)主纳气

(4)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

第二节六腑

1.胆

2.胃

3.小肠

4.大肠

5.膀胱

6.三焦

第三节奇恒之腑

1.脑。

2.女子胞。

第四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1.脏与脏的关系。

2.脏与腑的关系。

3.腑与腑的关系。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五章经络

【目的要求】

1.了解经络和经络学说的概念。

2.熟悉经络系统的内容。

3.熟悉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表里相合、流注次序、分布规律。

4.熟悉奇经八脉的名称、分布及其各自的生理功能。

5.了解经络的生理功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络系统的组成

1.经脉。

2.络脉。

3.连属部。

第二节十二经脉

1.走向和交接。

2.表里相合。

3.流注次序。

4.分布规律。

第三节奇经八脉

1.生理功能。

2.循行分布及功能特点。

(1)督脉

(2)任脉

(3)冲脉

(4)带脉

第四节经络的生理功能

1.联络组织器官、沟通表里上下。

2.通行气血阴阳。

3.感应与传导。

4.调节机能活动。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六章病因

【目的要求】

1.了解病因的概念及其内容分类。

2.掌握六淫及疫疠之邪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3.掌握七情与五脏的关系及其各自致病特点。

4.熟悉饮食失宜与疾病的关系。

5.熟悉劳逸失当与疾病的关系。

6.掌握痰饮和瘀血的概念、形成及其致病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外感病因

1.六淫。

(1)风邪

(2)寒邪

(3)暑邪

(4)湿邪

(5)燥邪

(6)火(热)之邪

2.疠气。

(1)疠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2)影响疠气发生与流行的因素

第二节内伤病因

1.内伤七情。

(1)喜

(2)怒

(3)忧

(4)思

(5)悲

(6)恐

(7)惊

2.饮食失宜。

(1)饥饱失常

(2)饮食不洁

(3)饮食偏嗜

3.劳逸失当。

(1)过劳

(2)过逸

第三节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1.痰饮

2.瘀血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七章病机

【目的要求】

1.熟悉邪正的概念。

2.熟悉发病的基本原理。

3.掌握邪正盛衰的病理变化。

4.掌握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

5.熟悉气血津液失常的基本病理变化。

【教学内容】

第一节发病机理

1.正气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2.邪气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3.邪正斗争与发病缓急。

第二节病变机理

1.邪正盛衰。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2.阴阳失调。

(1)阴阳偏盛

(2)阴阳偏衰

3.气血津液失常。

(1)气失常

(2)血失常

(3)津液失常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八章养生与治则

【目的要求】

1.了解养生的基本原则。

2.了解养生的主要方法。

3.了解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方法

4.了解治则的概念及其与治法的关系。

5.掌握扶正祛邪的概念及其应用原则。

6.掌握标本先后的概念及其应用原则。

7.掌握正治、反治的概念及其常用治法。

8.熟悉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概念及其应用原则。

【教学内容】

第一节养生

1.养生的基本原则。

2.养生的主要方法。

第二节治则

1.正治与反治。

2.治标与治本。

3.扶正与祛邪。

4.调整阴阳。

5.调理脏腑。

6.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三、课时分配

教学内容

讲课时数

实验内容

实验时数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三章气血津液

第四章脏腑

第五章经络

第六章病因

课堂讨论式教学

第七章病机

第八章养生与治则

机动

5

16

10

21

8

19

3

16

8

6

 

 

合计

112

四、大纲使用说明

1.大纲使用对象为七年制、中医、针推、骨伤、中西结合本科专业学生,为必修课。

附1:

课堂讨论式教学考核方案(平时成绩)

(1)选题:

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出2-3个小论文题,听取大多数学生意见后,确立论文题,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以6-8人为宜。

(2)全程指导:

给学生一个月时间进行文献的搜集、整理工作。

由于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学生均为初入大学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差,所以由我教研室研究生负责在方法上予以指导,思路上予以启发。

(3)分组汇报:

小组内学生分工协作、集思广益,以小组为单位提交论文,并在课堂上以PPT课件形式汇报,使每一组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4)点评:

汇报课由任课教师主持,每组学生汇报完毕,教师根据汇报内容、PPT课件的制作等要素现场点评、打分,力求公正。

(5)装订成册:

全程录象,并把所有学生上交资料整理、装订成册保存。

附2:

课堂讨论式教学考核评分标准(平时成绩)

项目

分值(分)

论文撰写

团队合作

多媒体制作

代表演讲

5分

5分

5分

5分

共计

20分(计入期末考试总分中)

五、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

《中医学导论》,何裕民主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中医藏象学》,张挹芳主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中医病因病机学》,胡冬裴主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古籍】

《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王洪图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130;

《黄帝内经素问译释》,南京中医学院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46;

《难经白话解》,王洪图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5;

《伤寒论》,汉·张仲景,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金匮要略讲义》,何任主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79;

《诸病源候论校注》,丁光迪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备急千金要方校释》,李景荣等校释,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圣济总录》,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

915;

《仁斋直指方论》,宋·杨士瀛,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277-290。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1.021.3.1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TheBasicTheor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开课(二级)学院:

基础医学院

课程性质:

必修课

学分:

4学分

学时:

56学时

本课程总学时为56学时,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

前期课程:

无要求

授课对象:

护理、管理、卫生、中药本科专业

考核方式:

考试、考查(论文),其中期末考试占80%,平时成绩占20%,平时成绩主要通过论文进行评定。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学的一门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

其内容具体包括《中医学导论》、《中医藏象学》、《中医病因病机学》三个板块。

《中医学导论》主要介绍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等基本知识。

《中医藏象学》主要论述人的形态组织结构、生理功能活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

《中医病因病机学》介绍了中医研究和阐释人类疾病的起因及其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

TheBasicTheor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mainlyintroducestheformationanddevelopmentofTCMtheory,therelationshipbetweenTCMandAncientPhilosophy,thestructuresandfunctionsofthehumanbody,etiologyandpathogenesis,thetreatmentandpreventionofthediseasesandsoon.ItisacompulsorycourseofbasicTCM.

大纲内容:

一、前言

【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员基本掌握、熟悉或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等内容,为学习中医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学要求】

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用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讲述各部分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内容,做到重点突出,讲清难点,并可适当安排小组讨论,以巩固课堂所学的重点内容。

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药的起源。

2.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3.熟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

2.掌握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了解元气论、阴阳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概况。

【教学内容】

第一节元气论

1.气的起源和概念。

2.元气论的主要内容。

3.元气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阴阳学说

1.阴阳的概念。

2.阴阳的属性区分。

3.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1)对立制约

(2)互根互用

(3)消长平衡

(4)相互转化

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组织结构

(2)说明生理活动

(3)说明病理变化

(4)用于疾病诊断

(5)用于疾病治疗

第三节五行学说

1.五行的概念。

2.五行的特性。

3.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

4.五行相生相克。

5.五行之间的生克异常。

6.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3)用于疾病诊断

(4)用于疾病治疗

第四节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

1.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2.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三章气血津液

【目的要求】

1.熟悉气血津液的概念。

2.掌握气的生成、功能和运动形式。

3.了解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生成、分布和功能特点。

4.掌握血的生成、功能和运行规律。

5.了解津液的生成、功能以及输布与排泄过程。

6.了解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气

1.气的生成。

2.气的功能。

(1)推动作用

(2)固摄作用

(3)温煦作用

(4)防御作用

(5)气化作用

3.气的运动。

4.气的分类。

(1)元气

(2)宗气

(3)营气、卫气

第二节血

1.血的生成。

2.血的功能。

(1)营养滋润作用

(2)血是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3)载气

3.血的运行

第三节津液

1.津液的生成。

2.津液的功能。

(1)滋润和营养作用

(2)化生血液

(3)载气

3.津液的输布与排泄。

第四节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1.气与血的关系。

2.气与津液的关系。

3.血与津液的关系。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四章脏腑

【目的要求】

1.熟悉藏象的概念。

2.熟悉藏象学说的特点。

3.掌握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

4.掌握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

5.了解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五脏

1.心

(1)主血脉

(2)主神志

(3)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

2.肝

(1)主疏泄

(2)主藏血

(3)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

3.脾

(1)主运化

(2)主统血

(3)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

4.肺

(1)主气司呼吸

(2)主通调水道

(3)主朝百脉

(4)主治节

(5)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

5.肾

(1)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2)主水液

(3)主纳气

(4)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

第二节六腑

1.胆

2.胃

3.小肠

4.大肠

5.膀胱

6.三焦

第三节奇恒之腑

1.脑

2.女子胞

第四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1.脏与脏的关系。

2.脏与腑的关系。

3.腑与腑的关系。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五章病因

【目的要求】

1.了解病因的概念及其内容分类。

2.掌握六淫及疫疠之邪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3.掌握七情与五脏的关系及其各自致病特点。

4.熟悉饮食失宜与疾病的关系。

5.熟悉劳逸失当与疾病的关系。

6.掌握痰饮和瘀血的概念、形成及其致病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外感病因

1.六淫。

(1)风邪

(2)寒邪

(3)暑邪

(4)湿邪

(5)燥邪

(6)火(热)之邪

2.疠气。

(1)疠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2)影响疠气发生与流行的因素

第二节内伤病因

1.内伤七情。

(1)喜

(2)怒

(3)忧

(4)思

(5)悲

(6)恐

(7)惊

2.饮食失宜。

(1)饥饱失常

(2)饮食不洁

(3)饮食偏嗜

3.劳逸失当。

(1)过劳

(2)过逸

第三节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1.痰饮

2.瘀血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六章病机

【目的要求】

1.熟悉邪正的概念。

2.熟悉发病的基本原理。

3.掌握邪正盛衰的病理变化。

4.掌握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

5.熟悉气血津液失常的基本病理变化。

【教学内容】

第一节发病机理

1.正气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2.邪气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3.邪正斗争与发病缓急。

第二节病变机理

1.邪正盛衰。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2.阴阳失调。

(1)阴阳偏盛

(2)阴阳偏衰

3.气血津液失常。

(1)气失常

(2)血失常

(3)津液失常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七章养生与治则

【目的要求】

1.了解养生的基本原则。

2.了解养生的主要方法。

3.了解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方法

4.了解治则的概念及其与治法的关系。

5.掌握扶正祛邪的概念及其应用原则。

6.掌握标本先后的概念及其应用原则。

7.掌握正治、反治的概念及其常用治法。

8.熟悉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概念及其应用原则。

【教学内容】

第一节养生

1.养生的基本原则。

2.养生的主要方法。

第二节治则

1.正治与反治。

2.治标与治本。

3.扶正与祛邪。

4.调整阴阳。

5.调理脏腑。

6.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三、课时分配

教学内容

讲课时数

实验内容

实验时数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三章气血津液

第四章脏腑

第五章病因

第六章病机

第七章养生与治则

机动

6

8

6

14

8

8

2

4

 

 

合计

56

四、大纲使用说明

大纲使用对象为护理、管理、卫生、中药本科专业学生,为必修课。

五、主要参考书目

《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1.021.3.2

课程名称:

中医学基础

Thefound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开课(二级)学院:

基础医学院

课程性质:

必修课

学分:

5学分

学时:

70学时

本课程总学时为70学时,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

前期课程:

无要求

授课对象:

中医康复、药学本科专业

考核方式:

考试、考查(论文),其中期末考试占80%,平时成绩占20%,平时成绩主要通过论文进行评定。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

《中医学基础》是学习中医学的一门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

其内容具体包括《中医学导论》、《中医藏象学》、《中医病因病机学》三个板块。

《中医学导论》主要介绍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等基本知识。

《中医藏象学》主要论述人的形态组织结构、生理功能活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

《中医病因病机学》介绍了中医研究和阐释人类疾病的起因及其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

TheFound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mainlyintroducestheformationanddevelopmentofTCMtheory,therelationshipbetweenTCMandAncientPhilosophy,thestructuresandfunctionsofthehumanbody,etiologyandpathogenesis,thetreatmentandpreventionofthediseasesandsoon.Itisacompulsorycourseof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