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阶段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50580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9.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阶段考试试题.docx

《高一语文阶段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阶段考试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语文阶段考试试题.docx

高一语文阶段考试试题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10月阶段考试试题

(考试时间:

150分钟满分:

150分)

※※※※※※※※※※※※※※※※※※※※※※※※※※※※※※※※※※※※※※※※※

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阅读,写作,神游世界。

从今天起,关心语言和文字,给每一道题书写一个珍贵的答案。

下面请微笑着开始这150分钟的旅程吧!

※※※※※※※※※※※※※※※※※※※※※※※※※※※※※※※※※※※※※※※※※

注意事项:

①为保证书写效果,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答题。

②请在规定的位置写上班级、姓名、座号。

③卷面整洁,书写规范(包括标点),字迹清楚。

④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不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失败的英雄

荆轲一生只干了一件事,就是行刺当时秦国的最高统治者秦王赢政。

这件事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人们却一直把荆轲看作是一个英雄。

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里描写了五个刺客:

曹沫、专诸、聂政、豫让和荆轲。

比较一下这五个人的功绩,荆轲是刺杀最没有成效的一个:

刺秦完全以失败告终,不但一无所获,而且损失惨重,除了自己被杀外,还搭上秦武阳、樊於期的性命,失去了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使燕遭秦的报复。

但是,荆轲却成为这五名刺客中名气最大的一个。

在《刺客列传》中,描写荆轲的文字最长,他一个人的篇幅超过了其他四个人的总和。

并且司马迁在描写荆轲时,笔墨饱含感情,整个刺秦过程慷慨悲壮、惊心动魄,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么,司马迁又为什么要对荆轲如此偏重呢?

因为荆轲比其他四个刺客高出一筹,而那又是因为秦王比其他刺客要谋刺的对象高出一筹。

况且,这个秦王后来横扫六国,统一天下,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君王。

两千年来,人们为荆轲失败扼腕叹息,纷纷分析其失败原因。

有人认为是荆轲进咸阳宫失去了帮手;有人认为荆轲剑术不精,武功欠佳,没有刺杀到秦王;还有人认为荆轲有贪生心理,没有在“图穷匕见”的第一瞬间向秦王下手,他想抓活的,给自己生还的希望。

说荆轲有贪生心理我不敢认同,说他想生擒秦王倒可能是事实。

人们对“荆轲刺秦”一直有一个误会,以为荆轲来到咸阳宫的目的就是为了杀死秦王。

其实燕太子丹派荆轲到秦国,第一目的是想效仿曹沫挟持齐桓公的事件,荆轲最好也能挟持住秦王,逼他归还侵略燕国的土地;若不行,再刺杀秦王。

但最终两个目的都没达到。

世人对荆轲的失败耿耿于怀,是因为潜意识里希望他刺秦成功。

然而,假如荆轲真刺死了秦王——那时候赢政还只是一个诸侯国的国君而已,还没有变成后来的秦始皇,那么,荆轲的名声也就与《刺客列传》里其他的刺客一样了,而不会脱颖而出。

所以,荆轲的英名,正在于他的“失败”。

荆轲的英名虽与成败有关,但更重要的是:

轲敢于越过易水,渡过黄河,来到强大的秦国,进入了它的心脏地带——咸阳宫去单挑秦王;他遇到的对手比其他所有刺客遇到的对手都要强大,但他敢于向最强者挑战;他去赴死,高歌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当那个号称十二岁就杀过人的秦武阳,一进咸阳宫就被那种威严的气势吓得大惊失色时,他能谈笑自如;当他面对高高在上被文武百官簇拥着的秦王时,他在孤独中完成了他应该做的所有动作。

荆轲在咸阳宫只战斗了几分钟,然而这几分钟却震撼了中国人几千年。

1.下列不属于荆轲是“这五名刺客中名气最大的一个”原因的一项是()

A.司马迁对荆轲有偏爱,描写荆轲的文字最长、最详细,篇幅超过了其他四刺客的总和,使人们能对这位刺客有更多了解。

B.司马迁在描写荆轲时,笔墨饱含感情,整个刺秦过程描写得慷慨悲壮、惊心动魄,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荆轲为了让后人知道,他与其他刺客不同,他不是为了刺杀而刺杀,而是为了表现自己敢于向最强者挑战的精神。

D.对手的地位、分量抬高了刺客的地位与分量,荆轲刺杀的对象后来成为统一中国的第一位帝王,也加重了荆轲的名气。

2.对“这几分钟却震撼了中国人几千年”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场短暂战斗显示了荆轲敢于单独挑战最强者,勇于赴死的勇力、胆略与英雄气概。

B.荆轲在咸阳宫虽然只战斗了几分钟,但因司马迁的精彩描写而流芳千古,影响深远。

C.刺秦行动虽然失败了,但荆轲表现出的英雄气概影响深远,长久地为中国人所深深敬仰。

D.荆轲在孤独中完成了他应该做的所有动作,他慷慨赴死,大义凛然,是正义的化身。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人对荆轲的失败耿耿于怀,是因为潜意识里希望着荆轲刺秦成功,作者认为这种愿望可以理解,从文中看,作者也怀着同样的愿望。

B.作者认为荆轲未在“图穷匕见”的一瞬行刺,是想劫持秦王逼其归还侵略的燕地,这是有可能的,而说荆轲有贪生心理是一种误解。

C.荆轲是个流传千古,名气很大的刺客。

作者开篇却从他的刺杀业绩写起,指出荆轲是刺杀最没成效的一个,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D.文中写号称十二岁就杀过人的秦武阳在咸阳宫大惊失色的表现,是为了反衬荆轲的镇定勇敢,从而佐证文中的观点

——荆轲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30分)

(一)基础知识积累(14分,每小题2分)

4.下列各组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B.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C.失其所与,不知D.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5.下列句

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常以身翼蔽沛公 ②群臣怪之 ③此其志不在小④越国以鄙远 ⑤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⑥素善留侯张良 ⑦吾得兄事之 ⑧项伯杀人,臣活之⑨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⑩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A.①⑦/②③/④⑤⑧/⑥⑨⑩B.①③⑩/②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⑦⑩/②⑤/③④/⑥/⑧⑨D.①/②③④/⑤/⑥⑨⑩/⑦⑧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7.下列句式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是寡人之过也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如今人方为刀

俎,我为鱼肉D.此亡秦之续耳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

只是

B.以乱易整,不武易:

替代

C.比诸侯之列比:

比较

D.素善留侯张良善:

交好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C.以其无礼于晋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二)课内文言语段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鸿门宴(节选)

司马迁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

“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庄则入

为寿。

寿毕,曰:

“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

“诺。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

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

“甚急!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

“此迫矣!

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王按剑而跽曰:

“客何为者?

”张良曰: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

“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项王曰:

“壮士!

能复饮乎?

”樊哙曰: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怀王与诸将约曰: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项王未有以应,曰:

“坐。

”樊哙从良坐。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范增数目项王数:

屡次

B.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

你们这些人

C.刑人如恐不胜刑:

处罚

D.还军霸上军:

驻扎,驻军

1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B.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C.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D.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1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B.樊哙勇猛粗犷、清醒机智,是本文中写得最生动突出的一个人物。

C.鸿门宴会上,范增反复提醒项羽控制刘邦未果,紧急招呼项庄进帐舞剑,寻机杀掉刘邦。

D.樊哙闯帐引起了项羽的警觉,他手握剑柄跪直身子,头发直坚起来,瞪眼看着樊哙,眼眶都要裂开了。

14.将下面必修一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2分)

(2)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4分)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分)

(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2分)

三、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8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恰同学少年,,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2)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

(3)寻梦?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4)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

(5)李白《行路难》中,“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李白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远大的志向。

(6)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写下雨时茅屋内情景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

(7)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夸张的笔墨渲染出气势磅礴、瑰奇壮丽的边塞冬景的名句是“     ,    ”。

(8)白居易在《观刈麦》中描写一位贫妇人在麦田里抱子劳动的两句是:

“  ,  ”。

(9)李商隐《无题》中,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容颜憔悴的情状的句子是:

“,。

四、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完成16-17题。

寻南溪常道士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6.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17.颔联中“依”“闭”两字用得极妙,请分别作简要分析。

(4分)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江南雨巷

董滇宁

①有人说,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

是啊!

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圣地,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辨识来去,不妨就让这江南雨巷的烟雨旧梦浸润你已疲惫的心灵!

②轻轻地走入小巷。

暮春的细雨在两旁的瓦楞上跳跃,忽而又顽皮地跳到青石板的路上,和他们在青石板上的伙伴们嬉闹着、喧哗着。

踩在青石板的路上,这一刻,随着细雨,滑入历史的最深处……

③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呼吸着空气里的清新,和岁月积淀下来的味道;江南的盛世在烟雨中落下了帷幕,惟有这雨后的江南小巷,褪尽铅华,延展着世人的想象。

④空气中浸透着静谧。

幽远的小巷中,我的移动和杂着雨儿们的跳动,成全了小巷的生动。

小巷的两边是安然矗立着的老屋子。

一幢幢灰瓦白墙的老屋子,饱受了风雨的侵袭,彰显着一种沧桑积淀后的黯然。

灰白色的墙面在斑驳间隐现时光的痕迹,青黑的瓦片耐不住寂寞,邀了几根闲草做伴。

⑤几间铺子半敞着门面。

铺内,几人横靠着帐台边的木柱,正在打盹;忙碌着的小二,手脚极为麻利地端茶递水之间,仿佛都不会激起哪怕一丝尘屑的飞扬。

大多数的屋子已是人去楼空,一把铁锁,锁住了一屋子的寂寞春秋。

透过门扉间的夹缝,瞅见一口八角的古井,井沿上残留着几片风吹落的树叶;眨眼间,似乎看见一个梳着两条小辫儿的蓝衣少女蹲在井边,手中拿着极粗的衣槌,露出一口极白的牙齿,对着这边轻轻地微笑;一阵风吹过,扫落了井沿的树叶,也带走了姑娘的影像……依然是个空落落的院落,一把生了锈的铁锁!

⑥雨停了。

收起纸伞,听着檐下滴答的水声,由心底升腾起一种恍如隔世的落寞。

风儿抚过脸颊,把雨的湿气驻留在我的眼窝。

眼前的小巷变的迷蒙,心在此刻却显得犹为的澄净。

⑦一

些墨绿的青苔粘在墙角,吮吸着雨露,淡漠了这多情的江南,绵绵的愁绪。

抬眼望去,一只燕子飞掠而去。

是否是从王谢堂下飞出的那只?

可还能在这物是人非之外,辨识出你的故居吗?

⑧巷的尽头,是一座小石桥。

扶栏上的雨滴落入水中,荡起一层层的涟漪。

在繁华与颓废之间,吹箫女子的面庞有了几多的改变?

碧波还聚而来的,不是那提着油纸伞的栗色长发,却是那伤心桥下的惊鸿艳影。

⑨沉浸在江南的幽幽梦幻里,抬头,眼前已是那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街市。

回望小巷,雨后的它显得更为平静与安宁。

寥落的水泡,在小巷的那头冉冉升空;街市这头袭来一阵强流,一瞬的光景,五彩的霓虹映亮整个天宇,嘈杂与躁动在这个世界中无限延伸!

小巷深处隐隐透出的阑珊灯火,闪动着清亮的光芒,也足以照亮夜归人的路!

一座小桥,两方天地,是两势对立下的无奈疏离,也是历史白描地书写下的自然并存!

是也罢,不是也罢,小巷犹在,而雨——今年下,明年下,一千年以后,还会下。

⑩走过雨巷,别无其他,清香盈鼻……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者以时空为序,给我们描绘了具有幽雅恬静、古老纯朴特点的江南雨巷,读后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B.本文和戴望舒的诗歌《雨巷》都有着浓郁的江南地域文化韵味,描绘了江南雨巷烟雨迷蒙的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C.文章第⑤段,作者写雨巷两旁屋子里面的人,有的打着盹,有的忙碌着,刚写完人接着就写人去楼空。

这样描写一方面以动写静,突出江南雨巷的寂静;另一方面又不至于给人以“闹”的印象,更能突出雨巷的自然、古老与宁静。

D.文章第⑨段,作者用现实的嘈杂与躁动反衬江南小巷的平静与安宁,从而表现出作者别样的思绪:

现实紧张浮躁,侵扰人心;而江南小巷抚慰受伤的心灵,使人超脱于现实,让人得到慰藉。

E.通过文章我们可以感觉到,尽管作者对眼前的美好事物正在逐渐变得模糊而倍感落寞,但最后还是表现出顺其自然的洒脱。

(2)文中第③段说:

“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

”综观全文,“莫名”实际上已“有名”,请概括说明这“悲”与“喜”的具体内容。

(6分)

(3)第⑤段中描写的井边“蓝衣少女”与戴望舒诗歌《雨巷》中描写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有什么不同的作用。

(5分)

六、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2分)

19.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漫溯(suò)百舸(gě)慰藉(jiè)强人

所难(qiáng)

B.谤讥(bàng)寥廓(liáo)胆怯(qiè)浪遏飞舟(è)

C.玉玦(jué)参乘(shèng)共其乏困(gòng)夜缒而出(zuì)

D.卮酒(zhī)失其所与(yù)目眦尽裂(cì)朝济而夕设版焉(zhāo)

20.下列四组词语中都有错别字,其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伴侣慷慨主宰风华正茂

B.岐视草霉废墟激浊扬清

C.奥丧追朔斑斓鱼翔浅底

D.榆阴摸索星晨天纶之乐

21.下列句子中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①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和艺术功底,是写不出________高的诗歌作品的。

②戴望舒把对“丁香姑娘”深厚的感情_

_______在他的《雨巷》里,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③鉴赏诗歌时,要体会这些诗的章法、韵律及其他方面的特点,认真________诗的意象。

A.品位 灌注 揣摩   B.品位 贯注 揣测

C.品味灌注揣测D.品味贯注揣摩

2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学习中国现当代诗歌,

应该反复诵读揣摩,并且还要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这样对诗歌内容才能做到知情达理,了然于胸。

B.闻一多最赞赏五言

绝句,认为五言绝句是唐诗中的精品,二十个字就是二十个仙人,容不得一个滥竽充数。

C.《再别康桥》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优美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愉悦。

D.今天我们重读徐志摩的诗作,在心潮澎湃的同时,诗人的悄然离世更令人扼腕叹息。

2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睡眠三忌:

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B.生活中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如果细细的咀嚼,常能感到它们给生活增添了一种情趣。

C.回到故乡,我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崎岖的街道,那袅袅的炊烟,那熟悉的乡音。

D.学习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你的努力。

2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社会情绪能力”是继“情商”之后,目前国际上脑研究的前沿课题和热点。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是不一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去我们认为,这些问题说教就可以解决,但其实不然,这些都与脑的发展基础相关。

①人的智商一直是可以完善、可以发展的

②而智商的高低,至多影响你的生活质量,而不至于毁灭你的生活

③只要你不断学习,知识就会长进,智商就会提高

④你过得快不快乐,都取决于这五个方面

⑤但社会情绪能力是决定人一生幸福的关键

⑥社会情绪能力包括正确地评价自己、能了解别人的情感、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等五个方面

A.

B.

C.

D.

七、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新疆一位著名诗人说:

只要上路,随时能与美相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或许读书和旅行正是在不断赶赴一次次盛宴,而我们一路行来,总有一些动心的片刻,美好的瞬间,让我们的心霎时充满了喜悦。

请以“与美相遇”为题写一篇文章。

可以写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

【注意】①写记叙文。

②不少于700字。

③不得抄袭。

 

大田一中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阶段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答题卡

选择题部分

(18

(1)5分,其余每小题2分;共43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题号

8

9

10

11

12

13

18

(1)

答案

题号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主观题部分(共107分)

14.(10分)

(1)

(2)

(3)

(4)

15.(18分)

(1),

(2),

(3),

(4),

(5),

(6),

(7),

(8),

(9),

16.(4分)

17.(4分)

18

(2)(6分)

18(3)(5分)

大田一中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高一语文阶段考试卷参考答案

1.C。

【解析】C项,“荆轲为了让后人知道,他与其他刺客不同,他不是为了刺杀而刺杀,而是为了表现自己敢于向最强者挑战的精神。

”这一说法在文中并无依据。

2.B。

【解析】B项,“但因司马迁的精彩描写而流芳千古,影响深远。

”表述不正确,属于强加因果。

3.A【解析】 A项,“作者也怀着同样的愿望。

”于文无据。

4.D【解析】 A项,“蚤”通“早”;B项,“卒”通“猝”;C项,“知”通“智”。

5.C【解析】 ①⑦⑩为名词作状语,②⑤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③④为形容词作名词,⑥为形容词作动词,⑧⑨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6.B【解析】 B项,均为连词,表修饰。

A项,①结构助词,的;②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C项,①介词,替,给;②动词,认为。

D项,①介词,趁机;②副词,于是。

7.B【解析】 B项为定语后置句,其他三项为判断句。

8.B。

解析:

B项,①②均为介词,用。

A项,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他。

C项,①兼词“于何”,从哪里;②句末语气助词。

D项,①连词,表转折,却;②连词,表承接。

9.C。

解析:

C项,比:

并,列。

10.C。

解析:

C项,无礼:

古今义相同,不合礼节。

A项,非常:

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表程度的副词,很,十分。

B项,穷困:

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D项,行李:

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带的包裹。

11.D。

解析:

D项,军队。

12.A

13.D【解析】D项,对象搞错,张冠李戴。

14.

(1)特意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别的盗贼的进入和发生意外的变故。

(2)项庄就拔出剑舞起来,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并时常用自己的身子,像鸟展开翅膀一样地掩护刘邦,项庄终究得不到机会刺杀刘邦。

(3)如果灭了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4)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小的谦让。

15.

(1)风华正茂,挥斥方遒

(2)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3)撑一支长篙,满载一船星辉(4)风萧萧兮易水寒,发尽上指冠(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6)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7)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8)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9)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16.(4分)描绘了雨后幽静、清新宜人的山野景色:

小道布满青苔,白云环绕沙洲,春草绕院门,松色青翠,溪岸野花静静开放。

(2分)表达诗人春日里访友的闲适、恬静心情。

(2分)

17.(4分)依:

用拟人手法(1分),写出白云悠悠,也似有情,依傍着静静的沙洲,富有情趣。

(1分)

闭:

蓬门关闭着,却说是碧草当门,写出了草的繁茂,(1分)衬托出友人寓所环境之宁静、清幽(1分)

18

(1)AE。

【解析】A项作者采用的不是以时空为序,而是移步换景的手法;E项作者对过去的美好事物正在逐渐变得模糊并被眼前的嘈杂与躁动取代而倍感落寞。

18

(2)悲:

①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辩识来去。

(或:

尘世纷扰,心灵疲惫)(2分)②江南盛世不再,小巷四处透露着沧桑、落寞与黯然。

(1分)喜:

①雨后的江南小巷,虽褪尽纤华,但依然延展着世人的想象。

(实与虚)(2分)②走过雨巷,别无其他,清香盈鼻,内心暂得宁静与慰藉。

(景与情)(1分)(悲喜内容各3分。

答对其中一点给2分,两点给3分。

18(3)本文描写的井边的“蓝衣少女”主要作用是以动写静,表现小巷的幽雅与宁静,(2分)同时“姑娘”的影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