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模拟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51544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25 大小:9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模拟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5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模拟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5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模拟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5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模拟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5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模拟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5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模拟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5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模拟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5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模拟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5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模拟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5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模拟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5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模拟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5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模拟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5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模拟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5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模拟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5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模拟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5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模拟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5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模拟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5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模拟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5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模拟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5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模拟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5页
亲,该文档总共1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模拟试题.docx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模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模拟试题.docx(1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模拟试题.docx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模拟试题

中药学

习题集

 

主编:

钟仕卿

副主编:

黄兆胜

编委:

钟仕卿黄兆胜颜燕银蓝森麟吴庆光韦品清盛青

参加工作人员:

何国林中医药大学《中药复习资料》编写组

**中药学习题集**

主编:

钟仕卿

副主编:

黄兆胜

编委:

钟仕卿黄兆胜颜燕银蓝森麟吴庆光韦品清盛青

参加工作人员:

何国林中医药大学《中药复习资料》编写组

(Ⅰ)选择题

A型题:

在五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1.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药学专着是:

()

A.《新修本草》B.《本草纲目》C.《证类本草》D.《本草求真》E.《神农本草经》

2.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是:

()

A.《本草经集注》B.《本草拾遗》C.《神农本草经》D.《新修本草》E.《本草纲目》

3.《神农本草经》成书于:

()

A.公元前五世纪B.公元前二世纪C.公元二世纪D.公元四世纪E.公元五世纪

4.最早用图文对照方法的药学名著是:

()

A.《证类本草》B.《新修本草》C.《本草拾遗》D.《本草纲目》E.《本草经集注》

5.《神农本草经》载药数是:

()

A.675种B.365种C.844种D.921种E.730种

6.《本草纲目》的作者是:

()

A.敬B.勣C.时珍D.弘景E.唐慎微

7.我国现存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是:

()

A.《证类本草》B.《唐本草》C.《本草求真》D.《本草拾遗》E.《滇南本草》

8.能减轻或消除药物毒性的方法是:

()

A.炮制、配伍B.配伍、服法C.炮制、服法D.煎法、服法E.以上均不是

9.将生地黄制成熟地黄,天南星制成胆南星,其目的在于:

()

A.提高疗效B.改变药物性能C.便于服用D.改变药物作用部位E.消除或降低毒性

10.能发散或有芳香气味(含挥发油)的药物,在煎煮时宜:

()

A.先煎B.久煎C.包煎D.另煎E.不宜久煎

11.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称为:

()

A.修制B.水制C.火制D.炮制E.水火共制

12.下列除()外,均是减轻或消除药物毒性的方法?

A.炮制B.配伍C.剂量D.煎法E.服法

13.归经的理论基础和依据是:

()

A.以四气五味为基础,以所治病为依据。

B.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

C.以药性为基础,药效为依据。

D.以治法为基础,脏腑为依据。

E.以药味为基础,脏腑为依据。

14.大戟、甘遂、川乌、巴豆等药物服需炮制,其目的在于:

()

A.降低或消除毒性、烈性、副作用B.改变药物性能C.提高疗效D.便于服用E.扩大用药围

15.辛味药治气血阻滞之证是取其:

()

A.发散之功B.宣泄之功C.行气血之功D.开窍之功E.宣发之功

16.酸涩味药治遗尿、遗精,是取其:

()

A.补益之功B.固涩之功C.软坚之功D.固气之功E.缩小便之功

17.甘、淡,寒的药物多具有:

()

A.清热生津B.清热利尿C.清热凉血D.清热燥湿E.清热解毒

18.下列除()外,均是甘味药的作用。

A.补益B.和中C.缓急D.固涩E.调和药性

19.下列除()外,均是升浮类药一般具有的功效。

A.升阳发表B.祛风散寒C.潜阳息风D.涌吐E.开窍

20.下列除()外,均是沉降类药一般具有的功效。

A.泻下B.清热C.解表D.利水渗湿E.消积导滞

21.胁痛、抽搐应选用归何经的药物?

()

A.心经B.肝经C.脾经D.肾经E.肺经

22.黄芩配生属七情中的:

()

A.相畏B.相使C.相恶D.相杀E.相反

23.为了提高疗效和扩大用药围的配伍形式是:

()

A.相须、相杀B.相畏、相反C.相使、相畏D.相须、相使E.相反、相杀

24.在“十八反”中,下列除()外,均反甘草。

A.甘遂B.大戟C.芫花D.海藻E.巴豆

25.一般中药的常用剂量是:

()

A.1~3克B.15~30克C.3~10克D.30~40克E.60克

26.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使其疗效增强的配伍关系称为:

()

A.相使B.相畏C.相杀D.相须E.相恶

27.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在七情中称为:

()

A.相使B.相畏C.相杀D.相须E.相恶

28.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副作用,在七情中称为:

()

A.相杀B.相畏C.相恶D.相反E.相使

29.在“十八反”中,下列除()外,均反藜芦。

A.人参B.沙参C.丹参D.玄参E.党参

30.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大型的官修本草是:

()

A.《唐本草》B.《证类本草》C.《本草纲目》D.《开宝本草》E.《本草品汇精要》

31.下列除()外,均是清代的本草?

A.《本草求真》B.《本草从新》C.《本草备要》D.《本草经集注》E.《本草纲目拾遗》

32.《本草纲目》载药:

()

A.365种B.730种C.844种D.1500种E.1892种

33.植物类药,叶类的采收期是:

()

A.枝叶茂盛的花前期

B.花蕾将开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

C.果实成熟后D.花凋时E.果实将成熟时

34.下列除()外,均是常用炮制的大法。

A.修治B.切制C.水制D.火制E.水火共制

35.下列除()外,均属药性理论的容。

A.性味B.归经C.用法D.毒性E.升降浮沉

36.下列除()外,均是苦味药的作用。

A.燥湿B.通泄C.降泄D.渗湿E.清泄

37.相杀的含义是:

()

A.功能相类似的药物合用,可增强原有的功效。

B.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减轻或消除。

C.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D.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

E.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38.下列除()外,均属中药用法的容。

A.给药途径B.应用形式C.煎煮方法D.服药方法E.配伍方法

39.下列除()外,均是中药学研究的容。

A.中药的来源B.中药的采制C.中药的性能D.中药的制剂E.中药的功效应用

40.《新修本草》成书于:

()

A.公元二世纪B.公元500年左右C.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

D.公元1082年E.公元1596年

41.毒性是指:

()

A.毒性反应B.不良反应C.副作用D.药物的功效E.以上均不是

42.辛味的作用是:

()

A.补益、收敛、固涩B.泻下、软坚C.发散、行气血

D.燥湿、利湿E.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43.苦味药的作用是:

()

A.行气、行血B.燥湿、利湿C.燥湿、健脾D.渗湿、利尿E.燥湿、降泄、通泄、清泄

44.咸味药的作用是:

()

A.收敛固涩、补肾B.泻下、利尿C.软坚散结、泻下D.软坚、利水E.缓急止痛、行血

45.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

()

A.部位B.原理C.围D.趋向性E.以上均不是

46.归经是指药物作用的:

()

A.部位B.原理C.围D.趋向性E.以上均不是

47.影响药性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是:

()

A.药物的性味B.药物的质地C.药物的成熟程度D.炮制和配伍E.服法和煎法

48.常用的火制法有:

()

A.炒、炙、煅、煨、烘焙B.炒、煎、潬、煨、煅

C.潬、炒、煅、煨、烘焙D.蒸、潬、炒、煅、煨

E.烘焙、炙、蒸、炒、煨

49.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方法是:

()

A.润B.漂C.淬D.潬E.煮

50.用酸醋炒玄胡,其炮制目的是:

()

A.增效B.减毒C.矫味D.改变药性E.改变药性性状

51.在“十八反”中,半夏反:

()

A.甘草B.藜芦C.乌头D.细辛E.以上均不是

52.在“十八反”中,白芍反:

()

A.甘草B.藜芦C.乌头D.细辛E.以上均不是

53.在“十九畏”中,郁金畏:

()

A.巴豆B.川乌C.官桂D.丁香E.以上均不是

54.《本草经集注》的作者是:

()

A.敬B.勣C.弘景D.唐慎微E.时珍

55.《证类本草》的作者是:

()

A.敬B.勣C.弘景D.唐慎微E.时珍

56.《证类本草》成书于:

()

A.汉代B.清代C.唐代D.宋代E.明代

57.《本草纲目拾遗》成书于:

()

A.汉代B.清代C.唐代D.宋代E.明代

58.《中药大辞典》成书于:

()

A.清代B.宋代C.明代D.民国时期E.当代

59.有收敛固涩功效的药物其味多是:

()

A.苦B.甘C.咸D.甘淡E.酸涩

60.黄芪与茯苓配伍,是运用药物“七情”的:

()

A.相须、相使B.相使C.相须D.相畏E.相杀

61.用咸味药治瘰疬、痰火结核、瘿瘤等证,是取其:

()

A.泻下之功B.软坚散结之功C.宣泄之功D.发散之功E.补益之功

62.用苦味药治热结便秘,是取其:

()

A.宣泄之功B.燥湿之功C.坚阴之功D.通泄之功E.行气之功

63.将大麦、稻谷发芽,其目的是:

()

A.便于贮藏B.便于制剂C.便于服用D.产生新药效E.改变药物归经

64.用辛味药治感冒,是取其:

()

A.行气之功B.宣泄之功C.发散之功D.通泄之功E.以上都不是

65.用猪苓、茯苓治小便不利,水肿等证,是取其:

()

A.咸味的作用B.甘淡味的作用C.苦味的作用D.甘味的作用E.辛味的作用

66.用液体辅料与药材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部的炮制方法是:

()

A.炒黄B.炒炭C.炙D.淬E.潬

67.在“十九畏”中,人参畏:

()

A.赤石脂B.五灵脂C.砒霜D.官桂E.三棱

68.在“十九畏”中,川乌、草乌畏:

()

A.牵牛B.五灵脂C.赤石脂D.犀角E.丁香

69.发散风寒药性味多属:

()

A.辛寒B.苦寒C.甘寒D.辛温E.苦温

70.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宣肺平喘的药物是:

()

A.麻黄B.桂枝C.紫D.生E.荆芥

71.桂枝的性味是:

()

A.辛、微苦,温B.辛,温C.辛、甘,温D.辛、苦,寒E.甘、苦,温

72.治疗风寒表虚有汗者,宜与白芍同用的药物是:

()

A.麻黄B.桂枝C.白芷D.防风E.荆芥

73.既能发汗解肌,又能温通经脉的药物是:

()

A.麻黄B.紫C.桂枝D.羌活E.防风

74.紫的性味是:

()

A.辛、苦,温B.辛,温C.辛、甘,温D.苦,温E.甘,温

75.既能发表散风,透疹消疮,炒炭又能止血的药物是:

()

A.桂枝B.防风C.荆芥D.香薷E.羌活

76.患风寒感冒,咳嗽痰多和脾胃气滞,宜选用的药物是:

()

A.香薷B.紫C.麻黄D.荆芥E.防风

77.下列除哪项外,均是防风的功效?

()

A.止泻B.止痉C.止痛D.发表E.止呕

78.患风寒感冒,腰以上风寒湿痹,最宜选用的药物是:

()

A.荆芥B.香薷C.辛夷D.紫E.羌活

79.麻黄的功效是:

()

A.发汗平喘利水B.发汗行气利水C.发汗解肌平喘D.发汗止痛利水E.平喘利水消肿

80.既能发汗解表,又能行气宽中的药物是:

()

A.麻黄B.桂枝C.紫D.荆芥E.羌活

81.既能发汗解表,又能温中止呕及温肺止咳的药物是:

()

A.防风B.桂枝C.荆芥D.生E.细辛

82.下列哪项不是细辛的功效?

()

A.祛风散寒B.通窍C.止痛D.温中止呕E.温肺化饮

83.患者见风湿痹痛,带下过多最宜选用:

()

A.防风B.苍耳子C.羌活D.桂枝E.白芷

84.阳明头痛,齿痛,鼻渊,风湿痹痛宜选用:

()

A.防风B.根C.柴胡D.羌活E.白芷

85.既能散风除湿,又能通窍止痛的药物是:

()

A.羌活B.防风C.藁本D.苍耳子E.细辛

86.既能发散风寒,又能宣通鼻窍的药物是:

()

A.桂枝B.紫C.薄荷D.羌活E.辛夷

87.患风寒感冒,巅顶头痛最宜选用:

()

A.羌活B.防风C.蔓荆子D.柴胡E.藁本

88.荆芥的功效是:

()

A.发表透疹,消疮止血B.发表通窍,胜湿止痛C.发表止痉,消疮止泻

D.发表止痛,利水消肿E.消疮止泻,透疹止血

89.患阴暑证,并见小便不利、水肿,最宜选用:

()

A.麻黄B.防风C.香薷D.桂枝E.羌活

90.药性和缓,且微温不烈,既用于风寒又用于风热,还用于疮疡初起有表证的药物是:

()

A.防风B.荆芥C.苍耳子D.香薷E.紫

91.既用于风寒感冒,又用于胃寒呕吐及风寒咳嗽的药物是:

()

A.桂枝B.紫C.荆芥D.生E.细辛

92.可用于阳虚外感及寒痰停饮、鼻渊的药物是:

()

A.荆芥B.紫C.生D.苍耳子E.细辛

93.下列除哪项外均是薄荷的功效?

()

A.疏散风热B.疏肝解郁C.清利头目D.利咽透疹E.解毒散肿

94.患者症见头痛目赤,咽喉肿痛及胸闷胁痛最宜选用:

()

A.柴胡B.升麻C.牛蒡子D.薄荷E.桑叶

95.患儿麻疹不透,并见咽喉肿痛及大便秘结最宜选用:

()

A.薄荷B.牛蒡子C.根D.升麻E.荆芥

96.下列哪项不是牛蒡子的功效?

()

A.疏风B.利咽C.透疹D.解毒E.清利头目

97.风热感冒,咽痛音哑,目赤肿痛最宜用:

()

A.柴胡B.根C.蝉蜕D.桑叶E.牛蒡子

98.蝉蜕、桑叶、菊花均能:

()

A.透疹B.利咽C.明目D.止痒E.除湿

99.患者因燥热伤肺,干咳少痰,痰中带血,又复感风热最宜用:

()

A.蝉蜕B.桑叶C.菊花D.薄荷E.根

100.下列除哪种药外,均能透疹?

()

A.蝉蜕B.牛蒡子C.薄荷D.柴胡E.根

101.既能疏散风热,又能清利头目的药物是:

()

A.牛蒡子B.柴胡C.根D.蔓荆子E.升麻

102.升麻与根均能:

()

A.止渴B.止泻C.透疹D.解毒E.解肌

103.患者证见恶寒无汗,项背强痛宜选用:

()

A.薄荷B.牛蒡子C.菊花D.根E.柴胡

104.既能治目赤翳障,又能治惊痫夜啼和破伤风的药物是:

()

A.防风B.菊花C.桑叶D.蝉蜕E.荆芥

105.既能疏散风热,又能平肝明目和清热解毒的药物是:

()

A.薄荷B.牛蒡子C.桑叶D.蝉蜕E.菊花

106.可用于寒热往来,感冒发热和气虚下陷,久泻脱肛的药物是:

()

A.升麻B.根C.柴胡D.菊花E.薄荷

107.患者症见目赤昏花和头痛眩晕最宜选用:

()

A.蝉蜕B.菊花C.蔓荆子D.柴胡E.薄荷

108.桑叶和菊花共同的功效是:

()

A.疏风热和平肝明目B.散风寒和平肝明目C.清热解毒和明目

D.清肺润燥和疏风热E.平肝明目和透疹

109.麻疹不透和热病口渴最宜选用:

()

A.薄荷B.牛蒡子C.蝉蜕D.升麻E.根

110.齿痛口疮,咽喉肿痛及风热头痛宜用:

()

A.柴胡B.升麻C.根D.蔓荆子E.桑叶

111.下列哪项不是浮萍的功效?

()

A.发汗B.利水C.透疹D.止痉E.止痒

112.木贼的功效是;()

A.疏风热和利水B.散风寒和明目C.疏风热和明目退翳

D.利水和止血、平肝明目E.疏风热和清热解毒

113.风热感冒,头风头痛及目赤肿痛,目昏多泪,风湿痹痛最宜选用:

()

A.防风B.荆芥C.蔓荆子D.菊花E.桑叶

114.下列哪项不是根的治疗证候?

()

A.外感表证B.热病口渴C.阴虚消渴D.麻疹不透E.目赤肿痛

115.柴胡的性味是:

()

A.辛、甘,寒B.苦、辛,微寒C.辛、甘、苦,凉D.苦、甘,平E.辛,苦,微温

116.根的性味是:

()

A.辛、甘,平B.苦、辛,寒C.甘、苦,凉D.甘、辛,凉E.甘,温

117.薄荷与牛蒡子均能:

()

A.散风热、透疹、利咽B.疏风热、解毒散肿C.疏肝解郁、利咽透疹

D.清利头目、疏肝解郁E.利咽、透疹、清利头目

118.清热药的主要功效是:

()

A.清热泻火B.清热燥湿C.清解里热D.清热凉血E.清退虚热

119.清热泻火药的主治证是:

()

A.气分实热证B.血分实热证C.虚热证D.里热证E.热毒证

120.清热泻火药的功效是:

()

A.清热凉血B.清热泻火C.清热燥湿D.清热解毒E.疏散风热

121.气血两燔时最宜:

()

A.先清气分后清血分热B.气血两清C.先清血分后清气分热D.清血分热E.清气分热

122.善解肌退热的药物是:

()

A.石膏B.知母C.芦根D.栀子E.黄芩

123.除()外,均为石膏的主治证。

A.身热夜甚,舌绛,脉细数B.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C.肺热咳嗽D.胃火牙痛

E.疮疡不敛

124.石膏与寒水石的共同功效是:

()

A.清热凉血B.清热泻火C.清热解毒D.收敛生肌E.清热燥湿

125.寒水石的功效是:

()

A.清热凉血B.清热泻火C.清热生津D.清热解毒E.清热除烦

126.知母的性味是:

()

A.苦寒B.辛寒C.甘寒D.苦甘寒E.辛苦寒

127.除()外,均为知母的主治证。

A.热病烦渴B.肺热咳嗽C.阴虚燥咳D.骨蒸潮热E.胃热呕哕

128.既能清热泻火,又能除骨蒸的药物是:

()

A.知母B.生地黄C.牡丹皮D.青蒿E.银柴胡

129.石膏与知母的共同性味是:

()

A.苦寒B.辛寒C.甘寒D.咸寒E.甘淡寒

130.石膏与知母的共同功效是:

()

A.清热生津B.清热止呕C.清肺润燥D.清热泻火E.清热解毒

131.有除烦止呕之功的药物是:

()

A.生B.芦根C.紫D.知母E.栀子

132.除()外,均为芦根的功效。

A.清热生津B.除烦止呕C.利尿D.透疹E.润燥

133.除()外,均为芦根的主治证。

A.热病烦渴B.肺热咳嗽C.肺痈吐脓D.痈肿疮疡E.麻疹透发不畅

134.性味甘微苦微寒,生津力优的药物是:

()

A.天花粉B.芦根C.石膏D.知母E.淡竹叶

135.除()外,均为天花粉的功效。

A.清热生津B.清肺润燥C.解毒消痈D.消肿排脓E.滋阴降火

136.天花粉最宜用治:

()

A.骨蒸盗汗B.热病口渴C.胃热呕吐D.热淋涩痛E.肝热目赤

137.芦根与天花粉的共同功效是:

()

A.清热生津B.清热除烦C.清肺润燥D.清胃止呕E.清热利尿

138.心移热于小肠之小便短赤涩痛,最宜用:

()

A.栀子B.黄连C.黄柏D.淡竹叶E.芦根

139.除()外,均有清热泻火之功。

A.石膏B.知母C.苦参D.黄芩E.黄连

140.除()外,均为栀子的主治证。

A.热病烦闷B.湿热黄疸C.肠燥便秘D.血热吐衄E.疮疡肿毒,跌打损伤

141.既能清肝火,又能散郁结的药物是:

()

A.栀子B.桑叶C.青葙子D.夏枯草E.决明子

142.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润肠便的药物是:

()

A.菊花B.谷精草C.蝉蜕D.密蒙花E.决明子

143.善于泻三焦火邪而除烦的药物是:

()

A.淡豆豉B.竹叶C.淡竹叶D.栀子E.黄连

144.除()外,均有明目退翳之功。

A.决明子B.蝉蜕C.谷精草D.密蒙花E.青葙子

145.除()外,均为龙胆草的适应证。

A.湿热下注之带下、阴痒B.风热目赤C.肝火头痛、目赤耳聋

D.黄疸尿赤E.肝经热盛动风之高热、惊厥、抽搐

146.除()外,均为苦参的适应证。

A.湿热泻痢B.湿热黄疸C.痈疮肿毒D.湿热下注之带下、阴痒E.湿疹、疥癣

147.既能清热燥湿,又能收敛止泻,止血的药物是:

()

A.白鲜皮B.皮C.龙胆草D.椿皮E.黄芩

148.除()外,均为清热解毒药的适应证。

A.热毒痈肿疔疮B.丹毒C.热毒泻痢D.湿热带下E.热毒咽喉肿痛

149.金银花与连翘的共同功效是:

()

A.清热泻火,疏散风热B.清热泻火,消痈散结C.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D.清热燥湿,消痈散结E.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150.既能清热解毒,又善疏散表热的药物是:

()

A.桑叶B.金银花C.柴胡D.根E.薄荷

151.既能清热解毒,又能消痈散结,有“疮家圣药”之称的药物是:

()

A.金银花B.连翘C.菊花D.鱼腥草E.白蔹

152.善治乳痈的药物是:

()

A.紫花地丁B.败酱草C.蒲公英D.牡丹皮E.红藤

153.野菊花的功效是:

()

A.清热泻火B.清热燥湿C.清热散结D.清热解毒E.清热凉血

154.既能清热解毒,又能燥湿消肿的药物是:

()

A.大青叶B.白鲜皮C.黄柏D.穿心莲E.蚤休

155.除()外,均为大青叶的主治证。

A.湿热泻痢B.热入营血,温毒发斑C.温病初起,发热,头痛D.喉痹口疮E.丹毒痈肿

156.功能清热解毒,善解疔毒的药物是:

()

A.蒲公英B.紫花地丁C.红藤D.大青叶E.贯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