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煤专业毕业设计样本.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51711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5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采煤专业毕业设计样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采煤专业毕业设计样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采煤专业毕业设计样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采煤专业毕业设计样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采煤专业毕业设计样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采煤专业毕业设计样本.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采煤专业毕业设计样本.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采煤专业毕业设计样本.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采煤专业毕业设计样本.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采煤专业毕业设计样本.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采煤专业毕业设计样本.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采煤专业毕业设计样本.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采煤专业毕业设计样本.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采煤专业毕业设计样本.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采煤专业毕业设计样本.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采煤专业毕业设计样本.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采煤专业毕业设计样本.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采煤专业毕业设计样本.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采煤专业毕业设计样本.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采煤专业毕业设计样本.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采煤专业毕业设计样本.docx

《采煤专业毕业设计样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采煤专业毕业设计样本.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采煤专业毕业设计样本.docx

采煤专业毕业设计样本

第一章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

第一节矿区概述

一、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

(一)交通条件

本井田位于阳城县西南,距县城15km,经阳(城)——云(蒙山)公路,与晋——韩(城)6.76-8.07公路相连,东达晋城市,西至侯马市。

交通运输条件十分便利。

井田东西长约3.2km,南北宽约2.5km,面积约8km2,详见交通位置图(图1-1-1)。

(二)地理位置

井田地处沁水盆地西缘,中条隆起的北东部。

地貌划分属侵蚀山地,以低山丘陵为主,区内沟谷发育,最高点位于井田北部的山梁,标高约799.7m,最低点位于井田南部边界处,标高约695m,相对高差104.7m。

区内沟谷一般无水流,雨季洪水来猛6.76-8.07去速,向西流入沁河,经沁河流入汾河,最终汇入黄河。

二、矿区的工农业生产建设概况

矿区位于阳城县固隆乡,工业以煤矿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大豆等,经济作物有葵花、苹果和桑叶等。

该区经济形势良好,矿井建设和生产的劳动力来源充足。

砖、石、水泥等建筑材料可就近供应。

三、矿区电力供应基本情况

矿井现有两回路电源供电,一回引自固隆乡10kV开闭所10kVⅠ段母线。

另一回引自固隆乡10kV开闭所10kVⅡ段母线。

两回路均采用架空线输送。

四、矿区的水文简况

区内无大的地表水体,地下水属延河泉域岩溶水系统,位于于阳城县马山村沁河河谷西侧,是沁河河谷近20km范围内一系列泉群出露地的最大露对,泉口标高为464m,出露地层为奥陶系厚层石灰岩、呈管状溶洞式排泄,泉水流量约为3.0-4.0m3/s,总量1.1亿m3/年。

该泉域内的石灰岩直接降水入渗补给面积约为1700km2。

地下水流向为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向沁河河谷排泄,在延河泉南部沁河河谷中仍有泉群出露,其排泄总流量约为2.2-3.0m3/s,该泉水质较好,总矿化度0.37g/L,总硬度16.4德国度,属HCO3.SO4-Ca.Mg型水。

区域性主要含水层为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水,岩溶裂隙发育,富水性较强,为良好的工业用水。

五、矿区的地形与气象

本区属东亚季风区温暖带半湿润气候区,大陆型季风型,四季分明。

冬冷雨雪少,夏热多雨,年平均气温10.5-12.5℃,一月份气温最低,平均为-3.1℃,七月份气温最高,平均为24.6℃,无霜期为170-195天,年降水量最大为852.3mm,最小为335.2mm,年平均降水量为537.1mm。

雨水多集中在7-9月,蒸发量是降水量的2-3倍。

气温一般较高,月最高温度达38℃左右,最低湿度22℃左右,平均气温11℃。

历年冻结月份为11月至次年3月,冻土深度一般0.3m左右,最大可达0.43m。

全年无霜有180天,早霜期一般于10月中旬,晚霜期于4月中旬。

风力不大,一般3-4级,最大6级,春、冬季多西北风,夏秋季多东南、南风,最大风速21.6m/s,最大积雪厚度7cm,冬季降水量25mm。

历年地震资料及文献记载,一九六五年山西垣曲的5.5级地震及一九六六河北隆尧的6.8级地震,阳城有悬挂物摆动,房屋摇晃等感觉。

按GB18306-2001图A1,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本区地震烈度为六度。

六、矿区开发史及周边小窑状况

该矿区范围内无小煤矿开采,但井田西邻泽城煤矿,北部过F35断层与四候煤矿相邻,东部与二轻府底煤矿相连。

第二节井田地质特征

一、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有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以及第四系等。

其中第四系在矿区分布较广泛。

矿区地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1、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O2m)

揭露厚度10.00m,为海相石灰岩,含腕足类化石。

岩性主要为深灰色厚层状灰岩和灰黄色泥灰岩,为含煤岩系的基底。

深灰色,厚层状石灰岩,岩溶发育,底部为含方解石脉的泥质角砾状灰岩。

灰岩中有时夹薄层角砾灰岩、泥灰岩。

2、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

岩性为铝土质泥岩及铁质泥岩,与下伏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平均厚4.85m。

灰色铝土质泥岩中夹砂质泥岩、泥岩、砂岩,底部常见鸡窝状山西式铁矿,本组具丰富的蜓类化石。

3、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

为区内主要含煤地层之一。

岩性主要为灰-灰黑色砂岩、泥岩、灰岩及煤层。

为区内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属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岩系。

底部以K1砂岩底与本溪组分界,与下伏本溪组呈整合接触。

本组平均厚81.78m。

据岩性组合特征划分为三个岩性段。

一段(C3t1):

K1砂岩底至K2灰岩底。

底部为灰-灰白色细粒石英砂岩(K1砂岩)中部为薄层泥岩。

顶部为15号煤层,煤层厚度为6.76-8.07m,平均厚为7.47m。

为区内主要稳定可采煤层之一。

本段厚为10.4m。

二段(C3t2):

K2灰岩底至K4灰岩顶。

岩性主要为灰岩、砂岩、泥岩和煤层。

本段含岩三层(K2、K3、K4),岩性为深灰色厚层状含燧石灰岩,K4顶部含煤1层(11号)区内不可采。

本段平均厚34.9m。

三段(C3t3):

K4灰岩顶至K7灰岩底。

岩性主要为砂岩、泥岩、灰岩及煤层。

其中含灰岩1-2层(K5、K6),含煤3-5层(5、6、7、8、9号),其中9号煤层可采。

该煤层厚7.50-9.60m,平均厚8.35m,为光亮型煤,本段平均厚为36.48m。

4、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

为区内主要含煤地层之一。

岩性主要为灰—灰黑色砂岩、泥岩及煤层。

含煤1-3层,其中3号煤为区内稳定可采煤层,煤层厚2.80-4.20m,平均厚4.2m,底部以K7砂岩与太原组分界,与下伏太原组呈整合接触。

平均厚52.13m。

本组富含植物化石。

5、二叠系下统石盒子组(p1x)

岩性主要为灰绿—黄绿色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及铝土质泥岩。

与下伏山西组呈整合接触。

平均厚52.20m。

沟谷中有出露,风化后呈灰白、黑灰、杏黄等杂色,地表易于辨认。

底部有一层3.85m厚灰—灰黄色中粒砂岩,定为K8。

是与山西分界的标识。

可与太原西山骆驼脖子砂岩对比。

本组上部发育有一层铝土质泥岩,鲕状结构,风化后多小孔,裂隙被铁质充填,呈网络状。

色相为鲜艳的桃红色。

本组中、下部含丰富的植物化石。

6、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

岩性主要为灰色泥岩、紫红色泥岩与中、细粒砂岩互层。

底部为中粗粒石英砂岩,与下伏下石盒子组呈整合接触。

本组地层矿区内在沟谷中出露。

平均残留厚为50.0m。

该组砂岩出露处,风化后呈绿色,泥岩为杏黄色,该组地层交错层理及斜层理发育,砂岩发育地段地层加厚。

底部K9砂岩,成份以石英为主,硅质胶结,分选性差,稳定性较差。

7、第四系(Q4)

矿区内广泛分布,岩性主要为浅黄-浅红色亚粘土、亚砂土,厚0-14.61m,平均厚为10m。

底部可见淡红色粘土,夹有钙质结核,不整合于不同时代基岩之上。

本矿区的地层,经过标识层、古生物、岩性特征、岩相旋回、煤层的物性曲线特征、煤质特征等系列手段,进行岩煤层对比,地层对比划分是可靠的。

二、含煤地层

该矿区含煤地层主要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含煤地层总厚119.91m。

含煤7—11层,可采煤层3层(3#、9#、15#)。

太原组(C3t):

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太原组为典型的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岩性主要为灰-灰黑色砂岩、泥岩、灰岩及煤层。

本组发育4-6层浅海相灰岩,为地层对比的标识层,自下而上编号为K2-K7,本组厚81.78m。

K2灰岩。

太原组标识层,深灰色,致密坚硬,含燧石。

含生物化石碎屑。

平均厚7.99m,稳定发育,为15号煤顶板,可与太原西山毛儿沟、庙沟灰岩对比。

含动物化岩。

K3灰岩。

为灰色生物碎屑灰岩。

性脆坚硬,含少量燧石结核,发育稳定。

含有动物化石。

K3厚0—3.80m,平均厚2.10m。

K4发育较稳定。

有时相变为砂质泥岩、砂岩。

含动物化石为。

K5灰岩。

为生物碎屑灰岩,发育稳定,平均厚1.50m,可作为控制9号煤层之良好标志。

可与太原西山东大窑灰岩对比。

含有动物化石。

K6灰岩。

局部发育不稳定,有时相变为砂岩或砂质泥岩,顶部为5号薄煤线。

当山西组与太原组分界标识K7不稳定时,可作为划分该地层的辅助标识。

山西组(p1s):

主要含煤地层之一,由灰—灰黑色砂岩与泥岩及煤层组成,含煤1—3层。

平均厚52.13m。

本组为陆相沉积。

砂岩为中、细粒,石英含量较多。

砂质泥岩与泥岩层理发育,含植物化石。

K7砂岩。

为山西组底界一层灰色细粒砂岩,平均厚5.94m。

是山西组与太原组分界标识,本层位可与太原西山北岔沟砂岩对比。

含煤地层沿走向变化不大。

三、构造

(一)、区域地质构造基本特征

山西省地处华北古板块内部,属典型的板内构造。

该矿区位于华北断块区吕梁――太行断块沁水块坳东部次级构造单元沾尚-武乡-阳城北北东向褶带南段。

(二)、井田地质构造特征

井田内褶曲属宽缓的单斜,南高北低,对井田开拓煤层影响不大。

地层走向东西,倾向南北,倾角4º,构造简单,井田内未发现断层和陷落柱,也无岩浆岩侵入。

四、井田水文地质概况

(一)、地下水类型及特征

根据岩性、各含水层特征,地下水可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水和碳酸盐类岩溶裂隙水等。

1、松散岩类孔隙类

含水层主要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由亚砂土、砂及卵砾石组成。

受大气降水补给,季节性变化大。

2、碎屑岩类裂隙水

主要为二叠系下石盒子组、山西组砂岩裂隙水、石炭系太原组砂岩、灰岩层间裂隙水,由于埋藏条件和节理裂隙发育程度不同,含水性差别很大。

3、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水

主要为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水。

为区域性生要含水层,岩溶裂隙发育,富水性较强,为良好的工业用水。

(二)、矿井充水条件

1、奥陶系中统(O2)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本组含水层为煤系地层基底,主要由厚层状灰岩、角砾状灰岩和薄层状泥灰岩组成富水性强的含水层。

水质类型为HCO3·SO4--Ca·Mg型。

水位标高在600m左右。

2、太原组(C3t)砂岩、灰岩裂隙含水层

岩溶裂隙含水层K2、K3、K4、K5灰岩,沉积稳定,厚度变化不大,为层间裂隙岩溶水。

岩溶裂隙的发育随埋深增加而减弱,富水性随深度增加而减少。

水质类型为SO4·HCO3--Ca·Mg型。

单位涌水量为0.001-0.029L/s.m。

3、山西组(P1s)砂岩裂隙水

主要为3号煤顶板砂岩裂隙水,为开采3号煤主要充水水源,厚度变化不大,含水性差。

水持类型为SO4·HCO3--Ca·Mg型。

单位涌水量0.05L/s.m。

4、下石盒子组(P1x)砂岩裂隙含水层

K9砂岩及中粗粒砂岩为主要含水层,含水性较差,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水质类型为HCO3--Ca·Mg型。

5、上石盒子组(P2s)砂岩裂隙含水层

含水层以中粗粒砂岩为主,含水性较差,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水质类型为HCO3--Ca·Mg型。

6、第四系(Q)孔隙裂隙水

岩性主要为浅红-灰黄色亚砂土,富水性好,水位埋深0.40-17.34m,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水质类型为HCO3--Ca·Mg型。

(三)矿井涌水量

3号煤层上部含水层及水体包括地表水体、水系、冲积层孔隙水、风化壳裂隙水、山西组砂岩裂隙水等。

根据井下出水情况,地表水体、冲积层、风化壳潜水等对采煤影响不大。

砂岩裂隙水在开采过程中时有渗水淋滤发生,因而3号煤层开采过程中的涌水量主要是砂岩裂隙水。

9号煤层矿坑涌水量包括K5石灰岩含水层水、上部3号煤层采空区积水、小煤矿和古窑积水。

15号煤层开采涌水量包括K2石灰岩含水层涌水、上部3、9号煤层老窑积水渗漏涌水量。

该矿井下平均涌水量192m3/d。

最大涌水量约为384m3/d。

第三节煤层的埋藏特征

一、煤层

本区的含煤地层主要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太原组为典型的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山西组为陆相含煤建造。

含煤地层总厚119.91m,含煤7-11层。

可采煤层3层(3#、9#、15#),总厚19.55m,含煤系数16.3%。

其中:

(一)、太原组厚81.78m,含煤6—8层,其中15号煤层稳定可采,厚7.47m,含煤系数9%;9号煤层较稳定,区内可采,厚8.35m,含煤系数10%;5、6号煤层区域局部可达可采厚度,区内不可采。

(二)、山西组厚52.13m,主要含3号煤层,煤层厚2.80-4.20m,平均厚4.2m,含煤系数7%。

二、可采煤层及围岩性质

(一)、3号煤层

位于山西组中、下部,上距K8砂岩平均37.78m,。

下距K7砂岩平均4.88m,下距9号煤层平均34.95m。

煤层厚2.80-4.20m,平均4.2m,煤层结构简单,其厚度变异系数(r)为11%,可采性指数(km)为1,属稳定可采煤层。

顶部为灰黑色粉砂质泥岩。

底部为深灰色泥岩,植物化石丰富,含少量粉砂质。

3号煤因其含硫低而有“香煤”之称。

该煤层的控制及研究程度均较高。

(二)、9号煤层

位于太原组中上部,下距K4石灰岩约4m。

煤厚7.50-9.60m,平均8.35m。

煤层结构简单,其厚度变异系数可采性指数(km)为1,均属较稳定可采煤层。

其控制及研究程度较高。

该煤层为三角洲平原上泥炭沼泽沉积,在支流间湾处形成的煤层较厚,在废弃河道上形成的煤层较薄。

顶板为灰色粉砂岩,间夹泥岩薄层,含植物化石碎石。

底板为灰色粉砂质泥岩。

含结核状、团块状黄铁矿。

(三)、15号煤层

位于太原组底部,K2石灰岩下部,上距9号煤层平均38.90m,上距3号煤层平均74.20m,下距K1砂岩平均1m左右。

煤厚6.76-8.07m,平均7.47m。

煤层结构简单―较复杂,含煤1-2层夹矸,15号煤硫量较高,俗称“臭煤”。

各煤层特征见表1-3-1。

表1-3-1

煤层号

煤层厚度

最小-最大

平均

煤层间距

最小-最大

平均

夹石

层数

稳定性

可采性

顶底板

岩性

3

2.80-4.20

4.2

1-2

稳定

可采

砂质泥岩

泥岩

34.95

9

7.50-9.60

8.35

1-2

稳定

可采

粉砂岩

砂质泥岩

38.90

15

6.76-8.07

7.47

1-3

稳定

可采

K2灰岩

泥岩

三、煤的性质及品种

(一)、煤的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

本井田3号煤以光亮型煤为主,半亮型煤为辅。

煤为黑色,条痕亦为黑色,断面贝壳状,不染手,金刚-似金刚光泽,坚硬致密。

条带结构,块状构造。

应该指出的是,3号煤接近底部常有一层厚约0.50-0.60m的软煤,外观破碎,不见层理、构造,光泽和颜色有别于正常煤,用手或器械轻轻抠或刨即落下,而不成块。

据有关资料:

9、15号煤的煤岩特征和机械性能与3号煤相近。

但在外观上常见黄铁矿结核和晶体,特别是15号煤。

由于灰分的增加,煤变得更加致密,视密度略有增加,而煤的孔隙率略有下降。

(二)、煤的化学性质

据阳城县产品质检所,产品质量检验报告。

依据GB212-91,井田3号煤质特征如下:

原煤水分(Mad)1.17—2.47%

原煤灰分(Ad)8.69—17.92%

原煤挥发分(Vdaf)6.20—6.70%

原煤固定碳(Fcad)72.91—83.17%

原煤全硫(St,d)0.40—0.47%

原煤发热量(Qgr,v,d)27.35—31.06%

据以上资料,该3号煤为低灰—低中灰、特低硫、中高热值的无烟煤。

(三)、煤的工艺性能

1、热稳定性。

该矿所处位置3号煤热稳定性闻名全国,远远优于阳泉矿区和北京西山等地的优质无烟煤,热稳定性较好。

2、煤对CO2的反应性低。

3、煤的结渣性。

一般煤灰成分中Fe2O3高,灰熔融性软化温度(ST)>1250℃,为中等软化温度灰。

煤的其它性能。

3号煤耐磨性较好。

耐热强度较高,完全符合化工用煤的要求。

井田内9、15号煤层,因无这两层煤的资料,只能根据3号煤资料从理论上加以分析。

⑴热稳定性

从全国看,典型的无烟煤-无烟煤二号的热稳定性最好,另外煤中碳酸盐矿物的增高会降低煤的热稳定性。

与3号煤相比,9、15号煤中无烟煤二号的份额均有大幅增加,所以推断9、15号煤的热稳定性优于3号煤。

⑵煤对CO2的反应性

推断9、15号煤对CO2的反应性会更次一些。

⑶煤的结渣性

煤的结渣性会随着煤中含铁矿物的增多而增强,生于“近海”相的9、15号煤比生于“远海”相的的3号煤的煤灰分中的Fe2O3增加了3倍之多。

据此分析,9、15号煤比3号煤更易结渣。

4、煤的可选性及工业用途

3号煤层按1.45比重精煤回收率评定3号煤,属中-良等。

9号煤以中煤含量评价可选(中煤含量8.33%)属易选煤;

15号煤以中煤含量25.56%属难选煤。

按GB5751-86划分煤类,本井田各煤层为无烟煤,为优质化工及动力用煤,15号煤层因含硫量较高,为国家限采煤层。

四、瓦斯、煤尘及煤的自燃

(一)、瓦斯

根据临近生产矿井瓦斯涌出量可以估计该矿3号煤层瓦斯绝对涌出量在0.70m3/min,相对涌出量在3.44m3/t左右,为低瓦斯矿井。

CO2绝对涌出量为0.88m3/min,相对涌出量2.22m3/t。

虽然矿区瓦斯含量不高,但本区煤层为高级瓦斯含量区,开采时应注意。

(二)、煤尘和煤的自燃

对于3号煤,经山西省产品质检所对该矿井下煤炭抽取10kg样品进行自燃倾向性等8项检验结果如表1-3-2:

表1-3-2

水分

灰分

挥发

硫分

焦渣

特征

容重

T/m3

TRD

煤尘爆炸性

自燃倾向性

火焰

长度

(mm)

加岩粉

用量

(%)

有无

爆炸性

吸氧量

(cm3/g)

自燃

等级

倾向

性质

2.0

12.88

6.5

0.41

2

1.45

1.6

0

0

1.2886

不易自燃

据邻区竹林山井田详查区资料,本区3、9、15号煤均无爆炸性,煤尘爆炸指数为零,均为不自燃煤。

第二章井田境界与储量

第一节井田境界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矿许可证(证号:

1400000221303)给定的拐点座标为准。

其拐点座标为:

点号X座标Y座标

13935240.0019617790.00

23935240.0019620990.00

33932740.0019620990.00

43932740.0019617790.00

矿井批准开采3、9、15号煤层,现开采3号煤层,井田水平面积约8km2。

第二节地质储量的计算

一、计算方法

本井田主要煤层稳定,厚度变化不大,煤层产状平缓,故储量估算方法采用地质块段的算术平均法。

计算面积采用PLACOM数字式电子求积仪在煤层底板等高线及储量估算图上直接测量三次以上,误差在尾数为3个数内,取其平均值,作为储量计算面积。

煤层储量计算厚度按储量块段求取,即块段内各资料点煤层储量计算厚度的算数平均值。

并按下列公式求取煤层的块段储量。

计算公式:

Q=S×m×d

式中:

Q--块段的储量[万t]

S—块段的水平面积[m2]

m—块段的煤层储量估算平均厚度[m]

d—煤层的视密度[t/m3]

煤层储量为各块段储量之和。

二、地质储量

储量类型划分依据为《固体矿产储量分类》(GB/T17766-1990)和《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0215-2002)。

该矿井3、9、15号煤层视为探明的、经济的,经可行性研究后均属经济的,是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部分。

据此,将储量分为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111b),可采储量111。

根据该矿地质报告及井田范围,井田内3号煤层经济基础储量(111b)为43036kt,9号煤层经济基础储量(111b)为96860kt,15号煤层经济基础储量(111b)为86652kt,

第三节可采储量的计算

一、永久煤柱的留设

设计对地面井田边界、工业广场、大巷及井筒等均留设保护煤柱,根据地质地形情况,按现行《地面建筑物及主要井巷保护暂行规程》规定设计和计算,表土层移动角按45°计算,基岩层移动角按72°计算,工业广场、井筒留设50m保护煤柱,大巷保护煤柱为20m。

二、可采储量

计算公式Q采=(Q探-P)K

其中:

Q采—可采储量

Q探—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

P—永久煤柱(矿界、井筒、断层、大巷储量×50%);

K—回采率,采用国家规定指标,即:

厚煤层:

>3.50mK=75%;

经计算,3、9、15号煤可采储量kt。

详见可采储量表2-3-1。

表2-3-1可采储量汇总表

煤层编号

工业储量(kt)

煤柱损失(kt)

开采损失(kt)

设计可采储量(kt)

大巷

工业场地及井筒

边界

小计

3

43036

1564

247

1218

3029

10001

30006

9

96860

3520

555

2741

6816

22511

67533

15

86652

3149

497

2452

6098

20139

60415

合计

226548

9233

1299

6411

15943

52651

157954

第三章矿井工作制度及生产能力

第一节矿井工作制度

矿井设计年工作日300d,每天四班工作(三班生产,一班准备),日净提升时间18h。

第二节矿井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一、矿井生产能力

根据该矿煤层赋存及资源情况,综合考虑储量、井型及服务年限三者的关系,本矿设计为3、9、15号三层煤分三个水平开采。

根据现今我国生产水平及规模要求,综合考虑储量、井型及服务年限三者的关系,确定矿井生产能力为900kt/a。

二、矿井服务年限

本井田可采储量为157954kt,按该矿现有生产规模900kt/a计算,矿井服务年限为:

矿井服务年限=可采储量/生产能力×1.4(资源/储量备用系数)

=157954/(900×1.4)=125年

经计算,该矿井服务年限为125年。

第四章井田开拓

第一节井田开拓方式的确定

一、井筒位置、形式、数目及通风方式

(一)、井筒位置、形式及数目

由于本矿井表土层不厚,水文地质情况简单,井筒施工容易,故采用斜井开拓。

根据矿井提升的需要与本矿的地质条件以及《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在本井田中部设主副井筒各一个;主井用来提升煤炭,副井用来提升人员、材料、矸石以及通风。

风井井口位置的选择,应满足通风要求。

本矿井瓦斯不大,井田走向长为3.2km,故采用中央边界式通风,在矿井东、西部边界中部各打一眼立井风井,担负整个矿井的回风任务。

经以下两种开拓方案的比较,可以得出井筒位置、形式及数目,具体特征如下:

1、主斜井:

半圆拱形断面,担负矿井煤炭提升、进风兼作安全出口。

2、副斜井:

半圆拱形断面,担负矿井辅助提升、进风兼作安全出口。

3、西回风立井:

圆形断面,担负矿井西部采区回风任务兼作安全出口。

4、东回风立井:

圆形断面,担负矿井东部采区回风任务兼作安全出口。

井筒特征表4-1-1

序号

井筒特征

井筒名称

主斜井

副斜井

回风立井

1

井筒坐标

X

3933640.000

3933637.445

3933939.445

Y

19619370.000

19619404.997

19617794.398

2

提升方位角

90°

3

井筒倾角

13.5°

16°

90°

4

井口标高(m)

+815

+813

+821

5

井底标高(m)

+734

+730

+721

6

井筒斜长(m)

347

300

100

7

井筒净宽度(m)

3.6

3.6

4.5

8

井筒净断面(m2)

10.45

9.5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