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1.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52531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6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1.docx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1.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1.docx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1

1变化的世界

教学课题

变化的世界

授课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察觉到周围的物体都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2、能从察觉到的物体变化的现象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3、能说出两种以上记录某一种物体变化的方法。

4、愿意与其他小组交流本组观察到的各种物体变化的现象。

5、能坚持对一种选定的物体进行长期的观察,并能将观察的结果用两种以上的方法记录下来。

6、能举例或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做变化。

7、能根据自定的标准对观察到的变化进行分类。

8、开始意识到自然界的物质都在不断变化。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初步建立变化的概念系统,并学习记录物体变化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变化的概念系统。

教学准备

各种各样变化的教学课件、记录表图片。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师:

(出示课件)你看到了什么?

谈话:

你还看到过哪些变化?

小结:

起风、下雨、草绿、蝌蚪变青蛙等,他们都是在不断变化的。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变化的世界。

(二)学习新课:

1、活动1:

我知道的变化。

(1)师:

你能把自己知道的变化记录下来吗?

活动前注意要求:

①寻找生活中的变化现象。

②描述变化的过程。

③用简单的文字记录变化现象。

(2)学生活动,小组汇报活动结果。

(3)小组讨论:

你喜欢观察身边发生的变化吗?

这些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4)小组进行讨论,交流讨论结果。

(5)师:

你能自己制定标准对各种变化现象进行分类吗?

(6)讨论、汇报。

(7)师:

你能试着解释什么叫变化吗?

自然界中有没有永远不变化的事物?

(8)教师小结:

变化是事物每时每刻都产生与原来不同的现象;自然界中没有永远不变的事物。

2、活动2:

记录物体的变化。

(1)师:

你还记得在科学课上我们使用过的记录表吗?

(图片展示)

(2)师:

在观察家里种植的花的生长时,你是怎样记录的?

小组讨论后汇报。

(3)讲述:

在记录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变化时段包括:

变化前、变化中、变化后的记录。

②记录内容包括:

时间、变化现象、变化的数量。

③记录的方法可以用日记的方法、表格统计的方法、统计图表记录的方法、图画、照片、录象等形象记录的方法。

④要根据所观察的不同变化,选择不同的记录方法。

(4)师: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一种表格,对自己感兴趣的变化进行记录。

(5)学生设计,教师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1变化的世界

变化是事物每时每刻都产生与原来不同的现象。

自然界中没有永远不变的事物。

教学反思

 

2多样的天气

教学课题

多样的天气

授课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能用文学词语(包括诗歌)描述各种天气现象(如蓝天、白云、雪景等。

2、能用文学和科学的术语描述天气的变化。

3、能够设计一组符号,用它记录天气的状况。

4、愿意关注、收集与天气变化有关的信息。

5、能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天气及其原因。

6、愿意欣赏天气变化的美丽。

7、愿意收集各种预测天气变化的谚语。

8、能举例说出过去和现在获得天气变化消息的方式有哪些不同。

9、能说出两种以上科学描述天气变化的要素。

10、能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表示风、雨、雪、阴、晴的图形符号。

教学重点

认识和描述多种多样的天气变化,并体验科学技术发展对获得天气消息方式的影响。

教学难点

用冷暖干湿、阴晴雨雪和风向风力等要素来科学表示天气的变化。

教学准备

各种天气变化的图片。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谈话:

今天的天气怎么样?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学生汇报。

小结:

天气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心情、生活、学习。

(二)学习新课:

1、活动1。

(1)谈话:

在生活中,我们常用哪些词汇来描述天气?

文学家常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天气?

你知道哪些与天气有关的诗歌?

(2)学生思考,汇报。

(3)(出示图片)师讲解不常见的天气现象。

(4)师:

你喜欢什么样的天气?

快把它画下来,配上优美的解说词,让同学们来欣赏,好吗?

(5)学生绘画,展示。

(6)教师评价,总结。

2、怎样知道天气变化的消息。

(1)师:

什么是天气?

怎样科学地描述天气?

(2)师:

生活中,人们还有哪些了解天气的方法?

(3)学生汇报。

(4)师:

在有天气预报之前,人们是怎么知道天气变化的?

哪些自然现象能预知天气变化?

利用这些谚语来预测天气的变化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

在没有天气预报之前,人们是靠观测自然现象和物候变化来预测天气的。

人们把长期以来观察天气的经验概括成一些谚语,来预测天气变化。

利用谚语预测天气变化不够准确,不及时,不够科学。

(7)师:

现在的人们是怎样知道天气消息的?

(8)学生讨论汇报。

(9)教师小结:

现在的天气预报可以通过电话、网络、报纸、广播等方式进行查询,要比谚语准确、便利、科学。

(10)师:

你能设计一种表示天气的图形符号向全班同学发布天气消息吗?

(11)学生设计。

(12)师:

你们知道中央播放天气预报时用到的图形符号吗?

你还想了解更多的知识吗?

请同学们阅读科学在线。

2多样的天气

古代谚语

现代天气预报(科学、便利、准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3观测天气

教学课题

3观测天气

授课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能够制定科学的、符合实际情况的观测计划。

2、能选择材料,并按图示或文字说明自制简单的风向仪、雨量筒。

3、设计和制作简易的观测天气变化的仪器。

4、会用温度计、简易风向仪、雨量器进行观测,搜集有关数据。

5、能对观测到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绘制天气变化的曲线图,得出天气变化趋势的预测。

6、能进行合理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观测、记录两周内天气变化情况。

7、愿意想出更多办法,选择材料,设计制作简易的天气观测仪器。

8、能体会到利用简单仪器有助于定量的观测研究。

9、能体会到长期的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是非常有用的。

10、能说出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

11、能说出各种风向的含义。

12、能说出各种天气变化主要是由水、风和热三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3、能定时观测、测量并记录两周的天气状况,绘制气温曲线图,预测未来的天气变化趋势。

14、能描述气象站预报天气的过程。

教学重点

选择材料设计和制作自己的简易观测仪,并进行观测。

教学难点

依据自己的温度观测记录结果,绘制气温曲线图,并预测未来气温变化的趋势。

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表、硬纸片、胶水、胶带、陶制花盆、方形纸、尺子、橡皮泥、剪刀、一根竹签、两根吸管、大饮料瓶、风向仪、风力计、温度计、雨量器。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看天气预报了吗?

关于天气预报你有哪些想要知道的问题吗?

学生汇报,教师进行整理。

师:

我们最关心的就是这些天气信息是怎样预报出来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当一个小小气象员吧!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制定观测计划。

(1)师:

要做一名合格的小小气象员都需要做哪些工作?

学生汇报。

(2)师:

在观测天气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小的计划吧!

(3)学生制定计划,教师进行指导。

(4)学生汇报计划,教师学生进行评议。

2、制作简易观测仪。

(1)师:

要观测天气就需要先制作一些简易的观测仪器,生活中观测天气就是观测温度、湿度、风向、风力、气压、阴晴等,我们来制作观测风向的仪器——风向仪。

制作方法看书上9页的图。

(2)学生制作,教师适当进行指导和提示。

(3)展示作品,交流感受。

(4)师:

你们的作品是不是合格,我们到室外检验一下就行了。

(5)教师指导学生认识风向和8个方向。

3、建立小小气象站。

(1)师:

我们制作了风向仪,就要用它来工作,我们要建立一个小小的气象站,我们来分一下组。

(2)学生分组后进行分工。

(3)讨论:

观测仪放在校园里不同的地方,测量的数据一样吗?

放在什么地方测量的数据最准确?

(4)学生坚持记录两周,两周后进行总结。

教学反思

4发布天气消息

教学课题

4发布天气消息

授课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能以研究论文和报告的形式,将自己的观测和研究结果展示出来。

2、能对其他同学的观测和研究结果提出客观的评价和积极的建议。

3、能从图片中归纳分析出天气预报制作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4、体验到长期的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的意义。

5、能在发布天气变化消息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

6、能天阉到科技发展能给人们带来更准确的天气消息。

7、愿意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观测研究过程中的体会和感受。

8、能从图片中分析出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中用到了哪些技术。

9、能够用例子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提高天气预报水平的影响。

教学重点

以论文的形式发布天气消息。

教学难点

分析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一份研究论文或天气观测研究报告;收集各种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图片。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师:

经过两周的观察和记录,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今天我们就以发布会的形式发布天气消息,好吗?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天气消息发布会。

(1)师:

你们知道成果发布交流会对科学学习有什么意义呢?

(2)学生谈想法。

(3)小结:

成果交流发布会对科学学习有重要意义,我们所写的研究论文或报告既是对前一段时间观测结果的分析和总结,又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这要引起我们充分的重视。

(4)师:

下面各小组把你们的研究成果向全班同学汇报交流。

(教师在每个小组汇报后要组织学生对他们进行评价,并强调一定要实事求是。

(5)教师小结:

通过这次交流活动,同学们受益匪浅,希望每个小组能接受评价和改进意见,继续坚持观测天气,养成关心天气变化的良好生活习惯。

2、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1)师:

你们知道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吗?

(2)学生汇报。

(3)(出示图片):

你们知道这些图片都是什么意思吗?

(4)学生汇报。

(5)现在同学们对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你能把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吗?

(6)学生讨论分类,汇报交流。

﹡种仪器观测天气,收集天气信息;第二阶段是通过人工和计算机计算,分析观测得到的天气信息;第三阶段是以报纸、电视、电话等形式发布天气信息。

(8)师:

在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中用到了哪些科学技术?

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9)学生查找资料,交流汇报。

(10)教师小结:

通过同学们的汇报,我们了解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天气预报工作的及时性、准确性,它与人们僧货质量提高有着紧密的联系。

(三)巩固拓展: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教师介绍气象卫星与天气预报。

板书设计

天气消息发布会

 

教学反思

 

5天气与生活

教学课题

5天气与生活

授课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天气的变化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造成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2.能够用实例或调查结果说明人类的活动已经对天气变化造成一定的影响。

3.能够用图表记录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得出某些科学结论。

4.愿意把自己收集到的天气与人类的资料和图片与同学交流。

5.能通过对天气与人类关系的分析,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6.能举例说明剧烈的天气变化造成的严重自然灾害。

7.能举例说明酸雨是人类活动作用的结果。

8.能从正反两方面综合的说明天气变化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9.意识到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课件、各种天气影响生活的资料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今天的天气怎样?

你喜欢这样的天气吗?

你还喜欢什么天气,为什么

2、讲述:

天气的变化不仅对我们的学习和心理造成不同的影响,他还能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二)活动

1、天气对人的影响

(1)谈话: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你们收集到的天气对人影响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3)结合课件全班交流。

(4)提问:

谁最关心天气?

为什么?

2、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

(1)谈话:

天气对人产生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人类的活动也在影响了天气的变化,看老师这的小例子。

(2)出示课件,这幅图上的两地是北京的中关村和颐和园,两地相距不到一万米,在3月28日对这两地进行了调查,来看一下调查的数据。

你们发现了什么?

(3)学生回答。

(4)谈话:

影响北京两地气温变化显著的原因是什么?

(5)讲述:

这种现象叫“热岛效应”。

此外,人们的生活还会对天气造成“温室效应”、“酸雨”,我们一起看看吧!

(出示课件)

(6)拓展:

观测酸雨的几种常用的方法。

(7)提问:

怎样保护天气?

板书设计

5天气与生活

天气变化给人类带来影响

人类活动对天气也有影响

教学反思

 

6固体、液体和气体

教学课题

6固体、液体和气体

授课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对周围常见的物体或物质进行分类。

2、能够利用感官估测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3、能正确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某一种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4、能归纳出固体、液体和气体的主要特点。

5、能设计两种以上的方法测量出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6、对探究物质三态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7、能将本组研究结果与其他小组交流。

8、能分别说出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点。

9、能说出同种物质的不同状态的各个特点的差异。

10、能分别举例说出固体、液体和气体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多种方法探究三种常见物质状态的特性。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多种方法探究三种常见物质状态的特性。

教学准备

常见物体的图片、纸、木块、棉球、橡皮、硬塑料、小米、豆、沙、天平、放大镜、记录表、烧杯、水槽、量筒、酒、果汁、牛奶、蜂蜜、酱油、汽水、水、注射器、水杯、乒乓球、橡皮泥。

教学过程

授课变更

(一)导入新课:

师:

今天我们来玩一个闯关游戏,闯过一关发一个通行证,闯过四关将获得智慧小组荣誉称号。

你们有信心吗?

师:

(出示百宝箱)这是百宝箱,里面有许多物体,你们能不能对他们进行分类,粘贴在响应的圈内。

(画在黑板上三个圈)

学生分类开始,教师进行简单的评议,并对优胜者颁发通行证。

(二)学习新课:

1、研究固体的主要性质。

(1)师:

第二关是为什么你们认为这些是固体呢?

它有哪些性质?

如果研究过程中有困难可以看一下老师发给大家的建议卡和记录表。

(2)学生研究,教师指导学生使用天平。

(3)学生汇报研究结果,教师学生进行评议,颁发通行证。

(4)教师小结:

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流动,不易被压缩。

(5)师:

第三关是把小米、豆、沙或木屑混合后,你们怎么能把他们分里出来,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6)学生讨论,操作,汇报。

(7)教师评议,颁发通行证。

2、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

(1)师:

第四关是为什么你们认为这些是液体呢?

它有哪些性质?

如果研究过程中有困难可以看一下老师发给大家的建议卡和记录表。

(2)学生研究,教师指导学生怎样测量液体的体积和质量。

(3)学生汇报研究结果,教师学生进行评议,颁发通行证。

(4)教师小结:

液体有固定体积,没有固定的形状,易流动,不易被压缩。

(5)师:

第五关是把不同液体混合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6)学生讨论,操作,汇报。

(7)教师评议,颁发通行证。

3、比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

(1)师:

第六关是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学生实验探究,教师进行指导。

(3)学生汇报,抓住“怎样区别固体、液体和气体”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4)教师进行评议,办法通行证。

(三)巩固拓展:

1、你们小组都闯过了哪几关?

了解了哪些知识?

2、老师还有一关,怎样测量石块的体积?

3、颁发智慧小组证书,祝贺他们闯关成功。

板书设计

6、固体、液体和气体

固体体积

液体形状

气体易流动

易被压缩

 

 教学反思

 

 

7、冰、水和水蒸气

 

教学课题

7、冰、水和水蒸气

授课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能使用工具测量感官不易察觉到的物体某一特性的变化。

2、能通过实验探究使水的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3、能用二维图表形象的进行实验记录。

4、能从实验数据中分析出吸收或散失热量是物质状态变化的条件。

5、能在柱状图上找出不同物体状态的临界点。

6、愿意与其他同学讨论水的状态与温度的关系。

7、温度变化是物质状态哦发生改变的原因之一。

8、能说出水的冰点与沸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观测水的三态变化,感受物质的状态是可以因温度的改变而改变的。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观测水的三态变化,感受物质的状态是可以因温度的改变而改变的。

教学准备

天平、温度计、烧杯、冰块、铁架台、酒精灯、表、记录表。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师:

我们已经知道水是液体状态的,你们知道水还有哪些不同状态的吗?

冰和水蒸气是不同状态的水,那么他们之间是怎样变化的呢?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化冰实验。

(1)师:

今天我们要通过化冰比赛来认识一下水不同状态之间的变化过程。

甲组的同学和乙组采用不同的方法让质量相同温度相同的冰融化,比一比谁快?

甲组的同学把冰放在室温下静置,每两分钟观测一次,记录在冰化成水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记下冰完全化成水的时间,测量水的质量和温度并记录。

乙组的同学用酒精灯加热,每两分钟观测一次,记录冰化成水及水沸腾时的温度变化;停止加热,测量沸水的质量并记录;水沸腾后继续加热,观察水会有哪些变化?

(2)学生分组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记录。

(3)整理实验数据,根据实验记录表进行分析并汇报交流。

(4)讨论:

A、甲杯和乙杯中冰的状态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

B、甲杯与乙杯相比,由固态的冰化成液态的水的过程哪一个过需要的时间更短些?

为什么?

C、在什么条件下液态的水能够沸腾?

D、通过分析质量变化记录表,说一说甲杯和乙杯中的冰变化为不同状态时,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

自己是怎样知道的?

(5)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6)教师小结:

物质有三种常见的状态:

固态、液态和气态。

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状态是可以改变的,如冰、水和水蒸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

(7)师:

除水之外,很多常见物质也像水一样有三种状态,我们来看一看科学在线吧!

教师讲解柱形图的阅读方法,并帮助学生解读数据。

2、物质的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变化,这一性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是怎样被利用的?

(1)你知道有哪些变化是利用物质的三态变化?

(2)学生汇报交流。

(3)教师小结。

(三)巩固练习: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7冰、水和水蒸气

100℃

0℃

冰水水蒸气

 

教学反思

 

8水到哪里去了

 

教学课题

8水到哪里去了

授课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能结合日常生活,对蒸发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2、能利用感觉器官感觉水蒸发过程中伴随的热量变化。

3、能从实验结果中,分析出液态的水经蒸发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并带走一定的热量。

4、能通过实验探究常温下水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5、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6、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蒸发。

7、能举例说明蒸发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活动切实认识到蒸发要吸热这一科学原理。

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活动切实认识到蒸发要吸热这一科学原理。

教学准备

清水、温水、玻璃黑板、湿布。

教学过程

授课变更

(一)导入新课:

1、师:

你能举个水变没的例子吗?

2、学生汇报。

3、师:

这些水都到哪里去了?

谁来猜一猜?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写字游戏。

(1)师:

为了让我们更好的了解水到哪里去了,老师在这块玻璃黑板上写一个大大“水”字,你们猜,它会怎样?

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做一做,30秒后观察它有什么变化,1分钟后有什么变化?

(2)教师实验,学生观察记录。

(3)讨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4)师:

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小实验,用手指蘸少量温水,抹在手背上,你有什么感觉?

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实验,汇报感觉,交流体会。

(6)教师小结:

通过这两个小实验,我们发现水在常温下会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蒸发和沸腾都是水从液态变成气体的现象,在变化过程中需要吸收周围的热量。

2、蒸发的快慢。

(1)师:

要想让一件衣服干得快,怎样做?

蒸发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2)学生猜想,汇报交流。

(3)师:

你怎样去验证?

需要那些实验器材?

本实验留在课下进行验证。

(三)巩固提高:

老师给每组10毫升水,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液体蒸发的最快?

板书设计

8水到那里去了

蒸发

水吸热水蒸气

沸腾

教学反思

 

9雨的形成

教学课题

9雨的形成

授课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2、能独立提出要研究问题的假设。

3、能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研究。

4、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5、能根据漫画写一篇科普短文,向其他人介绍水的三态变化。

6、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7、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做凝结。

8、能举例说出有些物质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

9、能分别举例说明物质的可逆变化在人类生活中的运用。

10、愿意关注科学技术(人工降雨)的发展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重点

创造条件,使学生尽可能独立地探究雨的成因。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有关凝结现象的图片、酒精灯、同样大小的杯子、玻璃片、试管夹、温水、铁架台、烧瓶、胶塞、玻璃管。

教学过程

授课变更

(一)导入新课:

师:

(出示图片)你们见过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吗?

师:

这些现象有哪些相同点吗?

(二)学习新课:

1、小水珠从哪里来?

(1)师:

上面图片中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为什么会出现小水珠?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汇报。

(3)学生填写解释。

(4)师:

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向同样大小的两个杯中倒入同样多的温水;同时盖上大小相同、冷热不同的玻璃片,你们猜一猜,哪个玻璃片上会有小水珠出现?

(5)学生汇报猜想并进行实验。

(6)汇报实验结论。

(7)教师小结:

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叫做凝结。

2、雨的形成。

(1)师:

在上一个实验中,如果水滴越聚越多,会出现什么现象?

与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比较相似?

(2)师:

由此推断自然界中的雨是怎样形成的?

(3)师:

小组同学互相合作,制定小组的研究计划吧!

(4)小组合作制定计划,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研究计划。

(6)师:

根据各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