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16.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53721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2.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1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1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1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1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1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16.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16.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16.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16.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16.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16.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16.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16.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16.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16.docx

《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1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16.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16.docx

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16

2018年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16)

一、单选题

1.(2018·山东聊城一模·24)雅言是周代的王畿之言,随封邦建国传播到诸侯之地,并成为先秦的通用语言,以致诸侯间的聘问、诸子百家的著述都采用这种大体一致的标准语言。

先秦时期雅言的使用(  )

A.强化了中央集权                                    B.消除了语言隔阂

C.实现了文字统一                                    D.促进了文化认同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先秦时期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项错误;B项“消除”太过绝对,与题目中“这种大体一致的标准语言”不相符,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与题目中“诸侯间的聘问、诸子百家的著述都采用这种大体一致的标准语言”不相符,表述太过绝对,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以致诸侯间的聘问、诸子百家的著述都采用这种大体一致的标准语言”得出促进了文化的认同,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7·重庆一中高考考前热身·25)下图为《东汉集市画像砖》拓片。

画面左右上角分别刻有“北市门”、“南市门”。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市场交易发展繁荣                                B.农产品大量商品化

C.专业市场开始形成                                D.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汉朝;图片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根据题目中的时间“东汉”、“北市门、南市门”可以看出,东汉时期的市场交易发展繁荣,故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农产品商品化的问题,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东汉时期还并未形成专业的交易市场,故C项错误;根据题意,强调的是“市”,并未强调城市功能的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A

3.(2018·湖南六校4月联考·26)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户分九等,按户等征税。

宋代则按土地权益划分主户、客户,其中主户分五等,纳税当差,客户则指的是佃户。

造成这种纳税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宋代(  )

A.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                            B.土地政策的改变调整

C.均田制实施遭遇困难                            D.积贫积弱局面的发展

【考点】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变;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解析】题干主要论述从唐朝到宋朝农业税收政策的调整,与商品经济发展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宋初对土地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兼并现象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的农民丧失土地沦为“客户”,使得原有的税收政策不再适用,必须进行调整,故B项正确;均田制在780年即被废止,故C项错误;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出现与北宋政权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关,与农业的纳税政策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

4.(2018·湖南衡阳一模·25)表1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丞相(宰相、副相)的人数统计。

朝代

丞相(宰相、副相)人数

朝代

丞相(宰相、副相)人数

6位

两宋

121位

西汉

47位

4位

182位

0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中国古代宰相权力持续削弱                B.宰相人数变化反映君主专制加强

C.唐宋时期宰相增多威胁皇权                D.明代宰相人数减少行政效率提高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中国古代宰相权力总趋势不断削弱,但也有权力逆转的时期,元代的一省制就是如此,故A项错误;唐宋为了分割相权,加强皇权设置的宰相数量很多,明太祖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丞相,明朝的宰相只有4位,故B项正确;唐宋时期宰相增多是为了加强皇权,故C项错误;明代宰相人数减少是因为明太祖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丞相,故D项错误。

【答案】B

5.(2018·安徽“江淮十校”第三次联考·28)据下图可以推知,在鸦片战争后清朝(  )

清政府财政税收结构变化示意图

A.鼓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政府的财政税收收入锐减

C.政府调整了财政税收政策                    D.小农经济已快速走向解体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解析】根据史实我们不难得知,鸦片战争之后在很长时间里清政府依旧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图表不难看出,清政府的赋税收入在鸦片战争之后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减少,故B项错误;在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迫使清政府被迫调整税收政策,增加对商业的征税,故C项正确;根据史实我们很容易得知,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小农经济只是缓慢地走向瓦解,故D项错误。

【答案】C

6.(2018·山西一模·29)20世纪20年代上海租界出现了一批新式石库门建筑。

它们们有着四合院的围合体态,引进了抽水马桶、洗浴间和大阳台等居住概念,弄堂马路加宽至消防安全标准。

这反映了当时(  )

A.政府重视城市规划及建设                    B.租界带动了中国城市近代化

C.市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D.上海的城市建设走向西化

【考点】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解析】租界是指列强在中国获取的租借地的简称,多位于港口城市,故A项错误;据材料“它们们有着四合院的围合体态,引进了抽水马桶、洗浴间和大阳台等居住概念,弄堂马路加宽至消防安全标准”可知租界带动了中国城市近代化,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说的建筑的变化,并未涉及市民的生活的其他方面,故C项错误;据材料“它们们有着四合院的围合体态,引进了抽水马桶、洗浴间和大阳台等居住概念,弄堂马路加宽至消防安全标准”可知租界的建筑仍保留了中国建筑的传统,故D项错误。

【答案】B

7.(2018·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模拟考试一·30)(原创)1930年2月,中共中央在向全党发出的通知中指出:

“一切分散红军,逃避敌人进剿,向偏僻地区发展的观念在现时局势下,便成为极端错误的取消观念。

”这说明(  )

A.中共迫切需要统一军事领导权            B.党内存在严重的逃避主义倾向

C.国共两党力量发生了巨大变化            D.革命道路中国化尚未达成共识

【考点】国共十年对峙

【解析】材料认为中共当时不应该走农村革命的道路,但未提及军事领导权的问题,故A项错误;分散红军躲避围剿是符合当时革命实情的正确方略,故B项错误;材料无从判断国共两党力量的变化,故C项错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党内以毛泽东为代表等人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但材料认为中共不应当走农村革命道路,说明革命道路中国化尚未达成共识,故D项正确。

【答案】D

8.(2018·山东济南一模·31)下表是中国城市化水平变化表,这反映了(  )

年份

城镇人口(万人)

城市化率(%)

大中城市

小城镇

1979

18495

18.96

216

2361

1986

26366

24.52

347

10718

1995

35174

29.04

640

17532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                    B.乡镇企业迅猛发展

C.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                    D.对外开放不断深化

【考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农村进行的改革,与城市化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乡镇企业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为了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实力而进行的改革,故B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契合表格的内容,故C项正确;表格主要反映城市化水平的变化,与对外开放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9.(2018·黑龙江哈九中二模·32)克里斯提尼执政时期,将城邦进行重新划分。

为了强化区域民众的认同,重新安排城市酒神节上的歌队比赛,其参赛者都是从各部落中选拔出来的代表,其代表的是新的部落集体。

这反映出当时(  )

A.宗教神学占据统治地位                        B.地缘政治取代血缘政治

C.公民意识改变城邦文化                        D.人文精神促进文化繁荣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对酒神节上的参赛队伍的重新安排,不能体现宗教神学占据统治地位,故A项错误;从材料“为了强化区域民众的认同”,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克里斯提尼改变了原来的血缘部落,实行地域部落,故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参加酒神节的参赛者的变化,不能体现公民意识改变城邦文化,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没有体现出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的人文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B

10.(2018·河南普通高中毕业班4月高考适应性考试·33)1815年,英国议会通过《谷物法案》,规定粮食价格未达到特定价格时,绝对禁止进口粮食,借以保护英国农业免受外国进口的廉价粮食冲击。

1846年,该法被废除。

这一政策调整的根源是(  )

A.土地贵族丧失政治的主导地位            B.工业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壮大

C.自由贸易理念在英国广泛传播            D.近代英国注重妥协的政治机制

【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根据材料英国政府由保护国内市场的重商主义转变为自由主义下的贸易自由,没有涉及土地贵族对政治的作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1846年,该法被废除”反映英国政府不再需要贸易保护政策维护国家经济利益,而是采取自由贸易政策,结合所学这种变化是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自由主义盛行,故B项正确;材料仅是反映了自由贸易政策确立,没有涉及广泛传播的内容,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1846年,该法被废除”废除并不具备妥协的色彩,故D项错误。

【答案】B

11.(2017·山东济南二模·34)1933年,苏联开始推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规定集体农庄和个体农户按固定价格给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农产品。

赫鲁晓夫上台后取消了义务交售制,代之以国家采购制,即利用商业系统对农户剩余农产品实行统一采购。

这一制度的转变(  )

A.为工业化提供更多资金                        B.完全突破斯大林体制

C.注重了调整工农业比例                        D.部分承认市场的作用

【考点】赫鲁晓夫改革

【解析】根据题意,利用国家采购制并非是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是解决因农业集体化造成的农民积极性低的问题,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赫鲁晓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体制,是对其进行的小修小补,故B项错误;根据题意,仅强调的是农业方面的措施,并未牵涉工业方面或者工农比例问题,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利用商业系统对农户剩余农产品实行统一采购”,故D项正确。

【答案】D

12.(2017·山东日照三模·35)欧元区进程:

1999年,奥地利、比利时、法国、德国、芬兰、荷兰、卢森堡、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11国正式使用欧元;2000年希腊加入欧元区;2007~2011年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马耳他、斯洛伐克、爱沙尼亚相继启用欧元。

英国、丹麦、瑞典等拒绝加入。

这一进程表明(  )

A.各国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诉求存在差异

B.欧元区的推进对各国经济影响差异显著

C.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各国对欧元的态度

D.欧洲一体化进程在曲折中不断走向深入

【考点】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

【解析】面对欧元,有的国家选择在不同时间加入欧元区,而英国、丹麦、瑞典等国则拒绝加入,这就显示了各国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诉求存在差异,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显示欧元区推进对各国经济的影响,故B项错误;英国、丹麦、瑞典等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比德国、法国等高,故C项错误;材料中英国、丹麦、瑞典等国则拒绝加入,不能体现欧洲一体化不断深入,故D项错误。

【答案】A

二、材料阅读

13.(2018·宁夏银川一中二模·41)(25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古希腊各城邦,国家观念也随之出现。

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教会提出国家存在是因为人有原罪,国家是减轻原罪所必须的安排,国家是上帝的产物。

启蒙运动时期的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

霍布斯认为人生是自私自利且充满恶意的,理性为人们提出一些简单可行的和平契约,每个人都同意把权力和力量转让给主权者,从而形成国家。

洛克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不可让渡、不可剥夺,否则人民将有权革命,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

——摘编自《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中国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

维新时期,梁启超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

他认为当务之急是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

他强调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

他更明确了君、臣、民三者的关系,君和臣都是为民办事者。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启蒙思想家对近代国家观念形成的促进作用。

(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与近代欧洲国家观念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15分)

【考点】启蒙运动;维新思想

【解析】

(1)根据材料一“每个人都同意把权力和力量转让给主权者,从而形成国家”可得出否定了神学国家观念,阐释了新的国家观念,“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可得出社会契约,国家归属,“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可得出人民主权,国家运行机制,三权分立,国家职能,根据所学可得倡导保护人权,构建了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两类国家政体等作用。

(2)第一小问相同之处,根据材料一“启蒙运动时期的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材料二“维新时期,梁启超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可得出反对专制,主张实行代议制民主;第二小问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一“教会提出国家存在是因为人有原罪,国家是减轻原罪所必须的安排,国家是上帝的产物”和材料二“维新时期,梁启超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

他认为当务之急是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可得出欧洲的国家观念基于反天主教会和宗教神学,而中国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基于反对君主专制和帝国主义侵略;第三小原因,根据所学可得中世纪欧洲宗教神学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程度高,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而中国在甲午战后,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救亡思想的兴起等。

【答案】

(1)作用:

否定了神学国家观念(2分);阐释了新的国家观念,如国家来源;社会契约,国家归属;人民主权,国家运行机制;三权分立,国家职能;保护人权;构建了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两类国家政体。

(4点8分)

(2)相同之处:

反对专制;主张实行代议制民主。

(4分)

不同之处:

欧洲的国家观念基于反天主教会和宗教神学。

而中国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基于反对君主专制和帝国主义侵略。

(4分)

原因:

中世纪欧洲宗教神学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程度高,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一点2分,2点3分)

甲午战后,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

(任意2点4分)

14.(2018·重庆高三4月调研测试·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性”显著增加,在文明的某些方面出现全球一致性,但“全球化”趋势不会让文明的差异、社会发展模式的多样性消失。

历史表明,各国进入文明状态和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各具特色,呈现出不同的社会发展模式。

社会发展模式包括经济模式、政治体制模式、文化模式、思想模式等,其形成归根结底是由一国的国情决定的。

严格地说,完全相同的社会发展模式并不存在。

全球化中没有标本和唯一模式,只是原有多样性新的优化和重组。

——摘编自曹招根《论“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发展模式的多样性》等

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

(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12分)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全国卷41题

【解析】全球化使人类发展呈现“共同性”和“多样性”这样的论点,然后运用史实加以论证,注意史论结合,层次清晰即可

【答案】材料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发展的共同性(一致性)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之间的关系,这是立论的核心。

凡考生探讨的观点及史实阐述,得视其与“关系”的偏移度定档评分,例如仅探讨“全球化增加了人类发展的共同性”“不同国家发展道路各具特色”等应在0~8分档计分。

凡考生仅在“中国史”范围内的立论和史实阐述,原则上折半计分。

15.(2018·湖南衡阳二模·45)(15分)【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世纪之交的清政府内忧外患。

1901年,清政府以光绪名义颁布新政上谕:

“着军机大臣、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各举所知,各抒所见。

”1901年成立“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推行“新政”的专门机构。

1903年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

1905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废除科举制度,鼓励留洋。

1906年改兵部为陆军部,编练新军,开办西式军事学校。

之后试图改革政治制度,先后颁布预备仿行宪政诏书、设资政院、颁布《宪法大纲》。

由于新政多有名无实以及统治集团的分歧,新政没有达到预期的维护统治目的,反而加速其灭亡。

但不可否认,新政对二十世纪初政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陈向阳《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01年起清政府开始推行新政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并简析新政的影响。

(9分)

【考点】清末新政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结合这一阶段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一是清政府沦为洋人朝廷;二是一系列救亡运动的失败,以及革命思想的传播,为了挽救统治危机。

(2)第一小问主要内容,结合材料信息“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废除科举制度,鼓励留洋”“编练新军,开办西式军事学校”“试图改革政治制度,先后颁布预备仿行宪政诏书、设资政院”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影响,主要从推动经济、教育、军事近代化的角度说明。

【答案】

(1)原因:

①《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工具,为了挽回形象和民心;②维新变法与义和团运动的失败,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③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为了挽救统治危机。

(6分)

(2)主要内容:

①奖励实业,发展工商业;②废除科举制度,鼓励留洋;③编练新军,开办西式军事学校;④改革政治制度,预备立宪(设资政院、颁布《宪法大纲》)。

(3分。

答出3点即可)影响:

①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推动了经济、行政、教育、军事领域的近代化;③客观上为民主革命创造条件。

(6分)

16.(2018·安徽“江淮十校”第三次联考·4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在二战中,美国摧毁了日本帝国。

但是,战后新中国的成立,从地缘战略的角度看,意味着在欧亚大陆边缘地带一个强大国家的崛起。

这是美国的政治家和战略家所绝不愿意看到的。

因此,美国之所以介入朝鲜战争,以及在数年以后介入越南战争,其战略目标都是同一的,即“这实质上是一场为争夺欧亚大陆边缘地区沿海地带控制权的战争。

”为此目标,美国为朝鲜问题必然不惜与中国一战,以从根本上抑制新中国的崛起,此正是美国政府的长期战略性国策。

中国军队通过朝鲜战争,从根本上挫败了美国的这一战略目标。

朝鲜战争不仅使中国在东方具有一条安全的国境线,而且打出了中国的国威。

朝鲜战争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历史进程。

没有朝鲜战争,就没有后来的越南战争。

没有越南战争美国军事上的失败,就没有美国世界霸权体制在70—80年代的衰落和新中国在20世纪中后期世界政治中的蓬勃崛起。

——摘编自何新《论朝鲜战争和20世纪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出兵朝鲜的必然性。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鲜战争产生的历史影响。

(9分)

【考点】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解析】

(1)根据材料“因此,美国之所以介入朝鲜战争,以及在数年以后介入越南战争,其战略目标都是同一的,即‘这实质上是一场为争夺欧亚大陆边缘地区沿海地带控制权的战争。

’为此目标,美国为朝鲜问题必然不惜与中国一战,以从根本上抑制新中国的崛起,此正是美国政府的长期战略性国策”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不难得知,美国之所以出兵朝鲜,既是二战后美国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遏制中国的崛起的必然选择,也是与苏联竭力争夺欧亚大陆边缘地区沿海地带控制权、维护其世界霸主地位的需要;

(2)很显然,朝鲜战争无论是对美国、中国还是朝鲜,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根据材料“朝鲜战争不仅使中国在东方具有一条安全的国境线,而且打出了中国的国威。

朝鲜战争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历史进程。

没有朝鲜战争,就没有后来的越南战争。

没有越南战争美国军事上的失败,就没有美国世界霸权体制在70—80年代的衰落和新中国在20世纪中后期世界政治中的蓬勃崛起”可知,首先,对中国而言,朝鲜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经济建设赢得了和平的国际环境;密切中苏之间的关系,加深了中美之间矛盾,导致了中美长达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对美国:

挫败了其抑制新中国的企图,引发了美国对越南的侵略;冲击了美国的霸权体制。

对朝鲜:

?

导致了朝鲜的长期分裂。

【答案】

(1)说明:

二战后美国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遏制中国的崛起是美国的长期战略性国策;与苏联竭力争夺欧亚大陆边缘地区沿海地带控制权,维护其世界霸主地位的需要。

(6分)

(2)影响:

对新中国: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经济建设赢得了和平的国际环境;密切中苏之间的关系,加深了中美之间矛盾,导致了中美长达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对美国:

挫败了其抑制新中国的企图,引发了美国对越南的侵略;冲击了美国的霸权体制。

对朝鲜:

?

导致了朝鲜的长期分裂。

(9分)

17.(2018·山西太原二模·46)【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十五岁始游学于齐国,至襄王时代“最为老师”。

“三为祭酒”。

他曾经传道授业,我国末期韩非、李斯及汉初政治家、科学家张苍等均为其门下高足。

荀子以为,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

这一规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必然性,它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

人不可违背这一规律。

而只能严格地遵守它。

荀子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他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重视人为的努力。

荀子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贡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

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荀子是第一个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