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科普小知识.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54866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保科普小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环保科普小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环保科普小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环保科普小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环保科普小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保科普小知识.docx

《环保科普小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保科普小知识.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环保科普小知识.docx

环保科普小知识

什么是生态文明

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

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也不损害后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它的直径达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

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有重要的影响。

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一般而言,粒径2.5微米至10微米的粗颗粒物主要来自道路扬尘等;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PM2.5)则主要来自化石燃烧(如机动车尾气、燃煤)、挥发性有机物等。

PM2.5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危害:

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比沙尘暴更大。

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另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直径相当于人类头发的1/20大小,不易被阻挡。

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每个人每天平均要吸入约1万升的空气,进入肺泡的微尘可迅速被吸收,不经过肝脏解毒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其次,会损害血红蛋白输送氧的功能,丧失血液。

对贫血和血液循环障碍的病人来说,可能产生严重后果。

例如可以加重呼吸系统疾病,甚至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冠状动脉等心脏疾病。

总之这些颗粒还可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更大。

人体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对PM2.5没有任何过滤、阻拦能力,而PM2.5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却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逐步暴露出其恐怖的一面。

在欧盟国家中PM2.5导致人们的平均寿命减少8.6个月。

而PM2.5还可成为病毒和细菌的载体,为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推波助澜。

目前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泰国、印度等均将PM2.5列入空气质量标准。

什么是重金属污染

重金属污染指由重金属或其化合物造成的环境污染。

主要由采矿、废气排放、污水灌溉和使用重金属制品等人为因素所致。

重金属污染主要表现在水污染中,还有一部分是在大气和固体废物中。

重金属一般以天然浓度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但由于人类对重金属的开采、冶炼、加工及商业制造活动日益增多,造成不少重金属如铅、汞、镉、钴等进入大气、水、土壤中,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

以各种化学状态或化学形态存在的重金属,在进入环境或生态系统后就会被存留、积累和迁移,造成危害。

如随废水排出的重金属,即使浓度小,也可在藻类和底泥中积累,被鱼和贝的体表吸附,产生食物链浓缩,从而造成公害。

如日本的水俣病,就是因为烧碱制造工业排放的废水中有机汞,再经生物作用变成有机汞造成的;又如痛病,是由炼锌工业和镉电镀工业所排放的镉所致。

汽车尾气排放的铅经大气扩散等过程进入环境中,造成目前地表铅的浓度已有显著提高,致使近代人体内铅的吸收量比原始人增加了约100倍,损害了人体健康。

从环境污染方面,重金属指汞、镉、铅以及“类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显著的重金属。

对人体毒害最大的有4种:

铅、汞、砷、镉。

这些重金属在水中不能被分解,人饮用后毒性方法,与水中的其他毒素结合生成毒性更大的有机物。

什么叫土壤污染

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土壤污染大致可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两大类。

无机污染物主要包括酸、碱、重金属、盐类、放射性元素铯、锶的化合物、含砷、硒、氟的化合物等。

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机农药、酚类、氰化物、石油、合成洗涤剂、3,4-苯并芘以及由城市污水、污泥及厩肥带来的有害微生物等。

当土壤中含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累积通过“土壤→植物→人体“,或通过”土壤→水→人体“间接被人体吸收,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污染。

办公节能减排小常识30条

1、办公电脑配置要合适。

例如,显示器的选择要适当,因为显示器越大,消耗的能源越多。

一台17英寸的显示器比14英寸显示器耗能多35%。

2、办公电脑屏保画面要简单、及时关闭显示器。

3、看DVD或者VCD,不要使用内置的光驱,可以先复制到硬盘上面来播放,因为光驱的高速转动将耗费大量的电能。

4、关机之后,要将插头拔出,否则电脑会有约4.8瓦的能耗。

5、对机器要经常保养,注意防尘防潮。

机器积尘过多将影响散热效率,显示器积尘将影响亮度。

定期除尘,卫生环保。

6、下班时或长时间不用,应关闭电脑及其附属设备的电源,减少能耗,同时将插头拔出。

据估计,仅此一项,全国一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74万吨。

7、根据不同需要,所有文件尽量使用小字号字体,可省纸省电。

8、节约纸张,双面使用,回收废纸。

9、多使用再生纸。

公文用纸、名片、印刷物,尽可能使用再生纸,以减少环境污染。

10、尽可能在荧屏上阅读,实在需要才打印在纸上。

使用电子文件代替之类公文。

11、员工尽量使用自己的水杯,纸杯给来客准备的。

开会时,请本单位的与会人员自带水杯。

12、多用手帕擦汗、擦手,可减少卫生纸、面纸的浪费。

尽量使用抹布。

使用可更换笔芯的原子笔、钢笔替换一次性书写笔。

13、少用木杆铅笔,多用自动铅笔,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把制造木杆铅笔视为“夕阳工业”,开始只生产自动铅笔。

14、减少使用含苯溶剂产品,多使用回形针、订书钉,少用含苯的溶剂产品,如胶水、修正液等。

15、推行电子政务,尽量使用电子邮件代替纸质公文。

倡导使用电子贺卡,减少部门间纸质贺卡的使用。

如果全国机关/学校等都采用电子办公,每年可减少纸张消耗在100万吨以上,节省造纸消耗的100多万吨标准煤,同时减少森林消耗。

16、重复利用公文袋,公文袋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各部门应将可重复使用的公文袋收回再利用。

17、推广使用节能灯,使用电子镇流器代替电感式镇流器、以节能灯代替白炽灯,可节省高达70%至80%的电力。

一只11瓦节能灯的照明效果,顶得上60瓦普通灯泡,而且每分钟都比普通灯泡节能80%。

如果全国使用12亿支节能灯,节约的电量相当于三峡水电站的年发电量。

18、办公室节电的各种招数中,“拔掉插头”是最简单的办法。

据专家介绍,电脑、空调、电扇、饮水机、打印机等电器,如果不拔插头或不关掉插线板的开关,这些“隐性电源”都会不停地消耗电能,耗电量相当于一直亮着一个5至6瓦左右的灯泡。

19、白天尽量采用自然光照明,如遇阴天等光线较暗时再开灯办公。

而且办公人员应养成随手关闭不使用的办公电器的习惯,离开办公室时,注意将所有电器关闭。

20、长时间不用的办公设备应拔下插头,关掉电源。

比如应将电脑的主机和显示器关闭。

短暂休息期间,尽量启用电脑的“睡眠”模式,这种低能耗模式可以将能源使用量降到一半以下。

21、制作宣传品时使用不加塑料膜的纸为材料。

22、使用节能护眼的照明产品。

23、购买设备时,除考虑价格因素外,省电、节约能源、辐射小、经久耐用等绿色环保指标也必须考虑进去。

24、尽可能减少购买一次性使用的物品。

25、请尽量使用回形针、大头针、订书机来取代含苯的胶水。

26、请尽量使用铅笔[写错了,可以用橡皮擦擦掉],减少挥发性墨水和立可白[修正液]的使用。

27、尽可能减少含二甲苯、甲醇等有毒溶剂的空气芳香剂或电话筒的芳香片锭。

28、不购买含汞电池,选择无汞电池或使用交流电。

29、为保护水源、减少污染,尽量使用武林洗涤剂、可降解清洁用品等。

30、办公用品应选择可回收再利用的用品,如可替换内芯的笔、充电电池。

按需采购减少库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