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中立场表达刍议.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55385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6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汉语中立场表达刍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现代汉语中立场表达刍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现代汉语中立场表达刍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现代汉语中立场表达刍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现代汉语中立场表达刍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现代汉语中立场表达刍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现代汉语中立场表达刍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现代汉语中立场表达刍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现代汉语中立场表达刍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现代汉语中立场表达刍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现代汉语中立场表达刍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汉语中立场表达刍议.docx

《现代汉语中立场表达刍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汉语中立场表达刍议.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汉语中立场表达刍议.docx

现代汉语中立场表达刍议

现代汉语中的“立场”表达刍议-汉语言文学

现代汉语中的“立场”表达刍议

□郝玲

摘 要:

“立场”问题是近些年来国外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议题。

以往欧洲语言学界注重对态度、评价等问题的研究,并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及Martin的“评价理论”框架下取得了诸多成果,而“立场”概念的提出和新的研究模式的建立为这一课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推动力。

国内学界对这项课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状态,“立场”研究仍然零散,缺乏系统性,且缺少汉语“立场”表达系统的研究和理论上的建构与提升。

关键词:

立场互动言语行为立场三角

一、引言

DuBois(2007)认为:

“我们使用语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表达一定立场”。

OchsSchieffelin(1989)指出:

“情感(或立场)有可能会浸淫整个语言学系统”。

近二十几年间,立场问题吸引了国外众多学者的关注,成果显著。

但我们国内汉语语言学界关于汉语“立场”问题的研究却刚刚起步,成果甚少。

二、关于“立场”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立场”的解释是:

①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②特指阶级立场。

哲学、社会学、语言学等不同学科对“立场”的界定不同,在语言学界,不同的学者对“立场”的定义也不一样。

下面梳理一下语言学界对立场的定义。

(一)语言学界的主要观点

1.“立场”是词语内部语义

最先明确提出立场概念的是BiberFinegan,他们将立场定义为“说话者或作者对信息的态度、感觉、判断或者承诺的显性表达。

”Bibereta1(1999)则明确提出,除了交流命题内容,说话者和作者通常还表达个人感觉、态度、价值判断或者评估即“立场”。

立场意义的表达方式众多,包括语法手段、词汇选择和副语言手段等。

ConradBiber(2000)进一步明确了立场的三个范畴:

认识立场,指对命题确定性、可靠性、局限性的评论,以及对信息来源的评论;态度立场,表达说话者的态度、感觉或价值判断;风格立场,表示如何说或者如何写。

2.“立场”是语言形式在特定语境中的特定话语功能

Ochs(1996)在研究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时将立场定义为“社会公认的意向”,并区分了两种立场:

认识立场和情感立场。

立场是社会行为和社会身份的核心意义成分,认识和情感立场在社会生活的构成中具有特殊的功能和核心的地位。

Bermanetal(2002)提出了“话语立场(discoursestance)”的分析框架。

“话语立场”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维度:

取向(orientation)、态度(attitude)和概括性(generality)。

Hyland(2005)以“形式→功能”为研究路径,将立场定义为“作者的语篇‘声音’或者社区公认的个性”,包括作者展现自己和表达判断、意见和承诺的方式,作者对特定信息的态度、作者对信息真实性的确定程度、作者获取信息的方式以及作者对待信息和读者的视角。

立场的表达手段包括闪避语、强势语、态度标记和自我提及。

立场包括三个范畴:

言据性、情感和出场(presence)。

Hyland对立场的研究展现了作者如何在文本中定位自己,“立场”本质上是说话者的意义。

3.立场是交互主体间的一种言语行为

随着会话分析和互动语言学的蓬勃发展,研究者们开始将立场置于社会团体的互动中进行考察。

DuBois(2007)分析了日常会话中互动双方如何表达立场、人们如何使用立场及立场在语言和互动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这就是“立场三角”理论。

立场可以理解成一个三角行为,它涵盖了评价、定位和离合对应等功能。

如图1所示,立场表达行为含有三个元素:

立场主体1(stancesubject1)、立场主体2(stancesubject2)和立场客体(stanceobject)。

前二者为互动双方,立场客体指的是互动者所谈论的话题或焦点(人物、事件、问题等)。

立场表达行为又含有三个子行为——评价(evaluate)、定位(position)和离合对应(align)。

“评价”指立场主体导向立场客体,认为指客体具有某些特定性质或价值的过程。

“定位”说话者在情感阶上选定一个位置,如喜欢、高兴等,在认识阶上定位自己,实施认识立场行为;“定位”主要是社会行为者在责任上的定位,并唤起社会价值的行为。

“离合对应”是衡量两个立场之间、两个立场主体之间关系的行为。

三个子行为是说话者一个立场表达行为的三个不同方面,互动参与者在话语活动中同时实施表达评价、定位和离合三个立场子行为。

在此基础上,DuBois将“立场表达”(stance-taking)定义为:

立场是社会行为者以对话的方式、通过外在的交际手段发出的公开行为,这种公开行为在社会文化领域中对客体进行评价,对主体进行定位,并与其他主体建立对应联系。

立场表达是一个言语互动过程,互动参与者利用各种语言手段(语音、形态、词法、句法等)在互动的过程中表达立场,主张“立场通常成对地由互动双方来建构”。

Englebretson(2007)提出了定义立场的五条原则:

1.立场表达发生在身体行为、个人态度/信仰/评价和社会道德三个层面;2.立场是公开的,可以被他人察觉,并可以解释;3.立场本质上是互动的,由参与者协商而构建;4.立场是索引的,能唤起广阔的社会文化框架或物理背景;5.立场表达产生结果的,对参与的个人或团体会导致一定的结果。

定义立场的五条原则为识别和判定形式各异的立场标记提供了学理上的依据。

(二)我们的观点

上文分析到语言学界对立场内涵的认识存在较大争议,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

1.立场是语言形式(词、句法结构等)的内部语义,主张从表达立场的语言形式本身的意义来研究立场的类别,研究不同类的立场采用何种语言形式和编码手段。

2.立场是语言形式在特定语境中完成的特定话语功能。

持这种观点的功能语言学派认为,立场不是某些语言手段和语言单位所具有的内在意义,要研究语言形式如何被用来满足既定的立场表达功能。

某一个话语立场具有多种语言表达手段,某一语言手段由于语境的多样性也可以具有不同的多个立场功能。

3.立场是交互主体间的一种言语行为,而不是一种语义,是主体间通过协商合作、共同构建的,是言语互动活动过程中浮现的产物。

在立场表达中两个主体根据彼此先前话语和社会语境共同构建和协商他们的立场。

词汇等语言手段的立场功能并非既定的,而是在会话连续建构的交互主体的网络中“浮现”出来的。

我们认为,上述三个观点并不矛盾,这三个观点综合在一起,正能够全面反映出“立场”在语言中的真实面貌和表现。

首先,有些词汇形式本身带有立场因素,词义本身有立场的语义特征,这在语言中的确存在,比如词的褒贬色彩义是“立场”在语言词义中的反映;再比如词类中的语气副词,都能够不同程度地反映出立场因素。

更为重要的是,语言在使用中必然要反映说话人的个人主观性和个人印记,“立场”作为语言形式在特定语境中的话语功能,是说话者主观性和个人风格的体现,人们只要用语言表达想法,就会不可避免地流露出个人的态度和立场。

而且这在互动交际中体现得更直接、明显,在会话言谈中,互动双方自然都会表现出自己的立场。

因此,我们可以从互动与非互动两个角度去观察和分析语言中的“立场”。

以词汇形式固化在语言中的立场因素是静态的,作为语言的“建筑材料”可以直接拿来使用;而作为互动过程中交互主体间的言语行为,“立场”是通过协商、合作共同构建的,是言语互动活动过程中浮现的产物。

为此,我们将立场理解为:

既包括词汇形式的自身意义中包含的立场因素,也包括语言形式在语境中完成的特定话语功能和参与者对事件或命题的个人定位或视角的表达等。

三、与“立场”相关的理论术语

语言学中与“立场”相关的理论术语很多,这些术语在国外不少文献中区分不严格,其内涵有交叉,但各有侧重,研究范围也有区别。

下面我们对这些术语做一下梳理和比较。

1.情态(modality)。

“情态”是说话人对句子表达的命题的真值或事件的现实性状体所表现的主观态度。

2.元话语(metadiscource)。

元话语是用于组织话语,表达作者或说话者的观点、介入读者反应的一种话语。

任何话语和语篇都是由基本话语和元话语构成,基本话语侧重于表达概念意义,元话语侧重于表达语篇意义和人际意义。

3.言据性(evidentiality/evidentials)。

世界上很多语言里,陈述都必须标注出具体的信息来源类别,即标明信息是说话人亲眼所见的、听说的还是从间接证据推理得到的。

这种关乎信息来源的语法意义归为一个语法范畴,就是言据范畴。

4.评价(appraisal/evaluation)。

“评价”是说话人或写作者对他(或她)正在讨论的实体或命题所表达的态度、立场、观点或感觉的概括性术语,这种态度可能涉及确定性、义务、优点或任何其他价值。

(ThompsonandHunston,2000:

5)

5.主观性。

主观性是“话语施事者(演说者、写作者或说话人)在说话时表达他自己,话语行为的主观性是语言使用中很简单的自我表达”。

(Lyons,1994:

13)

上述五个术语与“立场”有关联,但各自有侧重:

“情态”所表达的主观态度聚焦于句子的命题或事件上,对超出句子的事件、命题不大关注。

元话语侧重负责说话人对基本话语的组织,对语言的组织和语篇意义的表达,而这不是立场编码手段侧重的功用。

“主观性”泛指“自我表达”,“评价”表示的自我表达聚焦于“实体或命题”的狭小范围内。

姚双云(2012)指出,“立场”除了可以表个人的感觉、态度和评价外,还可指个人(或机构、团体)的行为、提议或声明。

可见,这些术语均与“立场”的内涵和研究范围有所不同。

四、汉语中的“立场”表达

(一)“立场”在词汇语义中的表现

词汇形式本身带有立场因素,这在词的概念义和色彩义中有反映。

1.词的概念义中”立场”因素的体现

汉语中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都体现出“立场”因素。

有的体现出态度立场,有的体现认识立场,有的体现风格立场。

(1)动词

A.体现态度立场

心理感知动词:

希望、渴望、担心、烦恼、憎恨、厌恶、后悔、惋惜、悔恨、遗憾、想、喜欢、爱、骄傲、讨厌、感慨、嫉妒、吝啬、鄙视、看不起、尊敬、敬仰、恼怒、害羞、气馁

态度类动词:

同意、抱歉、讽刺、嘲讽、坚持、承认

评价类动词:

评价、不如

B.体现认识立场

认知动词:

看、想、考虑、认为、相信、看来、打算、推断、推测、相信、确认、发现

(2)名词

A.体现态度立场

态度类:

誓言

决议类:

命令、公约、决定、决议、判决

B.体现认识立场

意念类:

希望、信念、想法、梦想、信仰、意图、意向、目的、打算、愿望、渴望

缘由类:

理由、缘由、原因

(3)形容词

A.体现态度立场

态度类:

犹豫、痛苦、可惜、幸运、坚决、果断、重要、难过、惭愧、高兴、合意、欢喜

评价类:

卓越、显著、非凡、正确、有用、方便、有效、成功、合适、关键、枯燥、稳健

B.体现出风格立场

明显、明确、显著、充分、坦白

(4)副词

情态副词:

大肆、肆意、特意、稳步、着力、着意、尽情、索性、亲口、亲眼、亲耳、亲手

语气副词:

偏偏、幸亏、明明、断断、断、断然、真的、真、真正、独独、单单、的确

2.词的感情色彩义是“立场”因素的体现

在汉语词汇中,很多词概念义相同,但是褒贬义不同,例如:

“爱好”和“嗜好”;“梦想/理想”与“妄想”“空想”;“面貌/面容”与“嘴脸”。

这些词是立场好恶的体现。

(二)立场标记语在语境中的特定话语立场功能

立场标记语(词语、语法化小句、句式)在话语中可以反映出说话人的立场,具有立场表达功能。

这方面的研究有以下一些:

刘娅琼、陶红印(2011)研究了否定反问句,它常用于地位比较平等的说话人之间,通过已知或常识类知识表达说话人对听话人的不同程度上的负面事理立场,体现为表提醒、意外、反对和斥责四个层级。

姚双云(2012)研究了条件句的立场表达功能:

评价功能、劝进功能和话轮终结功能,条件句的立场表达功能的具体方式是结论句的主观化、主语的概指化。

徐晶凝(2012)讨论了口语中常见的认识立场标记“我觉得”。

郑友阶、罗耀华(2013)认为自然口语中“这/那”是主观性话语立场表达的指示标记。

张金圈、唐雪凝(2013)分析了认识立场标记“要我说”。

朱军(2014)认为反问格式“X什么X”具有负面立场表达功能,具体表现为“提醒、意外、反驳、斥责”四个层级,还具有说话人不顾及对方“面子”、显示自身权势地位的立场表达特点。

我们认为,其实立场标记语除了是立场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通常也是话语标记,具有话语标记的一般功能。

话语中的“立场”如何表达,为话语标记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将话语标记的研究引向深入。

当然,在本研究中,我们关注的是立场标记语在汉语立场表达系统中的地位和价值,关注不同类型的立场标记语对应的哪一类型的立场表达,各自对立场表达的贡献。

(三)“立场”作为一种言语行为和言语活动

在一定语境条件下实施某种功能的话语称为“言语行为”,比如表达“请求”“提醒”“命令”等等。

相比较而言,“立场”表达是一种复杂的言语行为。

由于文章篇幅所限,仅就“立场”的构建环节做简要讨论,其他关于“立场”表达行为的内容将另文讨论。

1.立场的构建

Rauniomaa(2008)用“立场共建”来表示在话语序列的发展中,听话者是否沿着说话者所倡导的轨迹行进。

Haddington(2007)将“立场共建”视为立场表达中的“一致”(alignment)行为,它与“共同的注意力”(jointattention)有密切的联系。

(转引自姚双云,2012)。

不难看出,以上学者所说的“立场共建”指在会话中一个立场主体对某一人、物或行为事件表达与另一个立场主体的看法相同或类似,从而共同构建出一个话语立场。

我们认为,上述的“立场共建”只是立场构建过程中的一种类型,是一致性话语立场的构建,但立场类型不止一种,如“对立型立场”“变化型立场”等等,立场的构建过程也存在多种情况。

2.立场构建的语言手段

汉语中,构建立场时使用的语言手段有很多,常见的手段有:

使用立场词、使用具有立场功能的话语标记、还利用重述前说话者的话语、打断对方补全对方的话语立场等。

(本文为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来辽东北亚留学生汉语语用能力的调查及培养策略研究”[项目编号:

JG14DB105]和大连外国语大学科研基金项目“汉语表‘评价’情态功能的动词结构习得研究”[项目编号:

2013XJQN17]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娅琼,陶红印.汉语谈话中否定反问句的事理立场功能及类型

[J].中国语文,2011,

(2):

110~120.

[2]徐晶凝.认识立场标记“我觉得”初探[J].世界汉语教学,2012,

(2):

209~219.

[3]姚双云.自然口语中的关联标记研究[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12.

[4]张金圈,唐雪凝.汉语中的认识立场标记“要我说”及相关格式

[J].世界汉语教学,2013,

(2):

202~213.

[5]郑友阶,罗耀华.自然口语中“这/那”的话语立场表达研究[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

(1):

96~104.

[6]朱军.反问格式“X什么X”的立场表达功能考察[J].汉语学习,

2014,(6):

20~27.

[7]Berman,R.,H.RagnarsdottirS.Stromqvist.Discourse

stance:

Writtenandspokenlanguage[J].WrittenLanguageLiteracy,2002,

(2):

253~287.

[8]Biber,D.E.Finegan.AdverbialstancetypesinEnglish[J].

DiscourseProcesses,1988,

(1):

1~34.

[9]Biber,D.,S.Johansson,G.Leech,S.Conrad,E.Finegan

R.Quirk.LongmanGrammarofSpokenandWrittenEnglish[M].Essex:

PearsonEducation,1999.

[10]Conrad,SD.BiberAdverbialmarkingofstanceinspeech

andwriting[A].inS.HnnstonG.Thompson(eds).EvaluationinText:

AuthorialStanceandtheConstructionofDiscourse[C].Oxford:

OxfordUniversityPress,2000:

56~73.

[11]DuBoisJ.W.Thestancetriangle[A].inR.Englebretson

(eds.).StancetakinginDiscourse:

Subjetivity,Evaluation,Interaction[C].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2007:

139~182.

[12]Englebretson,R.StancetakinginDiscourse:

Subjectivity,

Evaluation,Interaction[M].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2007.

[13]Haddington,P.Positioningandalignmentasactivities

ofstancetakinginnewsinterviews[A].inR.Englebretson(eds.).StancetakinginDiscourse:

Subjetivity,Evaluation,Interaction[C].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2007:

283~317.

[14]Hyland,K.Stanceandengagement:

Amodelofinteraction

inacademicdiscourse.DiscourseStudies,2005,

(2):

173~192.

[15]Ochs,E.Linguisticresourcesforsocializinghumanity[A].

inJ.J.GumperzS.C.Levinson(eds.).RethinkingLinguisticRelativity[C].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6:

407~437.

[16]Rauniomaa,M.RecoverythroughRepetition:

Returning

toPriorTalkandTakingaStanceinAmerican-EnglishandFinnishConversations[M].Oulu:

OuluUniversityPress,2008.

(郝玲辽宁大连大连外国语大学汉学院11604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