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写作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55594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话题作文写作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话题作文写作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话题作文写作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话题作文写作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话题作文写作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话题作文写作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话题作文写作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话题作文写作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话题作文写作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话题作文写作教案.docx

《话题作文写作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话题作文写作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话题作文写作教案.docx

话题作文写作教案

话题作文写作教案

第一次(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提高想象联想能力(突出“构思精巧”和“有个性特征”)

2.提高综合运用表达方式的能力一、

二、作文话题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

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深思;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

在沉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请以“感悟大自然”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三、训练要点

1.增强“开合”能力(既要放得开,又要合得拢)

2.增强“选择”能力(什么方面,什么方式,什么方法)

四、指导要点

(一)“化一为万”

所谓“化一为万”,是指打开思路,多角度观察和立意。

“感悟大自然”的话题是相当宽泛的,给我们提供了神驰遐想的广阔空间。

我们要善于从虚到实,化概念为万象。

“大自然”仅仅是一个概念,如果我们从概念出发,当然打不开思路,导致千篇一律去写“要保护自然环境”“要改造大自然”等等。

当然,这些立意本身很好,但是从拓开思路的角度说,就不能不说局限性很大。

怎样才能打开思路,出现异彩纷呈的局面呢?

那就要“化概念为万象”,然后“万中取一”。

要在眼前呈现生机勃勃的大自然,让大自然的万千景象奔涌眼底,这样才能让思维的触角多方接触,给写作提供无限契机。

不要静止地观察,要动态地观察和感知,要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和自己的心灵碰撞,撞击出思想的火花。

例如,水有千变万化,山有奇崛险怪,树有万种风情,云有千姿百态。

夜望星空,慨叹宇宙之广阔深邃,感悟“吾生也有涯知也无涯”,哪怕只写流星,也会想到“不要追求短暂的闪光,而要追求永恒的光辉”;静听虫鸣,惊叹世界奇妙多彩,感悟生命的无穷力量,哪怕只写蝉鸣,也会感悟“四年的黑暗劳作,才有短短一个月的欢唱”;走进森林,感知物种的丰富多样,感悟世界的多样性和人类应有的位置,哪怕只写小草,也会感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浮游大海,感受大海的宽阔胸怀,感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哪怕只写涛声,也会慨叹“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

雨中行,感受一份洒脱和生活的情趣,感悟生活不能总是死死板板,还有另外一种活法;云中游,感受未曾有过的坦荡和奔放,感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襟怀,则“从前的大事,现在变成小事,从前的小事,现在变成无事”。

啜一口溪水,感受小溪的清纯,感悟远离尘世的喧嚣,保持大自然的本真;攀一段山岩,感受大山的倔强,感悟“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气节,不失大自然的本色。

人为万物之灵长,有什么不可以摄入笔端,赋予性灵的呢?

只要我们用心去和大自然沟通,就会拥抱大自然的给予,笔下涓涓,尺幅天地!

(二)“化题为象”

“化题为象”是指善于借助“象形想象”,化抽象为具象,用具体生动的形象来表达情思,力避概念化图解话题。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这样写北国的秋: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到十分的秋意。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再如欧阳修的《秋声赋》,峻青的《秋色赋》,无不借助具体生动的景物描写寄托情思,抒发情怀。

老舍先生说:

“在细微处显出才华。

”切忌把大自然当成一个概念,要运用“创造想象”中的“分想”,把整体形象进行细微的分解。

朱光潜先生说:

“‘分想作用’就是把某一意象和与之相关的许多意象分开而单独提出它来,这种分想的作用是选择的基础,许多人不能创造艺术就因为没有这副本领。

”事实上,我们不应把大自然当作一个整体来感受,所谓感受总是具体的。

我们要善于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来写,要善于选择最具典型意义的景物来写,才能为写“悟”打下基础。

就拿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来说,与其他地方的秋有什么不同呢?

如果笼而统之地写,是难以写出故都秋色的特点的,或者说难以使读者感受到北国之秋的特点。

郁达夫运用“分想”手法,抓住故都的秋天极具特色的几种景观来细致入微地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了故都之秋特有的秋意。

可以说,没有“分想”,就没有细描,就难以引人入胜,就难以抒发真实感人的情怀。

所以,“化题为象”,就是要把抽象的东西化为可具体感知的东西,通过“化大为小”,为“以小见大”创造条件。

(三)“缘象驰想”

“缘象驰想”是指在表现客体时加入主体的思想感情。

力避纯客观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再现”,力求从自然到自觉,赋予人的情感的“再造”。

自然万物只有在加入人的情感之后,才有了审美意义或具有了新的品格。

“春山如笑,夏山如恋,秋山如妆,冬山如睡”,都具有人的感情色彩。

一方面,由我们的眼睛观察万物,则万物都著我之色彩;另一方面,自然之美也无不能“暗示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

苏轼观察西湖,就看出了西湖具有人的品格:

“水光潋滟晴偏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散文家秦牧在《榕树的美髯》一文中说:

“松树使人想起志士,芭蕉使人想起美人,修竹使人想起隐者,槐树之类大树使人想起将军,而这些老榕树呢,它们使人想起智慧、慈祥、稳重而又饱经沧桑的老人。

”这些都是运用“类似联想”,使“物我两通”的典范。

在想象展开、联想跃迁之时,本来任何一个事物都可能成为我们摄入的对象,为什么我们偏偏要选“此”而不选“彼”呢?

这是由于作者与“此”发生了共鸣,受了作者情感的驱使。

人们之所以感悟大自然,是因为大自然的某一点与自己现实生活的某一点发生了联系,也就是发生了共鸣。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并紧紧抓住自然与社会的类似之处,运用“类似联想”,写出自己为什么选写这个对象,为什么独在这一方面有强烈的感受。

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抒写自己的情怀。

茅盾先生《白杨礼赞》中在记叙的基础上展开议论和抒情: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它只是树?

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这样就使大自然的景物有了更高的审美层面和更深的审美意义。

写“感悟大自然”,如果没有这个层面,就谈不上“感悟”二字了。

(四)“缘想明意”

“缘想明意”是指在议论、抒情中突出主旨或升华主题。

文以意为主,“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苏轼)。

对大自然的感悟,要由感而悟,不要有感无悟。

前文所说的“化大为小”,就是为了“以小见大”。

对大自然的“悟”,首先要有一定的深度,作文的“意”才能有一定的内涵,古人云:

“意高则文胜。

”如果仅仅写出自然属性,没有把它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和深刻体验联系起来,就只能写出现象而写不出神韵,作文就失去了灵性。

其次,对大自然的“悟”还要集中,不能漫无边际,浮光掠影。

一篇800字的作文,应该只有一个意蕴,不要贪多致滥,如果既想写从星空的寥廓感悟宇宙之博大,人的襟怀也应阔大,又想写人类探索无穷无尽,认知永无止境,那么就有可能哪一个也写不深,从而流于泛泛。

写“悟”,可以散见于全文,也可以凝聚于篇尾。

例如罗兰的《秋颂》,在极写秋色秋意之后,揭示出“颂秋”的缘由:

“也有某些人,具有这份秋之美。

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

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

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澈与洒脱。

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是澹泊的季节。

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

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我们写“感悟大自然”,当然要最后落到一个“悟”字上,不要装腔作势,无限拔高,但应有较深的意蕴,给人一定的启迪。

第二次(2课时)

谈谈话题作文写作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复制话题

试题给的是话题,要求围绕话题“做文章”。

怎样做文章?

就是要引发新的议论,展开新的联想,讲述新的故事,抒发新的感情。

总之,不能停留在原处。

原处仅仅是个起点,如果在原处转磨盘,就没有创造,只有复制而已。

要既不脱离起点,又不止于起点,要从起点走出来或说扩展开来:

既可以从起点向远处延伸,也可以围绕起点纵横驰骋。

须知,犹如母体和子体之间的关系,起点以外的东西才是你自己的创造,这才是“做文章”。

为什么非要写“起点以外的东西”不可呢?

因为试题所供材料--“一位学者给出四个图形,让选出与其他几个图形不同的图形”的故事,读者已经听过了,感受过了,不需要你再去重复提供同样的材料。

读者需要的是新的东西:

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能够帮助读者深刻领悟其中道理;如果写记叙文,就要通过描述自己的体验或讲述故事,使读者有更具体、更强烈的感受;如果写抒情散文,就要召唤起更新鲜、更强烈、更丰富的思想感情……总之,读者不需要复制,读者需要创新。

不要简单地原样复制,举出一个个相同的例子然后“鸣金收兵,得胜回朝”。

与供料相同的例子能不能举呢?

如果作为新的论证的材料,当然可以举,但要为自己新的论述服务,如果没有新的论述,那就等同于原样复制了,我们称之为“复制话题”。

2000年高考不少考生作文有这种毛病。

例如开篇就“复制”,说有人喜欢山,有人喜欢海,这仅仅能表明社会上存在着“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现象而已,再也没有什么新的东西了。

有的考生作文举出榴莲和臭豆腐,说有人喜欢也有人讨厌,这就没有多大意义。

有的考生作文所举的例子很好,说“在一次联欢会上,主持人拿一个塑料袋,问大家这个塑料袋有什么用途,有人说可以当口罩,有人说可以当帽子,有人说灌上空气可以当气球。

最后班长说把成千上万个塑料袋压在一起,可以做塑料板”。

这些例子本身是不错的,但可惜举完例子就戛然而止了,没能充分运用这个例子进行说理。

有一些考生举了“给一个温度计测量楼高”“一加一等于几”等智力测验题或“某次考试失利每人总结的原因各不相同”的体验等等,这些例子本身都是不错的,可惜没能进一步让这些例子为论证服务,而仅仅把这些例子往那里一摆就完事大吉了,这叫“以摆代议”。

如果所举例子与试题供料相同或十分相近,没有什么新的论述,就不仅仅是“以摆代议”了,而是“克隆”原材料了。

二、偏离话题

造成“偏离话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转移话题

例如下面这篇考生作文: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有人说:

“世界上的问题很多,一个问题的答案也不止一个。

”我原先并不同意这种看法,我认为一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够专心去解决问题。

可是当我看到一篇文章过后,我的想法有了变化。

那篇文章这样写道:

有一幅漫画《水开了》,说的是一个女孩面对水开了的场面不知所措,竟然叫道:

“妈妈,水开了,你快来呀!

”很多人分析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人说,这是女儿的错,那么大的人不会烧开水,将来可怎么办呀。

我一开始也认为这种分析对,可是有人说,错不在孩子身上,而在父母。

一个父亲不严格管教孩子,一个母亲不教孩子干家务活,这孩子能成长吗?

时下,很多父母一贯溺爱孩子,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最后导致孩子天不怕地不怕,使孩子在将来的生活路上遇到麻烦。

这使我想起《动物世界》里的一组镜头:

母狮子捉到一只小羊,但它没有把羊放到小狮子身边,而是让小狮子自己去捉。

可是小狮子只会在母狮身边躺着,根本不听妈妈的话。

没想到母狮不但不去帮助小狮子,反而去咬它,小狮争不过妈妈,乖乖地去捉小羊,最后终于把小羊捉到手。

试想,如果母狮不严格训练小狮,那么小狮如何在弱肉强食的世界生存?

我希望父母们借鉴一下母狮的方法,平时管教孩子严一些,这样才是真正帮助他们。

当然,孩子也不能一味地靠父母管教,自己也要主动的学习,就像魏征所说的:

“若木之硬者,必固其根;若水之长者,必浚其源。

”只有从小打好基础,将来才能成材。

《水开了》虽然只是一幅画,却发人深省。

由此可见,教育孩子是国家的长远大计,切不可当作小事来看。

话题作文虽然写作范围相当宽泛,但把握话题却是基本要求。

把握话题必须做到从头至尾牢牢把握,不能开篇尚能把握话题,而在行文当中逐渐偏离话题,横生枝杈,然后沿着枝杈斜着生长,最后反偏为主,造成转移话题甚至严重偏离题意。

上面所举病文,开始说“想法有了变化”,可以说是切合题意的。

但在具体述说变化的过程时,没能仅仅扣住“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个话题,而是偏到“对孩子溺爱是害不是爱”的话题上去,把原话题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2.穿靴戴帽

例如下面这篇考生作文:

生活中,看问题

在生活中,我们肯定会遇到种种的问题,在回答这些问题时,答案也是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

记得在一次政治课时,老师问什么是货币,这时大家都笑了。

有个同学说;“老师连这个问题都要问我们,连货币都不知道是什么。

”有的同学说:

“货币就是一张纸,长方形的。

”有的同学说:

“货币是硬币,有正面反面。

”有的同学说:

“货币是生活消费的需要。

”老师听完了我们的回答笑了:

“大家说得对,也有错的。

大家回答的只是货币的外形,这是从表面说的。

我的意思是让大家从本质上,从含义上,从作用上说。

”这时一个同学站起来说:

“货币就是物与物交换中的媒介。

”老师说这位同学有点意思了,“货币真正的含义是在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值”,老师说。

这时,大家才明白,这才是本质的,的确,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记得有一次,我和同学们去自然博物馆参观,当我们看到地球仪时,讲解员问我们:

“地球为什么是圆的?

”旁边看上去像小学生的同学说:

“因为圆的比较好看。

”还有的说:

“因为它在地球仪上,比较好转。

”也有的说:

“为了使人看得清楚。

”各种回答,千变万化,最后讲解员说有位航海家在大海中一直向西行,最终达到了他的出发点,所以证明地球是圆的。

接着讲解员又问:

“星星为什么看上去那么小?

”有一位小同学非常天真的说:

”因为天空是有限的,要是星星太大了就放不下了。

“有的说:

“因为星星本来就那么小。

”讲解员很耐心的给大家讲了星星看上去那么小的原因,听后大家感到顿开茅塞。

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也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一个问题会有多种解答,这就是解答的妙处。

(选自2000年高考考生作文)

2000年高考中,出现了不少这类“穿靴戴帽”式的作文。

上面的病文不但没有扣紧“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反而去论证了“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内容上与原话题背道而驰,仅仅摘了原话题的一些语句生硬地给自己的文章“穿靴戴帽“而已。

究其原因,虽和试题的提示语较多而限制性要求不足有关,但主要原因是这些考生没能把握原话题的涵义,或缺乏牢牢把握原话题本意的意识,把自己宿构的文章或材料往上硬搬。

有的考生自己也觉得所写内容与原话题“风马牛不相及”,于是只好“沐猴而冠”,穿靴戴帽打扮一番。

尽管作者用心良苦,但这类文章的毛病是逃不过阅卷教师的眼睛的,我们把这样的病文类型称之为“穿靴戴帽式”。

3.另起炉灶

例如下面这篇考生作文(节选):

心灵悟语

“心,我的心不要悲哀,你要忍受命运的安排。

严冬掠走的一切,新春会给你带回来。

心,我的心,只要是你情之所钟,你都可以尽量去爱。

合上我的日记本,体味着这一段话的含义。

是呀,只要是你情之所钟,你都可以尽量去爱。

平淡,不是与世无争,也不是无所谓,而是平常与淡然。

用一颗平常而且淡然的心去面对社会的艰难和压力,就不会过于烦恼和紧张了。

就像面对高考,我从小学到初中真是12年寒窗苦,为的就是在这人生的转折点上有一个好的开始,但这一路上却充满了艰辛与痛苦,即将要到达终点时,还要考虑万一没有考上大学怎么办,这时我的平常心和淡然的心对我说话了,他告诉我不要太多顾虑,在这12年里流的汗水会化作春雨毫不吝啬的浇在你身上,严冬夺取的一切,新春会给你夺回来。

……(2000年高考考生作文节选)

这种“另起炉灶式”病文的病症和病因都摆在明处:

不是按试题规定的命题或话题写,而是把试题抛到一边,自己“自由式作文”,在内容上和试题没有关系。

这种现象的产生多半由于考生事先“死背”下了一篇文章,而看到考题后已经感到“不合辙不押韵”,但又不愿或无力按试题写出新作来,于是照搬原先背好的文章,造成“另起炉灶”;还有一个原因是考生对试题没仔细看明白或看不明白,写出的文章自然“驴唇不对马嘴”。

三、文意散漫

例如下面这篇考生作文: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在一次报告会上,一位学者提出一个问题:

四个图形,找出一个与其他不同的。

由于标准和角度的不同,答案也各不相同,这就能告诉我们生活中答案不一样的事很多,要从多方面去考虑。

近期,报纸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由于学习负担重,各方面的压力很大等原因而自杀。

其实,我们不能死钻牛角尖,我们初中时学过《范进中举》,范进好不容易成了举人,可是由于高兴过度,反而疯了。

作为社会,不要给学生太大的压力,而我们学生也要把压力变为动力,好好学习,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把事情往好的方面想,我们要做的事还很多。

中国有句俗语: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的确,各行各业都有好的,在公共汽车上售票的李素丽,也可以成为劳模。

他们干的是一般人不愿干的工作,但她却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的工作,终于成为受人尊重的劳动模范。

前些天,故意开枪伤人的派出所所长被判死刑,他就是不严格要求自己,手里拿着枪,以为可以随意开枪。

其实枪是人民给的,不是想开就开的,他敢胡作非为,终于被依法判刑,对这种人就应从重处理,决不手软。

我们在高中时学习了许多学习和做题的方法,有时一道题可以多解,但我们往往学得很死,有时一看到题知道怎么做,但算了很久才能算出,有时还不一定对。

但当老师讲出很简单的方法时,我们才明白,如果我们每次都试着换几种思路,我们会做得更好。

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的生活会更精彩。

(选自2000年高考考生作文)

一般来说,话题提供的是写作范围,并没有规定写作的主旨。

所以,在话题规定的范围内,还要“炼意”,也就是提炼自己文章的中心思想。

如果在这一环节下功夫不够,没有考虑好自己究竟要写什么,要表达什么意思,就匆匆忙忙下笔,就有可能东拉西扯,多头指向,文意散漫,不知所云。

像前面的文章①②③自然段意思大致上还是往一块儿拢的,但第④自然段突然与前三个自然段脱节了,让人觉得是横生枝杈。

第⑤自然段表面看来好像和第①②③自然段一样都在谈学习上的问题,其实不是一码事:

前两个自然段在谈减轻学习负担,第③自然段已经稍有偏离,谈起了对前途认识的问题。

到了第④自然段就野马脱缰了。

第⑤自然段表面看好像又回到前三个自然段的意思上来了,其实第⑤自然段谈的是学习方法问题,显然和前三个自然段谈的不是一码事。

这样,一篇文章七零八落,意思不往一块儿辐辏,让人读了不知所云,这就是“东拉西扯”式病文的显著特征。

附:

话题作文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作文。

据说,判定瓷器的优劣可以用两个瓷器轻轻相接,发出清脆声音的就是好瓷。

有这样一个人,到瓷器店买碗,就用了这种方法;但他总也不满意,甚至价格昂贵的工艺碗。

原来,他用一只质地很差的碗作检验的标准,结果所有的碗都发出浑浊的声音。

轻轻相撞的一只碗有问题,使合作者变了,从而一切都变了。

生活也是这样,你的参照物错了,你眼中世界也变了味。

请以“标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要求800字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