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考必备神器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56105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710.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考必备神器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会考必备神器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会考必备神器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会考必备神器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会考必备神器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会考必备神器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基础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会考必备神器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基础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会考必备神器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基础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会考必备神器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基础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会考必备神器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基础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会考必备神器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基础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会考必备神器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基础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会考必备神器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基础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会考必备神器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基础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会考必备神器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基础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会考必备神器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基础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会考必备神器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基础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会考必备神器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基础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会考必备神器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基础知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会考必备神器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基础知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会考必备神器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基础知识.docx

《会考必备神器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考必备神器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基础知识.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会考必备神器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基础知识.docx

会考必备神器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基础知识

必修一知识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

1)宇宙中的地球

宇宙>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河外星系

八大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适宜温度;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液态水

2)大气上界太阳辐射总量分布规律:

赤道最大,向两侧高纬度递减。

3)

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经常发生的大规模运动。

太阳活动周期11年,活动标志黑子和耀斑。

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发生在色球层,太阳风暴发生在日冕层。

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

a干扰电离层,无线电短波通讯受阻;b扰乱磁场,出现磁暴现象;

c两极出现极光现象;d气候异常,出现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

自转

公转

旋转中心

地轴

日地共同质心

旋转方向

永远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

逆时针

从南极上空看

顺时针

周期

1个恒星日

23小时56分4秒

1个恒星年

365天6小时9分10秒

1个太阳日

24小时

1个回归年

365天5小时48分46秒

角速度

南北两极为0

其他各地均相等,约为15º/小时

1月初近日点

速度最快

7月初远日点

速度最慢

线速度

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少

4)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黄赤交角:

赤道面和黄道面之间的交角,23°26′)

 

 

 

5)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进行往返运动,其运动周期是一个回归年。

在南北回归线上,一年只有一次太阳直射。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6)昼夜长短:

同一条纬线,昼夜长短均相同,日出日落时间时间均相同。

a、

某地的昼长,即昼弧占整个纬线圈的比例,再乘以24小时。

b、夜长==24小时-昼长

c、某地日出时间(当地时间)==12h―昼长/2==夜长/2

d、某地日落时间(当地时间)==12h+昼长/2==24―夜长/2==24―日出时间

7)晨昏外壳:

就相当于表盘上的指针,同一条经线,地方时相同

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即昼半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

夜半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或次日0时;

赤道和晨线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

赤道与昏线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

8)区时、地方时计算:

东加西减,东早西晚。

区时(中央经线所在地方时为所在时区的区时),

地方时(因经线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计算:

15°/时,1°/4分)

9)日界线变化规律:

顺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1天);

10)正午太阳高度某地正午太阳高度α=90º—该地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的纬度差β

纬度差:

赤道同侧,大值减小值;赤道两侧,度数相加。

即“同减异加”

11)五带名称(热带、温带、寒带),划分依据:

有无太阳直射现象;

有无极昼极夜现象。

 

12)沿地表水平运动偏向规律:

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不偏,愈向高纬偏向越大。

应用:

a长江三角洲的发育,沉积左岸(北岸),冲刷右岸(南岸);

b北半球气旋(逆时针)和反气旋(顺时针);

c气压带风带的形因;d洋流的形成动力因素等。

13)地球内部圈层的认识基于地震波的研究,

地震波的变化规律:

横波(字母S)速度慢,仅通过固体传播,

纵波(字母P)速度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不连续面:

33km处莫霍界面,2900km处古登堡界面。

14)大气圈分布最广,水圈连续不规则、生物圈一跨三圈。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两部分。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1)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太阳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

大气逆辐射特指大气辐射中射向地面的一部分,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2)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夜晚云层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阴天比晴天温差小。

 

3)月球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大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保温作用弱,昼夜温差大。

4)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高低纬度间热量差异。

热力环流:

热上升,冷下沉;

上升气流的近地面对应低压,

下沉气流的近地面对应高压。

高压处等压面向上凸,

低压处等压面向下凹。

应用:

 

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北半球为例(南半球用:

左手,北半球用:

右手)

低压气旋:

近地面低压,中心为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

高压反气旋:

近地面高压,中心为下沉气流,多晴天。

5)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6)风的方向是由以上三个力共同决定的。

理想状况(只有F梯)高(考虑F梯和F偏)近地面(考虑F梯、F偏、F摩)

风向与等压线垂直,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由高压指向低压相对于F梯“南左偏北右偏”相对于F梯“南左偏北右偏”

 

7)绘制某地的风向(高空或近地面、高压或低压、南北半球):

从该点为起点,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然后根据半球位置偏转45°,画出箭头。

8)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风速越快。

9)三圈环流(环流方向,气压带风带位置、名称、性质)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高压与低压相间分布,南北半球对称分布。

二分日气压带以0°,30°,60°为中心,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而南北移动。

寒冷干燥

寒冷干燥

温和多雨

温暖湿润

炎热干燥

炎热干燥

高温多雨

10)北半球冬季、夏季的气压中心名称:

夏季:

亚洲大陆上较热,形成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

亚洲大陆上较冷,形成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11)我国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春末(3--4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5---6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而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短暂的雨季。

因此,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12)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13)冷锋和暖锋

共性:

冷暖气团相遇,暖气团上升,形成降雨。

区别:

冷锋冷气团主动暖气团被迫抬升

速度快时间短降雨强度大伴随大风、降温、降雨

暖锋暖气团主动暖气团主动爬升

速度慢时间长降雨强度小多连续性降水

14)几种典型的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

分布地区

成因

特点

热带雨林

南北纬10°之间,

刚果河流域、东南亚、亚马逊流域

赤道低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

终年高温多雨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除南极洲外各洲都有分布,地中海最为典型

副热带高压(夏)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冬)

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和多雨

温带海洋性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西欧、南、北美大陆西岸

常年受西风带控制

终年温和多雨

15)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增温的原因:

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增多所致。

16)气候变化产生影响:

海平面上升(南极冰川融化,海水热膨胀)、影响农业(中低纬减产,高纬度增产)、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1)河流补给来源及其作用方式: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

夏季气温最高,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与地下水、湖泊之间可相互补给。

(河水水位高时,河水补给地下水,反之相反。

2)我国河流汛期差异:

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

②我国东北地区河流一年有两次汛期(春汛和夏汛)

我国西北地区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3)水循环的类型、过程及其意义:

①类型:

海陆间循环(大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②海陆间水循环的环节:

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各环节其中,最容易受人类影响的的是:

地表径流

海陆间水循环的意义:

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4)世界大洋洋流分布规律:

(注意:

记的是图和模型,而不是下面总结的文字)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

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北印度洋(以赤道为中心)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④南极绕极环流方向:

自西向东。

5)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影响气候: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四大渔场)

③顺流节约燃料,加速航行;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雾,不利航行④有利于污染物扩散,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物范围

6)四大渔场成因:

北海渔场A、北海道渔场B、纽芬兰渔场C——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D――上升流

7)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

①这里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8)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原因: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水资源短缺问题治理措施:

开源与节流。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1)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和外力。

(内力使地表高低不平,外力使地表趋于平缓)

①内力作用:

来自地球内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②外力作用:

地表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对地表形态塑造(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2)受风力、流水、冰川和生物等外力作用影响,地表形成各种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3)岩石成因分类:

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有化石、分层),变质岩。

4)地壳物质循环,三大岩石转化关系:

岩浆经过冷却凝固→岩浆岩,

地表的所有岩石经过沉积作用→沉积岩,

所有的岩石经过变质作用→变质岩,

所有的岩石经过重熔再生作用→岩浆

关键:

岩浆(三进一出)--------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

岩浆岩(一进三出)--------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形成。

 

5)板块构造学说内容:

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构成,除太平洋板块全部由海洋构成,其余五个均由海洋和陆地组成。

板块间存在相对运动,板块边缘多火山地震,如地中海—喜马拉雅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板块内部比较稳定;

A阿尔卑斯山由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形成,B喜马拉雅山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

C落基山由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形成,D安第斯山脉由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6)断层及断块山: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岩石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

若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断块山有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

(平地起高山---断层)

 

7)背斜和向斜是受内力挤压形成的,判别的关键要看岩层的弯曲方向。

背斜:

岩层向上弯;向斜:

岩层向下弯。

而地表的形态则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如:

乙背斜易被侵蚀变成谷地,甲向斜不易被侵蚀反而保留成山地)。

8)流水侵蚀地貌

落差大的区域以溯源侵蚀和下蚀为主,形成V型谷;

地形平坦的区域以侧蚀为主,形成宽浅的槽形谷()。

9)流水堆积地貌:

山前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10)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第五章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

1)区域内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

区域内各要素间统一演化;牵一发而动全身。

2)地域分异规律:

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热量差异);

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水分差异);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水分和热量组合差异)——垂直地带性。

 

3)判断迎风坡-背风坡,要看雪线:

迎风坡降雪多,雪线低。

判断阳坡-阴坡,要看自然带的倾斜:

阳坡热量充足,自然带较高。

判断山脉所处的位置,要看山麓基带对应的自然带类型。

 

必修二知识总结

第一单元《人口的变化》

1)世界人口增长在地区上表现不平衡。

目前,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采取了鼓励生育的政策;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快速增长原因:

政治上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采取了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

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降低开始,到出生率下降到较低水平结束,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人口增长模式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

增长率

人口增长

特征

原始型

缓慢

传统型

较快

现代型

缓慢

 

3)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分布:

发达国家或地区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已步入现代型;

我国由于大力开展了计划生育工作,目前已基本上实现了向现代型转变。

4)人口迁移的特点:

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度(10年|)、空间移位(跨行政界限)。

二战前后,大洋洲、北美洲都是人口的净迁入地区。

目前,国际人口迁移特点: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5)1984年以来中国人口迁移特点:

流动量大、频繁,其迁移原因:

务工、经商

6)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推力表现在:

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拉力表现在:

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交通便捷、文化设施齐全。

7)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和相对确定性。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有:

资源(正)、科技水平(正)、对外开放程度(正)、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负相关)。

8)我国缓解人口与环境矛盾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

第二单元的《城市与城市化》

1)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平原地区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

山区和丘陵地区往往形成分散发展的城市形态。

(交点即功能区边界)

2)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地域结构,

常见的模式有:

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城市土地用途:

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影响地租因素:

交通的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4)城市等级划分标准:

城市人口规模,可划分为:

集镇、城市、大城市和特大城市。

5)城市服务范围包括:

城市本身+城市腹地(城市周边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

6)城市的级别越高,数目越少,相距越远,服务范围越大,职能越多。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同一等级城市一般是相互独立、相互排斥。

7)中心地理论中,高一等级的城市应该位于低一级居民区的中央,才能最大程度方便全体居民,促进经济发展。

8)城市化的主要原因:

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9)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城市化特点:

人口规模增大、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衡量标准: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10)城市化的进程过程曲线形状:

一条稍被拉伸的S形曲线,城市化三个阶段特点:

城市化阶段

城市化水平

发展速度

扩展趋势

常见问题

后期阶段

70%以上

缓慢

犯罪率和失业率上升,

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

加速阶段

30-70%较高

加快

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

初期阶段

25-30%(低)

缓慢

缓慢

功能区用地混杂,分异不明显

 

第三单元《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就是:

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2)自给自足的农业地域类型(商品率低):

季风水田农业,也叫做水稻种植业

主要分布:

亚洲的季风气候区,包括东亚、南亚和东南亚。

水稻产量最大的是中国,播种面积最大是印度,出口最多的泰国。

发展条件:

季风气候水热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耕作历史悠久、饮食大米的习惯。

特点:

小农经营、水利工程量大、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

(一小一大一高三低)

3)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商品率较高):

主要有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等

区位条件:

①优越的自然条件②地广人稀③机械化程度高④农业科技先进⑤市场广阔⑥交通便利

特点: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区域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4)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其商品谷物农场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形成专门的玉米带和小麦带。

5)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属于典型的混合农业。

6)混合农业的优点:

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时;农业生产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适应性。

7)墨累—达令盆地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及解决措施:

处于大分水岭西部,属雨影区,降水稀少,灌溉成为农牧业的限制性条件,政府实施东水西调工程促进农业发展。

 

8)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畜牧业是世界上大牧场放牧业的代表。

有利条件:

气候温暖、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很低;距海港近,交通便利。

发展措施:

改善运输条件、合理易用草场(围栏放牧、划区轮牧)、开辟水源、培养良种牛。

9)乳畜业是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一种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地域类型。

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边发展乳畜业的条件:

市场广阔、冷藏保鲜技术进步、交通便利。

10)西欧----乳畜业区位条件: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凉多雨雾,平地势坦,利于多汁牧草生长和饲料的种植

经济发展快,经济发达;城市人口密集,城市水平高,有饮奶习惯

11)小范围地区农业区位选择考虑:

农业类型单位面积产值:

花卉>乳牛>果园>棉粮。

地价高低。

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所以近郊农业首选花卉、乳牛。

农业需水量、地形等。

运输条件等。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其中,科学技术是决定因素。

原料动力科技市场交通信息通达性劳动力素质劳动力数量

2)工业分布原则:

从经济利益看,厂址应选择花费生产成本最低,而获得利润最高的地方,但同时应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3)不同类型污染物企业布局原则:

固体污染:

远离居民区和农田;液体污染:

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气体污染:

(单一风向)单一盛行风的下风向;(季风)垂直于盛行季风的郊外;(最小风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4)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工业城

工业地域分为自发形成的和规划形成的;也可以分为发育程度高的和发育程度低的。

5)工业的分散的目的:

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

6)工业分散后,工业地域联系的必要条件:

现代化的交通、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

7)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

传统工业区:

形成较早,依托丰富的煤铁资源,生产规模大,以重工业为主。

新工业区:

形成较晚,没有工业基础的乡村,中小企业为主,以轻工业和高新技术工业为主。

8)德国鲁尔区(典型的传统工业区)

发展条件:

市场广阔、水路交通便利、优质煤炭、临近铁矿、充沛水资源。

衰落原因:

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世界钢铁生产过剩、新技术冲击、重化工环境污染。

治理措施:

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转向西部和南部)、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环境。

9)意大利工业小区(以轻工业为主的新工业区)

发展条件:

政府支持、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开放的经济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地价低廉、用水用地方便。

特点:

企业生产过程分散,生产高度专业化,之间相互协作、相互信赖,生产质地优良的轻工业产品。

10)美国硅谷(以高新技术工业为主的新工业区)

发展条件:

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地中海气候)、交通便捷、市场稳定(军事订货)、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学)、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1)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了解)

铁路运输: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优点: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缺点: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费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大,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

优点:

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缺点: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

优点:

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缺点: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条件影响大。

航空运输:

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优点: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

缺点: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输:

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运输方式。

优点:

安全性能高、连续性能强、运量大、能耗小、管理方便、运营成本低。

缺点:

需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按运量由大到小排序:

海运、铁路、河运、公路、航空

按投资由多到少排序:

铁路、公路、航空、河运、海运

按运费由高到低排序:

航空、公路、铁路、河运、海运

按速度由快到慢排序:

航空、铁路、公路、海运、河运

(交通线网延伸)按灵活性由好到差排序:

公路、航空、铁路、河运、海运

(受自然影响程度)按连续性由强到弱排序:

铁路、公路、航空、海运、河运

2)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公路运输:

一般情况下,短程运输的首选;

铁路运输:

大宗、笨重的货物,远距离,较快捷的运输方式;

水路运输:

大宗、笨重的货物,远距离,最经济的运输方式;

航空运输:

数量较少、体积质量较小、贵重或急需的货物:

管道运输:

适合运输气体或液体。

3)交通运输方式发展方向:

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

4)南昆铁路修建意义:

资源开发、发展旅游、带动沿线经济发展。

5)修建铁路和公路干道的意义:

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等。

合理布局交通网,资源优势和经济区位优势相结合,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6)交通布局的影响因素:

由于科技的发展,社会经济因素对交通布局的影响,已经超过地形、水文、地质、气候等自然因素,而成为决定性因素;

7)商业网点布局原则:

市场最优原则:

建立在市中心(消费人群集聚)。

交通最优原则:

建立在环路边缘和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第六章《人地协调发展》

1)人地关系发展历程

采集渔猎文明:

敬畏自然

农业文明:

改造自然

工业文明:

征服自然

生态文明:

人地协调

2)可持续发展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3)可持续发展内涵:

目的(社会持续发展);基础(自然持续发展);条件(经济持续发展);

4)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重点:

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工业)、发展生态农业。

5)北京发展生态农业措施:

调整产业结构、实行综合循环利用、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

地理必修三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区域: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