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题点特色训练准确判断古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56933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5.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题点特色训练准确判断古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题点特色训练准确判断古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题点特色训练准确判断古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题点特色训练准确判断古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题点特色训练准确判断古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题点特色训练准确判断古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题点特色训练准确判断古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题点特色训练准确判断古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题点特色训练准确判断古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题点特色训练准确判断古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题点特色训练准确判断古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题点特色训练准确判断古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题点特色训练准确判断古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题点特色训练准确判断古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题点特色训练准确判断古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题点特色训练准确判断古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题点特色训练准确判断古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题点特色训练准确判断古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题点特色训练准确判断古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题点特色训练准确判断古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题点特色训练准确判断古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docx

《届高考语文题点特色训练准确判断古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题点特色训练准确判断古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题点特色训练准确判断古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docx

届高考语文题点特色训练准确判断古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准确判断古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目标解说]

对古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的考查是高考古诗鉴赏考查中的一个重点、热点,也是考生复习时的重点、难点,而准确判断诗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则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为此,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作准备:

一是继续强化各种表达技巧特征、例句及表达效果的学习;二是提高读懂诗歌的能力,掌握判断表达技巧题的审题答题规范。

当然,这一切都得靠在训练中实现。

宜增大练习量,增强自信,提高准确判断的能力。

【真题回做】

(2013·安徽)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注]《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 韦苏州:

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1.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

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

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

(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

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

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

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

解析 本题考查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把握诗人的情感。

这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诗,诗人的情感寄寓在诗歌的意象中。

韦诗中的意象是:

皎洁明月、霜风动竹、惊栖之鸟。

恬静的月色,人略显孤独。

赵诗中的意象是:

残烛、秋雨、深竹、惊鸟、寒枝。

凄冷萧瑟之景蕴含凄凉孤独之感。

同时两人对景物描写的差别体现了两人心境的细微差别。

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方法,并加以赏析。

答案 韦诗:

比喻,以烛喻月。

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

赵诗:

借代,借“晕”代月。

“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修辞方法。

韦诗第一句“皎如烛”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赵诗第一句中“侵残烛”的应是“月”,此句以“晕”替代。

赏析修辞方法时要结合诗歌表达的作者的感情。

【错题回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郑侍御谪闽中

高 适

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

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

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

自当逢雨露,行矣慎风波。

请简要赏析诗歌尾联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

答案 尾联运用了象征和虚写(想象)的表现手法。

“雨露”象征皇帝的恩泽,“逢雨露”虚写对方肯定会得到赦免,回到京都;“风波”象征友人生活中会遇到的艰难险阻,诗人以“慎风波”告诫友人要小心行事。

如此一来,表意含蓄委婉,令人回味。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宋城子

[南宋]李好古

平沙浅草接天长。

路茫落茫,几兴亡。

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

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漫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①,馘②名王,扫沙场。

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

欲上治安③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注 ①中行:

中行说,西汉文帝时太监,后降匈奴,成为汉朝大患。

②馘(ɡuó):

割耳朵。

③治安:

贾谊曾给文帝上《治安策》。

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列举出两种,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 ①借景抒情。

作者运用单调的景物形成辽远、凄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担忧、惆怅的心情。

②用典。

作者运用“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击楫中流”等典故书写自己年轻时的雄心壮志。

③直接抒情。

作者运用“徒感慨,漫悲凉”“空怅望”抒发悲伤、惆怅之情。

④对比。

作者把年轻时的远大理想与现在的愿望成空进行对比,写出作者的失落之情。

(答出两点即可)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怀秦髯

李 彭

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

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

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

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晓莺。

本诗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请指出并具体分析其作用。

答案 反衬。

作者以春色的美好反衬自己心情的苦闷,又以心情的苦闷反衬对友情的执著,突出了友谊的弥足珍贵。

【核心知识回放】

表达技巧是一个非常宏观的概念,其内在系统非常复杂,具体分类模糊不同。

一般认为:

(1)表达技巧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修辞方法

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

②表达方式

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其中重点是描写、抒情。

描写的角度和方法很多。

如:

a.观察角度多变,b.使用多种感官,c.动静结合,d.正侧结合,e.虚实结合,f.工笔和白描等。

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用典抒情等。

③表现手法

主要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对比、象征、衬托、联想想象、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

④篇章结构

主要有照应、过渡、铺垫、开篇点题、层层深入、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

(2)有些手法内涵有交叉,可以在不同的技巧中使用,彻底分清不太容易。

如描写中的虚实结合、正侧结合,抒情方式中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典抒情既属于表达方式中的描写和抒情,更属于表现手法之列;“对比”可以归到表现手法中,也可属于修辞方法。

定向训练一 常考六种表现手法强化突破(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托物言志、对比衬托、化用典故、联想想象)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该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效果?

答案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了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表现了诗人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①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②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 ①诗家:

诗人。

②上林:

古代皇家园林。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

答案 

(1)反衬。

用芳春(或晚春)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或以喧闹来反衬“清景”),表达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2)对比(对照)。

“看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欣赏形成强烈对比(对照),突出强调了二者不同的审美情趣。

(3)虚实结合(以虚写实、以虚衬实)。

一、二句是实写,描绘出美丽的初春之景;三、四句是想象之景,春色秾艳至极,游人如云,喧嚷若市。

三、四句的虚写突显(反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 意

[金]元好问

雪屋灯青客枕孤,眼中了了[注]见归途。

山间儿女应相望,十月初旬得到无?

注 了了:

了然,清楚。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答案 虚实结合(以虚写实)。

诗中第一句是“实”,是身处寒冷屋内面对昏暗灯火孤枕难眠的情形;后三句是“虚”,写想象中仿佛看见了回乡的路,看见儿女们在山间眺望,听到了他们在计算归期。

拓展了诗歌意境,使“客意”表现得更加含蓄而深沉。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 县斋愁坐作[注]

葛胜仲

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

闲愁几许?

梦逐芭蕉雨。

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

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

注 公元1108年,葛胜仲由礼部员外郎被贬歙州休宁,这首词便作于此时。

县斋:

县衙斋室。

“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答案 景语作结(或融情于景),无数的乱山,落日的余晖,荒芜的城池,苍茫的鼓声,渲染(烘托)了纷乱凄清的气氛,意蕴悠长,表达出词人愁苦哀伤的心情。

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注]

[清]龚自珍

漠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

偏是无情偏解舞,蒙蒙扑面皆尺絮。

绣院深沈谁是主?

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

莫怨无人来折枝,花开不合阳春暮。

注 自幼博学多才的龚自珍,嘉庆十五年(1810)应顺天乡试竟只中了副榜,三年后再试又落榜,这阕《鹊踏枝》就写于这一时期。

这首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案 采取象征(托物言志)的手法。

(或:

运用比拟手法,作者把花人格化,以“孤花”写自身。

)一朵鲜艳明丽的孤零零的花,开在暮春时节的废园墙角,无人观赏、采摘,借花写人,寄托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送春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注]也愁人苦。

把酒问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注 莫:

莫非。

词的下片是如何表达感情的?

这样表达的好处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借物抒情(或“侧面烘托”“想象”),前两句作者不直接写自己为春归而愁,却想象说即使无情的杜宇也因人的愁苦而发出愁啼之声,含蓄地表现了作者的愁思之深。

(2)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最后一句作者描写黄昏时分天空飘洒的潇潇暮雨来表达春归之后内心的孤寂与凄冷,含蓄蕴藉,韵味悠远。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荔枝香近

[宋]周邦彦

照水残红零乱,风唤去。

尽日恻恻轻寒,帘底吹香雾。

黄昏客枕无憀①,细响当窗雨。

看两两相依燕新乳②。

楼下水,渐绿遍、行舟浦。

暮往朝来,心逐片帆轻举。

何日迎门,小槛朱笼报鹦鹉③。

共剪西窗蜜炬。

注 ①无憀:

无聊。

②燕新乳③报鹦鹉:

都暗含鸟雀恋巢之意。

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请结合相关词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衬托:

下片用行舟待发、江浦又绿来衬托游子思归。

虚实结合:

最后三句写虚景,写对未来的展望,对未来的绵绵期冀。

化用典故:

化用了李商隐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写出了倦客思归,对家园的向往之情。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黄幾复①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②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 ①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其时诗人监山东德州德平镇。

黄幾复,与诗人少年交游,此时知广东四会县。

②蕲(qí):

通“祈”,求。

(1)颔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是怎样具体运用的?

请简要分析。

答案 对比。

十年前与十年后形成时间上的对比,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形成环境上的对比,相聚饮酒与孤坐灯下形成行为上的对比,相聚的快乐与离别的孤独形成情感上的对比。

(2)“治病不蕲三折肱”一句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有何作用?

答案 用典,化用《左传》中的一个古成语“三折肱,为良医”。

用意是黄幾复已有“治国”(治病)才干和政绩,可以重用,不要让他在下面跌撞了。

①借景抒情和融情于景从专业角度看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但在实际答题过程中无须区分,答出其中一个即可。

当景与情构成反衬关系时,一般不答借景抒情,而答成“反衬”(乐景衬哀情)。

②托物言志与象征两者的内涵是相通的。

只是涉及局部具体句子,需要答成象征,而涉及全篇时二者答出其中一个即可。

③虚实结合只有在一“虚”一“实”构成对比时才答成“对比”[如上面第8题第

(1)问]。

④对比与衬托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

衬托有主有次,对比不分主次;衬托主体未必出现,对比主体双双出现。

虽说在实际评卷中有时两者可以相通,但在对比主体同时出现且地位平等的情况下必须答成“对比”,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定向训练二 古诗写景手法重点突破

1.(2012·广东)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 ①朱樱:

樱桃的一种。

②昼门关:

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使用对比(映衬)手法。

如上下句之间的“朱樱”与“绿草”、“青豆”与“白鹅”的鲜明对比(或:

上句中“朱樱”的“朱”与“青豆”的“青”、下句中“绿草”的“绿”与“白鹅”的“白”的对比),表现出景物色彩的鲜丽。

或:

使用渲染手法。

用丰富的色彩去描写初夏的水果菜蔬(“朱樱”“青豆”)、悦目怡情的“青草”和“白鹅”,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

或:

使用了名词排列(意象并列)的组句手法。

如上句由“朱樱”“青豆”“酒”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下句由“绿草”“白鹅”“村”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使人产生一种画面感。

解析 回答本题首先要熟悉诗歌的表现手法,然后根据诗的特点和题目要求逐步缩小答题范围。

这是一首描写田园安乐生活的诗歌,又选取了其中写景的诗句来分析,我们可以考虑这几个方面:

表现的主旨是明色调的,写景是为了突出这个主旨;诗句对仗工整,尤其是色彩的对照鲜明,可以考虑映衬、渲染之类的手法;节奏独特,记忆深刻的话,我们很快就能联想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诗句的写景方法。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

酴醿①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②,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

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 ①酴醿(túmí):

一种观赏植物。

②婉娩:

天气温和。

词的上阕运用哪些手法来描写景?

景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运用色彩相衬、动静结合、拟人的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嫩绿”与“红英”相衬,静态的嫩叶、小红英与动态的蜂儿、燕子结合,并以拟人手法写蜂儿、燕子。

寄寓了伤春之情,客居飘零之感。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 行

戴复古

度岭休骑马,临渊看网鱼。

木根高可坐,岩石细堪书。

谷鸟鸣相答,山云卷复舒。

儒衣人卖酒,疑是马相如。

简要赏析颈联的写作手法。

答案 山谷中鸟鸣相答,山峦间云卷云舒。

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山中景物(或多角度描写、视听结合),动静结合。

谷鸟应答,声中有静;山云卷舒,动中有静;描绘出山中和谐、幽静的氛围。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嘉川铺遇小雨景物尤奇

[宋]陆游

一春客路厌风埃,小雨山行亦乐哉。

危栈[注]巧依青嶂出,飞花并下绿岩来。

面前云气翔孤凤,脚底江声转疾雷。

堪笑书生轻性命,每逢险处更徘徊。

注 危栈:

高而险的栈道。

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写景的手法很有特色,请加以赏析。

答案 (示例一)颔联运用拟人的手法,巧妙地传达了峰回路转、栈道紧贴石壁,瀑布自岩壁倾泻而下的美景;颈联则用比喻的手法,将视觉和听觉交融起来,描写了山中云气变化移动的情状和江水澎湃汹涌的声势,抒发了作者对山中美景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等不同角度写景;颔联描写危栈依青嶂、飞花下绿岩的情状,颈联写了云气的变幻莫测,从视觉角度展现雨中山行的壮观景色;同时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色彩词语,如青嶂、绿岩,飞花的艳丽,云气的洁白,景色美丽,引人联想。

“脚底江声转疾雷”则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深谷江水奔腾的险峻。

(示例三)颔联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高险栈道紧贴青山,雨过花飞满天之景,清丽而不失奇险;颈联则以比喻形象描摹出山中雨后云雾缭绕、山脚江涛滚滚之势,雄奇伟丽。

这两联写景动静结合,视角俯仰开阖,视觉与听觉结合,立体表现景物之“尤奇”,显现了作者的开阔胸怀与激情,极具感染力。

(示例四)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方法,将云气变幻的姿态,比喻成孤凤飞翔,将江水奔腾的声音比喻成迅疾的雷声,形象生动,突出了山中景色的奇美。

情与景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两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写景技巧是表达技巧知识构成中的重要内容,它实际考查的是描写技巧。

描写的方法技巧主要有:

①观察顺序角度(由近及远,由上到下等);②抓住景物特征(形、声、色等);③多种感官结合(或视听结合,或听嗅结合);④正侧结合;⑤虚实结合;⑥动静结合;⑦明暗结合;⑧白描与工笔;⑨细节描写;⑩修辞方法。

定向训练三 审题答题规范突破

【即时小练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

无名氏

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试作简析。

答案 衬托。

诗歌前两句的铺叙及环境气氛的渲染,衬托了看见烽火的紧迫,第三句的紧迫又衬托了战士应战前的从容不迫。

该题的题干要审读出以下几点:

“这首诗”意味着从整体上而非局部上判断;“主要”意味着该诗有许多手法,但必须答出“主要的”,即“特征最明显的”,还暗示答题的数量,可答一种(手法),至多答两种;“艺术手法”意味着答题角度很空泛,没有明确是从修辞手法还是表现手法角度答。

在审准题干后,答题要注意:

①整体看手法,凡是考查全篇表达技巧的尽管可以多角度切入,但首先是从“表现手法”角度判断的;②判断所用艺术手法须立足于整体,不可把其中一两句所用的手法当做整体的手法;③注意处理好种属关系,像衬托、比喻等包含小类的手法,可以只答“大类”,如有把握,可以答到小类,如衬托可以答成“正衬”或“反衬”。

 

【即时小练2】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①

柳宗元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②断续。

机心③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注 ①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作。

②微:

指泉声细微。

③机心:

机巧的心计。

《庄子·天地》:

“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答案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诗人借助对深秋时节霜露、幽谷、黄叶、溪桥、荒村、古木、寒花、幽泉等景物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凄凉荒寂的氛围,表达了落寞孤愤的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关山月二首(其一)

[南北朝]徐陵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①映疏勒②,云阵③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注 ①星旗:

星名。

②疏勒:

西域国名,也是其王城。

③云阵:

指云形似阵。

诗歌前两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请简要说明。

答案 虚实结合。

关山客子是实写,思妇未眠是虚写。

该题在审题上应审出以下内容:

①“前两联”是判断的范围,属局部内容;②“哪种”是指答题数量只能是一个,多答要扣分;③“表现手法”是判断的角度,只能答表现手法,不能是修辞手法或表达方式。

答题时特别注意立足于“前两联”,不能只答出一联或一句的手法。

如结合颈联答成“想象”或“对写法”均不对。

另外,如果遇到有许多技巧都是合适答案的情况,应“多中取主”“多中取特”,即在众多技巧中首先考虑、优先选取那个最主要、特征最明显的技巧。

 

【即时小练3】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泊舟盱眙[注]

常 建

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

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

平沙依雁宿,候馆听鸡鸣。

乡国云霄外,谁堪羁旅情。

注 盱眙:

今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诗人曾任盱眙尉,属于九品小官。

“平沙依雁宿,候馆听鸡鸣”一联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借景抒情,诗人借在黄昏时的所见所闻抒情;视听结合,黄昏时的大雁栖息在平静的沙湾,驿站里听到鸡叫声。

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思乡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作答时,应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如烘托、反衬、虚实结合、借景抒情、乐景衬哀情等。

本联运用听觉和视觉相结合的手法来写景,实际上作者是在借景抒情。

结合本联中的“雁”字和尾联中的“乡国”和“羁旅”,可分析出诗人的孤独思乡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巢 山

[宋]陆游

短发巢山客,人知姓字谁?

穿林双不借①,取水一军持②。

渴鹿群窥涧,惊猿独袅枝。

何曾蓄笔砚,景物自成诗。

注 ①不借:

草鞋的异名。

②军持:

装水的瓶子。

这首诗的颈联非常精妙,请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答案 示例:

(1)炼字生动,诗眼锤炼得非常精彩。

如“窥”字,原意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这里写出了渴饮的鹿群看到山涧后迫不及待的喜悦。

“袅”,原是随风摆动的样子,这里写出了受惊的猿猴独自攀枝而去纵横自如的灵巧。

(2)对比鲜明,营造出相辅相成的比照、呼应效果。

如群鹿与孤猿形成数量上的对比,窥涧与袅枝形成了空间上的对比,喜悦和惊惧形成了情感上的对比。

(3)对仗精巧,显得整齐均称,给人以美感。

如上下句字数相同,句型相同,均属主谓结构;“渴”与“惊”,“鹿”与“猿”等词性一致,平仄相反。

该题在审题上特别注意两点:

①“赏析”这一“题眼”意味着该题属暗考题,通常要答出表达技巧的,有时,它与明考型的表达技巧题答法并不完全相同;“赏析”还意味着它在答表达技巧时应是完整型步骤,即指出(手法)、分析(手法)、效果应俱全。

②“任选一个角度”,意味着赏析角度自由、空泛,不属于限定角度式赏析(如“从情与景角度赏析”)。

答题时首先要考虑从哪个(些)角度切入。

主要有两大角度,一是内容角度(如句子意思、全诗意境及情感方面);二是艺术(形式)角度(主要指表达技巧,另有意象、语言等)。

一般而言,要从两个角度同时切入:

内容(句意、情感)与表达技巧(有时兼顾意象、语言)。

从艺术形式角度切入既要注意多角度,更要注意“多中取主”。

其次,赏析时应有赏有析,重在“析”,要结合具体诗句、词语把其妙处写出来。

 

【即时小练4】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

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历来为人赞赏,称其为“客中除夜之绝唱”(《诗薮》),请你说说其妙处。

答案 这两句形象地写出诗人身处异地,与家人远隔万里的难堪处境。

其中,“一年将尽”“万里未归”构成对仗,把悠远的时间性、广漠的空间感,对照并列在一起,自有一种意绪茫茫、百感交集的情思。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向子①

有怀京师上元②,与韩叔夏司谏、王夏卿侍郎、曹仲谷少卿同赋。

紫禁烟花一万重,鳌山宫阙倚晴空。

玉皇端拱彤云上,人物嬉游陆海中。

  星转斗,驾回龙③,五侯池馆醉春风。

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

注 ①向子:

字伯恭。

金兵进犯、宋室南渡后,他力主抗金,因得罪秦桧,被贬还乡。

②上元:

元宵节。

③驾回龙:

龙驾回宫。

从整首词来看,本词突出的两种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 

(1)虚实结合。

当年汴京元宵花灯的盛况、万众欢乐的场面是虚写,但最后两句词意陡转,作者看到眼前萧索凄清的情景是实写,表达了作者抚今追昔、恍若隔世的感叹。

(2)对比。

当年目睹京城繁华,亲历北宋盛况,此时僻居乡里,只能与数点寒灯作伴,用往昔繁盛的乐景与此刻的萧索凄清作对比,突出词人内心的愁绪。

(答“反衬”也可)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雪晴晚望[注]

贾 岛

倚仗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注 该诗写于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之时。

这首诗妙在写景,请分析诗歌的写景手法之妙。

答案 整首诗在写景上,远近结合,选择了“危峰”“野火”“断烟”等远景,也选择了溪水这样的近景;动静结合,选择了“溪云”“白屋”“寒日”等静景,也选择用“归”“下”勾勒出山间景物的生气和动态;俯仰结合,写了天上溪水上空升腾的云朵,也写了采樵人沿着羊肠小道缓缓下山;明暗结合,野火为明,断烟为暗,写出了景物时间推移变化;视听结合,这首诗歌前三联全为望景,最后一联写清脆的钟声,让诗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