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读后感100字10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59739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仲永读后感100字1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伤仲永读后感100字1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伤仲永读后感100字1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伤仲永读后感100字1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伤仲永读后感100字1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伤仲永读后感100字10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伤仲永读后感100字10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伤仲永读后感100字10篇.docx

《伤仲永读后感100字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仲永读后感100字10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伤仲永读后感100字10篇.docx

伤仲永读后感100字10篇

伤仲永读后感100字10篇

  伤仲永读后感100字篇1

  《伤仲永》讲的是一个天才变庸才的故事,其目的是为了告诫我们是不是天才都要努力学习。

  小的时候我的脑袋就被灌输了诸如“天才来自勤奋”、“天才是1%的天分加99%的汗水”的思想。

所以,我对这个故事的主旨并不“感冒”,这与“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的道理是一样的。

  真正令我感兴趣的是仲永为什么会心甘情愿地被“不使学”,被选择人生?

仅仅是因为年幼不懂事?

还是说惧怕父亲的权威?

仲永的才能是在五岁时被发现的,随后这天分便被其父亲当作摇钱树,一摇就是十几年。

这么多个无趣的年头里,仲永是怎么想的,是否反抗过,我们无从得知。

但从最后仲永变成庸才这一事实中,我大致可以推测:

仲永已经麻木了,对人生已经没有追求,认为自己就是给父亲谋取利益的存在,接受了这不公的命运,最终才会“泯然众人矣”.

  仲永父亲固然是错的,但这并不意味仲永就没有可指责之处了。

虽然,仲永并不热爱吟诗作赋,不然怎么会让自己的诗被当作谋取钱财的工具?

怎么会在四处访客的无趣生活里浑浑噩噩地虚度光阴?

曾经听过这么一句话:

人如果不想做一件事,会去找一千个理由;人倘若想去做一件事,会去想一千个办法。

仲永如果有自己的梦想,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他就不可能甘愿沦为赚钱的傀儡,不可能让父亲的“阴谋”得逞。

  人只会做梦是可怕的事;人不会做梦是更可怕的事。

仲永是个不会做梦的人,他仅仅是空有天分罢了,所以他最终也不过是一个“众人”而已。

  现在的我们并不需要背负太多太过于沉重的东西,为何不趁现在好好做一美梦,然后明晨迎着朝阳去追寻它,这样活着不是很浪漫吗?

  

  伤仲永读后感100字篇2

  读罢此文,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某位伟人说的一句明言:

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天赋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在大千世界中,拥有超高天赋的人毕竟是少数,即便有也并非全都成为最终的成功者。

方仲永就实际最好的例子:

他幼年时才思敏捷,脱口成诗,他的父亲因为有利可图没有让小仲永继续学习上进,结果落了个“泯然众人已”。

由此让人们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

敏而好学,才能不断进取;天资聪慧却不好好学习,必然会导致才智枯竭,最终只能没落在平庸的人群中。

  

  伤仲永读后感100字篇3

  读完了《伤仲永》这一篇*,我的心里感触很深,受益匪浅,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反复读完这篇*之后的感受。

  《伤仲永》的主要叙述了:

方仲永从小天资聪颖,受到同县人们的赞赏,被人邀请前去做客题诗。

他的父亲见有利可图,便不再让仲永读书学习,带着仲永四处做客,谋取小利。

因为仲永每天跟着父亲四处拜访客人,他父亲不让仲永学习,所以后来,仲永就慢慢变得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差别了。

  一个具有神童般智慧的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矣”,成为了一个平凡的人,这其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最为主要的原因是父亲、众人等只顾眼前利益。

假如父亲不是为“利其然也”所困,不牵着仲永“环谒于邑人”,假如众人不追星捧月般地花钱求仲永题诗,假如秀才们能将自己读书的辛苦与读书的乐趣讲述给仲永听,鼓励仲永读书学习…那么仲永完全有可能“如虎添翼”,成为国家之栋梁。

”仲永父亲目光短浅,只看到自己眼前的利益不考虑仲永长远的发展,导致了仲永由一个天资聪明的神童却“泯然众人矣”!

  由方仲永的事例也让我想到了,现在的父母们应该吸取方仲永这个事例,对于自己的子女应该严格要求和教育,要重视教育,不要认为书没有用。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不断的努力学习,才可能进步,才可能有成就。

连方仲永那样的神童不学习都成了平凡人,何况本来就是平凡人的我们呢?

孩子的学习与大人的期望目的是有一定关系的,如果只是朝着利益方面想的话,那么孩子的观念也会随着大人们变动,必须要为他们带来一个好的开始,指引他们正确的学习目标。

  作为学生的我们更应该懂得只有读书才能为我们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所以我们要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不能轻言的放弃。

想一想我们学过的一句诗: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方塘”由于源头的活水,源源不断输入,所以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远清澈。

同样道理,如果一个人能够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汲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那么就能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极强的创造力。

  我没有像方仲永那样的天赋,我只是受到他的启发,觉得我应该要更加努力学习才行。

我不想成为一个平庸的人,我不是天才,所以我要靠后天的弥补。

也奉劝各位同学们,不管你们是普通人还是天才,都不要再重复仲永的悲剧了!

  

  伤仲永读后感100字篇4

  方仲永从4岁就可以写诗了,在他的诗里一个字就能买好几两钱,他爸爸不让他上学每天让他写诗卖钱。

  有一次,有一个人去看他的时候他已经23岁啦,他的诗已经不再像他小时候写的那样好了。

再过7年那个人在去看他的时候,他已经和普通人一样平凡了。

  从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一个人即使他再聪明,即便是一个天才儿童,如果不经常学习、读书,也将是个普通平凡的人。

终将一事无成。

正所谓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一个人小的时候不努力长大也是普通人。

  伤仲永读后感100字篇10

  今天我们学习了《伤仲永》这一课,我深深为仲永这个人才感到惋惜。

  仲永天资聪明,甚至能在没学过习的情况下做诗,但他没有一个好的环境,他的父亲只为了眼前一点小利而耽误了仲永整个前程,这是错误的。

  另外,文中写道,仲永因为不学习而无法成功,那我们平常人没有仲永那么高的天资再不好好学习不就更没希望了么?

!

  所以它给我的启示是:

不能为小利而误大事;如果不学习,再聪明的人也不可能成功!

同时也提醒了我们:

“像仲永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能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普通人;那么,本来就是普通人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就比普通人还不如了。

  

  

  伤仲永读后感100字篇5

  王安石23岁作《伤仲永》,论述了人的先天才能和后天教育与成才的关系,对吾辈教益匪浅。

  天才到底是什么?

虽说余已过不惑,但偶还是认为这是个说不清楚的问题。

悲夫!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爱迪生以为:

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

思之,不禁汗颜。

倘若灵感不光顾,岂不是俺们的汗水都白流了?

还好,姓爱的并非只他迪生一人在说话,还有个叫爱因斯坦的,这个爱也说过一句话:

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谈空话。

再思,确也是。

你可能不是天才,但你却可能成功。

如是,吾心释然。

  想俺四十余年光阴,书也读了些,人也见了些,神童不少,天才不多。

王荆公晓得个方仲永,然其父不使学,终泯然众人矣。

哎,咱也别老拿孩子说事,你如若摊上这么个老爸,也只能由命了!

只是可惜了仲永那孩子!

  俺倒也附庸风雅,与琴书画无缘,硬是和棋搭上个边,说到玩棋的,以前有个吴神童,有幸碰到段执政,渡洋学弈,后竟自独步天下;又有个高丽神童李,入曹府深造,数十年也无人能敌。

此二人,不可不谓天才!

我们所能知道的,就是他们执着、他们进取、他们拚搏、他们坚持不懈,---总之,他们成功了,你说他们是天才也就不为过,因为他们以前确是神童!

好脑壳,爹妈给的,打小又不让咱混吃混喝,见天叫咱黑的白的,直弄得咱是天才咱怕谁!

  然则却也知晓神童若干,终未进身天才,个中原委,莫衷一是,余生也愚,不明就里,乞明者明示!

  

  伤仲永读后感100字篇6

  读了王安石先生的《伤仲永》,我的感触很深,方仲永这个天才,竟然会最终变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对他的遭遇仅仅只有惋惜和同情吗?

恐怕还应有一些对方仲永父亲和县人的批评吧,他们为了自己的一些小利益却为社会损失了一个人才。

这对社会造成的危害,难道比自己的利益更重要吗?

王安石写这片*的目的应当不只是这个,还有对天才的看法。

  天才,顾名思义:

从上天那里得到了才华的人。

天才,当然比普通人要优秀很多,只要稍加教育,学习,就能成为一个社会难得的人才。

但为什么方仲永最终成为了一个普通人。

甚至连普通人都不如呢?

这是因为他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没有进步,只是原地踏步,而别人却都在努力奋斗,不断进步,最终他只有被超过。

天生的才能固然很重要,但后天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后天的教育,在好的才能也会被荒废。

反之,一个普通人,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可能也会对社会做出很大贡献。

  要得到进步,就应当勤奋地学习。

古人说:

“业精于勤”.勤学是成功之母。

勤能补拙。

近乎智,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一个是不经历勤奋的学习就得到成就,得到世人的赞扬和敬佩的呢?

王献之“用尽三缸水,一点像羲之”,最终成为大书法家。

法国文学家福楼拜的书房窗临塞纳河,因灯光彻夜透明,被船夫当作渔灯,他对天才的认识“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努力吧!

”最终他成为了一代大文豪。

他们都并非是天生聪慧。

他们的才能也不一定比方仲永优秀,他们的成功****与他们的耐心和勤奋。

  天才在于日积月累,聪明在于勤学不辍。

一个人,天资再高,如果不勤奋学习,必干不成大事业。

甚至养活自己都很困难;一个人,天资一般,如果能勤奋学习,刻苦用功,必出成果。

勤学是成功里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

或许我们并不是天才,但让我们现在做起,努力、勤奋地学习,必能干出一番大事业。

  

  伤仲永读后感100字篇7

  读了《伤仲永》一文后,感受许多。

有的人天生聪明,但须后天培养;有的人虽不及别人聪明,但是经过后天的培养也会变得聪明。

  伤仲永可以比作千里马,他们的这些潜能都是天生的,可是,没有后天的培养,“神童”就会变“庸人”,“千里马”就会变“野马”。

  以前,三年级时,我数学很不好,但由于妈妈的“灌输”是我成绩一天天的好起来,当然,老师也是功不可没的。

  所以,通过这个道理,大家都能明白:

人非生而知之者。

  伤仲永是个典型的例子,大家千万不要变成那种人,每个读过《伤仲永》*的人,都替他感到悲哀。

  

  伤仲永读后感100字篇8

  一直来,我认为自己很笨,可是自从学习了《伤仲永》这篇课文后,我已经不这么想了。

  《伤仲永》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仲永七岁就能写诗,他的父亲很得意,把他当作摇钱树,便每天拉着仲永去拜访县里的人,不让他学习,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使方仲永从天资聪明变成了“泯然众人”。

  现在,我觉得,既使笨的人,只要认真学习,好好对待后天所给予的教育,也会变得很聪明的。

所以,从今天始,我一定要认真学习。

好好对待人生中的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每一时、每一秒、每一刻和每一次学习、教育。

  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但我要在有限的一生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伤仲永读后感100字篇9

  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

人们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

《伤仲永》一文给我的启示是:

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但如果不努力学习,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

  仲永的故事是这样的:

并非书香子弟的方仲永5岁时便能“指物作诗,立就”,并“自为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因而扬名邑中。

到了十二三岁,才气渐减,“令作诗,不能称前之所闻。

”到了成年,竟“泯然众人矣”.

  一个天资聪颖的神童,因为被唯利是图的父亲每天带着四处走访,而不让他学习,使得“神童”竟沦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庸人”!

这能不叫人扼腕叹惜吗?

神童泯然众人,责任在于他父亲,原因是“不使学”.像方仲永这样的天才,由于后天没有好好学习,尚且要成为普通的人,那么,那些本来就普普通通的人,如果不学习,岂不是连一个普通的庸人还不如吗?

  所以说,才能来自于勤奋学习!

“神童”由于后天不好好学习而沦为“庸人”的,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而本来不是“神童”、“天才”,但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

  牛顿不是神童,但他终身勤奋学习,终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爱因斯坦不是神童,大学考了两次才被录取,毕业后到一家专利局当了7年职员,他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学习和工作,终于奠定了相对论的基础。

  不仅在科学上如此,在文学艺术上也是如此。

不论是谁只要付出和他们同样艰辛的努力,都能取得这样或那样的成就。

作家狄更斯、巴尔扎克等人的成功,同样深刻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

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