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古代文学专业考研试题625文学基础解析.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61379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大学古代文学专业考研试题625文学基础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山西大学古代文学专业考研试题625文学基础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山西大学古代文学专业考研试题625文学基础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山西大学古代文学专业考研试题625文学基础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山西大学古代文学专业考研试题625文学基础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山西大学古代文学专业考研试题625文学基础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山西大学古代文学专业考研试题625文学基础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山西大学古代文学专业考研试题625文学基础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大学古代文学专业考研试题625文学基础解析.docx

《山西大学古代文学专业考研试题625文学基础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大学古代文学专业考研试题625文学基础解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西大学古代文学专业考研试题625文学基础解析.docx

山西大学古代文学专业考研试题625文学基础解析

2015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山西大学

625文学基础)(

写出下列作品的作者。

一、

张衡东汉01、张河间集

韦应物唐代02、韦苏州集

曾朴清代03、孽海花

周邦彦宋代04、清真集

明抱瓮老人05、今古奇观

清代袁枚、小仓山诗文集06明代西周生、醒世姻缘传07

)文康(满族清代、儿女英雄传08明代徐渭、四声猿09

清代刘鹗、老残游记10

二、简答

01、简述明中后期章回小说的创作情况。

答:

章回体小说由宋元时期“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由于“讲史”很难在一两次“说话”中把一段历史兴“说每次就分次连续讲述,“说话人”亡争战故事讲完,

话”前用题目向听众提示本次主要内容,这就成了章回小说回目的起源。

我们阅读章回小说,经常可看到“话说”“且说”和“各位看官”字样,这就是章回体小说与“话本”之间承继关系的体现。

经宋元两代长期的积淀,元末明初出现了一批较为成熟的章回体小说,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等。

到明代中期,章回小说更趋成熟,出现《西游记》、《金瓶梅》等作品。

清代,章回小说继续发展,《红楼梦》是其艺术高峰。

由于章回体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很强的中国民族特色,一直是中国读者所喜爱的文学样式。

现在我们较为常见的明清及近代章回体小说,大致有文言体章回小说,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方言体章回小说,如清代韩子云的《海上花列传》,全文多用吴方言;弹词体章回小说,如陶贞怀的《天雨花》;排偶体章回小说,如清代陈球的《燕山外史》等。

02、分析评价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风格与特色。

答:

周作人的小品散文以“平和冲淡”见称于世。

主要艺术特色与风格有:

1、取材广泛,不拘一格,具有相当浓厚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今人古籍、伟人平民等无所不谈。

充分体现了语丝派自由随便、无所顾忌的创作态度以及作

者本人的广见博识。

2、恬淡从容,真率亲切。

写法随便,不矫揉造作,笔调自然流畅,舒徐自在。

如《乌篷船》以致友人书的形式,介绍故乡的风物,态度亲切随便,在不知不觉中洋溢着乡情和野趣,在潜隐中透露出深厚真挚的故土之恋。

3、简素质朴,庄谐并出。

含蓄耐读的“简单味”,有一种寓庄于谐、寓谐于庄。

4、平和冲淡的艺术风格。

03、怎么理解鲁迅杂文的写作特点?

答:

1、鲁迅的杂文具有高度的说服力,长篇的论证严密,短篇的一针见血,都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道理说得清楚、充分、深刻。

2、鲁迅杂文擅长分析,他的论辩能制强敌于死命,揭露矛盾的方法也多种多样。

3、鲁迅在运用逻辑思维来揭露事物的矛盾时,经常通过艺术形象来表现。

寥寥几笔,逼真传神。

4、鲁迅经常运用书本或自己创造的故事来构成形象,表达思想。

鲁迅的形象化手法,都表现了贴切、平易、新鲜的特点。

5、鲁迅杂文的感情力量,特别表现在讽刺上。

他认为:

“‘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鲁迅还有一部6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

分杂文,通过“曲笔”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总之,鲁迅的杂文,形式丰富多彩,手法不拘一格,莫不清新独创,给予读者以隽永的艺术享受。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04、简述胡适文学改良思想的基本主张。

答:

随着思想启蒙运动的逐渐深入,在文学领域相应地发动一个改革运动是势所必至的。

胡适1917年1月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文学改良刍议》是最早系统地提出这种改革主张的文章。

他针对旧文学的形式主义、拟古主义毛病,提出改良文学应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避俗字俗语。

他正面主张书面语与口头语接近,要求以白话文学为正宗,取代文言文,并且,他认为只有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并有高远和真挚情感的文学,才是真文学。

胡适的“八事”主张,大多着眼于形式的改良,没有进一步深入到文学内容的革命。

后来,胡适未能对他的文学改良主张作进一步发展和探求,反而在1918年4月发表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明确表示“国语的文字,文学的国语”是他的建设新文学论的唯一宗旨,明显地表现出保守的改良主义倾向。

05、浅谈楚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答:

屈赋的艺术成就对后世有着巨大的影响。

迅说屈原的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楚辞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首先,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

其次,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

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凸现,想象的奇幻,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

使得诗歌显出飘渺迷离、谲怪神奇的美学特征,对李白、李贺等后世诗人有巨大的影响。

再次,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

楚辞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以男女君臣相比况的常见的创作手法。

楚辞中的香草美人意象包结合着屈原的生平遭遇、人格精神和情感经历,从而更富有现实感,也更加充实,得到后世文人的认同,并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

如蒲松龄自云:

“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

”显然是受到了楚辞香草美人传统的影响。

三、诗歌鉴赏

花落

彩云红雨暗长门,翡翠枝余萼绿痕。

桃李东风蝴蝶梦,关山明月杜鹃魂。

玉阑烟冷空千树,金谷香销漫一尊。

狼籍满庭君莫扫,且留春色到黄昏。

简析:

诗人描写春天落花时节,那绿如“翡翠”

的花树枝头而今只剩下一片空萼的情景,这景象中再也找不到如火、似锦的繁花了。

“余”字包含着作者的轻轻叹惋之情,仿佛萦绕在绿枝空萼之间。

作者在惜花留春之际,涌出了浓浓的思念故乡的情感,呼唤出了缤纷的落花不要消逝,给诗人那落寞的心以慰藉的心声。

后两句意象空旷,境界悠远,意蕴凄婉动人。

颔联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眷恋和思归之情。

颈联呼应首联描写落花之景。

上句写的是实景:

那曾经为千里莺啼、繁花照眼的春色所辉映的楼台玉栏,现在该已花空千树,只留下冷烟般凝止的孤清一碧;下句写的是虚境:

即使在今令西晋石崇引为自豪的洛阳“金谷园”,现在大概也客散人去,唯有虚筵席空樽,陪伴着消殒的群芳了罢?

诗人从眼前实景,转向思致绵邈的虚境,在极为广大的空间转换中,展出了一个花歇春去的寥落世界,抒发了内心黯淡的寂寞

之情。

四、论述题

01、试论《西厢记》中崔莺莺与《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的异同。

答:

(一)崔杜形象的相同点

1、出身教育。

崔莺莺和杜丽娘一个是相府的小姐,一个是南安太守的女儿,同样高贵的家庭出身,同样的美丽多情,同样有着高深的文艺修养,崔莺莺能诗善文,杜丽娘擅长丹青,但一个受到“治家严肃”的崔老夫人按照封建道德标准的严格管束,一个受到按照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严格训练出来的官僚父亲的严格管制,以致她们平时连闺房门都不能出,杜丽娘甚至在官衙里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没有到过。

她们就是这样生活在有着森严的封建礼教的特殊家庭环境里。

2、反抗性格。

《西厢记》在杂剧的第一本“月下联吟”这一场,崔莺莺就向张生吟出了“兰闺深寂寞,无计度芳春。

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的诗,表达了自己对眼前礼教拘系下空虚孤寂生活的不满,且敢于把这种不满传达给隔壁那一位素昧平生的秀才,这是相当大胆的。

何况她当时热孝在身,又在佛门净地,充分体现了莺莺相当大胆的叛逆性格。

当老夫人苛求张生“挣揣一个状元回来”时,崔莺莺却把爱情看得.

高于一切,认为“只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坐两下里”不如“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牡丹亭》中杜丽娘梦中与柳梦梅的结合是她美好的思想感情的热烈迸发,也是她冲破封建道德的束缚、追求生活、追求解放、把心头的压抑和不满变为叛逆行动的表现。

她因情而病,因病而死,在阴间里找到了自己的“梦中情人”后才得以还魂复生,还魂后的杜丽娘叛逆性格继续发展,她当面据理反驳父亲,并最终争得了皇帝的认可。

这样两个敢于违抗父母之命,无视封建礼教和道德观念的典型女性形象便跃然纸上。

3、大团圆结局。

《西厢记》和《牡丹亭》的女主人公都以“大团圆”的喜剧收尾,张生《荣归》,“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柳梦梅得中状元,皇帝传旨,杜宝认可女儿的婚事,合家终得团圆。

这种“才子佳人”大团圆的模式反映了人们追求婚姻自由和向往爱情幸福的美好愿望,也反映了古代文学作品奖善惩恶的教化功能。

(二)崔杜形象的差异

《西厢记》崔莺莺是一个严格的现实主义艺术形象。

一方面她对于男女自由恋爱有一种本能的渴望,希望有人爱自己,自己也去爱别人,就其内心而言,

她对张生的爱是很主动、大胆的,敢于突破禁区。

另一方面,作为相国家的小姐,在“小梅香服侍得勤,老夫人拘系得紧”的情况下,她又时时顾及自己的身份,有时显得心口不一、言行不一、优柔寡断,需要红娘从旁助一臂之力。

因此,她有着“乖性儿”和“假意儿”。

《牡丹亭》杜丽娘是一个浪漫主义的艺术形象。

一个敢于大胆追求爱情及幸福婚姻的勇敢女性,为了爱情“生可以死,死可以生”,充满了强烈的反叛精神。

不仅如此,复生以后的杜丽娘还一鼓作气,让自己的非法叛逆婚姻得到家长和社会的承认,应该说她性格中的反叛性更强。

02、《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形象与以往小说中的才子形象有什么不同的特色?

答:

1、贾宝玉摒弃功名利禄。

儒家文化观念下的理想男人应该是: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贾宝玉是被其所属家庭寄予厚望的一个人物,贾政等人对宝玉的期望,自然是“深精举业”,平步青云,光宗耀祖。

然而,贾宝玉一生鄙弃功名利禄,最恨所谓“仕途经济”。

这种“不思进取”,是与传统社会性别角色对男与功名相对的,在贾宝玉那里,人的要求背道而驰的。

是“风月诗酒”,他沉浸其中而自得其乐。

2、贾宝玉轻视封建纲常和秩序。

曹雪芹对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处处流露出对传统的男性社会性别角色的颠覆。

毫不夸张地说,曹雪芹是具有初步两性平权意识与男人解放思想的作家,虽然,受其时代的局限,他可能根本不知道性别角色是怎么回事。

但在曹雪芹塑造的贾宝玉这一人物身上,凝聚了男人解放思想所信奉的诸多理念,这一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形象,同时又是传统社会性别角色的叛逆者。

让我们试以男人解放的视角,重视审视一下宝玉的形象。

3、贾宝玉百般体贴女儿。

贾宝玉颠覆了“男人远离女性”的性别角色要求。

在传统社会性别角色的规范中,男孩子从小便被教育他们是不同于女孩子的,他们应该与女性保持距离。

一个“成熟”的男人如果整天和女性混在一起,会被认为“没出息”,沉湎于儿女情长。

贾宝玉毫不理睬这一切,他整日与女孩儿厮混,这实际上是他生活的最主要内容。

用史湘云的话说,便是:

“你成年家只在我们群里”。

而袭人也在三十四回中说:

“他偏又好在我们队里闹”。

贾母因此说:

“想必原是个丫头错投了胎不成。

4、贾宝玉追求自由和自主婚姻。

贾宝玉反对以往封建家族的包办婚姻,自主追求自己的恋爱。

虽然最.

后失败了,但是美丽的爱情故事依旧在人们心中流传。

贾宝玉与林黛玉婚姻的失败不仅是他们个人的失败,更深刻的反映出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

5、执着“意淫”。

贾宝玉与很多女子都有暧昧关系,当然他心里挚爱是林妹妹,那是另话。

6、贾宝玉挑战了“男人阳刚”的角色定位。

中国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对男女差异有着明确的规定,男人的“阳刚”对应女人的“阴柔”。

为了塑造这一不同的性别形象,男性和女性在幼年的游戏内容上便有区别,而贾宝玉却要打破这区别。

第六十二回,香菱等人斗草,“可巧宝玉见他们斗草,也寻了些花草来凑戏”。

这种女孩儿们的游戏,荣宁二府中,恐怕也只有宝玉这一个男性会热衷参与。

爱美一向是女人的专利,男人爱美会被看作“女孩儿气”,受到轻蔑。

但贾宝玉却喜欢戴精美的绣袋,穿漂亮的衣服。

且看第三回中贾宝玉第一次出场的外貌描写: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

”活脱脱一个阴柔的样版。

至于喜欢吃女孩子的胭脂,更是将这份阴柔演绎到了极至。

7、宝玉反叛了男性友谊的“君子之交”。

在传统社会性别角色下,男人间深刻的友谊受到抑制。

儒家文.

化讲究“君子之交淡如水”。

以男人解放理念来考察,这种对男性间亲密情谊的回避根源在于男人的阳刚形象,男人被认为应该是坚强无比的,是可以独自承担一切重轭的。

而温情脉脉、甜甜蜜蜜、亲密无间的交往,会使男人显得太“多情”,有损男人的“硬汉”形象,因此像女性之间那样的亲昵友情在男人世界是被禁止的。

此外,男人间的距离还导源于“同性恋恐惧症”,即担心男性间交往过密会被别人认为是同性恋伴侣。

而贾宝玉从来便没有想要扮演“硬汉”,他对这一男性理想形象进行了颠覆,同时也颠覆了同性恋恐惧。

五、写作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築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

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後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後喻。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後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请对这段话的理解为中心,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不能空发议论。

要引经据典,字15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