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大学语文”——前赤壁赋Word下载.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98618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大学语文”——前赤壁赋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自考“大学语文”——前赤壁赋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自考“大学语文”——前赤壁赋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自考“大学语文”——前赤壁赋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自考“大学语文”——前赤壁赋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大学语文”——前赤壁赋Word下载.docx

《自考“大学语文”——前赤壁赋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大学语文”——前赤壁赋Word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考“大学语文”——前赤壁赋Word下载.docx

听任苇叶似的小船自由漂流,浮动在那旷远迷茫无边的江面上。

江面广大啊,(小船)像在天空中乘风遨游,不知道停留到什么地方;

飘飘然,像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神仙登上仙境。

于是喝酒喝得十分高兴,敲击着船边唱起歌来。

唱道:

“桂树做的棹啊木兰树做的桨,拍击着映照着月色的清澈透明的江水啊,在月光随波浮动的江面上逆流而上。

我的心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内心所思慕的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

”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人,按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伴奏着。

箫声呜呜作响,像含怨,像倾慕,像抽泣,像低诉;

余音悠长不绝,像细长的丝缕连绵不断。

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哭泣。

我有些忧愁,整理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为什么它(箫声)如此(哀怨)呢?

”客人说:

“‘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乌鸦向南飞行’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句吗?

向西望到夏口,向东望到武昌,山水相互盘绕,(草木)一片茂盛苍翠,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当初他占领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边斟酒,横持着长矛作诗,原本是一代英雄,如今在哪里呢?

何况我和你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捕鱼打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交友,驾着一只如叶的小船,举着用匏作的酒器来相互劝酒。

像蜉蝣一样寄生于天地之间,像大粮仓里的一粒米那样渺小。

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

(想要)偕同神仙遨游(各地),怀抱明月长存始终。

知道(这些)不可能迅速得到,(只能)把洞箫的余音寄托给悲凉的秋风。

我说:

“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

流逝的像这(江水),而(实际上)并不曾流走;

时圆时缺的像那(月亮),而终于没有消减、增长。

大凡从事物变化的一面来观察,那么天地万物竟不能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

从事物不变化的一面来观察,那么万物和我们都没有穷尽,又羡慕什么呢?

况且天地之间,万物各自有归属,如果不是我应该拥有的东西,即使一根毫毛也不能拿取。

只有江山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的便成为声音,眼睛看到的便成为色彩;

取得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

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共同享用的。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饮酒。

菜肴和果品已经吃完,杯子和盘子纵横杂乱。

(我和客人)在船上互相交错地枕靠着躺在一起,不知道东方已经天色发白。

二、中心思想:

文章以作者感情的变化为贯串全文的内在线索,先写因泛舟江上而生遗世独立之乐,再写听到箫声呜咽而兴人生无常之悲,最后经过相互辩驳,认识归于一致,终于“喜而笑”,精神得到了解脱。

这“乐——悲——乐”的感情变化,是古人很讲究的一种极具结构美的圆形结构,表现了作者力求排遣政治失意带来的苦闷,适意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三、写作特点:

1、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2、写景、抒情、说理三者融合统一;

3、继承并发展了赋体的传统表现手法——“主客对话,抑客伸主”;

4、具有豪放豁达的气派;

5、语言上,骈散交错,用韵富于变化,平易自然。

四、思考简析:

1、指出文中描写江水、明月、清风的地方,说明这些景物描写在文章的抒情、议论方面有什么作用?

作者在文章一开始就极力描绘江水、明月、清风。

从形状、声音、色彩、气势、人的感受等方面写出了赤壁之辽阔,景物之美,心情之舒畅,为后面的抒情、说理垫定了基础。

(1)描写清风的句子: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惟江上之清风……耳得之而为声”

(2)描写江水的句子: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3)描写明月的句子: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山间之明月……目遇之而成色”

借江水、明月、清风等自然景物为抒情、说理的依托,先由江水、明月、清风之赤壁,引出曹操的诗、曹操其人,以景物之辽阔、历史之渺远,哀个人之渺小、叹人生之短暂,宣泄心中的苦闷,来抒发遗世独立的旷达之情,后又阐明事物具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哲理,宣泄适意自然的审美化人生哲学,极富理趣之美。

这样,景、情、理就非常自然地融合统一,使文章具有了意境之美、理趣之美。

2、作品是如何描绘萧声的?

文中关于洞箫声的描写,“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也颇见艺术功力,这里用了比喻、比拟、对偶、夸张修辞手法。

作者从三个角度展开的:

(1)“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是运用了比拟修辞,写出了萧声的音调之哀怨,呜咽悲凉;

(2)“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是运用打通视觉与听觉的通感比喻,以“细丝”喻“余音”,写出了萧声的写细长余音、悠远韵味,化抽象为具体;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是运用了对偶、夸张修辞,写出了萧声荡人心魂的动人艺术照效果。

这精彩的描写,通过听觉、感觉,调动想象,渲染了萧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另外萧声的描写中灌注着悲的情感基调,将作者因政治失意带来的苦闷化为具体、生动的意象,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宣泄,非常感人。

再者与下文的关系:

因悲而探究原因,又为引发下文关于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的哀叹做了很好的铺垫,连接非常自然、紧密。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这段文字体现出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的消极人生态度。

作者要提出这种人生态度的原因是:

宣泄失意后的悲观情绪,并为后文倡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预设靶的。

(2)其中“一叶”比喻“扁舟”之小;

“蜉蝣于天地”和“渺沧海之一粟”比喻生命之短暂和人生之渺小。

(3)上下联构成对比关系的对偶句是: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4)自身含对比的句子是: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5)体现苏轼失意时情绪消极一面的句子有: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4、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作者这段议论是消解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的悲观情绪,倡导遵循自然常道、乐观旷达的积极人生态度。

(2)概括本段两个层次的大意:

第一层,阐发“变”与“不变”的相对性道理,消解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的悲观情绪。

第二层,阐发物各有主、不可贪得的道理,倡导在大自然的常道和“无尽藏”中乐观自适的人生态度。

(3)这里体现的是积极人生态度的原因:

①仕途失意,不消极悲观而能旷达处之;

②相对性是自然常规,物各有主,不可贪得是人生常道,在常规、常道中自适不是消极;

③在“变”中见出“不变”,而“短暂”中见出“永恒”,在大自然中攫取人生的无尽宝藏,这都是身处逆境时的积极进取精神。

(4)这里关于“水”和“月”的举证既是例证又是喻证:

①从万物都处于变与不变的相对之中的普遍道理来看,“水”与“月”的举证只是两个例子,故应视为例证;

②从自然之理来阐明人生态度的角度看,此举证只是两个比喻,故又应视为喻证。

(5)作者是怎样化抽象为具体的?

自然常规、人生常道都是抽象道理,无论用例证还是喻证来阐发,都是通过个别见出一般,都能够化抽象为具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