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全系统培训教案设计样式.docx
《煤矿安全系统培训教案设计样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安全系统培训教案设计样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煤矿安全系统培训教案设计样式
课程名称
煤矿开采基础知识
学时
3
任课教师
徐海芸
援课对像
全员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矿井开拓、井下、地面生产系统;
2.熟悉煤矿地质基本知识;
3.掌握煤矿采掘基本知识;
4.掌握矿井通风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
1.地质构造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影响;
2.爆破技术;
3.巷道施工方法;
4.综采放顶煤采煤工艺;
5.矿井通风系统。
教学难点
1.地质构造的现场判断与分析;
2.矿山压力显现与现场管理;
3.采区通风系统与安全生产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矿井开拓与生产系统
一.矿井开拓方式
1.立井开拓
立井开拓是指利用垂直巷道由地面进入地下,并通过一系列巷道通达煤层的开拓方式。
当煤层埋藏较深,表土层厚,瓦斯、水文情况复杂等情况下广泛应用的一种开拓方式。
2.斜井开拓
斜井开拓是指利用倾斜巷道由地面进入地下,并通过一系列巷道通达煤层的一种开拓方式。
根据井筒位置和开拓巷道布置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片盘斜井和斜井分区式开拓。
当煤炭储量较少时可采用片盘斜井开拓;斜井分区式开拓又分单水平分区式开拓和多水平分区式开拓。
3.平硐开拓
平硐开拓是指利用水平巷道从地面进入地下并通过一系列巷道通达煤层的开拓方式。
采用平硐开拓时,一般以一条主平硐担负运煤、出矸、进风、排水、设置管路和行人等任务,在井田上部回风水平开掘回风平硐或回风井。
当煤层赋存位置在较高的山岭、丘陵、沟谷中时可采用平硐开拓。
4.综合开拓
综合开拓是指借助于两种或两种以上井筒形式从地面进入地下,并通过一系列巷道通达煤层的开拓方式。
如立井+斜井、平硐+斜井、立井+平硐以及立井+斜井+平硐等开拓方式。
如果只采用单一的井硐形式开拓井田,可能遇到技术上的困难或在经济上不合理,因此要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井硐开拓井田。
二.矿井生产系统
(一)井下生产系统
煤矿井下生产系统主要有采煤系统、掘进系统、运煤系统、通风系统、运料排矸系统、排水系统、动力供应系统等。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这些系统担负提升、运输、通风、排水、人员安全进出、材料设备上下井、矸石出运、供电、供气、供水等任务,生产系统的畅通和安全是矿井安全生产的前提和保证。
1.采煤系统
煤矿生产的中心环节是利用各种采煤方法进行采煤作业。
采煤系统包括合理的巷道布置和适宜的采煤工艺(包括破煤、装煤、运煤、支护、采空区处理等)。
2.掘进系统
掘进系统就是按照井田开采规划的总体部署和采煤设计要求,开掘各种类型的巷道,合理而有序地开采煤炭资源的准备系统。
采掘衔接是矿井生产均衡的重要保证,掘进作业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3.运煤系统:
将井下煤炭运输提升到地面的设备设施及井巷布置统称为运煤系统。
担负煤炭运输和提升的重要任务。
4.通风系统:
新鲜空气由进风井进入矿井后,经过井下各用风场所,然后从回风井排出矿井,风流所经过的整个路线及其配套的通风设施称为矿井通风系统。
矿井通风系统是煤矿井下生产中重要的系统之一,它负责向煤矿井下提供新鲜适宜的空气,并营造一个舒适的气候环境。
5.运料排矸系统:
担负井下需要材料、设备和矸石的运输、运送井下人员的系统称为运料排矸系统,又称为辅助运输系统。
6.排水系统:
抽排矿井地下水的系统称为排水系统。
它的作用就是将矿井水不断抽排到地面,防止矿井被淹没,保证人身安全和正常生产。
矿井排水系统包括泵房、水仓、水泵、管路等设施。
采掘工作面涌水,由区段运输平巷、采区上山排到采区下部车场,经运输大巷、石门等巷道的排水沟,自流到井底车场水仓,由中央水泵房排到地面。
7.动力供应系统:
供电和供应压气的系统统称为动力供应系统。
供电系统主要是为井下机械设备提供动力。
常用的煤矿供电系统是:
地面变电所→井下中央变电所→采区变电所→(移动式变电站)→工作面配电点。
煤矿井下除以上主要生产系统外,还有一些辅助系统,如煤矿安全避险系统、灌浆系统、瓦斯抽排系统、通信系统等,都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技术、设施设备保障。
(二)工业广场及地面生产系统
工业广场是布置地面生产系统、建筑物、构筑物和井筒位置的场所。
工业广场建筑物最主要的是主井、副井,其他工业建筑的位置取决于主、副井的位置;在工业广场内,有办公楼、修配厂、绞车房、矿灯房、变电站、电车房、材料库、电工房、油库、煤仓、金属支架厂等工业建筑和设施;有食堂、宿舍、招待所、医院等民用建筑和生活设施;还有各种管线、轨道等。
工业广场中还包括地面煤炭深加工系统(原煤的筛分、破碎、拣选、地面储装运)、地面排矸系统和地面管线系统等。
第二节煤矿地质基本知识
一.煤层的形成与赋存特征
1.煤层的形成
在成煤的古地质年代,大量的植物死亡后,堆积在停滞水体中的植物遗体经泥炭化作用,转变成泥炭或腐泥;泥炭或腐泥被埋藏后,由于盆地基底下降而沉埋至地下深部,经成岩作用而转变成褐煤;温度和压力逐渐增高,再经变质作用后转变成烟煤至无烟煤。
2.煤层的形态与结构
煤在地下通常是呈层状埋藏的,煤层在空间的展布特征,称为煤层形态。
根据煤层在空间的连续情况,可分为层状、似层状、不规则状、马尾状等煤层形态。
煤层结构是指煤层中夹矸的数量和分布特征。
按是否含有夹矸层,常将煤层分为以下2种:
(1)简单结构煤层,是指不含夹矸的煤层。
(2)复杂结构煤层,是指含有夹矸的煤层。
3.煤层的顶板与底板
(1)顶板。
正常层序的含煤地层中覆盖在煤层上面的岩层称为顶板。
根据岩层相对于煤层的位置和垮落性能、强度等特征的不同,顶板可分为伪顶、直接顶和基本顶3种。
在采煤过程中,直接顶是顶板管理的重要部位。
伪顶是指位于煤层之上,随采随落的极不稳定岩层。
其厚度一般在0.5m以下,多由页岩、碳质页岩组成,不易支护。
直接顶是指位于煤层或伪顶之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移架或回柱后能自行垮落的岩层。
其厚度一般为1~2m,多由页岩、泥岩、粉砂岩及少量的石灰岩组成。
基本顶是指位于直接顶或煤层之上,通常厚度及岩石强度较大且难以垮落的岩层。
基本顶一般只发生缓慢下沉,在采空区上方悬露一段时间,达到相当面积之后才垮落一次,其岩性多为砂岩、砾岩和石灰岩等坚硬岩石。
(2)底板。
正常层序的含煤地层中赋存于煤层之下的岩层称为底板。
底板可分为直接底和基本底(又称老底)2种。
直接底是指位于煤层之下硬度较低的岩层,厚度一般几十厘米至几米左右,通常为泥岩、页岩或黏土岩。
基本底是指位于直接底或煤层之下较硬岩层,通常为厚层砂岩、石灰岩等。
4.煤层的厚度
煤层厚度是指煤层顶、底板之间的垂直距离。
根据矿井开采的技术特点,煤层厚度可大致分为以下3类:
(1)薄煤层,是指厚度为1.3m以下的煤层。
(2)中厚煤层,是指厚度为1.3~3.5m的煤层。
(3)厚煤层,是指厚度为3.5m以上的煤层。
在实际工作中,习惯上把厚度大于8m的煤层称为特厚煤层。
在复杂结构的煤层中,煤层厚度可分为总厚度和有益厚度。
总厚度是指包括夹矸在内的全厚度;有益厚度是指除去夹矸的纯煤厚度。
5.煤(岩)层的产状
煤层产状是指煤层在空间的位置及特征。
煤层产状要素有走向、倾向和倾角。
(1)走向。
煤层走向线是指煤层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线。
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称为走向。
走向代表煤层在水平面中的延伸方向。
(2)倾向。
煤层层面上与走向垂直的线称为倾斜线。
倾斜线由高向低在水平面投影所指的方向称为倾向。
(3)倾角。
煤层层面与水平面所夹的最大锐角称为倾角。
根据矿井开采技术的特点,煤层按倾角大致可分为4类:
①近水平煤层,是指倾角为8°以下的煤层。
②缓倾斜煤层,是指倾角为8°~25°的煤层。
③倾斜煤层,是指倾角为25°~45°的煤层。
④急倾斜煤层,是指倾角为45°以上的煤层。
二.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指煤岩体在地壳运动作用下发生变化留下的形态或迹象。
矿井地质构造包括井田范围内的褶皱、断层、节理和层间滑动等。
矿井地质构造是影响煤矿生产和安全最重要的地质条件,也是岩体失稳的重要地质因素。
(一)常见的构造形态
1.褶皱构造
岩层或煤层在地应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系列连续的弯曲形态称为褶皱构造。
每一个单独的弯曲称为褶曲。
岩层向上凸起,并且核部是老地层、两侧为新地层者称为背斜;岩层向下凹陷,并且核部是新地层、两侧为老地层者称为向斜。
2.断裂构造
煤(岩)层受力后发生断裂,出现断裂面,失去了连续完整性的构造形态称为断裂。
断裂面两侧煤(岩)层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称为裂隙或节理;断裂面两侧煤(岩)层产生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称为断层。
为了描述断层的性质及其在空间的位置和形态,可用断层要素来表示。
断层要素包括断层面、断层线、上盘、下盘和断距等。
根据断层上、下盘相对运动的方向,断层可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推断层。
(1)正断层,是指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
(2)逆断层,是指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
(3)平推断层,是指两盘沿断层面作水平方向相对位移的断层。
3.冲蚀、陷落柱和岩浆侵入
(1)冲蚀,是指成煤后水流侵蚀了煤层、顶板甚至底板,而过后又被砂石充填的现象,又称冲刷带。
有的还在煤层内形成包裹体。
(2)陷落柱,是指煤系地层下部可溶性岩石在地下水溶蚀和重力作用下产生的坍塌现象。
由于坍塌呈圆形或不甚规则的椭圆形柱状体,所以称为“陷落柱”。
陷落柱内有大小不等的煤块、岩块和其他杂质胶结在一起,不坚硬,有的有积水、瓦斯等。
在水文地质复杂的矿井中,陷落柱常是地下水的良好通道。
陷落柱顶板难于管理。
(3)岩浆侵入体。
含煤区域内的岩浆活动,无论是侵入、穿插或接触煤层,均可导致煤层的破坏和煤的变质,有的岩浆岩体还直接破坏煤层顶底板,使顶底板失去均一性。
岩浆侵入体的存在,是影响煤矿正常生产和安全的地质因素之一。
(二)地质构造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影响
1.褶皱的影响
大型背、向斜轴部附近顶板压力常有增大现象,必须加强支护,否则容易发生冒顶事故,给顶板管理带来困难。
有瓦斯突出倾向的矿井,向斜附近往往是瓦斯突出易发区域。
2.断层的影响
(1)断层带岩石破碎,裂隙发育,易冒落,顶板管理困难。
(2)较大的断层破碎带充满水后,可形成一个较大的储水构造;同时,断层破碎带还可以沟通若干个含水层,形成导水构造。
当施工至这类含水构造时,容易造成水灾。
(3)断层破碎带透气性能较好,在高瓦斯矿井中,瓦斯极易在此积聚,可能会造成瓦斯突出,给安全生产带来威胁。
断层的开放性、封闭性对附近瓦斯涌出形式有较大影响。
(4)断层破坏了煤层的连续性,给采区划分、工作面布置带来难度。
较大断层可形成较宽的无煤带,既损失宝贵的煤炭资源,又使采煤工艺复杂化,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第三节煤矿采掘基本知识
一.矿井爆破
(一)爆破器材
1.炸药
炸药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生快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热量、生成大量气体产物,显示爆炸效应的化合物或混合物。
炸药爆炸后,在岩体内产生瞬时高压冲击波,冲击波从爆源向岩体内传播,并对周围煤岩体发生作用,把煤炭或岩石破碎下来。
矿用炸药分为煤矿许用炸药和非煤矿许用炸药,准许在地下有瓦斯和煤尘爆炸危险的工作面使用的安全炸药称为煤矿许用炸药。
煤矿井下的所有爆破作业工作面,必须使用煤矿许用炸药。
2.雷管
雷管是一种装有起爆药的小管,用来起爆炸药的专用材料。
雷管按起爆方式分为火雷管和电雷管两种,电雷管由电能来起爆。
电雷管又分为瞬发雷管、秒延期雷管和毫秒延期雷管。
煤矿井下广泛使用毫秒延期电雷管。
3.发爆器
发爆器是用来供给电爆网路的电雷管起爆电能的仪器。
《煤矿安全规程》规定,井下爆破必须使用发爆器。
(二)爆破技术
1.掘进工作面爆破
(1)炮眼分类及布置
掘进工作面的炮眼,按其所起作用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类:
①掏槽眼(又名掏心眼)。
掏槽眼的作用是首先将工作面上某部分岩石破碎下来,为工作面形成第二个自由面,为其他炮眼的爆破创造有利条件。
掏槽眼应比其他炮眼深15~20厘米,叫做超深。
超深的作用是使其他炮眼利用率提高。
掏槽眼又分斜眼掏槽法、直眼掏槽法、混合式掏槽法。
②辅助眼。
辅助眼又称崩落眼,其作用是大量崩落岩石和进一步扩大掏槽的炮眼。
辅助眼要均匀布置在掏槽眼与周边眼之间,其眼距一般为500~700㎜。
③周边眼。
周边眼是爆落巷道周边岩石,最后形成巷道断面设计轮廓的炮眼。
有顶眼、帮眼、底眼和水沟眼。
(2)主要爆破参数
巷道掘进的爆破参数主要包括炮眼直径、炮眼深度、炮眼数目、单位炸药消耗量的具体规定。
巷道掘进爆破作业要按照《煤矿安全规程》及爆破参数执行。
2.回采工作面爆破
(1)炮眼种类及布置
炮眼布置方式
单排眼:
用于薄煤层、煤质较软及节理发育的煤层。
双排眼:
包括对眼、三花眼。
一般用于采高较小的中厚煤层及煤质中硬的工作面。
三排眼:
即五花眼。
用于煤层坚硬和采高较大的中厚煤层工作面。
(2)主要爆破参数
炮采工作面的爆破参数主要包括炮眼布置、间距、炮眼深度、炮眼数目、单位炸药消耗量的具体规定。
炮采工作面爆破作业要按照《煤矿安全规程》及爆破参数执行。
二.巷道施工
巷道施工方法包括钻眼爆破法和机械化掘进法。
其主要工序有破岩、装岩、运岩和支护等。
(一)破岩
1.钻眼爆破法
钻爆破岩法是指利用电钻或风钻进行打眼、装药爆破的方法。
为了提高打眼的速度可以使用专门的钻眼机械打眼。
钻爆破岩法推广光面爆破。
光面爆破(简称光爆)是指在钻眼爆破过程中,通过采取一定措施,使爆破后的巷道断面形状、尺寸基本符合设计要求,并尽量使巷道轮廓以外的围岩不受破坏的一种破岩方法。
光面爆破是一种合理利用炸药能量的控制爆破技术,爆破后岩壁无明显的爆震龟裂,保护了围岩的整体性,提高了围岩的稳定性与自承能力。
2.机械化破岩法
机械化破岩是指利用综掘机对煤岩体进行切割和破碎的方法。
具有掘进速度快、效率高、巷道成形好、施工质量好等优点,在煤巷掘进中得到广泛应用。
采用综合机械化掘进机可与自卸车、梭车、皮带运输机等配套,实现掘进、运输连续作业,实现全自动凿岩机一次成巷施工。
(二)装岩与运岩
装运岩煤有人工装运和机械装运2种方法。
常用的装岩机有耙斗式、铲斗式、蟹爪式装岩机等设备。
运输普遍采用矿车,用人或电机车调车。
掘进煤巷时可以直接用刮板输送机或带式输送机运煤,综掘设备本身连接有装煤运煤设施。
(三)巷道支护
维持巷道的有效断面,保持巷道安全使用空间的工作称为巷道支护,其目的是阻止围岩变形和垮落,防止顶板事故发生。
巷道支护材料有水泥、石料、混凝土、木材和金属材料(如轻便钢轨、矿用工字钢、特殊工字钢、矿用特殊型钢等)。
支护的形式有架棚支护(金属拱形支护、木支护)、锚杆支护、锚喷支护、砌碹支护等。
其中,锚喷支护和砌碹支护属于巷道永久支护,其服务年限较长。
1.架棚支护
架棚支护按棚式支架的材料构成,可分为木支架、金属支架和钢筋混凝土支架3种;按巷道断面形状可分为梯形支架和拱形支架;按支架结构可分为刚性支架和可缩性支架。
2.砌碹支护
砌碹支护的主要形式是直墙拱顶式,是一种被动支护形式,该支护具有坚固、耐久、防火、通风阻力小等优点。
缺点是施工复杂、劳动强度大、成本高和进度慢等。
直墙拱顶支护由拱、墙和基础3部分组成。
3.锚杆支护、喷射混凝土与喷浆支护
锚喷支护。
锚杆支护就是将锚杆预设在围岩中,使岩体得以加固,形成一个完整的支护结构,是一种主动支护形式。
锚杆的种类有钢筋或钢丝绳砂浆锚杆、金属锚杆、木锚杆、树脂锚杆等。
喷射混凝土与喷浆支护:
喷射混凝土是将一定配合比的水泥、砂、石子和速凝剂等混合搅拌均匀,装入喷射机,以压缩空气为动力,使拌合料沿管路吹送至喷头处与水混合,并以较高的速度喷射在岩面上凝结硬化而成的一种支护形式。
锚喷支护是锚杆支护、喷射混凝土支护和锚杆+喷射混凝土联合支护的总称。
三.采煤工艺
在采煤工作面内按照一定顺序完成各项工序及其配合方式,称为采煤工艺。
采煤工艺与回采巷道布置及其在时间上、空间上的相互配合总称为采煤方法。
(一)综采放顶煤采煤工艺
综采放顶煤工艺的主要特点是采用采煤机割煤和放顶煤。
综采放顶煤工艺是在厚煤层中沿煤层底板布置采煤工作面,煤壁采用采煤机割煤,顶煤从支架后部放煤口放煤,用前后2个刮板输送机运煤的采煤工艺。
综采放顶煤与综采工艺基本相似,只是综采放顶煤适用于厚煤层开采,且多一道放煤工序。
放煤是利用矿山压力将工作面顶部煤在工作面推进过后破碎,在支架掩护梁上的放煤窗口放落,并将冒落顶煤通过后部刮板输送机运出。
放顶煤综采机械由采煤机、自移式液压支架及2部刮板输送机所组成。
其中,液压支架与普通支架有所不同,即:
在掩护梁上具有一个液控落煤窗口,在掩护梁下安装第2台刮板输送机。
(二)矿山压力概述
1.矿山压力的基本概念
矿山压力是由于采掘活动的影响,在采掘空间周围岩体上及支护物上所产生的力称为矿山压力。
由于矿山压力的作用将引起围岩及支护物的位移、变形、破坏等一系列的力学现象称为矿压显现。
矿压是矿压显现的原因,矿压显现是矿压作用的结果,矿压存在是绝对的、不可控制的,矿压显现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可以控制的。
影响矿山压力显现的基本因素有岩石力学性质、开采深度、煤层倾角、节理、裂隙、断层与褶曲、挤压与破碎带等;巷道位置、开采程序、支护方法、顶板控制方法、工作面推进速度、采高与直接顶的跨距称为初次垮落步距。
控顶距、上部煤层残留煤柱等开采因素对矿山压力显现也有很大的影响。
2.采煤工作面直接顶的初次垮落和老顶的周期来压
(1)直接顶的初次垮落:
工作面自开切眼向前推进一段距离后(8-25米),假如没有支护,直接顶悬露达到一定距离,在其重力的作用下,就要开始跨落,称为工作面直接顶的初次垮落,《规程》规定:
采煤工作面必须按作业规程的规定及时支护,严禁空顶作业。
直接顶不能任其自然垮落。
当工作面推进距离达到初次垮落距时,要进行初次放顶。
采煤工作面初次放顶时必须制定安全措施,采煤区(队)长要亲临现场进行指挥。
(2)工作面老顶的周期来压:
随着回采工作面的推进,在老顶初次来压以后,裂隙带岩层形成的结构,将始终经历“稳定-失稳-再稳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将呈现周而复始的过程。
由于结构的失稳导致了工作面顶板的来压。
这种来压也将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而呈周期性出现。
因此,由于裂隙带岩层周期性失稳而引起的顶板来压现象称之为工作面顶板的周期来压。
周期来压的主要表现形式是:
顶板下沉速度急剧增加,顶板的下沉量变大;支柱所受的载荷普遍增加;有时还可能引起煤壁片帮、支柱折损、顶板发生台阶下沉等现象。
如果支柱参数选择不合适或者单体支柱稳定性较差,则可能导致局部冒顶、甚至顶板沿工作面切落等事故。
工作面周期来压时的安全措施:
①通过矿压观测,准确判断周期来压的时间和位置,做好预测预报工作。
②做好来压前的支护工作,保证支架的规格质量,保证一定的支护密度和支架稳定性。
③合理缩小控顶距,以利于工作面维护。
④保证直接顶垮落的质量。
采空区冒落的矸石可以减轻老顶的来压强度。
⑤加强正规循环,保持工作面推进速度。
第四节矿井通风基本知识
一.矿井通风概述
(一)矿内空气
矿内空气是矿井井巷内气体的总称。
它包括地面进入井下的新鲜空气和井下的有毒有害气体、浮尘。
矿内空气的主要来源是地面空气,但地面空气进入井下后,化学成分和物理状态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因而矿内空气与地面空气在性质上和成分上均有较大差别。
地面空气进入井下后,由于煤岩中涌出各种气体以及可燃物的氧化,其成分发生变化。
风流在经过采掘面等用风地点之前,气成分变化不大,称为新鲜空气或新风;风流经过采掘工作面等用风地点后,其成分发生较大的变化,称为污浊空气或乏风。
1.矿内空气主要成分
矿内空气与地面空气的成分尽管不同,但其成分仍是以氧气和氮气为主,另外包含少量其它气体。
2.矿内空气中的有毒有害气体
(1)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
一氧化碳毒性很强,吸入人体后会引起中毒、窒息,浓度为0.4%就可使人致命中毒。
一氧化碳的主要来源是:
火灾、爆破工作、瓦斯和煤尘爆炸。
(2)硫化氢:
硫化氢是一种无色、微甜、带有臭鸡蛋味的气体,能燃烧,有强烈的毒性。
对人的眼睛、黏膜及呼吸系统有强烈刺激作用。
浓度为0.05%时,半小时内人失去知觉、痉挛、死亡。
硫化氢的主要来源:
有机物腐烂、硫化矿物水解、老空积水中释放、煤岩中放出。
(3)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具有强硫磺臭味的气体,易溶于水,易积聚在巷道底部。
二氧化硫对人体影响较大,能强烈刺激眼和呼吸器官,使喉咙和支气管发炎,呼吸麻痹,严重时会引起肺水肿。
二氧化硫的主要来源:
含硫矿物氧化、燃烧、在含硫矿体中爆破,以及从含硫矿层中涌出。
(4)二氧化氮:
二氧化氮是一种红褐色气体,极易溶于水,它与水结合形成硝酸,对眼睛、鼻腔呼吸及肺部组织起破坏作用,引起肺水肿,但起初只感觉到呼吸道受刺激、咳嗽,经过6~24小时后才出现中毒征兆。
俗称的炮烟熏人,其实质就是二氧化氮中毒。
二氧化氮的主要来源是井下爆破。
(5)氨气:
氨气是一种无色、具有强烈的刺激臭味的气体,易溶于水,毒性很强。
氨气对人体上呼吸道黏膜有较大刺激作用,引起咳嗽,使人流泪、头晕,严重时可至肺水肿。
氨气主要来源是井下爆破。
(二)矿井气候条件要求
煤矿作业人员在井下工作时,需要一个适宜的气候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风速。
(1)采掘工作面的进风流中,氧气浓度不低于20%,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0.5%。
(2)矿井有害气体的最高允许浓。
瓦斯、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允许浓度按《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执行。
(3)采掘工作面的空气温度不得超过26℃,机电硐室的空气温度不得超过30℃。
采掘工作面的空气温度超过30℃.机电设备硐室的空气温度超过34℃时,必须停止作业。
(4)采煤工作面、掘进中的煤巷和半煤岩巷最低允许风速为0.25m/s,掘进中的岩巷最低允许风速为0.15m/s,最高允许风速均为4m/s。
(三)矿井通风的基本任务
1.供给井下人员呼吸所需要的氧气;
2.稀释和排除井下的各种有害气体和矿尘;
3.调节井下气候条件,创造良好的作业环境;
4.提高矿井的抗灾能力。
二.矿井通风系统
矿井通风系统是指向矿井输送空气的通风方法、通风方式、矿井通风网络、通风构筑物的统称。
1.矿井通风方法
矿井通风方法是指矿井主要通风机对井下供风的工作方法。
《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每一矿井必须采用机械通风。
机械通风就是利用通风机产生的风压,对矿井和井巷进行通风的方法。
矿井主要通风机对井下供风的工作方式可分为抽出式、压入式和抽压混合式3种。
矿井必须安装2套同等能力的主要通风机装置,1套工作另1套作备用,备用通风机必须能在10min内开动。
生产矿井主要通风机必须装有反风设施,并能在10min内改变巷道中的风流方向;当风流方向改变后,主要通风机的供给风量不应小于正常供风量的40%。
2.矿井通风方式
根据进风井与回风井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不同,矿井通风方式可分为中央式、对角式和混合式3类。
(1)中央式通风。
中央式通风是指进风井与回风井大致位于井田走向的中央。
按进、回风井在井田倾斜方向位置的不同又分为中央并列式和中央边界式2种。
(2)对角式通风。
对角式通风是指进风井大致位于井田中央,回风井位于井田浅部走向上方的通风系统。
根据回风井在走向位置的不同又可分为两翼对角式、分区对角式2种。
(3)混合式通风。
混合式通风即中央式与对角式的混合布置,常见的混合式有中央并列与双翼对角混合、中央边界与双翼对角混合及中央并列与中央边界混合等。
3.矿井通风网络
矿井风流按照生产要求在巷道流动时,风流分岔、汇合线路的结构形式称为矿井通风网络。
矿井通风网络有串联通风、并联通风和角联通风三种基本形式。
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