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工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69624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16 大小:46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春工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6页
长春工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6页
长春工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6页
长春工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6页
长春工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6页
长春工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6页
长春工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6页
长春工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6页
长春工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6页
长春工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6页
长春工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6页
长春工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6页
长春工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6页
长春工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6页
长春工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6页
长春工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6页
长春工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6页
长春工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6页
长春工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6页
长春工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春工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docx

《长春工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春工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docx(1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长春工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docx

长春工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2014年10月20日

学校简介

长春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管、文、理、经、法、教育、艺术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吉林省省属重点大学。

学校始建于1952年,前身是为筹建一汽而创建的长春汽车工业学校,1992年被吉林省政府确定为首批三所省属重点高校之一,在2004年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

学校现有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81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4亿元,馆藏图书160余万册。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9807人,其中本科生15435人,研究生2169人。

教职员工1803人,其中专任教师1122人,教授173人、副教授364人,博士生导师23人;有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3人、全国百名优秀留学回国先进个人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6人。

学校设有19个学院,2个教研部,1个工程训练中心;拥有2个省重中之重立项建设学科,8个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及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不含一级覆盖),4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4个本科专业;创建了以国家地方共建工程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吉林省重点实验室等为代表的20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机构。

学校建有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卓越计划”试点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12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门国家级精品课,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部国家级精品教材,10部国家级规划教材;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之一,是教育部批准的举办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35所院

校之一,也是教育部首批审定有条件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之一,先后与2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并与美国奥克兰大学和波特兰州立大学合作举办了本科教育项目。

学校始终坚持“为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和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的办学宗旨,紧紧围绕吉林省各个历史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工业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开展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社会服务,形成了“人才培养面向实际,科学研究讲求实用,社会服务讲求实效”的鲜明办学特色,孕育了一代代师生“艰苦奋斗、严谨求实”的办学精神。

建校六十二年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14万余名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在省内高校中位于前列。

学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并成为全国首批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之一。

学校曾连续两次被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评为“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和“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学校党委荣获“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目前,学校正在积极推进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过渡,为把学校建成国

内一流的地方工业大学而努力奋斗!

1.定位与目标

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方略,坚持弘扬“爱国、敬业、求实、创新”的校训精神,不断优化结构、改革创新,全面实施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强校工程。

学校办学定位准确,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发展规划科学,与国家和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契合。

1.1办学定位一、学校办学方向、办学定位及确定依据

学校始终把科学确定办学定位作为办学的顶层设计,统领学校工作全局,引导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方向。

学校根据国家、吉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总结学校办学历程所形成的办学传统、办学经验、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准确把握学校在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和应发挥的作用,充分考虑学校在国家和地方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布局、地位、区域特点及学校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经全校师生员工和校友的广泛讨论与认真论证,学校逐步形成并日益明确了清晰的办学方向、准确的办学定位,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并有效实施。

(一)办学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两服务”办学宗旨,坚持弘扬“艰苦奋

斗、严谨求实”的办学精神,努力建设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二)办学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吉林振兴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的要求,秉承为吉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的办学宗旨,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方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全面实施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强校工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整体水平,

确保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国家、吉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三)办学定位1.办学类型定位教学研究型大学。

2.办学层次定位

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开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

3.学科结构定位以工为主,工、管、文、理、经、法、教育、艺术等学科相互支撑、协

调发展。

4.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吉林,面向全国,服务国家特别是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工业

建设。

5.发展目标定位努力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地方工业大学。

(1)近期发展目标(2011—2020年):

积极推进学校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的过渡,为建设成为有特色、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2)中长期发展目标(2021—2030年):

建设成为有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3)远期发展目标(2031—2052年):

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实现国内一流地方工业大学的奋斗目标。

(四)办学理念学校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具体体现为:

1.在办学主体方面,提出“两第一、两主体”的理念,强调教职员工教第一,师生员工生第一,学校办学以教师为主体,教学工作以学生为主体,强调队伍建设是学校最根本的建设,培养人才是学校最根本的任务。

2.在办学条件方面,提出“硬件做好、软件做强”的理念,强调“资源

有限、创意无限”,从省情和校情出发,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增强办学软实力。

3.在教育的内外规律上,提出做好“两个接口”的理念,做好教师与学生的接口,优化教与学的关系;做好学校与社会的接口,遵循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关系。

4.在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上,提出“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路”的理念,强调教学与科研的依托互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5.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根据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提出“不可一业不专,不可只专一业”的理念,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因材施教、扬长保底”的理念,构建“合格+特长”人才培养模式。

6.在培养空间上提出“课内外结合,功夫在课外”的理念,强调三个课堂结合,做强第二课堂,激发兴趣、张扬个性、自主学习。

7.在教育环境上,提出“办大学就是要办一个育人氛围”的理念,强调全面深入开展大学文化建设,培育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创造浓厚的育人氛围。

二、办学定位在学校发展规划中的体现在《长春工业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学校对办学类型、学科结

构、发展目标、服务面向的定位都有明确的描述和体现。

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的各分项规划均依据办学定位进行设计和实施。

人才培养分项规划明确提出“牢固树立全员质量意识,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以适应国家、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为导向,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加快探索并积极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教育教学新体系”。

学科建设分项规划明确提出“学科建设以工科为主,积极发展理科,适度发展管理学科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努力培育学科发展新的生长点,促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产生与发展,构造具有特色的学科群,全面提高学科水平,服务国家和吉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

师资队伍建设分项规划明确了师资队伍建设要“建成一支素质优良,数

量充足,职业道德高尚,高水平、高效率,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师资队伍”。

学生工作分项规划明确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心全意为学生成长

成才服务”。

学校坚持把办学定位体现在发展规划和具体的日常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中,保证了办学定位的落实。

1.2培养目标一、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及确定依据

(一)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以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和创业精神

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兼顾培养多样化人才。

(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依据1.根据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我国的教育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

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这是国家施政方针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也是全球化、新型工业化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学校以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着力培养侧重理论应用与技术创新,与工程实际和社会问题紧密相接,能够在社会生产、管理、服务的第一线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根据用人单位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契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学校通过对一汽、吉化、长客、通钢等企

业用人标准进行调研与分析,了解到用人单位普遍看重的是应聘者的能力与素质。

主要包括:

良好的敬业精神与团队意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的计算机与外语应用能力,较强的适应能力,良好的经营管理素质,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强烈的学习愿望与学习能力,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能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校及时地将用人单位的这些要求纳入培养目标之中,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3.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坚持以生为本,坚持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发展服务,在确定人才

培养目标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

学校坚持以全面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来塑造培养应用型人才,充分尊重学生自身在其成长中的主体作用,根据学生的兴趣、差异,结合社会需求和学校资源,实施了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自我成长、自我实现,有效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4.根据学校服务面向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作为吉林省首批三所省属重点高校之一,学校在吉林省老工业基地建设

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在吉林振兴发展和建设“高教强省”的战略中又承担了更重要的任务,为吉林省支柱、优势、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较好适应了“高教强省”提出的“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从建校之初培养汽车工业技术人才的摇篮到目前吉林省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校培养了14万余名适应不同时期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为吉林省培养工科类人才最多的高校,同时也是学科专业设置与吉林省工业建设需求契合最好的高校。

二、专业培养目标、标准及确定依据

(一)专业培养目标学校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和

有关教指委制定的部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等相关规定,参照相关行业、企业标准,依据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坚持德育教育与业务教育相结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一、二、三课堂相结合的“五个结合”人才培养工作思路,以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了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型技术人才两大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博士点覆盖的本科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级“卓越计划”试

点专业,侧重于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培养过程注重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强调优秀本科生具备本专业领域较为深厚的理论知识,重视前沿理论知识、管理知识和专业外语知识教学,着重加强学生学术研究方法和学术问题意识等方面的训练,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技实践与创新活动,从具备将专业理论知识直接运用于工程设计、工作规划和运行的实践能力。

2.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对于其他各专业,侧重于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

培养过程注重学生思维

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强调学生在掌握本专业扎实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要求学生不仅要完成知识的学习,还要训练知识的应用,特别是擅长技术的应用,具备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产品开发、技术应用、现场管理、经营决策、生产服务等工作的人才。

(二)专业标准

学校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在现行的2009版、2014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学时学分、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等主要教学环节的毕业要求作出了明确规定,并作为专业标准认真贯彻执行。

课程结构体系方面,设置了人文社科、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素质教育、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共七大课程平台,各平台既相互联系又逐层递进,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

1.3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一、落实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政策与措施

(一)加强本科教学顶层设计,确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学校各阶段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各届党代会、教代会和每年党政工作要

点都将教学工作与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核心任务;学校领导坚持集体研究决策本科教学发展和改革的重大问题,做好顶层设计,明确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二)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

2011年,学校开展了新一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大学习、大讨论活动,通过学习研讨、专题讲座、交流观摩等活动方式,强化了“办学必以育人为本,育人必以教学为先,教学必以质量为重”的观念,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新思路、新举措。

(三)建立教学激励约束机制,促进教师加大教学投入学校为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师加大教学精力投入,建立了一系列激励

和约束机制。

学校通过开展教学表彰奖励、教学名师和优秀主讲教师评选、人事分配制度及职称评聘改革等工作,促进教师提高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

同时,建立了教学效果一票否决、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等约束机制,确保了教学秩序,规范了教学行为。

(四)完善教学管理体系建设,保障教学管理科学规范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和发展诉求,不断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健全

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实现了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和全面保障;成立质量工程办公室、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中心,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开展院级教学工作评价,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定期开展管理人员培训和支持外出学习;制定和完善了百余份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制度文件,有效规范了教学管理。

(五)建立师资培养培训机制,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水平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坚持开展教师培

养培训工作,制定了《长春工业大学青年教师培养实施办法》,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选派教师作为访问学者到国内外重点高等院校学习,支持教师在职攻读学位;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有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

(六)大力加强优良校风建设,努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学校制定并实施《2010-2012大学文化建设计划》,加强理念文化、视觉

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建设;加强师德建设,提出并践行“爱岗位视同生命,爱学生如同子女”的师德精神;完善《长春工业大学教书育

人工作制度》,持续开展“感动工大”年度人物评选和“每周工大人物风采”展示等活动,推进育人工作有效开展;实施“一十百千万”工程,建设优良学风。

二、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体现与效果

(一)各级领导重视教学工作,教学中心地位不断强化学校党政一把手作为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亲自抓教学质量;教务处领

导高度重视教学管理工作,建立较为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确保各项管理制度的执行力、权威性和严肃性;学院领导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深化教学改革,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打造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推动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二)本科教学经费优先投入,教学基本条件不断改善近三年,学校加大对本科教学的经费支持,本科教学经费投入由9779

万元增至16172万元,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由2429元增至2878元,师资

培训经费由150万元增至315万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到24016万元,保障了本科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

(三)教师教学投入明显增加,学生学习风气显著增强广大一线教师积极参加教学建设与改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勤奋学

习、刻苦钻研,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教育项目。

近三年,参与各级各类教改项目研究与实践教师已达到3000余人次,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创

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学生已达到36000余人次,参与人数逐年增加。

(四)教学管理制度日益完备,教学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学校按照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指导思想,建立了职责明确、层级

清晰、上下贯通的“学校-学院(部、中心)-教研室(实验室)”三级教学组织管理体系;不断修订、充实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现已制定了《长春工业大学教学及管理工作规范》、《长春工业大学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条例》、

《长春工业大学关于维护教学秩序的规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五)职能部门秉承服务宗旨,服务教学质量日益提高学校职能部门一直秉承为学生、为教师、为教学服务的宗旨,通力合作、

协调配合,积极服务教学。

机关党委加强作风建设,努力营建服务教学的氛围;人事部门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激励教师加大教学投入;科研部门通过加强科研管理,促进科研转化教学;教务部门保障教学有序、高效运行,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服务;学生管理部门、宣传部门、群团组织大力开展校风、学风和师德建设。

(六)教学改革持续深入推进,教学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学校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推进教学改革,制定了《长春工业大

学“十二五”人才培养规划》,启动并实施了“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稳步推行学分制管理改革,建立了选课制、绩点学分制,弹性学制、分级教学、优秀学生转专业、双学位制、班导师制等管理模式。

每学年定期集中召开教学研讨会,推进教学改革成果在全校的实践应用,让更多学生受益,并取得了一大批国家级、省级教学建设成果。

三、学校领导对本科教学的重视情况

(一)党政领导集体研究本科教学工作学校历任党政领导始终将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列入党委、行政的重要议事

日程,对教学工作进行整体设计与谋划。

学校党政联席会、校长办公会三年来召开专题研究本科教学工作的会议30余次,重点解决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方面的重大问题。

2012年学校制定并实施了《长春工业大学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工作方案》,主管教学副校长每月要向党政联席会进行一次“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工作进展汇报,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建立并完善了多项重视本科教学的工作机制建立了校领导教学工作接待日制度、教学单位联系点制度、听课制度、

教学工作会议制度等多项工作制度。

三年来,学校党政领导累计听课200余次;每学期学校领导召开座谈会,听取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校领导经常深入教学一线了解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主管教学副校长每学期定期主持召开学期初、期中和期末3次教学工作会议,及时总结和部署教学工作;不定期召开专题教学工作会议,深入研究本科教学。

(三)积极开展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

近三年学校历任11位校领导中有6人承担本科教学任务,共讲授35门次本科课程。

2000年以来,原校长张德江坚持每年为全体新生做“学习与成才”报告,历时14年从未间断,受益学生达5万多人;并开设《大学生学习指导》全校选修课程,受到学生欢迎。

校领导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共主持完成国家级教研课题3项、省部级教研课题8项,公开出版教改专著

2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0余篇;获近三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吉

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

2.师资队伍

学校始终坚持“教职员工教第一”的理念,坚持“三个结合”的队伍建设思路,即外引与内培相结合,岗位培训与学历提高相结合,学术提高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学校多措并举,相关部门密切协作,建设了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和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较好地保障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1数量与结构一、教师队伍的数量与结构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122人,外聘教师268人,折合在校生人数22066人,生师比为17.57:

1。

专任教师队伍平均年龄41.01周岁,45周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1.03%,高级职教师称占47.80%,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86.60%,外校学缘教师达到78.70%。

现有的教师数量与结构能够满足本科教学需求。

如表2.1-1所示。

学校现有专职实验技术人员85人,兼职实验技术人员356人;教学辅

助人员103人,其中高等教育研究人员10人,工程技术人员13人,图书资料人员80人。

教学辅助人员平均年龄42.42周岁,45周岁以下人员占62.14%,高级职称人员占15.53%,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27.18%,外校学缘人员占64.08%,基本满足教学相关需求。

近三年,共聘请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和俄罗斯等国家的教师21名,承担了39门本科课程,教学效果良好。

二、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发展态势学校在“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了师资队伍建设的

目标、措施和办法,确保建立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

表2.1-1学校近三年专任教师结构统计表

指标

项目

2011/2012学年

2012/2013学年

2013/2014学年

数量

(人)

比例(%)

数量

(人)

比例(%)

数量

(人)

比例(%)

 

年龄结构

≤35岁

343

33.5%

341

32.3%

346

30.8%

36-44岁

369

36.0%

381

36.1%

415

37.0%

45-54岁

263

25.7%

281

26.6%

288

25.7%

≥55岁

49

4.8%

53

5.0%

73

6.5%

学历结构

博士

256

25.0%

274

25.9%

336

29.9%

硕士

609

59.5%

628

59.5%

636

56.7%

其它

159

15.5%

154

14.6%

150

13.4%

 

职称结构

教授

125

12.2%

140

13.2%

173

15.4%

副教授

332

32.4%

34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