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某重点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72862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某重点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四川省某重点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四川省某重点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四川省某重点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四川省某重点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四川省某重点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四川省某重点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四川省某重点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四川省某重点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四川省某重点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四川省某重点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四川省某重点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四川省某重点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四川省某重点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四川省某重点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某重点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

《四川省某重点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某重点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某重点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

四川省某重点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Word版含答案

2014-2015学年高一下期第一学月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题共40道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朱子大全》指出:

“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

生民之业,莫重焉。

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小农经济关乎到封建社会的稳定B.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C.农业是封建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D.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征

2.西汉时期,业主开垦荒地而获得土地,并无买卖交易发生,但业主也要模仿土地买卖文契,刻石立碑,说土地是从“东王公”“西王母”“山公”“土公”等杜撰的神话人物手里买来的。

上述现象表明西汉时期

A.尊重业主对土地的所有权B.鼓励土地买卖

C.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确立D.禁止开垦荒地

3.在苏北农村流传的民谣:

“筛麦子,磨面面,外婆来了吃啥饭?

吃燃面,打鸡蛋。

杀公鸡,叫鸣哩。

杀母鸡,下蛋哩。

杀鸭子,鸭子叫的嘎嘎的!

”这首民谣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4.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

A.播种方式的变革B.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5.据估计,宋明清的耕地面积分别为5.6亿亩、8.5亿亩、11~12亿亩。

在明清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

这些土地被称为“边际之地”。

“边际之地”的增加

A.根源于古代人口的持续增长B.导致水土流失经济发展停滞

C.体现了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D.反映农业的科技水平低下

6.中国古代民谣:

“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

有功无赏,有田无耕。

有荒无救,有年无成。

悠悠上天,忘我苍生。

”这首民谣反映中国古代

A.小农经济的依赖性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小农经济的优越性

7.有学者指出:

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

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精耕细作B.男耕女织C.千耦其耘D.集约经营

8.历史学家王家范说: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分布态势,极像哑铃,两头粗壮,中间细长。

“细长”者在这种“分布态势”中应为

A.官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民营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

9.商代号称“青铜时代”,下列哪一项不符合当时有关青铜器的历史情况

A.已广泛用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B.青铜器生产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

C.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D.生产规模相当大

10.下列图片中的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主要目的是满足市场需要的是

A.宋代官窑B.家庭手工业C.明朝机房D.江南制造总局

11.宋代出现了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势。

当时在南方有菜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

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是

A.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B.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动

C.粮食生产的大力增长D.国内外市场的扩大

12.《欧洲瓷器史》第一章提到:

(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

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A.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B.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C.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D.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13.在西方人眼中,两千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茶叶。

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④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B.②④C.①③D.②③④

14.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

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B.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15.据道光《苏州府志》记载,晚明苏州府“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处乡村者十之一二”。

该史料用来研究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①商品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②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增多③市民阶层已经有相当数量④雇佣劳动的出现具备可能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③④D.①②④

16.演绎法是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论证方法。

按此方法,下图中的空缺处应填上

A.商品交易双方的平等性B.生产以满足市场为目的

C.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D.由市场进行资源的调配

17.中国古代的早期形成了“无尖不成商,无度不丈夫”的说法,其意为卖粮食时不仅要将量斗装满,还要额外堆出尖顶;卖布匹时必须量出足够的尺度,只有这样才能称做商人。

但后来这句话演变成了“无奸不成商,无毒不丈夫”。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

①儒家“义利”观念的传播②政府经济政策的价值观导向

③现实经济结构的长期稳定④中国社会道德观的整体滑坡

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

18.《全球通史》的作者认为,中国在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曾经错失了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导致错失第一次重大机遇的政策因素是

A.重农抑商B.闭关锁国C.八股取士D.盐铁官营

19.据资料统计:

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对材料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准确理解是

A.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丧失世界贸易的优势地位B.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不能促进工商业的持续发展

C.新增财富没有促进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D.西方的工业革命没有对中国社会产生革命性影响

20.“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27万人,比2013年再增加28万人,创下历史新高。

”面对空前严峻的就业压力,网友搞笑建议穿越到明代的南京去就业,在那里不可能经历到的现象是

A.到丝绸手工工场当雇佣工人B.到徽商票号当账房伙计

C.做批发棉纱回收棉布的包买商D.创办珐琅彩烧制手工工场

21.《史记•货殖列传》记载: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材料反映了

A.当时官民都从事商业活动B.政府的支持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C.当时已出现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贸易D.其观点有悖于儒家传统的轻利思想

22.对井田制的解读主要有以下观点:

是奴隶制度下的土地国有制;是奴隶制度下的农村公社制;是封建制度下的土地领主制;是封建制度下的家族公社制或农村公社制。

造成上述分歧的客观原因主要是

A.西周土地买卖频繁难以定性B.历史可以凭主观随意分析

C.百家争鸣的需要D.史料证据匮乏与多元史观

23.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指出:

“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馑荐臻(荐臻:

接连到来),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集亡命”。

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海禁”政策的实施B.社会矛盾尖锐消息C.倭寇为患D.土地兼并严重

24.清政府规定:

“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

”该规定从实质上反映出

A.资本主义萌芽危及封建王朝的统治B.纺织业内部出现了不正常的兼并现象

C.清政府严格限制手工工场的生产规模D.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25.“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代之以“朝奉”。

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

徽商不愿被称为“老板”,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徽商的谦虚B.明清政府对商人的歧视和压制

C.徽商已走上了官商结合之路D.徽商的虚伪

26.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棉纺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

材料中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B.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企业

C.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D.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

27.茅盾小说《春蚕》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

但他很想念的陈老爷的话一定不错。

并且他自己也明明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

”对这段描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B.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

C.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D.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28.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

“l8世纪中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西方文明赢得世界是依靠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优势,这在两个强势文明的猛烈撞击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对此解释不正确的是

A.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中华文明的手段比较单一

B.“文明的撞击”是指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

C.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和扩张是近代中华文明压力的来源

D.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给中国既带来了压力也带来了动力

29.下表是民国初年统计的国内若干个地区的农村消费情况统计数据,该数据反映出的主要结论是

A.北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较低B.中东部地区工业化程度较高

C.经济发展受到自然环境影响D.自然经济解体存在不平衡性

30.据史载,上海轮船招商局“闲冗之员,全凭情面,如州县干脯之例,名列局中,身居局外,此等无功食禄,坐耗利源……每岁亦需巨资”;一些总办经常以“办公为名,位置私人,滥行收录”。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近代中国

A.民族资本主义的弊端B.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艰巨性

C.洋务企业的腐败情形D.官营企业中经营管理不善

31.下表节选自张謇的大事年谱,从中可知他

时间

事件

光绪十年(1884)

协助地方办滨海渔团等、引导乡邻种桑养蚕等社会事业。

光绪二十二年(1896)

任安庆经古书院院长。

与两江总督刘坤一筹划大生纱厂。

光绪二十四年(1898)

为翁同龢拟《大学堂办法》。

后任江苏商务局总理。

光绪二十五年(1899)

任学部咨议(教育行政官员)。

光绪二十八年(1902)

议建广生油厂。

筹建通州师范。

光绪三十一年(1905)

创办资生铁冶厂。

任江苏教育会会长。

①秉持了“实业救国”的理念②实践了“教育救国”的理念③得到了封建政权的支持④是洋务派的杰出代表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32.张裕葡萄酒历史悠久。

下表是“百年张裕”在1892—1917年间的部分发展大事。

据此你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1892年

张弼士创立张裕酿酒公司,开创了中国工业化生产葡萄酒之先河

1912年

孙中山到张裕参观,并提赠“品重醴泉”四字

1915年

在北京政府组织下,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张裕的四种酒获金质奖章和最优等奖状

A.在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的背景下创立B.孙中山将其作为实业建设的重点促进其发展

C.北洋政府的鼓励扶植政策使其产品享誉世界D.酿酒业成为这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行业

33.阅读下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状况的结论是

①鸦片战争前中国制造业大大落后于西方②民族工业的兴起缩小了中国与欧洲制造业的差距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曲折地发展④外国列强的侵略与掠夺是中国经济落后的重要根源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34.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里的“柳”是指

A.增强了封建统治的政治力量B.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

C.抵制了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D.引进了大量近代科学技术

35.1931年,国民政府针对性地大幅提高日本进口商品的税率,其中,棉库绸的税率提高800%,毛织品提高200%,纸品提高8%到20%,人造丝、鱼类、烟草和煤的税率也有大幅提高。

实施此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中国民族工业发展B.以经济手段应对民族危机

C.应对世界经济危机冲击D.增加财政收入以全力剿共

36.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规模较大的钢铁、机器、电工器材等厂大多数设在湖南,其余金属矿、煤矿、电厂多选择川、陕等内陆省份。

电工器材厂,从原料和产品运销的角度来看设在武汉为宜,但却将其设在湘潭。

这些举措

A.从经济方面为抗日战争做了准备B.缓解了经济大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C.提高了中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D.打破了我国工业的合理布局

37.1870年清朝大臣崇厚出访法国。

他受邀参观巴黎下水道工程后,觉得曾被无数法国人踩在脚下,这是法国政府的蓄意羞辱。

事实上,法方为了展示城市建设成果,只安排各国皇室的贵宾参观此工程。

同一天还有两位来自巴西的王子也同样进入下水道进行了参观。

对此,今人解读最接近史实的是

A.崇厚没有理解法国政府的用意B.崇厚希望“师夷长技以制夷”

C.崇厚对外情况是无知的D.崇厚自认为受了“胯下之辱,”有失身份

38.观察各国禁止进口的中国农产品和植物种类举例表(1934年5月)。

(据张一凡《1934年之我国农产市场》编制)这一现象侧面反映出

 

A.我国农产品国际市场受欢迎度下降  B.爱用国货运动打击下各国的态度

C.经济危机之下我国农业生存状况    D.西方向我国倾销商品以应对危机

39.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他说的“没有前途”主要是因为中国民族工业

A.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B.地区分布呈东密西疏C.生产技术水平低D.产业结构不合理

40.我国近代某个工厂刚刚创办时“正厂初办,下走无状,不能得世界之信用”,“既不能昭布信义、集累亿之赀,又不能速取捷效、执谗谤之口,独立搘拄,呼助无人。

” 以下是1840-1956年我国四种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图,符合该工厂形态的是

第II卷(非选择题)

4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

材料一、从《清明上河图》中看,汴京城十字街口的各种店铺都有明显的招牌商标。

表明招牌广告已成为当时商家最基本的广告形式。

在古代招牌广告中,许多商家把“仁”“义”“德”“信”等作为字号,刻写于牌额之上,公之于众。

湖南沅陵出土的元代油漆颜料包上印有“潭洲,升平坊内白塔街,大尼寺相对住,危家,自烧洗无比鲜红紫艳上等银朱,水朱,雌黄,坚实匙筋.买者请将油漆试验,便见颜色与众不同”的字样和“父业子传”的印号。

顺治元年,苏松府就牙商沈青臣“勾同别商,射利假冒布商三阳号”发布晓谕:

“觊觎字号,串同客贾,复行假冒”者,“许即指名报官府,以凭立拿究解抚院,立法施行,决不轻贷”。

——摘自《中国近代商标标识设计流变与演绎》《浅谈中国古代品牌广告传播》等

材料二:

材料三:

苏州“东北半城皆居织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工受值。

材料四: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唯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清·雍正帝

“凡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具发边卫充军。

”——清乾隆年间规定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1)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的哪些信息?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城市布局、商业活动、城市功能三个方面分析两个城市有了哪些变化?

(6分)

(3)材料三表明,苏州丝织业出现了什么新的经济因素?

(2分)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分)从材料四可以看出,其成长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

(6分)

 

42、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作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部门)

年份

新办民族工业

总数/家

新增民族工业

资金总额/万元

平均每年

设厂数/家

平均每年

新增资本/万元

1869~1894

50多

500多

1.42

1.41

1895~1900

100

4500

16.7

750

材料2:

我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与生产能力发展变化

材料3: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3~1934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围剿”。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请回答:

(1)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此时民族企业发展的原因。

(6分)

(2)据材料2所示的民族工业的状况,从政治、思想方面分析对我国民主革命转型所产生的影响。

(4分)

(3)依据材料3概括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因素有哪些?

(8分)

 

参考答案

1—10CACBDCACAC

11—20CDCAAABBCD

21—30DDADBDCADB

31—40BCDBBACCCA

41.参考答案:

(1)

(1)(6分)商标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商标的命名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工商业者重视产品质量和信用的宣传;手工业者采取家庭经营的模式;出现假冒他人品牌的侵权行为;政府发布法令打击假冒行为。

(6分。

答出3点即可给6分,其他言之成理者,可酌情给分)

(2)变化:

①商业活动的时间、空间不受限制(坊市界限被打破,出现草市、夜市、瓦子等)②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监控③城市经济职能大大增强(每点2分,共6分)

(3)新经济因素:

资本主义萌芽(2分)

根本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2分)

制约因素:

封建专制制度、自然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政策(每点2分,答对3点或以上得6分)

42

(1)政治: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经济: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思想:

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4分)

(2)影响:

政治:

促进无产阶级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阶级基础。

思想:

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思想基础。

(6分)

(3)内部因素:

国内政局不稳,内战的破坏;官僚资本挤压。

外部因素:

世界经济危机影响;外国的侵略。

(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