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专题34.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78178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3.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专题3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经济专题3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经济专题3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经济专题3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经济专题3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经济专题3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经济专题3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经济专题3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经济专题3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经济专题3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经济专题3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经济专题3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经济专题3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经济专题3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经济专题3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经济专题3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经济专题34.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经济专题34.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经济专题34.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经济专题34.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专题34.docx

《经济专题3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专题34.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济专题34.docx

经济专题34

2012届文综2轮复习经济专题3 收入与分配(第3单元)

【笔记提纲】

一、个人收入的分配【第7课】  

1、分配制度:

是什么(分配方式)、为什么(原因、意义)  

2、分配原则:

效率与公平——关系(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3、分配政策:

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二、社会公平(收入差距)

1、是什么

2、为什么

3、怎样做

三、国家收入分配【第8课】

1、国家财政——财政与预算决算、财政收入与支出、财政收支平衡、影响财政的因素、财政的作用

2、税收——含义、地位、依据、特征、种类、作用

3、依法纳税——公民的基本义务:

为什么、怎样做

【背诵提纲】

一、个人收入的分配【第七课】  

1、分配制度:

是什么(分配方式)、为什么(原因、意义)

(1)是什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1)地位:

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2)为什么

A.必然性:

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由此决定不能实行按资分配)。

  

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够高,劳动产品也没有极大地丰富)(由此决定不能实行按需分配)。

  

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由此决定不能实行平均分配、按需分配)。

  

B.重要性(意义):

  

①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体现了效率);

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体现了公平)。

【按生产要素分配】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意义★★★)

①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②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③有利于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调动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为什么

①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

(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呈现多层次。

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③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④坚持和完善此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⑤实践证明,3个有利于

2、分配原则:

效率与公平——关系(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1)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a.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二者具有一致性。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

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b.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又存在矛盾。

△效率与公平是社会主义制度追求的两大目标。

(2)为什么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A为什么要注重效率?

★★★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

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②符合我国国情。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

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③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注重效率,才能调动各种资源的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B为什么要实现社会公平?

★★★

①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③公平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实现共同富裕要求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

(3)如何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4个“既要…又要…”)

A\总体要求: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B\具体要求:

①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②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

③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3、分配政策:

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初次分配】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当前,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意义:

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再分配】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为此,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二、社会公平(收入差距)

1、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1)公平的含义:

公平的含义较宽泛,我们这里学的是收入分配的公平。

它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2、为什么(参考360)

(1)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实现共同富裕)决定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2)坚持收入公平分配的意义★★★

①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②有利于提高社会整体消费水平,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3、如何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

①根本上——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为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②制度上——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实现社会公平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

③政策上——【初次分配】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当前,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意义:

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④政策上——【再分配】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为此,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⑤方式上——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通过各种手段促进社会公平,发挥财政的作用。

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⑥思想上——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提高低收入者收入。

三、国家收入分配【第八课】财政与税收

1、国家财政:

财政与预算决算、财政收入与支出、财政收支平衡、影响财政的因素、财政的作用

⑴财政

A.财政的含义:

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B.财政的本质:

国家为主体的社会分配关系。

(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

①财政收入;②财政支出)。

⑵国家预算和决算

A.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称作国家预算;

B.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称作国家决算。

▲判断:

国家财政是通过决算实现的(×);国家财政是通过预算实现的(√)。

(3)财政收入与支出、财政收支平衡

(4)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A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只有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B分配政策的影响:

①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

  

②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最终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

③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充分发挥财政作用的关键是大力增加财政收入;※增加财政收入的根本途径是加快经济发展。

(5)财政的作用★★★

国家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①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社会保险(最基本、最核心)、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最高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慈善事业、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

        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如果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投入某些行业、地区的资源严重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与发展。

国家通过财政支持这些行业、地区的建设,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例如,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离不开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

(“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结构合理优化”)。

         ③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

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反之,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促进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

△财政作用的其它表述:

集中力量办大事,人民生活有保障(总的说);促进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障。

▲判断:

①财政支持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②要发挥财政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③减少国家的财政收入,势必影响宏观调控作用的发挥;

④财政收入越多,越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税收——含义、地位、依据、特征、种类、作用

(1)税收的基本特征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

这些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①强制性。

A.含义:

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

B.表现:

①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②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

②无偿性。

含义:

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

(国家征税后,不直接对纳税人返还利益)。

③固定性。

含义:

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三者的关系:

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

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2)税收的作用(①——③共同作用)

①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基本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占主导地位,它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

  

②国家通过税收组织财政收入,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实现各种国家职能提供物质保障。

我国的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③税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之一。

国家通过对税收的调节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与优化,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④不同的税收种类,其作用是不一样的。

增值税——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且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

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判断:

要深化初次分配改革,加强税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调控作用(×)。

3、依法纳税——公民的基本义务:

为什么、怎样做  

⑴公民自觉纳税的必要性(为什么要依法纳税?

)★★★

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国家通过税收实现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为实现国家职能提供了财力上的保证。

③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④自觉纳税是公民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地位的体现。

⑵公民增强纳税人意识的要求(作为公民,应如何为国家税收的发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

①公民要树立义务意识,依法纳税。

第一,自觉树立纳税人意识,一旦成为纳税人,应自觉纳税;第二,同偷税等违法行为作斗争,维护税收秩序(如:

购物索要发票)。

②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权利意识)。

公民应积极行使纳税人的权利,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判断:

公民应自觉参与税收的征管和监督税款的使用(×)。

(3)违反税法的表现:

 ※偷税:

少缴、不缴税款(不开发票);※骗税:

骗取税收优惠。

(4)纳税人和负税人:

纳税人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负税人是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不一定人人都是纳税人,但人人都是负税人;不一定人人都是纳税人,但人人都应该具有纳税人意识。

2012届文综2轮复习经济专题4市场经济、科学发展与对外开放(第4单元)

【主干知识体系—笔记提纲】

一、市场经济基本原理【第9课】   

1、市场与计划 

2、市场配置资源:

必要性、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调节的优点(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市场调节的弊端(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

3、市场秩序:

为什么、形式及主要内容、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4、宏观调控:

为什么、含义与主要目标(是什么)、手段★★★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含义、基本特征、为什么 【第9课】

三、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10课】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体小康的表现与特点、全面小康社会的特点(内涵)(表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2、科学发展观:

为什么、基本内涵

3、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四、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第11课】 

1、经济全球化:

含义、表现、载体、实质、影响★★★、对策

2、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1)国际经济组织之一——世贸组织 

(2)对外开放的新阶级: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3)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主干知识—背诵提纲】

一、市场经济基本原理【第9课】   

1、市场与计划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市场和计划各有优缺点→在市场经济中,要把看不见的手(市场)和看得见的手(计划)结合起来。

计划

市场

优点

①能从宏观上保持经济的协调运行;

②能对国民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进行调整;

③能在收入分配上兼顾公平。

①能够及时、灵活地传递市场供求信息;

②能够促使市场主体改善管理、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能够实现优胜劣汰等。

缺点

①难以反映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

②信息传递容易失真、扭曲;

③容易造成市场主体缺乏活力。

①市场不是万能的;

②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市场经济以市场为基础,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同时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

▲判断:

①“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必要的宏观调控”都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内容;

②市场、宏观调控都是起基础性作用的手段(×);③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④市场完全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⑤市场调节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2、市场配置资源:

必要性、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调节的优点(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市场调节的弊端(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

(1)市场调节的优点(市场是怎样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配置的?

)【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途径)及优点)】★★★(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

市场配置资源主要是通过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来实现的(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

其实质就是价值规律在起作用。

①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宏观)。

②市场通过利益杠杆的作用,促使生产者和经营者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微观)。

③市场促使生产者优胜劣汰,使资源向效益好的企业集中(中观)。

(2)市场调节的弊端(其实就是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  

A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①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不能调节)。

②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不让调节)。

 

△公共物品,是指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物品(非竞争性,是指当一个人消费该物品时并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

非排他性,是指要阻止一个人免费享用该物品的代价非常大)。

B市场调节不是完美的:

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A.自发性:

在市场经济中,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市场主体可能产生一些不正当的经济行为,可能出现收入差距的拉大,甚至导致两极分化。

(价值规律自发调节→市场主体自发追逐利益→可能导致:

不当行为、两极分化)。

B.盲目性:

生产经营者不可能完全掌握市场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因而其决策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当某种商品的生产有利可图时,他们往往一哄而上;反之,则一哄而退。

(分散经营→盲目决策→一哄而上(一哄而退)→供求失衡→经济波动、资源浪费)。

C.滞后性:

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有一定的时间差。

(闻价而行→事后调节→供求失衡→经济波动、资源浪费)。

△“自发性”强调生产经营者自发追逐利益不择手段;“盲目性”强调生产经营者掌握信息的片面性,生产经营“一窝蜂”;“滞后性”强调生产经营决策落后于经济形势的变化。

C市场调节弊端的后果:

如果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

①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②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③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级分化。

3、市场秩序:

为什么、形式及主要内容、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1)为什么要遵循市场规则?

  

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

  

②市场规则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保障,市场没有规则来维护,会使市场处于无序混乱状态,使得市场机制无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无法实现优胜劣汰,甚至可能出现劣胜优汰。

  

③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等固有的弊端,需要人们遵守市场规则。

(2)市场规则的形式及主要内容:

  

A.形式:

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

  

B.主要内容:

市场规则主要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

  

①市场准入规则:

此规则规定哪些企业、商品可以进入市场。

(凡不符合市场准入规则的企业、商品,均不允许进入市场)(如,没有生产许可证照,产品不符合国家标准等违背市场准入规则)。

②市场竞争规则:

此规则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

(地方保护、非法垄断等违背市场竞争规则)。

③市场交易规则(原则):

此规则主要对交易方式和行为作出规定。

主要包括:

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

★★

(3)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A.必要性和重要性

①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②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

③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实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基本原则),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

⑤诚信是企业塑造形象、赢得信誉的保证,可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⑥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制度建设。

⑦有利于保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⑧是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

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⑩是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实现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B.怎样建立和完善

a.政府:

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当前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社会诚信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

b.企业:

要坚持诚实信用原则;其经营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遵守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c.公民个人:

劳动者必须遵守职业道德,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d.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对市场主体的总体要求:

第一,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法律)。

第二,要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道德)。

总之,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

  

△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又是信用经济。

4、宏观调控:

为什么、含义与主要目标(是什么)、手段★★★

(1)为什么(必要性、重要性):

①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市场调节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