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培训讲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78645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培训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培训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培训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培训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培训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培训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培训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培训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培训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培训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培训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培训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培训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培训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培训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培训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培训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培训讲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培训讲义.docx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培训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培训讲义.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培训讲义.docx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培训讲义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旅游资源的概念及内涵

一、旅游资源的概念

凡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它因素,都可称为旅游资源。

第二节旅游资源的特点

一、旅游资源的共同特点

(一)广域性

(二)区域性

(三)不可移动性

(四)重复使用性

前提:

可持续利用

(五)文化属性

二、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

(一)天然性

(二)季节性与时限性

(三)地带性

三、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

(一)人为性

(二)时代性

(三)文化内涵的丰富性

第二章旅游资源的分类

第一节分类概述

一、分类及其目的意义

(一)分类的概念

(二)分类的意义及目的

1.意义:

(1)使旅游资源条理化、系统化,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科学研究提供方便。

(2)加深对旅游资源属性的认识。

2.目的:

通过各种分类系统的建立、补充,加深对旅游资源整体或区域旅游资源属性的认识,掌握其特点、规律,为进一步开发利用保护及科学研究服务。

第三章地质地貌类旅游资源

第一节概述

一、地质作用——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形成原因

(一)内营力作用(内力作用)

来自地球内部能的影响而形成的,主要为旋转能、重力能和地球内部热能。

P27

1.地壳运动-升降运动和水平运动

2.岩浆活动-岩浆向着地壳上层压力减小的方向的运动

3.地震-地应力使得岩层突然破裂或断裂,骤然释放出巨大能量产生的灾害性自然现象

4.变质作用-促使已经形成的岩石发生变化的作用

(二)外营力作用(外力作用)

地球以外的能,主要是太阳辐射热能、潮汐能、风能、生物能和重力所引起。

1.风化作用-由于温度变化以及大气、生物、水分等影响,使地表岩石及矿物物理状态、化学成分在原地发生变化的过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2.剥蚀作用-指流水、风、冰川等处于运动状态的外营力,对地壳表层岩石、土壤的破坏作用。

(风蚀、水蚀、湖蚀、海蚀等)

3.搬运作用-岩石经风化剥蚀形成的碎屑、土壤等,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其余部分被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搬运至其他地方。

4.沉积作用-被搬运的物质,到达一定场所,因环境变化,发生沉积。

第二节地质旅游资源

一、地质构造大类旅游资源

地质:

指地壳的物质组成及其结构。

1、地层剖面类旅游资源

地层:

在地应力(地球的运动变化,所产生的作用于地壳的巨大能量)的作用下,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的总称。

2、构造类旅游资源

地质构造又称构造行迹,岩层或岩体在地应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变位的结果。

按照一般的构造运动的类型分为两类。

即升降运动和水平运动。

1.升降运动主要引起海洋和陆地的变化、地势高低的改变。

世界上许多地区近期表现为大面积的升降运动。

2.水平运动缓慢而没有明显的标志,所以不易为人们所察觉。

只有在发生大地震后,才会发现确实发生了水平运动。

3.还有另外的几种构造运动。

原来沉积是水平或近水平岩层,经过以后的地壳运动,可以使岩层发生弯曲或破裂,常见的有褶皱、断层、节理……等。

(1)典型的全球性构造

板块与板块作用之间形成的大断裂带在地质上叫“地缝合带”

雅鲁藏布缝合带

(2)典型的区域性构造

构造山系-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板块俯冲和碰撞为原动力,往往发育强烈的褶皱和断裂,高山大壑给人带来强烈的审美冲击。

大陆裂谷-东非大裂谷

地壳断裂是主要成因,裂谷往往形成一些列狭长而深陷的谷底和湖泊。

(3)典型的中、小型构造

以褶皱和断裂为代表

A什么是褶皱?

褶皱是地壳中最基本的构造形式,岩层受到各种压力,可以产生波浪形的弯曲,这种现象就叫褶皱。

褶皱的形态千姿百态,规模大小不一,其最基本的形态有两种:

向上拱起为“背斜”,中心地层老,两侧地层新;向下弯曲称为“向斜”,中心地层新,两侧地层老。

eg.形成黄河石林的五泉山组就形成舒缓的背斜。

B什么是节理

节理是岩层的裂隙,也是地壳上部岩石中发育最广的一种小型构造。

在破裂面两侧的岩层没有沿着破裂面发生相对的移动,节理面大致是一个平面,也有弯曲的。

就是我们在岩石露头上所见的裂缝,这是由于岩石受力而出现的裂隙,但裂开面的两侧没有发生明显的(眼睛能看清楚的)位移,地质学上将这类裂缝称为节理,在岩石露头上,到处都能见到节理。

C什么是断层

断层也是岩层的破裂面,破裂面两侧的岩层,沿着破裂面发生相对的位移,或是上下移动,或是前后左右移动,称为断层。

eg.黄河石林的北部的孟子拉牌断层是较为有代表性的断层。

3、岩石类旅游资源

(1)石头的分类(按照成因分)

•火成岩(岩浆岩):

岩浆由深处向地表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在不同的位置凝固,形成不同类型的火成岩。

•沉积岩:

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范围内,由各类岩石经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作用以及由某些火山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变质岩:

由变质作用所形成。

地壳中的岩石不论是火成岩还是沉积岩,常常受到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所产生的高温、高压的影响,使岩石中原来的矿物重新结晶,改造原来的结构和构造,生成与新环境相适应的新岩石。

如人们最熟悉的大理岩。

花岗岩:

一种酸性的深成的火成岩。

我国众多的名山中,有不少是由花岗岩构成的山岳景观。

如泰山、华山、黄山、衡山、崂山、普陀山、莫干山、三清山等。

在垂直节理发育的地方,风化过程中往往出现崩塌作用,因而形成石柱林立,孤峰擎天、悬崖绝壁等景观。

玄武岩:

是一种基性火成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

玄武岩在地球上的分布极广,玄武岩一般为黑色和灰黑色的细粒致密的岩石,经分化后可呈红色或黑褐色以及暗绿色等,常具气孔。

玄武岩最引人注目的景观是它的柱状节理。

流纹岩:

因熔岩流动,顺着熔岩流动的方向在岩体中形成不同颜色的条纹和拉长的气孔。

砂岩;从侏罗纪到早第三纪,我国很多地区发育了一套红色的砂砾岩层,简称红层。

红层的形成,是由于当时气候干热,干、湿季交替明显,沉积在地势低洼盆地中的碎屑物,经过强烈氧化,富集红色的氧化铁,使岩体呈现红色,由于氧化富集程度的差异,岩层出现有紫色、绛红、浅红等色彩变化。

红层胶结与固结程度普遍较差,岩石硬度较小,易受风化侵蚀。

(丹霞地貌)

石灰岩:

石灰岩是地壳中分布最广的矿产之一。

石灰岩性脆,硬度较小,用铁器易划出擦痕,遇5%的稀盐酸能剧烈起泡,易于辩别。

石灰岩的主要化学成分易溶蚀,故在石灰岩地区多形成石林和溶洞,称为喀斯特地形。

石灰岩也称青石、灰石,因可烧制成石灰,故俗称石灰石。

第三节地貌旅游资源

一、山石景观大类旅游资源

1、山岳旅游资源

山岳是许多山的统称,由山岭和山谷组成。

(一)山地的分类

1.按高度分

极高山海拔>5000m

高山海拔3500~5000m

中山海拔1000~3500m

低山海拔500~1000m

丘陵海拔50~500m

第四章水体类旅游资源

第二节水体旅游资源的类型

一、河川风景

——河川即河流,地表线形集水洼地。

河源:

河流的发源地。

河口:

河流的终点。

上、中、下游:

每条河流还可根据水文特征或地貌特征等差异,划分为上、中、下三段。

河源:

可以是溪涧、泉水、冰川、沼泽或湖泊等。

上游:

连着河源,在河流的上段,它的特点是落差大,水流急,下切力强,河谷狭,流量小,河床中经常出现急滩和瀑布。

中游:

河道落差变缓,河床比较稳定,下切力量减弱而旁蚀力量增强,因此河槽逐渐拓宽和曲折,两岸有滩地出现。

下游:

河床宽,纵比降小,流速慢,河道中淤积作用较显著,浅滩到处可见。

河口:

是河流入海洋.湖泊或其它河流的入口,泥沙淤积比较严重。

2.火山口湖

火山喷发停止后,火山通道被堵塞,火山口成为封闭的洼地后积水成湖。

特点:

处于山地峰顶,水源补给以雪水、雨水、泉水为主,湖泊外形近圆形或马蹄形,深度较大,水质清冽,视野开阔,环境优美。

例如:

长白山天池

3.堰塞湖

由外来物质急剧堆积阻塞河流而形成的湖泊。

主要分为熔岩堰塞湖和山崩(地震、山崩、滑坡、泥石流等)堰塞湖。

特点:

维持时间往往不长,又被冲而恢复原河道

例如:

镜泊湖、五大连池

4.喀斯特湖

石灰岩地区的溶蚀洼地积水而成。

如云南的拉帕湖

特点:

既有地上湖,又有地下湖,地上湖的湖水往往通过溶斗融入地下,因此干季和湿季水量变化较大;面积不大,水不深,形状多呈圆形或椭圆形。

5.冰川湖

是由冰川的刨蚀作用或冰碛作用形成的洼地,后来气候转暖,洼地积水形成冰蚀湖。

北欧许多湖泊均属此类型。

特点:

多在高山、高原或高纬度地区

如新疆的喀拉斯湖

6.河迹湖

由于河流的变迁,蛇曲形河道自行截弯取直后,遗留下来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

这类湖泊多呈弯月形或牛轭形,水深较小,多分布在大河中游平原地区,视野开阔,水产丰富。

7.海迹湖

由于沿岸沙嘴、沙洲等的不断向外伸展,最后封闭海湾,形成湖泊,称海迹湖。

特点:

遇高潮时与海水相通,为咸水湖,与外海完全隔绝时变成淡水湖,多分布在沿海三角洲冲积平原上,湖区地势低平,一片水乡泽国风光。

(江苏太湖、杭州西湖)

8.风蚀湖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风蚀作用所形成的洼地积水形成的湖泊。

9.人工湖

人工建造的水库。

特点:

具有拦洪蓄水和调节径流等特定功能

三、沼泽湿地旅游资源

地表湿润或有薄层积水,土壤水分几达饱和,并有泥炭堆积,生长着喜湿性和喜水性沼生植物的地段。

四泉景P66

五、瀑布景观

(三)按成因分:

1.构造瀑布

地壳运动使地层发生断层所形成的瀑布。

如庐山三叠瀑布、石门涧瀑布

2.堰塞瀑布

由火山喷发出来的熔岩漫溢,阻塞河道,造成原来的河流在熔岩陡坎上产生跌水,或由山崩、滑坡、泥石流等堆积物阻塞河道而形成瀑布。

如黑龙江吊水楼瀑布

3.差异侵蚀瀑布

两种不同抗冲能力的岩层在一起,并同时收到一条河流的冲蚀。

如黄河壶口瀑布的后期发育

4.喀斯特瀑布

灰岩地区由于流溶蚀作用使石灰岩岩层、落水洞等发生坍塌或钙化层的不断堆积,河道中出现天然坝坎等因素形成。

如金华冰壶洞瀑布

5.悬谷瀑布

此类瀑布通常以古冰斗或火山口为积水潭,再经由边缘的缺口,夺路飞跌而成。

如广西南海县的西樵山瀑布群

六、冰川旅游资源

四川海螺沟

云南玉龙雪山

七、海洋

第五章气象气候旅游资源

第一节概述

一、有关概念P74

1.气象

——某一地方大气中的冷、热、干、湿、风、云、雨、雪、霜、雾、雷电、光等各种现象和过程的总称。

2.天气

——各种气象在一个地区短时间内的具体表现,称作天气。

3.气候

——一个地区多年常见的和特有天气状况的综合就是气候。

第二节气候旅游资源

一、气候旅游资源主要类型

世界上的气候有不同的类型,它们在旅游中的意义也各不相同

一、地带性气候与旅游

采用各种指标把地球上气候特征相近的地区划分为若干带状的地带(区域)。

气候带是多种因素(太阳辐射、地理纬度、海陆分布、海拔高度)影响下形成的,而最主要的因素则是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形成的分布特点。

因此气候带实质是热量带。

目前有热带、亚热带(南亚热带、北亚热带)、温带、寒带等划分。

二、山地气候与旅游

(一)山地气候的特征mountainclimate

   受高度和山地地形影响形成的气候。

有以下特征:

①随高度上升,太阳辐射穿过的大气层减少而增加辐射值。

而且向阳面的辐射多于背阴面。

②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每上升100米,夏季温度下降0.5~0.7℃;冬季约降0.3~0.5℃。

③雨量和雨日一般随高度增加,如黄山、泰山,每上升百米,年降水增加约30毫米,雨日增加2.4天。

在一定高度以上,由于气流中含水较少,降水量随高度增加而减少。

降水量达到最大值的高度,叫最大降水高度。

④迎风坡降水量明显多于背风坡。

而且山谷、盆地多夜雨。

⑤风速随高度增加而增大。

山顶、山脊和峡谷风速大,盆地、谷地风速小。

三、地方气候、小气候与旅游

(一)地方气候、小气候的概念及特征

1.概念

地方气候或小气候是指在局部地区内,因局部下垫面(地貌、植被、土壤、水体等)特性影响而形成的小范围贴地层和土壤上层的特殊气候。

中小地形、和人类活动集中的城市、耕地等,对贴地气层的小气候影响很大。

主要是通过小的地形起伏、森林、湖泊坡向和坡度的不同,来影响辐射状况、温度分布、湿润状况和局部风的变化。

不同的下垫面上就形成各种小气候,农田中有农田小气候,城市里有城市小气候,森林中有森林小气候等。

(二)地方气候、小气候与旅游

⏹有些地方气候或小气候适宜于开展旅游或形成具有吸引力的景观

如滨海城市、溶洞

⏹有些地方气候或小气候驱使人们外出旅游

如城市热岛小气候

四、康乐型气候

康乐型气候不是气候分类的概念,而是泛指能使人感到舒适、有利于开展旅游活动的气候条件。

第七章自然保护区

一、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及意义

  

(一)自然保护区的概念

   指国家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对具有代表性的不同自然地带的环境和生态系统,珍贵稀有动物自然栖息地、珍稀植物群落、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历史遗迹地区和重要的水源地等,划出界线,并加以特殊保护的地域。

(二)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一是能为人类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

   二是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是有助于改善环境,保持地区生态平衡;

   四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五是进行有关自然科学和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场地;

   六是自然保护区内一般都有特殊的地理景观,是旅游者的向往之地。

……

第八章历史古迹类旅游资源

见课本

第九章宗教文化类旅游资源

见课本

第十章

见课本

第十一章旅游规划

一、旅游规划定义

(马勇)——指在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旅游资源的属性、特色和旅游地的发展规律,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趋势,对旅游资源进行总体布局、项目技术方案设计和具体实施。

旅游区规划按规划层次

•旅游区总体规划

–旅游区是涵义较为广泛的概念,是环境质量高、景物相对集中、以开展旅游为主要功能空间,并有相应的统一管理机构的地域基本单位。

–旅游区总体规划指在一个地域综合体(多为一个法定范围)内的旅游系统的发展目标和整体性部署过程。

•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是以总体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区内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为区内一切开发建设活动提供指导。

•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是在总体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细化,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

旅游规划的一般程序

1.前期准备

(1)投标

(2)签定规划协议

(3)组成队伍

(4)规划设想与调研提纲

2.编写旅游调查报告

(1)资料准备

(2)野外调查(文字、图片记录)

3.编制规划大纲

4.编制总体规划

5.方案决策

6.管理与实施

九、规划的内容

1.当地的自然社会状况

2.同行业的状况

3.规划范围

4.规划依据和原则

5.旅游资源状况和评价

6.客源市场分析

7.旅游项目创意

8.旅游环境保护

9.基础设施规划

10.交通规划

11.绿化规划

12.服务项目规划

13.效益分析

14.规划图件

第十二章旅游(地)总体规划

一、旅游总体规划的基本内容

(1)综合评价旅游业发展的资源条件和基础条件

是对旅游区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旅游业发展现状的说明

是对旅游地的调查与评价

▪调查:

▪资源性条件

▪自然类:

地质地貌、水文、生物、天文气象

▪人文类:

历史遗迹、古建筑、宗教文化、民俗风情、现代科技和文化艺术

▪支持性和保障性条件

▪交通、客源、社会、环境质量

▪旅游资源开发可能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评价

▪资源价值

▪质量:

特色、功能、品位

▪规模

▪组合与分布

▪开发条件

▪旅游地引力

▪旅游投资条件分析

▪资源-产品转化适宜性评价

▪旅游容量

(2)全面分析市场需求,科学测定市场规模,合理确定旅游业发展目标

是指客源市场调查与预测

▪调查

▪客源市场环境调查

▪客源市场需求调查

▪旅游地基本情况调查

▪客源市场竞争调查

▪预测

▪成长预测法

Q=Pi·Ti·Ei

Q——市场需求总量

Pi——预测年份客源地总人口

Ti——预测年份的预计出游率

Ei——预测年份的人均旅游消费额

▪时间序列预测法

▪简单算术平均法

▪加权移动平均法

▪回归预测法

(3)确定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规划依据和发展战略

(4)明确旅游区域与旅游产品重点开发的时间序列与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

▪时间要求

▪空间要求

(5)综合平衡旅游产业要素、结构的功能组合,统筹安排资源开发与设施建设的关系

——功能区划和项目规划

(6)确定环境保护的原则

(7)根据旅游业的投入产出关系和市场开发力度,确定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形象策划与营销

(8)提出实施规划的步骤、措施和方法,研究确定行业发展的目标战略。

(9)规划文本及附件

——规划说明、基础资料

——图纸:

旅游区现状图、总体规划图、景点(区)及旅游资源分布图等等

第二节旅游区土地利用规划

一.旅游区区位选择

▪交通格局

▪资源组合

▪经济因素

▪社会特征

▪环境生态

三、土地利用结构

(一)第一类用地

指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用地。

主要为游憩用地、接待用地、商业服务用地、休疗养用地4个亚类

(二)第二类用地

指旅游媒介物—建筑用地

主要为交通设施用地、旅游基础设施用地2个亚类

(三)第三类用地

特点—指间接为旅游服务的设施用地

内容—旅游管理、居民居住、旅游加工、旅游农副产品等4项亚类用地

五.用地规划图表制作

目的—进行旅游用地分类,是为了研究用地结构的合理性,及研究

旅游地今后用地的发展类型和特色。

•规划需做的图表

(1)现状图

以1:

5000或1:

10000图画旅游地用地现状图,

目的——知晓用地现状。

①量算出各类用地具体面积大小

②用不同颜色色块,将不同

类型用地面积如实反映在图上。

第三节旅游地的功能分区

分区目的—为更好按旅游地功能进行建设。

但不是随意划分,而按一定规则划定,有一定功能分区模式和功能组织的布局形式

一、功能分区原则

做法—在用地分类基础上,再将功能相同的归类。

主要能满足以下要求:

1.要突出景观和功能特点—将功能在景观上基本一致的划成一类

2.各功能区景观要有差异和相互联系

3.要便于合理安排和组织旅游线路

4.要便于管理和开发旅游地建设

二、功能分区的目的

1、对旅游者起引导旅游作用,使其对旅游内容了解并使旅游地管理更加有序。

2、引导各项规划的布置,并便于旅游线路布置与安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