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80991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8.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docx

《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docx

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

 教材简析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

《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

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

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

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

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

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

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

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这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展现的是美好的童年,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不遥远,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时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

 

(学生自主学习) 

 2.交流反馈。

 

 学习《牧童》。

 

(1)理解字词 

(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

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

做些什么呢?

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

一个“横”、“弄”、“卧”,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

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无拘无束的生活。

这个小牧童,就是他们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学习《舟过安仁》 

(1)理解字词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

(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

诗人喜欢吗?

为什么?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

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

 

(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

 

 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学了这两首诗,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美美诵读,然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说,对老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

]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

]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

(注意:

醉、媚、锄、媪、亡赖、剥)

 

(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

(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

(“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

说说你的体会。

 

[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学生兴趣浓厚。

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

老夫妇的亲密无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

这样,更加拉近了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贴近了人物的心理,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

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

 

总结:

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

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