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III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81684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01 大小:32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III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III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III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III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III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III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1页
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III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1页
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III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1页
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III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1页
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III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1页
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III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1页
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III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1页
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III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1页
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III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1页
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III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1页
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III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1页
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III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1页
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III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1页
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III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1页
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III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1页
亲,该文档总共10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III教案.docx

《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III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III教案.docx(10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III教案.docx

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III教案

高中地理新人教必修3精品教案集[整套]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产业转移的因素

2.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具准备:

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

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读图思考:

读图5.7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三家境外投资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示意图。

1.比较三家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点拨:

三例的加工地都在我国,a例是典型的两头在外;b例的原料地在国外、产品市场在国内;c例的产品市场在国外、原料地在国内

2.吸引三家境外企业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投资办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什么?

点拨:

a例是典型的两头在外,主要是为了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b例主要是受我国庞大的市场吸引;c例既利用我国的资源优势,又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

3.三家工厂的区位选择各有什么优点?

点拨:

在区位选择上,a厂家选择在我国离日本(原料地和市场)比较近的青岛,b厂家选择在对我国汽车市场有很大辐射作用的中心城市——北京(且北京自身市场潜力较大);c厂家选择在有优惠条件的且交通方便的特区城市——深圳。

一、产业转移

1.概念: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区域产业转移:

国内的产业转移。

国际产业转移:

跨国的产业转移。

其中东亚是国际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2.分类: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

1.劳动力因素

劳动力在国际范围的流动性很小。

不同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价格差异较大,使得产品生产的成本差异较大。

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在当今世界的产业转移中,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尤其在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初期。

因此,劳动密集型工业在全世界的产业转移比较典型。

图5.8给出了这类产业随时间推移而在东亚转移的轨迹。

思考

1.图5.8所示的东亚国家或地区,工业化之初都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试解释其原因。

点拨:

工业化之初,缺乏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但是劳动力价格较低。

2.从经济发展水平角度解释图5.8所示的产业转移规律。

点拨:

劳动密集型产业曾现出按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向低逐次转移的规律。

3.为什么一个国家或地区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对象国或地区转变成转移国或地区?

点拨: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价格相应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又会向劳动力价格较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或地区转移。

4.目前,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完全基于劳动力价格因素吗?

点拨:

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其一,长江三角洲地区吸引了庞大的打工族(包括农民工);其二,处于政策要求,如纺织工业。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⑴概念:

企业生产需要与有工业联系的其他企业打交道,还需要与地方服务行业(包括政府)打交道,以及生产组织、职工培训等,都要投入一定的资金。

企业的这些投入,统称为内部交易成本。

⑵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及措施

①总原则:

企业家总希望在内部交易成本最低的区位投资建厂。

②发达国家社会内部交易成本很高推动企业家向国外转移产业

发展中国家通过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

⑶吸引产业转移的典型地区——东亚的出口加工区

思考

1.出口加工区一般都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或良好的工业基础。

这样的区位对于降低企业生产内部交易成本有什么作用?

点拨:

优越的区位条件方便交通,良好的工业基础便于工业联系,都可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2.从出口加工区的建设来看,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要吸引国际产业转移,除发挥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外,还应做哪些工作?

点拨:

从多方面改善投资环境。

3.市场因素

企业发展的初期一般都在当地生产,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和实力,当地市场满足不了企业再发展的需求,于是就以投资、建厂等形式向具有市场优势的地区或国家进行产业转移。

例如,日本、韩国以及欧美的汽车制造企业到我国兴办汽车厂,主要是因为我国拥有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

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企业的产业转移方向也会随之而变化。

思考

1.目前,汽车的全球化生产已经形成,为什么跨国公司要把汽车组装厂设置在市场广阔的区位?

点拨:

汽车的生产虽然已经实行了全球化,但是由于整车运输不便,并且许多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民族汽车工业,对进口汽车设置关税壁垒。

所以跨国公司要把汽车组装厂设置在市场广阔的区位。

2.我国鼓励汽车进入家庭对吸引国际产业转移有何作用?

点拨:

我国鼓励汽车进入家庭有利于推动汽车销售,使我国的汽车市场具有广阔的潜力,对跨国汽车公司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4.其他因素

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都会促使企业进行产业的国际转移。

阅读

通过本材料的阅读需要理解以下观点:

产业转移一般包括对外直接投资、设立营销网络、建厂、设立研发机构等形式,其中,设立研发机构是产业转移的高级形式,能吸引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甚至研发中心或区域总部,说明该地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活动

日本近一段时期产业向国外转移的原因分析

自20世纪80年代,日本出现了传统产业向国外转移的热潮,并持续至今。

在日本国内,由于传统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使国内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的现象。

日本这一阶段的产业转移,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

1.自1955~1969年,日本用了15年的时间建立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等重化工为主的工业结构。

重化工工业对原料、燃料的消耗量大。

20世纪70年代,国际能源市场出现了两次“石油危机”,导致石油价格上涨。

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对日本产品的竞争力有什么影响?

点拨:

国家石油价格上涨,导致依赖于国际石油而建立起来的日本重化工业的制造成本提高,产品价格相应提高,从而削弱了日本重化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1985年,日元对美元大幅度升值(升值了1倍多)。

日元大幅度升值对日本产业向海外转移有什么推动作用?

点拨:

日元的大幅度升值,意味着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大幅度提高。

例如,同样的日本产品,如果原来在国际市场上卖1美元,日元升值1倍后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售价就达2美元。

所以,以国际市场为依托的日本传统产业只好纷纷向海外转移。

3.至80年代,日本传统工业品的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国际市场面临着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竞争。

这种市场形势对日本企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点拨:

自身市场满足不了发展需求,国际市场上亚洲发杂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同类产品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所以,日本企业在其国内发展的空间很小。

4.日本劳动力一方面价格很高,另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推进,劳动力的数量下降。

日本劳动力特点对国内企业生产有何影响?

点拨:

劳动力价格高反映为产品的价格高,而劳动力数量又满足不了企业进一步扩展对劳动力的需求。

所以,日本从事传统产业的国内企业生产受劳动力价格和数量的双重制约。

5.日本工业高度密集于太干洋沿岸地带。

这一地带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

这种状况对日本企业生产的区位选择有什么影响?

点拨:

促进日本企业生产的区位选择向国土的南、北部和海外扩展。

6.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提出“技术立国”的基本国策,工业生产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换。

这种政策对日本传统工业企业在国内生产有什么影响?

点拨:

“技术立国”的政策明显对传统产业在国内生产不利,即企业生产要么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换(这需要大量的投资),要么转向海外。

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原因: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创新和新产业往往在一个或少数国家最先发生;在一个国家内部,经济增长往往率先从某个区域发生。

产业转移则使某产业从创新地逐渐扩散到其他地区,成为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2.典例:

由日本向其他国家或地区逐级、分阶段的产业转移,推动东亚地区保持了几十年的经济快速增长。

3.影响:

⑴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①对发达国家或地区

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而原主导产业顺利实现向国外转移,可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了条件。

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已经历了两次工业结构调整,现在正在进行第三次工业结构调整(图5.12)。

每次工业结构调整,导致主导产业和重点发展的工业部门的转换,同时伴随着原来重点发展的工业部门向国外转移。

②对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可以加快本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例如,韩国从1973年开始重点发展重化工业,至80年代初,已基本形成了以重化工为主的工业结构,比发达国家同样工业化过程所用的时间大大缩短。

⑵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①无论是产业的发展阶段还是产品的生产环节,产业转移都促进了区域或国际间的分工与合作。

国际产业转移使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了国际产业分工和合作,推动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一个产业具有一定的发展周期:

有些产业处于开发和增长期,如信息产业;有些产业处于成熟或衰退期,如纺织工业。

产业转移促使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重点生产处于不同阶段的产业(图5.13),形成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合作。

产业转移还通过企业把转移国和转移对象国对同一产品的生产活动联系起来,形成产品生产过程的分工与合作(图5.14)。

②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是处于哪些发展阶段的产业和产品的哪些生产环节。

思考

1.按照图5.13所示规律,如果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到低分成第一级至第四级,从国际分工角度看,处于不同级别的国家应重点发展哪一发展阶段的产业?

联系东亚,你会得出怎样的结论?

点拨:

经济水平处于第一级至第四级的国家或地区,依次应重点发展处于开发期、增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产业。

从东亚来看,按此规律,依次是日本—韩国及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我国大陆、朝鲜、蒙古。

2.按照图5.14,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是产品的一般加工环节,为什么?

点拨:

加工环节的附加值很低,即利润很低,但一般耗用的劳动力较大。

3.按照图5.13和图5.14所示的规律,发展中国家将永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发展中国家在接受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1985年韩国提出“技术立国”的政策,对此你作何评价?

点拨:

因此,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接受产业转移时,要注意将研究、开发一起引进。

韩国的政策就是避免总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

说明图5.13和图5.14的阅读及思考,应使学生明确产业转移所形成的产业国际分工和合作,在促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工业化的同时,对发展中国家往往是不利的。

发达国家总是把处于成熟期、衰退期和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向外转移,而把技术含量高、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和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留在国内,以保持自己的技术优势并获取高额利润。

发展中国家在接受产业转移时就要注意这一点,最好能引进处于研发期、增长期的产业以及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

⑶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①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

例如,产业转移使东亚的出口加工区由原来的乡村地区变成高度工业化地区。

②产业转移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

例如,重化工业生产在大量消耗资源的同时,还排放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严重污染环境。

自20世纪50年代,日本发生了一系列环境污染事件,并且危害长久。

这些环境污染事件是重化工业环境污染严重爆发的结果。

日本将重化工业向国外转移,也就是把环境污染向国外转移。

在日本国内,环境污染状况得到改善,为信息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比较理想的环境条件。

发展中国家在接受发达国家重化工业转移的同时,应充分估计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加强对废弃物排放的控制和综合治理。

⑷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伴随产业转移,就业机会也由转移国或地区转移到转移对象国或地区。

如果一个国家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常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如日本(图5.15)。

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活动

1.阅读图5.16,说明产业向国外转移对日本经济的不利影响。

点拨:

图5.16直观的显示了产业转移对日本经济的不利影响:

形成“产业转移出去的多,转移进来的少→国内生产投资不足,生产困难→市场萎缩→产业向外转移,外资不愿进入”的恶性循环。

2.尽管重化工业的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但是却能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成为发达工业的象征。

日本、韩国的经济发展都经历了由轻工业(劳动密集型)到重化工业(资源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到高科技工业(技术密集型)的阶段。

(1)为什么日本、韩国在重点发展重化工业之前,要先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

点拨:

重化工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和技术工人,另一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先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有利于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廉价的优势,积累资金和造就产业工人。

所以,劳动力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往往从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开始。

(2)目前,有人提出我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东北地区以及浙江省要大力发展重化工业。

对此,提出你的看法。

点拨:

珠江三角洲和浙江省经济实力强,有发展资金密集型的重化工业的经济基础,而东北地区则有发展重化工业的工业基础。

但是,重化工业的发展需要有严格的环境评价,避免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

本问题鼓励学生展开讨论,不必强求答案一致。

小结:

板书设计

5.2产业转移

——以东亚为例

一、产业转移

1.概念:

2.分类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劳动力因素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⑴概念:

⑵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及措施

⑶吸引产业转移的典型地区——东亚的出口加工区

3.市场因素

4.其他因素

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原因:

2.典例:

3.影响:

⑴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①对发达国家或地区

②对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⑵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⑶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①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

②产业转移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

⑷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的:

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具准备:

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

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一、区域

1.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

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

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

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3.划分:

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

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

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点拨:

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点拨:

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

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下面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共性

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地理环境差异

地理位置

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

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夏季高温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

土地条件

①水稻土为主

②耕地多为水田

③土地较为分散

④人均耕地少

①黑土分布广泛

②多为旱地

③集中连片

④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资源条件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人类活动差异

农业

耕作方式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主要粮

食作物

主要种植水稻,此外还有油菜、棉花等作物

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

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备注

水产业较为发达

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其他生产活动

工业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①轻工业:

依托当地发达农业基础发展②重工业:

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商业

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

活动

1.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出诸多不同。

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

(1)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搂的差异,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

——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点拨:

本活动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南北方建筑物特点的不同,并由此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比较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

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用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

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温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

民居的屋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

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

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⑴该区地理环境:

①由长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组成

②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

③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⑵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①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

(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开发时期

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原因分析

早期

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

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

中后期

①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②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

⑵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生产地位的变化

总体地位

发展区位条件分析

农业社会

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和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①水稻具有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优势;②人口稠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可以精耕细作

工业社会

全国“粮仓”的地位和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下降

①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②稠密的水网,耕地被分割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较低。

阅读

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区域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后期阶段。

概念

形成

资源状况

人地关系

初期阶段

区域早期发育阶段

由个别的或几个组合的具有集聚力量的因素,吸引某产业或企业,形成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

资源对生产来说是充足的,环境也没有受到明显破坏。

基本协调

成长阶段

区域的中期发展和成熟阶段

初始阶段的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向周边不断扩展,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

区域内的资源不断消耗,环境也受到了明显的破坏。

已显现出不协调

后期阶段

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阶段

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状态,区域最先存在的优势已几乎丧失殆尽

本地区资源的耗竭

矛盾加剧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

1.概念:

2.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3.划分: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共性

差异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

2.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⑴该区地理环境:

⑵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课后作业】

P4活动

2.暑假,张明所在的学校准备组织一部分学生从学校所在地哈尔滨出发,按如下设计的线路去考察、体验

生活:

哈尔滨一内蒙古东部的锡林郭勒牧区一山西太原附近地区一江苏南部平原地区一江西井冈山地区一云南西双版纳地区。

试根据上述的线路及到达的考察点,查阅有关资料,讨论沿途及各考察点所能观察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分析导致各地自然和人文景观差异的原因。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的:

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