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重点内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82058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3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重点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重点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重点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重点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重点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重点内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重点内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重点内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重点内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重点内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重点内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重点内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重点内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重点内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重点内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重点内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重点内容.docx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重点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重点内容.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重点内容.docx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重点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重点内容

第一单元加与减

一、【数与代数】

1、数的运算。

●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书P2—P6)

(1)运算:

连加:

多个数字连续相加叫做连加。

例如:

28+24+23=85.

连减:

多个数字连续相减叫做连减。

例如:

85-40-26=19.

加减混合:

在运算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

例如:

67-25+28=70。

(2)连加、连减、混合(含加减)的三种运算,计算过程中建议分两次计算:

先计算出前两个数的结果,再将这个结果与第三个数进行运算。

为避免出错,在用竖式计算的过程中也建议用两个竖式计算。

计算过程中: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错误典型:

被减数是100,在连续退位的时候学生容易出错;和是100,在连续进位的时候学生容易出错。

(2)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A、养成认真读题的习惯,借助用笔标注的方式来帮助自己分析,准确判断是用加法算式还是减法算式来解决问题;

B、正确计算并且带上正确的单位,最后写出答。

错误典型:

题意理解不清:

如“书第9页第5题的第

(2)小题”

a、表格分析不够仔细:

如“书第5页第3题”

 

 

第二单元购物

人民币:

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我们要爱护人民币。

1、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2、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3、元、角、分的加法计算:

元和元相加,角和角相加,分和分相加,满十分进一角,满十角进一元。

例如8角+1元5角=2元5角

4、元、角、分的减法计算:

元和元相减,角和角相减,分和分相减,单位不同时,要统一单位后计算。

5、准确理解题意,抓住“正好”“不同”“几种”等关键词语理解题意。

解答后要注意验算。

人民币的认识

1、根据材质不一样可以分为纸币和硬币两类。

2、会认以小数形式表示的价格:

小数点前面的数表示几元,小数点后面第一位表示几角,小数点后第三位表示几分。

3、计算人民币时,单位名称相同时直接加减;单位名称不相同时,要先进行换算成相同的再计算。

1元=10角10角=1元1角=10分10分=1角1元=100分100分=1元

4、人民币比大小,先看元,元谁大,它就大:

元相同在看角,角谁大,它就大:

角相同再看分,分谁大它就大。

5、最后的结果,要满10分进1角,满10角进1元。

6、元加元,角加角,元减元,角减角。

(相同单位相加减)

7、单位名称相同时,可以直接计算:

单位名称不同时,要先转化相同单位名称,再计算。

8、1元=100分几个100分就是几元。

9、1角=10分几个10分就是几角。

10、元、角、分的认识。

1、人民币面额:

1分、2分、五分

1角、2角、五角

1元、2元、五元

10元、20元、50元、100元

(学生会从人民币的大小、颜色、文字等方面去判断面额)

 

2、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a、人民币兑换:

(书11页第1题)

 

b、算一算有多少钱:

(书11页第2题)

c、怎样付钱:

(不要求列算式)

(书13页第1题)

 

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

3×4=12

乘数乘号乘数积

读作:

3乘4等于12。

(1)认识乘法算式并理解乘法的意义:

1、认识:

乘数╳乘数=积

意义:

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和。

一定要加数相同才能写成乘法形式【例】6+6+6+6,是4个6相加,可以改写成4×6或者6×4

2、加数不同的,先化成相同加数再改写。

8+8+8+8+4+4改成乘法算式:

8╳5或5╳8或10╳4或4╳10

【例】5+5+5+4,加数不相同,不能直接改写,如果要改,只能把“5+5+5”的部分改写:

5×3+4

3、乘法与加法的联系:

如3╳4=12写成加法算式是:

3+3+3+3=12或4+4+4=12;

3、3+3+3+3=12写成乘法算式是:

3╳4=12或4╳3=12。

4、在加法算式8+8+8+8+8+8中,相同的加数是8。

相同的加数的个数是6,写成乘法算式是6╳8或8╳6

5、5个6相加的加法算式:

6+6+6+6+6+6乘法算式6╳5或5╳6

不能5+5+5+5+5+5

7、乘法算式的读写顺序是从左往右。

如4乘5只能写成4╳5,不能写成5╳4,同样2╳3只能读作二乘三,不能读作三乘二。

4×6=24读作4乘6等于24。

读法中的乘号、等于号,读出来都要用语文字表示。

8、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因数×因数=积。

和加法算式一样,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乘法算式中,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9、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1)描述题意:

要能够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描述图意,才能正确地写出乘法算式描述范例:

每架小飞机上有2个小朋友,有这样的4架小飞机,就是4个2,用4×2或2×4表示

(2)有图的题,或者给出加法算式的题,按照图意要能说出是几个几。

(3)单一的乘法算式,可以表示两种含义。

【例】5×2,可以表示5个2相加,就是2+2+2+2+2,也可以表示2个5相加,就是5+5。

(4)写算式。

注意是要求写加法算式还是乘法算式。

【例】5个2相加。

用加法算式就是2+2+2+2+2,用乘法算式就是5×2或2×5。

如果题目没有说明,两种方法都可以。

(5)虽然写着“相加”,但是相同加数相加就可以直接用乘法算式表示。

【例】4乘6。

写出来就是4×6,题中给的是读法,因数不要交换位置。

【例】4和6相乘/求4和6的乘积/一个因数是4,另一个因数是6。

可以是4×6,也可以是6×4。

习惯上我们按照题目中数字出现的顺序写4×6。

(一个因数是6,另一个因数是4,就习惯上写6×4)

(6)熟记表内乘法口诀:

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会根据一个乘法口诀推出另外的乘法口诀,如根据“三七二十一”可以推出“五七三十五”(7)个7比3个7多2个7,也就是在21上再加14,即21+14=35。

(8)错误典型:

a、“口诀”与“读作”混淆:

如:

3╳7=21,读作:

3乘7等于21。

口诀:

三七二十一(其中的“十”字容易漏掉)

 

b、算式与图形结合:

6、(书79页第5题)

7、

8、

9、

10、

11、(书23页第4题)

12、

13、

14、

15、(书21页第1题)

16、

17、

18、

19、

 

第四单元图形的变化

1、图形的运动。

(不要求纸笔测验)

2、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

3、折一折,做一做:

了解剪一个简单对称图形的操作步骤:

对折——画得像

20、

21、

22、

4、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a、在游戏中感受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的变化。

b、能够区别出物体运动的方式是平移还是旋转:

平移物体在运动中自身的方向不会变化。

c、能够在生活中找到物体平移和旋转运动的现象。

5、欣赏

6、欣赏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五单元2——5的乘法口诀

乘法:

1、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例:

(1)

图中表示3个4相加,乘法算式是:

3×4=12或4×3=12

(2)1把

的单价是6元,买3把

需要多少元?

算式是:

3×6=18(元)或6×3=18(元)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例:

(1)小明今年7岁,爸爸的年龄是小明的5倍,爸爸今年多少岁?

算式是:

5×7=35(岁)或7×5=35(岁)

(2)香蕉有多少个?

苹果:

香蕉:

算式是:

5×3=15(个)或3×5=15(个)

3、已知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用乘法。

4、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

5、解决间隔问题时,一定要先弄清楚共有多少个间隔,每个间隔的距离是几,就是有几个几,用乘法计算。

6、锯木头时,次数+1=段数,段数-1=次数。

锯的次数=段数-1

 

第六单元测量

1、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cm)、米(m)作单位。

2、测量较短物体长度时,用厘米做单位比较合适;测量较长物体长度时,用米做单位比较合适。

3、1米=100厘米米可以用m表示1m=100cm

4、一扎长大约10厘米

5、食指宽约1厘米

6、教室长8米55厘米

7、一米大约5只铅笔长

8、教室门宽约1米

9、测量之前要有统一的标准。

厘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也可以写作cm。

通常,测量物体长度时,要把一段对准尺子的0刻度。

10、1米=3尺1尺=10寸1米=30寸

11、画线段注意:

1,画直线2,直线两端有点3,标上几厘米

b、在测量的时候注意观察是否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如果是从“0”刻度开始测量,则可以直接读出物体的长度;如果不是从“0”刻度开始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通过数格子(即一个大格子就是一厘米)或是用物体末端对准的数减去起点对准的数,如:

 

常用的“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相隔”1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相隔”2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我们又从中导出了7个单位转换的公式分别是:

1米=10分米1m=10dm

1分米=10厘米1dm=10cm

1厘米=10毫米1cm=10mm

1米=100厘米1m=100cm

1分米=100毫米1dm=100mm

1米=1000毫米1m=1000mm

1千米=1000米1km=1000m

27、我们还学习了1厘米中有(10)个小格,每小格的长是1毫米。

1分米大约有手掌这么长。

1分硬币大约有1毫米厚。

在表示较远的距离时,用“千米”作单位。

5、长度单位: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用字母表示是:

km、m、dm、cm、mm。

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

12÷4=3

被除数除号除数商

读作:

12除以4等于3。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一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第八单元:

6—9的乘法口诀

第九单元除法

除法:

1、

平均分就是要分得一样多。

2、平均分有两种情况:

①平均分成几份。

例:

平均每袋装()个篮球。

算式:

12÷3=4(个)

②每几个分一份。

例:

把下面的苹果分给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2个,可以分给()个小朋友。

算式:

12÷2=6(个)

3、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

4、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计算。

例:

3元12元

的单价是

的几倍?

算式是:

12÷3=4

 

2、除法的三种含义:

⑴表示:

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

(平均除法的意义)⑵表示:

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

(包含除法的意义)⑶表示: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倍数除法的意义)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

5、已知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求另一个数用除法。

 

●除法的认识和用口诀求商

(1)除法的意义

能够结合算式说出除法的意义,如算式21÷3=7可以表示:

a、把21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7;

b、把21拿来分,每份是3,可以分成7份;

c、21是3的7倍。

体会除法与乘法的“互逆”。

(2)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被除数÷除数=商(了解:

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

(3)会用乘法口诀求出除法的商:

同样一句乘法口诀一般可以写出四个算式,两个乘法算式,两个除法算式。

如:

三九二十七:

3╳9=279╳3=2727÷3=927÷9=3

(4)理解“倍”和“倍数”的意义:

倍:

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学生的话来理解——“大数里边有几个小数那么多”。

倍数:

学生的话——“一个数的倍数就是这个数一个那么多、两个那么多、三个那么多……的数”,比如3的倍数是3、6、9、12、15……

(5)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认真读题,仔细分析。

错误典型:

a、求“每份有多少”和“有多少份”的单位容易混淆:

(书66页第1题)

纽扣题:

求的是有多少份(单位:

件);苹果题:

求得是每份有多少个(单位:

个)。

b、和“倍”相关的问题:

学生容易在选择用“乘法”还是“除法”来解决问题的时候混淆。

c、提一个生活中有关除法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