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新浪网.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82218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新浪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新浪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新浪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新浪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新浪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新浪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新浪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新浪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新浪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新浪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新浪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新浪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新浪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新浪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新浪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新浪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新浪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新浪网.docx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新浪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新浪网.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新浪网.docx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新浪网

关于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

共青团中央学校部

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

一、项目的研究设计和实施情况

(一)项目的研究设计

(二)项目实施情况

二、大学生求职结果的统计分析

(一)性别因素与大学生总体就业水平

(二)地区因素与大学生总体就业水平

(三)专业因素与大学生总体就业水平

三、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深度分析

(一)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二)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三)政策供给与政策支持方面的原因

(四)家庭、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

四、寻求大学生就业难题的解决方法

(一)学生:

进一步更新观念,努力提升个人能力并维持大学生身份认同

(二)学校:

合理定位,就业为本

(三)政府:

政策引导,合理调控

(四)社会:

打造公平、公正、宽松的就业环境

就业问题是近年来困扰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人群,与之相关的就业问题似乎也被赋予了更加突出的重要性。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紧迫性尤其因2006年应届毕业大学生的人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413万人而显得更为突出了。

关于近年来日益引起政府、社会与学界广泛关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社会上普遍流行的观点大多建立在一些直觉或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而就业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公共政策领域,需要真实、可信的事实材料和同样可信的客观分析作为基础。

为此,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和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于2006年3月起共同开展了关于大学生求职与就业问题的研究项目,并由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于5月至6月间进行了一项全国范围的问卷调查,对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多方面问题作了有针对性的考察。

一、项目的研究设计和实施情况

(一)项目的研究设计

本项研究从对大学生的实际调查入手,希望通过考察大学生真实的求职经历和复杂心态,对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的相关问题作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思路和政策建议。

在相关调查问卷的设计方面,本项研究还期望对社会上较为流行的一些观念和认识作出回应,特别是期望澄清和明确对今天中国大学生的认识,以对大学生的爱护、理解和宽容的心态来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目前社会似乎存在一种将问题归因于大学生的较为普遍的看法,人们的一般认识是,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制约了他们的就业渠道。

具体而言就是,大学生往往只看好工作环境好、薪酬较高并且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职业,而对相对较低的就业岗位则缺乏兴趣。

因此,本项研究对大学生的相关观念与态度进行了考察,并以此作为客观认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重要基础。

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上,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看法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还与大学的学科与课程设置存在很大关系,并与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的社会实践、专业实习以及学生干部工作的经历有很大关系。

所以,这方面的问题也是本项研究考察和了解的内容。

同时,来自家庭与社会的期望或压力也可能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所以,本项目也将这方面的问题纳入了考察范围。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一些促进和鼓励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与措施,但却缺乏有效的政策执行评估与反馈机制,因而不能对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实际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和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政策的有效性产生了不利影响。

因此,本项研究还特别将大学生对这些政策与措施的态度及其有效性的评价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人群,但也是一个构成非常复杂的人群。

从学历来看,一般把从大专学生到博士研究生的多个阶段和层级的学生都归为“大学生”,但不同层级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却存在很多差异。

这次研究集中关注的是人数最多的本科生,具体而言就是2006届本科毕业生。

在对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本项目还对不同类型用人单位的人事部门、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以及具体部门的负责人进行了面对面访谈或电话及问卷访谈,希望发现和确定用人单位需求与大学生自身素质之间普遍存在怎样的距离,以期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提出大学生在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方面应该努力的方向,明确企业和国家在解决大学生就业方面所应承担的责任和可以采取的措施,从而最终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二)项目实施情况

本项研究对全国16所大学的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科学的抽样调查。

调查以填写问卷的形式进行,共发放问卷4000份,回收问卷3475份,回收率为86.88%。

这16所大学为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山西大学、内蒙古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河南中医学院、山东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云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宁夏大学和兰州大学,在地域分布和专业门类方面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普遍意义。

对44位服务于不同类型用人单位的人事部门、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以及具体部门的负责人所进行的访谈结果,与大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基本吻合,对于印证和比较与大学生就业有关的多方面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与此同时,本项研究还得到了新浪网提供的独家网络资源支持。

在2006年4月到6月间,新浪网发布了针对大学生的调查问卷,并吸引了较为广泛的大学生群体的关注,点击并填写问卷的人数达2084人,为本项研究提供了有重要参照与分析价值的数据资料。

二、大学生求职结果的统计分析

从对3451份有效问卷的统计结果来看,参加本次调查的大学生,男生为2034人,占被调查人数的58.94%,女生1417人,占41.06%;从大学生的来源地看,来自大城市的占总人数的16.93%,来自中小城市的占36.31%,来自农村的占46.76%;在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方面,48.50%的学生不需要申请助学贷款或其他方面的资助,需要申请经济方面的支持但没有申请的学生占22.94%,需要依靠助学贷款或其他形式的资助以完成学业的比例是28.56%。

另外,接受调查的大学生有50.30%在大学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

有关2006届本科毕业生的求职结果,调查显示,截止到5月底,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大学生占49.81%(新浪网调查数据为41.99%),不想马上就业的学生占15.02%(新浪网调查数据为7.27%),而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比例为27.25%(新浪网调查数据为36.50%)。

本次调查显示,在社会普遍关注的影响就业的诸多因素中,学生性别、大学所在地区以及专业等因素与大学生就业水平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关联。

由于新浪网上参加调查的男女比例严重不均衡(男生为75.22%,女生为24.78%)以及其他相关信息的不完整,所以这里不对网上数据进行专项方面的对比分析。

(一)性别因素与大学生总体就业水平

根据本次问卷调查,男性毕业生的“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为55.71%,而女性毕业生的“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为41.08%。

可见,性别因素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但在程度上似乎不及人们想象的严重。

在对用人单位进行的访谈中,有27.3%(12个)的受访者承认在进行人员招聘时有性别倾向,但仅有3个受访者偏向于招收男生,有72.7%(32个)的受访者认为在招聘人员时没有明确的性别倾向。

但是会考虑到工作的性质、岗位要求来招收不同的性别。

(二)地区因素与大学生总体就业水平

依据大学所在地区,将参加此次调查的16所大学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个区间。

其中,东部地区高校“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学生比例为62.43%,中部地区高校“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学生比例为47.88%,西部地区高校“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学生比例为41.73%,东北地区“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学生比例为43.39%。

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个地区的就业状况呈梯状分布,表明大学生总体就业水平与大学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可能存在某种相关性。

(三)专业因素与大学生总体就业水平

在总体就业水平与专业之间的关系方面,从参加调查的学生所属的专业看,可以划分为法学、管理学、工学、教育学、经济学、理学、历史学、农学、文学、医学和哲学等学科门类,上述各专业学生“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分别为37.85%、58.02%、55.44%、33.33%、53.69%、40.23%、51.85%、78.38%、46.52%、31.01%、40.35%。

其中,不同专业总体就业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农学(78.38%)、管理学(58.02%)和工学(55.44%),而医学(31.01%)、教育学(33.33%)和法学(37.85%)则相对较低。

其中,在被视为冷门专业的哲学和历史学,学生“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分别达到40.35%和51.85%,而法学专业学生的总体就业水平似乎低于人们的预期。

这一结果与人们的一般认识有一定距离。

三、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深度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是中国近年所面临的社会整体就业状况的一部分,其形成原因也是非常复杂的。

本项研究重点考察了作为就业主体的大学生,以及与大学生相关的学校教育、政策支持、家庭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原因。

(一)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大学生直接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他们的心理与能力素质等能否适应当前的就业环境和就业需求,将直接影响其能否正常就业。

然而,现实中无论是个人期待与就业环境之间,还是个人能力与就业市场之间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断层,而且这种断层已构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

1、个人期待与就业环境之间的差距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个人期待,或者说就业预期,主要指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对自己未来就业前景的一种估计和预测,涉及对收入水平、就业地区和就业单位等方面的要求、预期和选择。

大学生的就业预期通常建立在大学生对自身能力素质及就业市场两方面因素综合考量的基础之上,并将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理性程度,影响大学生求职的行为和结果,最终影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需状况。

客观地讲,当前大学生一般都能对自身能力水平及就业市场状况进行正确的认识和评估,形成较为理性的择业行为。

薪酬一直被喻为大学生就业理性程度的“风向标”。

根据此次调查的统计结果,大学生大多已走出开价虚高的误区,有六成以上(66.10%)的学生将月收入定位在1000-2000元之间(新浪网的调查数据为66.03%)。

但延续大学生理想与现实并存的双重心态,当前大学生的个人期待与就业环境之间仍存在一些罅隙。

例如,在择业标准的优先顺序方面,虽然有67.10%(新浪网的调查数据为75.22%)的学生将个人发展机会视为择业时的首要选择。

在薪酬和福利待遇方面,大学生尽管对于收入的要求已日趋合理,但“零工资”的出现(占1.58%)(新浪网的调查数据为1.63%)却折射出大学生对个人发展机会的极度渴望,对自己能力和职业前途的复杂心态以及面对就业窘境的无奈。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大学生“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想法仍没有得到明显地改观。

如仍有45.93%(新浪网的调查数据为59.35%)的大学生担心到基层和西部工作会限制个人的发展,有六成以上的人对到基层和西部工作持不太赞成的态度。

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大中城市不可能提供足够的并能充分满足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岗位。

论及引发当代大学生就业期待与就业环境之间差距的深层根源,笔者认为,这主要与大学生的人群特征有关。

作为一个享有高等教育经历的特殊群体,大学生所拥有的知识、能力以及教育回报的要求决定了他们都具备较高的人生期待和较完整的职业规划。

而这些就致使他们在择业时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较高的职业期待。

而作为一个年轻而富有活力的群体,大学生又大多拥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其职业期待普遍高于就业环境的实际水平也在情理之中。

在对用人单位进行的访谈中,有77.3%的用人单位(34家)认为大学生存在期望过高的情形,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其中认为在薪酬方面期望过高的用人单位有16家,认为地域期望过高的用人单位有9家,在个人发展机会方面期望过高的用人单位有7家,另外认为出自名牌大学的学生普遍要求过高的有用人单位有1家,认为对假期有过高要求的有1家,对行业期望过高的有1家,对专业对口期望过高的有1家。

同时还有20.5%的(9家)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比较务实,甚至为了就业而降低了期望。

2、个人能力与就业市场之间的差距

大学生的能力素质特别是专业技能是大学生成功进入职业市场的重要保证。

本次问卷调查显示,个人能力不足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1)就业能力仍有欠缺。

就业能力与一般意义上的能力概念有所不同,其特指大学生进入人才市场所需的社会实践能力、求职技巧等。

在此次问卷调查显示,有24.14%(新浪网的调查数据为24.78%)的学生表示个人能力不足而成为制约成功择业的首要问题,另有19.86%(新浪网的调查数据为18.84%)的学生认为求职技巧的缺失是求职过程中最为头痛的问题。

如对这些能力进行分解时,在求职过程中的难题分别出现在专业能力(31.88%)(新浪网的调查数据为40.65%),自我表达能力(35.80%)(新浪网的调查数据为32.05%)、外语能力(32.09%)(新浪网的调查数据为39.76%)、人际交往能力(30.36%)(新浪网的调查数据为32.05%)等方面。

一般来说,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对于就业能力的恐惧感可能更高。

以人际交往为例,来自大城市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能力方面遇到问题的为26.51%,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则为31.99%。

对用人单位的访谈调查结果表明,将专业能力放在首位的用人单位有16家(36.4%),将自我表达能力放在首位的用人单位有13家(29.5%),将人际交往能力放在首位的用人单位有5家(11.4%),将环境适应能力放在首位的用人单位有8家(18.2%)。

从用人单位对各种能力的要求的普遍性来看,要求最多的是环境适应能力(65.9%),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56.8%),然后依次是自我表达能力(54.5%)、专业能力(47.7%)和外语能力(25%)。

(2)社会经验普遍不足。

本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高达52.14%(新浪网的调查数据为65.13%)的大学生将“缺乏社会经验”视为最困扰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而且,在这一点上,来自大中城市的学生和来自农村的学生并没有什么大的差异,选择这一选项的比例分别为52.32%和52.24%。

显然,这是目前大学生竞争力缺乏的普遍性原因。

针对用人单位的访谈也表明,缺乏工作经验是大学生与其他就业群体相比一个明显的劣势。

大学生对自身劣势的认识与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评价之间的契合,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大学生自我认识的理性与客观。

(3)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有待拓展。

中国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际关系在就业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尽管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影响了整个用人环境的公正、公平,但就个体而言,它仍不失为进入就业市场、寻找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

例如,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41.61%(新浪网的调查数据为60.98%)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在来自大城市的学生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51.29%。

通常认为人脉关系的形成往往依托于家庭关系背景,其实它的另外一部分可能要来源于大学生自己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

因此,积极合理地拓展自己的社会关系,不断累积自己的社会资本也是个人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学校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提供大学生就业服务的主要部门。

他们的学科和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毕业生的就业机制等都将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水平。

学校教育的不断完善仍是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值得重视的思路和途径。

1、专业课程的设置问题

专业课程的设置反映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思路和教学资源的分配格局,直接决定着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并最终影响大学生的竞争力。

目前,尽管有25.61%和41.27%(新浪网的调查数据为36.35%和30.42%)的学生认为改革学校教育包括改革课程体系对改善大学生状况非常有帮助或比较有帮助,但认为改革现有的专业设置不太有帮助或没有帮助的仍达30%以上。

也就是说,学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和课程体系的完善尽管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用人单位对大学课程设置方面的态度似乎比大学生更明确。

在接受访谈的44家单位中,有59.1%(26家)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其中50%(22家)的用人单位明确提出当前大学教育中的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制约因素,两者存在相关性。

2、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

社会适应能力和其他工作能力是一项基本的就业能力。

长期以来,对于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培养问题,学校教育往往采取一种鼓励校内活动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校外活动的做法。

调查显示,对社会兼职表示认可的学生高达55.65%(新浪网的调查数据为66.91%)。

因此,在重视校内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如何平衡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的关系,成为学校教育亟待思考的一个问题。

在这一问题上,接受访谈的用人单位也提出了非常具体的建议,如学校应做好与企业的对接工作,多和企业建立联系,不能坐等企业来招聘。

在企业看来,他们需要一个友好的学校就业部门的诞生,这样的大学会主动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输送企业需要的人才。

3、就业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

就业服务是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包括就业信息的传递、求职技巧的指导以及在就业协议达成过程中桥梁作用的发挥等方面的工作。

然而,在现实的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学校就业服务体系的积极作用并未得到有效发挥。

例如,在寻求最有效的求职途径过程中,有40.92%(新浪网的调查数据为32.49%)的学生希冀学校能提供信息和推荐。

在对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服务的评价中,分别有47.45%和17.38%(新浪网的调查数据为45.10%和30.27%)的学生持“一般”或“没有什么作用”的观点,完全持正面态度的仅占33.78%(新浪网的调查数据为24.63%)。

用人单位对学校提出的相关建议也将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作为改进就业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具体而言就是,应避免使大学的就业指导流于形式,特别应该加入就业心理的课程,学校在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方面做好工作。

4、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

如果将学校教育视为一个工厂,大学毕业生视为其产出的话,那么教育资源的配置则属于其输入部分。

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政策等方面的影响,东西部高校以及名牌高校与一般院校之间的就业率的差异,则说明教育资源的配置也在就业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

(三)政策供给与政策支持方面的原因

关注和重视解决好国民就业问题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责任,而就业政策也成为重要的公共政策。

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既定的政策安排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作用仍有待加强和观察。

1、政策需求与政策供给之间存在偏差,政策宣传与政策执行的力度有待加强

政策供给本来应该与特定的社会需求相适应。

但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六成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政府现在出台的政策和措施与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政策执行是政策过程的实践环节,是将公共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惟一途径。

但是,相关促进就业的政策和措施仍没有深入下去,仍停留在口头和书面的形式上。

例如,在关于“对于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与鼓励措施”的认识程度上,“非常了解”的学生仅占2.56%(新浪网的调查数据为2.67%),“比较了解”、“不太了解”和“不了解”分别为23.77%、58.39%和13.93%(新浪网的调查数据为18.25%、58.31%和20.77%)。

可见,在就业政策的宣传和执行层面仍须加大力度。

2、学生对政府政策的预期仍比较低

除政策供给与大学生对于就业的政策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外,学生对政策的有效性也并不乐观。

例如,在问及“你如果不赞成或不愿意到基层工作,你所考虑或担心的主要问题”时,有26.10%(新浪网的调查数据为43.92%)的人回答是因为“对与相关计划和措施配套的优惠政策的落实缺乏信心。

”此种情况下,大学生对政策的预期是有限的,而这也将影响政策应有功能的发挥和政策潜力的实现。

(四)家庭、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

家庭与社会环境是大学生就业重要的外部环境,它从整体和局部两个层面影响着大学生就业。

1、整体层面:

直接影响较小。

整体层面主要是指家庭、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对大学生总体就业水平产生的影响。

根据本次调查,家庭、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就业的直接影响并没有如人们预期的那样高。

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将家庭期望视为首要考虑因素的仅为4.83%(新浪网的调查数据为4.30%)。

至于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经济环境方面。

通过调查分析,地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高校的就业水平通常要高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高校。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全国就业职位有限的情况下,经济活跃地区可能创造出更多的工作岗位供本地毕业生选择,而欠发达地区在这一点上通常相形见绌。

2、具体层面:

单方面影响较大。

具体层面主要指家庭、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就业方向、就业途径和就业方式等方面的具体影响。

学生“来源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经济状况,也反映了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

以这方面因素为自变量所进行的重点考察表明,尽管这方面的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整体水平没有多大影响,但在求职的具体过程中的影响作用却非常明显。

就择业标准而言,调查显示,来自大中城市的学生对于地域的重视程度明显高于来自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学生,相应的百分比分别为23.58%、22.20%和17.45%;来自大城市对于薪酬的要求也普遍高于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学生,他们的工资起点大多集中在2000元以上,占36.49%,而来自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学生的工资要求则集中在1000-1500元,分别为38.14%和37.76%,提出在2000元以上的仅为两成稍强。

就择业的方式和途径而言,来自大城市的学生倾向于从社会关系网络方面来寻找出路,其中有51.29%的学生认为家庭和社会关系是求职最有效的途径;而来自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则重点依托于学校的推荐,相应的比例都在四成以上。

四、寻求大学生就业难题的解决方法

学生、学校、政府和家庭、社会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四维。

要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我们也须从这四方面入手,重点推进,全面突破。

(一)学生:

进一步更新观念,努力提升个人能力并维持大学生身份认同

更新学生观念,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首要环节。

1、更新观念。

观念的更新既包括就业观念的转变,也包括对自身身份的认同。

(1)转变择业观念。

根据本次调查,大学生在整个就业过程中都表现出高度的理性,如在其择业标准的选择、对求职现状的认知以及对就业难原因的分析等都蕴涵着较高的合理性成分。

但是,由于自身及其他方面一些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不少不切实际的地方,而这些观念确实与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形成了较大的差距。

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劳动密集型是其突出的经济增长特征。

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就业结构性难题是突出的,不可能提供足够的适合大学生的就业岗位;而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由过去的精英型向大众化转变,大学生数量却呈几何倍数增长。

两者相加就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大学生须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

(2)维持必要的大学生身份认同。

就业期望的适当降低并不意味着大学生要放弃自身的身份认同。

恰恰相反,现实中必要的身份认同有助于解决现阶段的就业难题。

首先,这是合理配置人才资源的需要。

尽管当前对于大学生的负面评价时有所闻,但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仍能获得社会普遍的积极评价。

如果人们无限制地降低大学生的岗位标准,甚至与普通劳动者的就业混为一谈,这很有可能带来“大材小用”的后果,导致人才浪费,而不能人尽其才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隐性失业。

其次,这为我们调整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路提供了空间。

大学生素以富有理想、抱负和社会责任感而著称。

在今天就业形势不甚乐观的情况下,大学生也以对社会的责任感而积极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