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82473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学年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学年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学年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学年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学年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学年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学年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学年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学年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学年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学年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docx

《学年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docx

学年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北京四中2018-2019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测试历史试卷

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史记·殷本纪》记载:

“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

……封于商。

”对上述史料看法正确的是

A.《史记》素以“信史”著称故该史料可信

B.该记述属于神话传说,基本无历史价值

C.该史料属于一手史料,有一定参考价值

D.该史料属于文献史料,可寻求实物印证

2.下图是甲骨文中三个字,依次是“丝”、“桑”和“蚕”,能从中得到的正确信息有

①中国丝织业的产生不晚于商朝②商朝时中国的农业生产高度发达

③商朝时中国人已能种桑、养蚕④商朝时中国人的主要衣料是丝织品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3.“天子之尊,非复(不再是)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这反映的周代政治制度是

A.王位世袭制B.分封制C.宗法制D.礼乐制度

4.下图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青铜器盠(lí)驹尊。

器身所刻铭文大意是周王亲赐盠(人名)两匹马驹,盠拜赐后,称颂周王不忘旧宗小子,称赞周先王奠定了伟大基业,万年永保万代宗族。

该材料可以用于研究

A.礼乐制B.宗法制

C.分封制D.井田制

5.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农具与技术的改进B.劳动者身份的变化

C.郡县制的普遍建立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6.“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

”以上主张分别属于

A.法家、儒家、道家B.儒家、法家、墨家

C.儒家、墨家、道家D.儒家、道家、法家

7.有史家将春秋战国时期视作中国的“化成时代”,意为经此时期中国古代制度、文化等基本定型。

下列史实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王位世袭制开始取代禅让制②分封制确定了中央对地方的分级管理模式

③职业官僚制取代世卿世禄制④诸子百家构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8.下列秦始皇的举措,旨在巩固国家统一并顺应时代发展的是

①“兼并天下”“设置郡县”②“决通川防,夷去险阻”

③“器械一量,同书文字”④“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

A.①②③④B.①④C.②③D.③④

9.嬴政统一全国后,改革制度,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并在重要物品上铭刻诏令。

下图为刻有诏文的“权”,意在显示

A.嬴政功盖三皇五帝B.皇权不可僭越

C.效法商周制度的决心D.秦重视商业发展

10.湖南长沙出土的一面汉代铜镜上铸有“中国大宁”等字样,折射出时人对统一国家的认同。

下列属于汉承秦制,并对统一国家认同起到推动作用的是

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内外朝制D.郡县制

11.下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古代中国”展馆中的一件名为“琅琊刻石”的文物,它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到琅琊郡时立刻,相传文字为李斯所书。

刻石的字体最可能是

A.甲骨文B.篆书C.楷书D.草书

12.以下两则材料均出自司马迁《史记》: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结合汉初史实,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史记》中对汉初商业政策的记载自相矛盾

②汉初抑商侧重于压制商人社会地位

③重商政策推动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④政策的松动推动了商业发展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13.下侧示意图表达了政治、教育、思想、儒学四位一体的主张,这一主张可能最早出现在

A.《史记·孔子世家》

B.《史记·秦始皇本纪》

C.《汉书·董仲舒列传》

D.《旧唐书·韩愈列传》

14.关于汉赋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是汉代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产物B.突出特点是专事铺陈辞藻,文采华丽

C.主要描述下层人民的生活疾苦D.以楚辞为基础,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15.《晋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王沈缺乏治国才能B.九品中正制存在明显的弊端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贫寒之士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16.下列是魏晋南北朝政权变迁简易示意图。

按照时间发生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甲丙乙丁B.甲乙丙丁C.乙甲丙丁D.甲乙丁丙

17.下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选项中,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A.“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促进民族交融

B.“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激化民族矛盾

C.“班赐冠服”——废除鲜卑文化

D.“初立党、里、邻三长,定民户籍”——削弱国家对人民的控制

18.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灿烂辉煌,下列成就表述正确的是

A.《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B.《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理论数学著作

C.《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著作

D.唐宋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书术

19.读下图,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A.汉武帝在①颁布推恩令

B.北魏孝文帝在②推行移风易俗

C.隋炀帝在③创立进士科

D.王安石在④主持变法

20.钱穆《国史新论》里描述唐代中央决策制度,凡军国大事,照例先由①属官各拟意见,再由该省长官审核裁定,送经②画敕后,再须送由③属官一番复审,若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

①②③横线上应填写的分别是

A.中书省皇帝门下省B.中书省门下省皇帝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D.门下省皇帝尚书省

21.唐太宗说: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他在位期间,突出体现这一民族观的事例是

A.设鸿胪寺接待各国使者B.发动“玄武门之变”

C.在洛阳亲自召见玄奘D.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22.下图为“唐朝后期形势图”,下列表述与图中信息不相符的是

A.黄河流域仍是王朝统治中心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已经解决

C.地方势力类型多样

D.地方割据势力较大

23.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了以下图片资料,据此判断,他的研究主题可能是

战国都江堰秦朝灵渠汉代关中水利工程隋朝大运河

A.关中地区水利工程的演变B.水利工程与经济重心南移

C.水利工程与社会经济发展D.水利工程与王朝的衰落

24.下面的时间轴反映了中国古代制瓷业的成就。

在空白处应填写的是

A.开始出现成熟青瓷B.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C.青花瓷被奉为珍品D.彩瓷、珐琅彩制作技术高超

25.唐朝出现诗歌繁荣的局面,主要是因为

①魏晋以来,诗歌创作渐趋成熟②科举考试的推动

③社会比较繁荣④实行开放和多元的政策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6.下列词句

①休养生息②杯酒释兵权③犯颜直谏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⑤“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可以作为萧何、魏征、赵普、范仲淹、王安石等五位中国古代宰相小传的关键词句,对应的排序是

A.③①②⑤④B.①③②④⑤

C.③①④②⑤D.①③⑤④②

27.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中进士,先后做过苏州通判、常州知州等地方官,到公元1069年被提拔为参知政事。

以下对王安石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A.通判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通判负责监督州郡长官

C.参知政事管理国家军务D.知州负责管理地方行政

28.王安石变法中实行了保甲法、保马法和将兵法,这些措施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A.抑制土地兼并B.限制高利贷盘剥

C.减轻农民负担D.提高军队战斗力

29.下图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

该都城是

A.唐长安

B.宋开封

C.元大都

D.明北京

30.费正清在其著作《中国:

传统与变革》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观点:

宋朝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

下列史实能作为其论据的是

①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②贵金属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③柜坊、飞钱开始出现④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的出现

A.①④B.②③C.①②D.②④

31.在儒家思想发展的历程中,有学者“泛滥(即广博)于诸家,出入于老、释(即佛教)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

”这位学者可能是

A.孟子B.董仲舒C.程颢D.顾炎武

32.下图为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上的卢沟桥,它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桥上雕有众多的石狮子。

下列对该桥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它是研究中国古代石桥的重要实例

B.它体现了金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

C.它是北京作为文明古都的标志建筑

D.它是研究北京开始建城的重要证据

二、非选择题。

(33题16分,34题14分,35题8分,36题14分,共52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6分)

材料一公元前六世纪,大流士首创行省制度,将全国分为20多个行省,其总督由皇帝任命。

各省有固定的税收额度,并统一了全国的币制,金币的铸造权归中央。

为解决国内民族众多、语言互异的问题,将阿拉米亚语确定为全国通用语言。

大流士强化“国王的意志和命令就是法律”的君主制传统,并使各行省驻军归中央政府节制。

秦帝国在地方上废除了分封制,全盘实行自战国以来各国陆续采取的郡县制,由皇帝任免地方行政首长。

实行土地私有制,社会成员以统一的田租、口赋、兵役、力役等形式向国家尽义务。

为使帝国境内的经济发展,秦始皇在统一当年就采取了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以及车轨的措施,并以秦国成文法为基础,制定和颁行全国统一的法律。

在军事上,秦帝国的三大兵种分属地方和中央两大系统,军权集中于皇帝本人。

——摘自段清波《从秦始皇陵考古看中西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波斯帝国和秦始皇在国家治理方面的相同点。

(6分)

材料二科举选官制是中国古代文官制的基石。

因为它的考试内容和形式正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因此从隋唐时期开始就成为历代统治者选官的主要途径。

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以宗法伦理为核心的儒家经义,与各种政务并不相合,主要的目的是笼络读书人,愚化百姓。

科举考试的形式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经过乡试、会试、殿试,从初级到高级的层级考试选拔,统治者的意识形态已深深地灌输到应试士子的心里,从而形成了一个有利于统治的社会基础。

——摘编自逯慧娟《同文馆与中国文官制的近代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举选官制的特点和影响。

(10分)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东市和西市是当时长安两个集中的商业区。

唐朝长安城的东市和西市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长安城东市和西市的异同。

(8分)

材料二714年,唐朝在广州正式设立了管理海外贸易的专门机构——市舶司。

唐朝对外商采取积极的奖励政策,海外贸易主要由政府组织进行。

唐政府努力发展丝织、制瓷等手工业,促进了丝绸和瓷器作为出口外销商品的生产。

唐朝的财政以盐茶为大宗,并不很重视市舶收入。

北宋政府在杭州、明州(今宁波)、温州、密州(今山东胶县)、秀州(今上海淞江县)等地设市舶司。

私人贸易的规模大大超过了官府贸易。

宋高宗曾说:

“市舶之利,颇助国用……。

”宋朝制瓷业有了飞跃发展,瓷器成为外销的重要商品。

——摘编自《中国文化史新论》《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宋海外贸易的变化。

(6分)

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8分)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剑桥大学历史系斯金纳教授为代表的“剑桥学派”注重研究产生那些经典文本或伟大观念的社会源泉,即特定的“历史语境”。

他们认为没有脱离语境的无时间限制的真理的存在,只有从历史语境出发,才能更好地把握观念的生成与演变。

——摘编自《近代中国民主观念之生成与流变》

概括材料的核心观点,并以“汉代新儒学”为例对该观点加以说明。

(8分)

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重文轻武”是宋朝基本国策,即所谓:

“重文教,轻武事”(《续资治通鉴长编》)。

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

还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从中提炼一个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

(9分)

(要求:

写明观点、观点合理,论述须史实充分、史论结合、论述全面、逻辑清晰)

材料二广西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的“金珠饰品”和“琥珀狮子”

金珠饰品

琥珀狮子

出土位置

广西合浦4座汉墓

(广东、山西等地均有出土)

广西合浦凸鬼岭汉墓和黄泥岗汉墓

器物式样/原型

造型基本相同,圆球形,空心,直径在0.5~1.7厘米

(同期西方的金珠直径在0.14厘米左右)

中国没有狮子,汉代后才逐渐传入

器物原料

黄金,产地中外皆有

琥珀,产地基本在国外

器物工艺

出土的金珠饰品焊接方法各异

(国内多用锡焊法,而国外以铜焊法为主)

中国国内未见相关作坊

目前学术界基本一致认为“琥珀狮子”是舶来品,但“金珠饰品”是否为舶来品还存在争议。

(2)根据材料二,对比琥珀狮子资料,说明金珠饰品存在争议的原因。

(5分)

(要求:

论证充分、逻辑严谨)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D

C

B

B

A

D

B

A

B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C

C

C

B

D

A

C

A

A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B

C

B

A

B

C

D

C

A

31

32

D

D

二、非选择题(33题16分,34题14分,35题8分,37题14分,共52分)

33.

(1)相同:

都构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行省(郡县)制的国家管理体系;都实现了税制、货币和文字的统一;都实施统一的法律制度;确立皇帝是最高军事统帅。

(任意3点得6分)

(2)特征:

选拔形式具有开放性、公平;选拔程序具有严密性、系统性;考查内容以儒家经义为主(1点2分,2点3分,3点4分)

影响:

促进了文官选拔体制的完善;客观上推动了古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儒学的进一步传播;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任意3点得6分)

34.

(1)同:

布局:

两个商业区的布局基本相同;

管理机构:

两市都有市署、平准署、常平仓一类的政府管理商业的机构;

都有提供客商使用的邸店。

(任意2点得4分)

异:

疏密:

西市的商业店铺比东市密集

种类:

西市商品种类比东市多。

来源:

西市来自西北、西域、波斯的商品和店铺繁多。

(任意2点得4分)

(2)港口:

宋朝设市舶司的港口更多。

主导:

唐朝以官府贸易为主;宋朝私人贸易占主导。

商品:

唐朝出口丝绸、瓷器;宋朝瓷器出口更重要。

地位:

唐朝政府不很重视市舶收入,宋朝市舶收入成为重要的财政支柱之一。

路线:

唐朝陆路、海路并重;宋朝以海路为主。

(任意3点得6分)

35.观点:

思想观念的产生离不开特定的历史背景。

(2分)

说明:

董仲舒新儒学的产生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

西汉经济恢复、发展,社会稳定;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儒学吸收了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的思想,自我调整、发展。

(6分)

36.

(1)【观点一】“重文轻式”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

(1分)

论述(8分):

政治上:

宋朝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使其能很快铲除军阀割据势力,清除分裂的隐患,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发展,社会环境宽松,文人享有较多自由,参政热情高涨。

经济上:

社会稳定,人口增加,耕地面积扩大,农作物品种和产量增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科技上:

宋朝开始盛行读书风气,以文为贵、武为轻的思想深入骨髓,推动了天文学、机械学、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造船技术的发展。

文化上:

宋代的文、史、哲和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名著和名作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

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社会的全面繁荣。

(1分)

【观点二】“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

(1分)

论述(8分):

军事上:

皇帝直接掌探兵权,不懂军事的文官控制军队,武将频繁调动和千方百计压制武人,使武官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

在对辽、西夏的战争中屡战屡败。

外交上:

由于“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再加上统治阶级“强干羽枝”的思想。

对外没有积极加强防御,而是一贯采取屈辱忍让、纳币求和的做法。

政治上:

为了削弱武将的势力,设置大量文职官员,导致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庞大,在遇到重大军事、政治问题时意见不一,很难制定有效的决策。

社会风气上:

重文轻武政策使北宋的价值观发生较大变化,多数人认为“万服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商武精神遭到削弱。

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使宋朝最终陷于积弱的局面中。

(1分)

(2)争议原因:

与琥珀狮子有关的资料都没有引发争议,结合器物的狮子式样和琥珀产地,基本可以证明琥珀狮子来自海外。

(2分)出土的金珠饰品虽然时代及造型相似,但其式样结构、工艺特点和原料产地分布都不唯一。

(2分)综合来看,虽然金珠饰品为舶来品的可能性比较大,但相关资料说服力不如琥珀狮子,因此是否为舶来品存在争议。

(1分)(要求:

逻辑严谨、论证充分,即可酌情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