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生态案例33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83737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08 大小:109.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评生态案例33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环评生态案例33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环评生态案例33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环评生态案例33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环评生态案例33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环评生态案例33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8页
环评生态案例33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8页
环评生态案例33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8页
环评生态案例33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8页
环评生态案例33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8页
环评生态案例33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8页
环评生态案例33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8页
环评生态案例33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8页
环评生态案例33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8页
环评生态案例33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8页
环评生态案例33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8页
环评生态案例33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8页
环评生态案例33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8页
环评生态案例33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8页
环评生态案例33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8页
亲,该文档总共10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评生态案例33例.docx

《环评生态案例33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评生态案例33例.docx(10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环评生态案例33例.docx

环评生态案例33例

贾生元解析环评生态案例33例

(一)2009第四题(油田验收)

依托现有联合站新建一片油田,设计年产油3×105吨,原油通过新建70公里管线输送至联合站。

联合站原有3台A型10t/h燃气伴热加热炉,2用1备;2台4t/h燃煤供暖炉,1用1备。

预留新建1个5×104立方米原油储罐和2台B型10t/h燃气伴热加热炉。

所用天然气不含硫。

设施有非甲烷总烃排放。

新管线有5公里沿途两侧分布稀疏灌草,1公里外有稀疏胡杨林。

环评中生态评价范围含油田开发区域、联合站及周边、输油管线中心线两侧300米。

环评批复尽量减少植被破坏,注意复绿,联合站不增加SO2排放总量。

工程拟申请环保验收,环保设施与环评批复一致,年产油达2×105吨。

联合站没有增加燃煤量,但煤种有变化。

与胡杨林分布区相距1公里的管线处在建设阶段被划入省级胡杨林自然保护区。

问题:

1、是否满足竣工验收调查要求?

说明理由。

2、确定生态环境验收调查范围,说明理由。

3、为判断联合站大气污染物是否达标,应至少设置哪些监测点位?

说明理由。

4、SO2排放总量能否满足环评批复要求?

说明理由。

5、在进行生态保护措施及其有效性调查时,除落实以上措施外,还应开展什么工作?

参考答案:

1,满足验收调查要求。

根据“生态影响类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要求,该类项目在正常运行情况下即可开展验收调查工作。

2,(1)本项目验收调查范围包括为环评时的影响评价范围,即“含油田开发区域、联合站及周边、输油管线中心线两侧300米”。

此外,还需包括管线1公里外的胡杨林省级自然保护区。

(2)根据“生态影响类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规定,验收调查范围原则上与环评文件的评价范围一致;当工程发生变更或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能全面反映出项目建设的实际生态影响和其他影响时,根据工程变更和工程实际影响情况,可对调查范围进行适当调整。

3,

(1)A和B型燃气炉至少分别选择一台锅炉出口进设监测点位;4t/h燃煤锅炉在其环保设施进、出口分别设监测点位。

进行无组织排放监测,包括上风向背景点,下风向布设4个监测点(须包括最大浓度点)。

(2)A、B炉使用的是清洁能源,一般不需加装环保设施,只需在其出口进行监测即可;燃煤锅炉一般需要配备环保设施,为检查环保设施的运行效率,应在其进、出口分别设点监测;由于联合站存在无组强排放非甲烷总烃现象,需按无组强排放监测要求进行布点监测。

4,不能确定SO2排放是否符合总量控制的要求。

因为尽管联合站燃煤量没有增加,但煤种有变化,SO2的排放量存在一定的变数。

5,

(1)调查所依托的联合站原有环保设施的运行及污染排放是否符合环保要求,对存在的环境问题是否进行了有效整改;

(2)本项目验收时周边有新批准的省级胡杨林保护区,应开展项目对胡杨林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的调查,明确保护区划界与项目的位置关系,调查项目建设对胡杨林保护区结构、功能及重点保护对象—胡杨林及其生境的影响,包括进行必要的土壤、地表径流及地下水等水力联系的影响等更深层次的调查;

(3)还应利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进行生态影响分析。

(4)根据调查结果,明确为保护胡杨林,建设单位应予进一步采取的环境保护工程措施与管理措施,包括针对胡杨林保护区的风险应急预案与防范措施。

(二)2009年案例第三题(水电)

  某水电枢纽工程为西南地区A河梯级开发中的一级,水库淹没和永久占地15平方公里(耕地263公顷、其中基本农田247公顷),临时占地239公顷,基本农田50公顷,其余为林、旱、灌草地。

工程需搬迁安置移民2700人,分5处安置。

生产安置3960人。

土地平衡仅可新增高质量耕地160公顷用于补偿。

  工程影响区生态脆弱,有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

河谷植被主要为灌草丛和灌丛。

水库淹没线以下有36株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

枢纽建设区及周边为粮食高产区。

河流坡降大,鱼类资源丰富,以适应流水生境的鱼类为主。

其中有某一种本地特有洄游性鱼类,卵苗需长距离顺水漂流孵化,库区内分布有该鱼集中产卵场。

问题:

1、列出运营期水文情势变化对库区产生的主要生态环境影响。

2、说明本工程建设对鱼类的影响。

3、本工程临时占地的生态恢复应注意哪些问题?

提出国家二级野生植物保护措施。

4、按基本农田“占补平衡”原则,本工程还应采取什么措施。

参考答案:

1,  1)水体流速变化的影响。

工程营运期库区由原来的河流生态系统变为水库生态系统,由于库区水体流速变缓,急流性鱼类将不适宜在库区生活,被迫向库尾上游移动,而喜欢在缓流或静水中生活的鱼类将增加,鱼类种群结构发生改变;

2)水位变化的影响。

水位抬高,淹没大量农田和植被,特别是淹没较多的基本农田和国这二级保护植物,造成农田生态及粮食生产的损失,造成国家保护植物生境的损失。

3)水质变化的影响。

如果库区清理较差,容易造成库区水质下降,甚至恶化,进而影响库区水域生态环境,影响鱼类及饵料生物的生活;

4)水温变化的影响。

库区水体温度也将发生一定的变化,甚至水温出现分层现象,改变了原河流水体中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的生活环境;

5)泥沙含量变化的影响。

上游裹携着泥沙的水流不断入库,在造成库区泥沙不断淤积的同时,水体中泥沙含量也将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原水生生物的环境。

6)改变了库区本地特有洄游性鱼类的集中产卵场,甚至造成产卵场的破坏;

7)与原河道相比,库区水量增多、水体面积扩大,库岸受到长期浸泡,容易引发塌方、滑坡地质灾害,进而影响库区生态环境。

2,  

(1)施工期对鱼类的影响,主要是施工作业造成局部河段水文情势改变,特别是施工期库区清理、施工作业造成的水土流失及施工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进入河道,对鱼类生境造成不良影响。

(2)营运期对鱼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若工程未能设置合理的过鱼设施,则大坝建设将阻断本地特有洄游性鱼类的通道;

②由于水流变缓,使原来适应流水生境的鱼类不能生活,被迫向库尾上游流水生境迁移,而喜欢静水环境的鱼类则可在库区繁育、生活,造成库区鱼类种群组成与结构的改变;

③由于大坝的阻隔影响,库区水流变缓,不能使卵苗进行长距离顺水漂流,影响卵苗孵化。

④由于库区淹没及其水文情势的改变,影响了本地特有洄游性鱼类的产卵场环境。

3,

(1)临时占地在使用前应先剥离上层土壤层,堆放保存好,采取苫盖或截水、排水等必要的临时水土保持措施,用于农田或植被恢复。

(2)由于本工程淹没及永久占地征用了较多的农田,特别是基本农田,因此临时占地的生态恢复应结合基本农田补偿进行,即临时用地适宜恢复为农田的尽可能恢复为农田或基本农田。

(2)处于坡度较大区域的临时占地,为防止农田水土流失,不宜恢复为农田,应以恢复林、灌草地为宜,选用当地物种。

(3)由于本工程影响区生态脆弱,且易发生地质灾害,生态恢复需采取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特别是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必须采取工程防护措施后再行地表生态恢复。

对于36株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由于处于水库淹没线以下,应在库区清理的前及时采取移植保护的措施。

优先在库区外围选择适宜的生境进行移植,移植后可挂牌保护或划定保护区。

4,

(1)在适宜区域开垦新的耕地;  2)异地划补;    3)劣质地改良;

(4)临时占用的50公顷基本农田,在施工结束后及时恢复为基本农田;

(5)根据实际情况,也可将部分临时占用的非农田或基本农田,恢复为农田或基本农田。

(三)2009年案例第二题(公路改扩建)

拟对某连接A、B市的二级公路改扩建。

该公路2002年通车,两侧主要为农业区,沿线多处村庄、学校,公路跨X河、Y河。

跨X河桥梁下游3公里处为A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

Y河为Ⅲ类水,改扩建主线采用高速公路标准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公路,部分路段废弃。

仍在相同位置跨X河、Y河,水中设桥墩。

新建1处服务区和2条三级公路标准的连接线。

沿线无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

问题:

1、列出本工程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2、现有二级公路环境影响回顾性调查重点关注哪些内容?

3、为减少对河流水环境的影响,改扩建工程施工期应采取哪些污染防治措施?

4、为确保运营期饮用水源安全,对跨X河的桥梁需采取哪些工程措施?

5、结合本工程特点,提出保护耕地的措施。

参考答案:

1,主线及连接线沿线的村庄、学校、河流(X河、Y河,特别是饮用水源地)、农田(特别是基本农田)。

2,

(1)回顾评价原二级公路环境影响评价及建设过程,原环评所预测的环境影响是否确有发生,原环评提出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是否有效;

(2)回顾原二级公路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情况及有关建议,特别是整改建议的落实情况。

(3)通过公众参与调查及必要的现场监测,说明原二级公路运行期间所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所产生的实际环境影响,分析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原因,实际采取的措施及效果等情况。

(4)经回顾调查,确定本次改建需解决的既有二级公路的环境问题。

3,

(1)桥墩施工要严格采取围堰技术,提倡采用双钢围堰;

(2)采用先进技术,如采用成型的预制构件等,缩短现场施工作业时间;

(3)尽可能选择在枯水季节施工;

(4)施工产生的各类固体废物及时清理,防止进入河道;

(5)施工结束后及时将钻渣运出河道外进行处理;

(6)加强施工环境管理。

4,

(1)提高桥梁等级,确保工程质量;

(2)桥梁设置防撞护栏;

(3)桥位处设置拦水带或导水槽,防止桥面径流直接排入河道;

(4)在桥位外围路基设急流槽,在河道外设置集水池(应急事故池),接纳运输危险品车辆事故时泄漏物及桥面径流污染物;

(5)设置警示标志。

5,(1)在充分利用原有公路的同时,对废弃路段可将其路基挖除,用作本次扩建工程的路基填方,以减少从取土场取用土方;

(2)尽最大可能绕避农田,特别是基本农田;

(3)占用农田应做到占补平衡,补偿或开垦补偿与所占农田数量的质量相当地农田;

(4)对占用的农田,应注意保护上层土壤层,用于新开垦农田或劣质地改良;

(5)取弃土场尽可能选择在征地范围内,确需在农田取土,则应严格控制取土面积与深度,工程结束后尽快恢复农用;

(6)扩建中尽可能采取低路基方案,或以桥隧代路基,减少工程土石方量;

(7)适当收缩边坡,减少工程占用农田的面积。

(本小题要回答的内容比较多,但本次提出要结合本工程特点,可以考虑以上内容)

(四)2009案例第一题(采掘类)

拟建生产规模8×106t/a的露天铁矿位于山区,露天开采境内有大量灌水,周边有耕地。

露天采场北800米处有一村庄,生活用水取浅层地下水。

采矿前需清理地表,剥离大量岩土。

生产工艺:

采矿——选矿——精矿外运。

露天采场平均地下涌水12500m3/d,用泵疏干送选矿厂。

矿厂年排尾矿3.06×104m3,尾矿属第Ⅰ类一般工业固废,尾矿库选在距露天采场南1000米沟谷内,东西走向,汇水面积15平方公里,沟底有少量耕地,两侧生长灌木,有一自北向南河流从沟口外1000米过,河流沿岸为耕地。

沟口附近有20户居民的村庄。

尾矿坝设在沟口,初期坝高55米的堆石坝,后期利用尾矿分台阶逐级筑坝,最终坝高140米,下设渗水收集池,渗水、澄清水回用生产,不外排。

设有符合防洪标准的库内、外排洪设施,为保安全,生产运营时坝前保持滩长>100米的尾矿干滩。

问题:

1、应从哪些方面分析地表清理、岩土剥离引起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露天采场运营期的主要水环境影响有哪些?

3、给出尾矿库区植被现状调查内容。

4、简述运营期尾矿库对环境的主要影响。

5、尾矿库建设是否涉及居民搬迁?

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1)对地表植被的破坏,造成一定的植被生物量损失及其生态效益的损失;2)破坏农田,造成农田面积的减少和粮食产量的损失;3)地表清理及岩土剥离会造成新的水土流失;4)由于处于山区,还需分析是否会造成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进而破坏生态环境;5)清理、剥离活动是否会对山区野生动物造成不利影响。

2,1)运营期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是不断抽排地下水,容易导致地下水位的下降,影响周边井水水量或水质,进而影响居民生活;2)地下水位下降也有可能影响周边植被的生长;

3)抽排地下水也容易导致地表下沉,形成“漏斗”。

4)采矿作业破坏植被引发水土流失,容易使下游河流地表水水质变差。

3,1)调查尾矿库区及影响范围植被的生境特征、植被类型及分布情况;

2)调查有无国家或地方保护植物种及分布情况;

3)调查主要植物种类,包括乔木、灌木、草本等植物,特别是优势种的生长情况

4)设置样方,调查植被及主要植物的覆盖率、频率、密度等基本情况。

实测或估算其生物量。

4,(1)尾矿放矿及堆存过程中不断扩占土地,造成植被破坏;2)尾矿干滩产生的扬尘对环境空气的污染;3)尾矿区人员活动及尾矿坝堆高作业的噪声影响;4)尾矿库渗漏可能对地下水的影响;5)对周边区域的景观影响;6)溃坝风险影响。

5,(1)居民需搬迁。

2)因为居民处于沟口,尾矿库下游。

若尾矿库发生溃坝,将危及居民安全。

(五)2007年第四采掘类(天然气)案例题

  某公司拟开发的天然气田面积约1500km2,设计井位215个,集气站7个,防冻液甲醇回收处理厂1座,天然气集气管线总长约1700km。

该区年降水量小于200mm,属干旱气候区。

主要植被类型为灌丛和沙生草地。

在拟开发区块内的东北部有一面积为14.5km2天然湖泊,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总面积为52.6km2(含岸线以上部分陆地),没有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拟开发区块内的东南部有一面积约1km2的古墓葬群,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专家判定暂不宜发掘。

第一组问题(原题):

1.指出本项目涉及的环境敏感目标,给出其中某一类生态环境敏感目标现状调查应获取的资料。

2.自然保护区内可否布设井位,说明理由。

3.指出天然气集气管线建设期的生态环境影响。

4.给出气田运行期环境风险源。

5.确定气田开发对古墓葬群应采取的保护措施。

答案:

1、

(1)省级自然保护区—天然湖泊,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群,灌丛和沙生草地。

  

(2)调查自然保护区应收集保护区基本情况及有关科学研究的资料,包括保护区名称、地理位置、保护级别、保护范围;保护区自然环境特征,如湿地面积、水源、水文条件、水生生物、水质状况;保护区重点保护对象及价值,如本湿地保护区鸟类栖息、活动、食物、营巢等情况;保护区结构与功能;保护区管理机构及其能力建设情况;保护区现状环境问题与原因。

识别工程经过保护区段的长度及其对保护区重点保护对象生态学过程的影响。

2、自然保护区内不能布设井位。

该保护区没有进行功能区划,按照“矿产资源法”及“自然保护区条例”,保护区需按核心区和缓冲区的要求严格管理,不能在保护区进行任何生产建设活动。

3、管道施工作业带清理、伴行道路建设、管道开挖,以及工艺站场土地平整等活动中,机械挖掘作业,人员活动、车辆辗压等将对沿线本来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明显的不利影响,包括植被破坏、强烈的土壤扰动,并加剧土壤侵蚀。

4、井场、集气站、输气管线、防冻液甲醇回收处理站,由于设备本身的缺陷或自然与人为因素,导致管线、贮气设施损坏、破裂,天然气泄漏、防冻液泄漏,特别是遇火引发的火灾与爆炸事故,伤害人群并伴生次生事故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影响。

5、

(1)划定文物保护范围。

(2)避免在文物保护范围内进行打井、铺设管线等建设活动。

(3)由于本工程涉及的古墓葬群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文物保护范围内铺设管线,需征得国家文物管理部门同意,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

(4)如果文物分布范围内地下天然气储量丰富,经批准后,可以在文物保护范围以外采取丛式井或其他先进工艺将井打至文物分布层以下再改变方向抽取下层天然气,避免损毁文物。

(5)施工中发现地下文物,应立即停止施工,并及时上报,保护现场,等候文物管理部门处置。

(6)加强宣传教育,落实管理责任制,必要时签定责任状,杜绝盗墓现象的发生。

第二组问题(本人补充):

1.指出项目所在地的植被类型。

灌丛植被、沙生植被、湿地植被。

2.为保护湿地,可以建议项目开发应采取哪些措施?

(1)不在湿地区打井;

(2)施工污水及生产、生活污水不排入湿地;

(3)管线及井田道路施工尽可能避开湿地区,确实无法避开的,应注意采取架空、桥涵等措施保持湿地的连通性。

3.管线施工时应采取哪些措施恢复生态?

分层开挖、分层堆放、分层回填,恢复植被。

(简称“三分一恢复”。

这是地下管线项目施工期基本的生态恢复措施。

4.项目建设可能会对湿地保护区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应采取哪些措施?

(1)如果井位选择在湿地内,则会对湿地造成明显的破坏与污染,进而影响水生生物;

(2)施工污水排入湿地会污染湿地水质,影响水生生物;

(3)生产、生活污水排入湿地污染湿地水质,影响水生生物;

(4)人员活动及工程施工、生产会影响湿地鸟类栖息。

相应的措施有:

不在湿地保护区内打井,施工其生产废水与生活污水不得排入湿地保护区内,施工人员及车辆机械等远离湿地区,尽可能避免对鸟类活动的干扰。

(措施与影响对应,有什么影响就提出相应的措施,不能有影响而无措施。

本题只要将环境影响指出来,相应的措施是很容易答出。

5.说明集气站与甲醇防冻液回收站的环境影响?

应采取哪些措施消减不利影响?

(1)主要是环境风险影响。

集气站及甲醇防冻液回收站气、液泄露,遇火发生火灾与爆炸,造成环境空气污染、生态影响。

(2)加强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防雨、防渗、防流失,配备消防设施,制定应急预案。

(六)2007年第三采掘类(煤矿)案例题

国家规划某矿区拟建原煤生产能力240万t/a的煤矿。

井田面积55km2,煤层埋深100-300m,储量丰,煤质优,平均含硫量1.6%。

拟同步建一矸石电厂与矿井工业场地相距1km,公路可达,电厂用水拟采用地表水。

煤矿位于风蚀为主的黄土高原,井田内耕地约占15%,其中基本农田约占耕地的1/3,井田内植被主要为灌丛和天然牧草,植被覆盖率约38%,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460mm,降水集中在6—8月,年蒸发量2880mm。

井田内有7个村庄(360户1500人),西北部有明长城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由西北向东的一级公路通过;一小河A(属Ⅲ类水体)从井田中部流过;矿井工业场地位于公路南侧,拟占用一部分耕地(已取得征地手续),煤矿原煤经筛分破碎分级出售;矿井水拟经一级沉淀处理后60%回用于井下,其余达标排入小河A;年产煤矸石(I类固体废物,热值7.0MJ/kg)60万t。

经可行性研究预测,矿井运行后地表沉陷深度约4~5m。

第一组问题(原题):

1.根据国家煤炭开采政策,本工程应配套建设的工程是什么?

说明理由。

2.列出地面主要环境保护敏感目标。

3..针对明长城遗址,提出煤矿开采的保护措施。

4.从节约水资源的角度,给出矿井水的回用途径。

5.给出本工程矸石场选址的环境保护要求。

参考答案:

1、

(1)还应配套建设瓦斯抽放站,用作发电、燃料或用于生产化工产品。

(2)根据“煤炭产业政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的若干意见”、“国家发改委煤层气开发利用“十一五”规划”,要求加强煤矿瓦斯抽采利用和减少排放。

鼓励煤层气(瓦斯)民用、发电、生产化工产品。

(国家在煤炭开采、利用方面的产业政策较多,更新也比较快,应关注其最新产业政策要求。

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灌丛及天然牧草植被,特别是黄土高原植被;7个村庄;明长城;小河A。

(环境保护敏感目标的识别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任何项目在环境影响评价时,均需要识别保护目标。

对国家规定的重要敏感保护目标应牢记。

3、

(1)地上做到不在遗址保护范围内打井及建设其它设施。

2)井下留保护煤柱。

(这道题容易想到留设煤柱保护,以免塌陷。

但往往忘记了地上还应采取保护措施。

中国是一个文物大国,文物法对文物保护有明确规定,考试中容易从文物法内容中出题。

应认真学习文物法)

4、回用于电厂、洗煤厂等矿区用水单位、矿区绿化、井下洒水抑尘、黄泥灌浆等。

5、矸石堆场500m范围内不应有居民区。

矸石堆场宜布置在远离居民区、风景名胜区等敏感区,应布置在居民区等敏感区的下风向、以地下水作为水源的取水口的下游地区。

第二组问题(本人补充):

1.如矿区周围有地方小煤矿,环评应做哪些工作?

2.分析采煤对小河A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及应采取的措施。

3.矿区内有供水意义的井泉多处,应采取哪些保护措施?

4.本项目生态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应采取哪些主要保护措施?

参考答案:

1、调查、分析整合的可行性、给出整合或关闭名单、提出整合要求、附地方政府整合或关闭文件。

2、

(1)会造成河流水量减少,也可能发生透水事故,矿井水及矿区污水排放河流水质污染。

(2)设置防水煤柱、监测矿井水水质及矿区污水水质、进行污水处理、矿井水综合利用。

3、

(1)调查井泉布局及水文地质情况;

(2)划定禁采区,留设防水煤柱和维护带煤柱,矿区污水不得排放避开井泉;

(3)监测水量及水质变化;

(4)如果造成影响,须为居民提供其它供水方式,敷设供水管线、落实饮水工程补偿费。

4

(1)施工期临时占地对自然植被与人工植被(包括农田植被)、土壤的破坏。

在生产营运中,地表设施(井场、工业场地、运输道路、管线等)占地对植被的破坏;井工开采过程中造成的地表塌陷所导致的地表水漏失对自然植被和农作物的不利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由地表沉陷引发的建筑物破坏和居民搬迁等社会影响;煤矸石山堆放压占土地对植被、景观的生态影响。

特别是对生态敏感目标,如果不加注意,影响将更为突出。

(2)科学选址,控制用地面积,加强施工期的环境管理;对受损生态系统及时予以恢复或重建,避开生态敏感保护目标或在井工开采中留设井下保护煤柱;占用农田、林地要办理相关手续,并进行经济补偿,占用基本农田或使基本农田丧失功能的,要按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占一补一”,做到基本农田的占补平衡。

生产营运期坚持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及批复所要求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与监测计划,制定搬迁规划,造成地表沉陷的要及时予以补偿和恢复或搬迁居民;容易引发地质灾害的,需进行地质灾害评价,并采取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5.煤矸石堆存主要有哪些环境影响?

给出其利用途径。

(1)压占大面积的土地,破坏植被,造成一定的生物量损失与生态效益的损失;

(2)矸石淋沥水污染土壤、地下水;

(3)煤矸石粉尘、自燃污染环境空气;

(4)存在崩塌、滑坡、泥石流、爆炸等安全隐患与环境风险;

(5)影响景观。

建筑材料(制砖、铺路)、采空区回填、发电、供热。

提取有用成分有作化工材料、生产肥料。

第三组问题(本人补充):

1.本项目工程分析应明确哪些内容?

2.指出地表沉陷预测的要求。

3.地下水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

4.本项目清洁生产需考虑从哪几个方面?

5.给出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建议。

参考答案:

1、明确煤矿是否在国家规划的大型煤炭基地和规划矿区内,指明煤矿地理位置、井田范围与储量、煤炭种类及相关指标(硫分、瓦斯含量),煤层埋深,开采工艺,煤炭加工工艺、用途、用户和外运方式,煤炭洗选工业场地和煤矸石场地位置、占地情况,矿井布局及设计服务年限,总投资与环保投资、施工年限。

工程分析要明确各类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