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86353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3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西周宗法制度的核心是

A.大宗、小宗制B.礼乐制度C.世卿世禄制D.嫡长子继承制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故D项正确,C项错误;A项是宗法制的内容,但不是核心;B项是维护宗法制的工具。

2.传说能从特定的角度反映历史,“烽火戏诸侯”中诸侯被戏弄是哪一制度作用的结果

A.任人唯亲的制度B.封建制度C.分封制D.郡县制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诸侯是分封制的产物,所以“烽火戏诸侯”中诸侯被戏弄是分封制作用的结果,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度而非任人唯亲的制度,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封建制度、郡县制均出现在封建时代,选项B、D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3.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竞争的公平、公正性,不仅有益于社会各阶层的流动,而且有益于文化的编制和普及”。

材料所述制度与下列哪种现象直接相关

A.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

(杜佑《通典﹒选举典》)

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

C.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

(魏源《默觚下﹒治篇九》

D.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班固《汉书﹒董仲舒》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从材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竞争的公平、公正性”、“有益于社会各阶层的流动”可以看得出这是说的科举制,科举制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使下层知识分子有机会进入到社会的上层,扩大了统治基础。

B项说的就是科举考试通过后轻松的心情,故选B。

A项错误,说的是九品中正制;C项错误,说的是世卿世禄制;D项说的是察举制。

ACD项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4.秦始皇说: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秦始皇“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攻打匈奴D.修筑长城

【答案】B

【解析】秦始皇“求其宁息”的措施是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度,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焚书坑儒是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攻打匈奴、修筑长城均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措施,选项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5.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我国的监察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最早发端于秦朝设置的:

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诸卿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三公九卿中,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御史大夫

6.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但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来,未发生类似

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

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降低将帅之地位疏远将兵关系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注意题干中“全面”一词的限制。

ACD三项各自反映了变革的一方面,只有B项才全面地概括归纳了这次改革的内容。

故选B项。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北宋统治体制的改革

7.宋朝以前,宰相大臣见皇帝时,皇帝让坐着面谈,还时常赐茶。

到了明清时期,大臣奏事连站着都不行了,必须跪着。

这种状况从本质上说明了

A.宰相和皇帝的关系日间疏远B.满族和汉族风俗有很大差别

C.专制皇权不断加强D.皇帝刁难大臣,以便控制

【答案】C

【解析】从坐着与皇帝面谈到跪着奏事皇帝说明了相权的削弱和专制皇权的加强,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只是表面现象而非本质,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的现象和风俗无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也只是表面现象而非本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君臣关系的变化体现了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8.学完“ 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后, 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 这四个选题的研究最终将无法成功的是

A.《 浅议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创立》B.《 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 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D.《 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答案】D

【解析】清代是没有丞相的,所以《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的研究最终将无法成功,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就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周武王创建了分封制。

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也确实深远,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9.古希腊的雅典产生了古代西方世界大多数卓越的哲学家、史学家、政治家和艺术家,这得益于

A.强大的中央集权的保护B.居于地中海霸主地位

C.灌溉农业发展的需要D.民主政治和开放氛围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材料提到,雅典产生了古代西方世界大多数卓越的哲学家、史学家、政治家和艺术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得益于雅典的民主政治和开放氛围,因此选D。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影响

10.伯利克里说: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少数人手中。

”主要表现在

A.公民大会的设置B.通过抽签组成五百人议事会

C.民众法庭D.设立保民官监督政府行为

【答案】A

【解析】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能够体现出雅典主权在民的民主政治,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只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不符合题意,排除;民众法庭只是司法机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只是一个监督机构,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雅典的民主体现在公民通过公民大会行使权利。

11.雅典著名政治家伯里克利在希腊陈亡将士国葬典礼上的演说中说:

“我可断言,我们每个公民,在许多生活方面能够独立自主,并且在表现独立自主的时候,能够特别地表现温文尔雅和多才多艺”。

这里的“公民”是指

A.全体国民B.全体成年男子

C.所有的男子D.祖籍本邦、拥有数量不等的财产的成年男子

【答案】D

【解析】雅典的公民得是本邦人并且还得拥有一定财产的成年男子,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公民”并非全体国民,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成年男子不一定有公民权利,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并非所有男子都有公民权利,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2.古罗马与古希腊相比,在政治制度上最大的贡献在于

A.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民主的政体B.实现了君主制到共和制的转变

C.创立了轮番而治的民主运作方式D.制定了一系列严密的法律制度

【答案】D

【解析】古罗马在政治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罗马人的法律,即罗马制定了一系列严密的法律制度,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民主的政体的是古希腊,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古罗马是共和制到君主制的转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创立轮番而治的民主运作方式的是古希腊,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希腊的贡献在于民主政治罗马的贡献则在于法律。

13.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①《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的基本法,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的阶段 ②罗马法在

一定程度上稳固了帝国的统治 ③罗马法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④罗马法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罗马成文法诞生。

而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的是《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

所以排除①,答案选C。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影响

14.德国法学家耶林格认为,“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

”古代罗马之所以能以法律征服世界,主要是因为罗马法中蕴涵着如下观念:

A.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B.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C.人人平等,公正至上D.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答案】C

【解析】罗马法的核心观念是“人人平等,公正至上”,,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法律观念,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属于《汉谟拉比法典》,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属于中国古代的法律观念,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资产阶级《人权宣言》的内容。

15.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是

A.处死查理一世B.“光荣革命”

C.议会通过《权利法案》D.詹姆士二世逃亡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回顾已学知识可知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明确限制了皇权,从法律上确认了“议会主权”原则,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率先实现了君主立宪制,因此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6.德意志帝国的统一 

  ①解决了德意志的民族问题 ②结束封建割据局面 ③是德国经济发展的前提 ④保

留了普鲁士的专制主义传统

A.②③④B.①②④C.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正确认识德意志帝国的统一的影响,既要强调积极影响又不能忽略消极影响,例如,德意志帝国统一后的军国主义、专制主义等。

17.美国1787 年宪法体现的原则,不包括

A.联邦制原则B.分权制衡原则C.民主原则D.民族平等原则

【答案】D

18.领导美国内战,并逐步取消奴隶制度的总统是

A.乔治·华盛顿B.约翰·亚当斯

C.托马斯·杰斐逊D.亚伯拉罕·林肯

【答案】D

【解析】亚伯拉罕·林肯领导了美国内战,通过《解放黑奴宣言》等逐步取消了奴隶制度,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乔治·华盛顿领导的是独立战争,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领导内战的是林肯而非约翰·亚当斯、托马斯·杰斐逊,所以选项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9.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战国时期统一中原的秦国,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

他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在治国方面却有惊人的相似。

你认为他们治国方面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

A.发展经济B.武力掠夺C.制度创新D.科技强国

【答案】C

【解析】秦确立了封建制度,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他们才迅速强大,所以他们治国方面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制度创新,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制度创新才能更好的发展经济,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武力掠夺只适合英国,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秦国是不存在科技强国这个因素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秦和英国的强盛在于制度创新。

20.根据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法国总统的产生方式是

A.由选民普遍直接选举产生B.由选民间接选出

C.由议会两院国民会议选出D.由众议院选举产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1875年宪法,法国总统由参众两院依据选举的多数票选举产生,故选C。

A项错误,法国总统实行的是间接的选举但不是由选民选举产生,因此B项也错误;D项错误,是参众两院联席会议,并非单一的众议院选举即可的。

考点: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75年宪法

21.议会是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有关议会的正确叙述是

A.英国“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的权威并形成两党制

B.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向国会负责 

C 、法国第三共和国宪法确定议会成为最高立法机关 

D 、《德意志帝国宪法》确定议会拥有国家的最高立法权利

【答案】C

【解析】法国第三共和国宪法的确确定议会才是最高立法机关,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英国“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的权威但并未形成两党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总统不对国会负责.直接对选民负责,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德国议会是立法机关,但是帝国议会的法案必须经过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即议会并不拥有国家的最高立法权利,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2.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主要特征有①选举  ②议会立法  ③保留君主 ④内阁拥有最高权力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A

【解析】选举和议会立法是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主要特征,保留君主只是个别国家的特征,例如英国,拥有最高权力的是议会而非内阁,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A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23.法兰西的共和之路艰难曲折,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确立如下图所示。

下列各项能够对这一现象作出全面准确解释的是

A.启蒙思想对法国的影响不断深入B.封建残余势力复辟导致曲折迭起

C.各派政治力量之间斗争异常激烈D.外国势力干涉打断了民主化进程

【答案】C

【解析】该图体现了法国大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不断深入人心和法兰西的民主共和之路由于各派政治力量之间斗争而艰难曲折,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民主共和思想对法国的影响不断深入,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C均只是其中一个因素,但不全面,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4.清政府被迫开放的第一批通商口岸主要分布在(   )

A.黄河流域B.东北地区C.东南沿海D.长江流域

【答案】C

【解析】清政府被迫开放的第一批通商口岸是广州、福州、宁波、厦门等,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而非黄河流域、东北地区以及长江流域,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C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25.当《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朝官员董宗远上奏反对。

他说:

“国威自此损矣,国脉自此伤矣,乱民自此生矣,边境自此多事矣。

”他反对签约的主要出发点是

A.维护封建统治秩序B.维护民族利益

C.维护国家独立自主D.学习西方技术

【答案】A

【解析】清朝官员董宗远上奏反对是从国威、国脉、乱民等角度反对的,这是在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族利益,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维护统治秩序而非维护国家独立自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学习西方技术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6.与鸦片战争开放的通商口岸相比,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开放的口岸具有的特点是 ①数量增多 ②开始深入内地 ③由东部延伸到西部 ④从东南沿海扩展至整个沿海地区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首先联系教材所学史实,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开放的口岸有北起辽宁营口,南到海南岛的琼州,沿长江深入到湖北的汉口,共增开10处通商口岸,由此可得出其特点,数量增多,开始深入内地,从东南沿海扩展至整个沿海地区。

①②④正确。

第③小项表述不准确。

鸦片战争时开放的通商口岸只在东南沿海,而不应笼统的表达为东部,第二次鸦片战争开放的口岸深入到了九江、汉口,但不能笼统的表述为西部,答案为A。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点评:

此题难度不大,解题关键是准确掌握两次鸦片战争所开放通商口岸的位置,再进行深入分析比较。

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

27.马克思说:

“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

这说明:

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

C.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D.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联系史实分析,“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

”这句话中,马克思认识到了外国的侵略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促进作用,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联系史实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是阶级矛盾,民族危机的加深只是起了一个加速或者是推动的作用,故A项正确;B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28.对义和团“扶清灭洋”  口号的看法正确的是 

①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 ②对封建势力的认识是模糊的  ③带有鲜明的小农经济的局限性 ④反映了农民朴素爱国思想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扶清灭洋”是不科学的,也不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扶清”说明对封建势力的认识是模糊的,体现了小农经济的局限性,“灭洋”也反映了农民朴素的爱国思想,综上所述只有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29.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理解正确和全面的是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性质的临时大法  ②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③革命派想以此限制袁世凯的独裁      ④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1912年的《临时约法》的内容和作用,根据所学①是该宪法的性质②是内容③是目的④是意义,所以正确的是D项。

30.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革命,其充分理由是

A.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

C.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D.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答案】A

【解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结束了封建帝制即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C、D也是辛亥革命成功的一些具体表现,但均不是充分理由,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二、非选择题(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689年,《权利法案》规定:

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停止任何法律效力;1701年议会又通过法案规定:

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把原先属于国王的任免法官的权力转到各部大臣的身上。

罗伯特·沃波尔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内阁首相,他的政策在下议院失去多数的信任而被迫辞职,从而开创了一个先例:

凡内阁失去下议院多数的信任即告辞职。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哪个朝代的什么制度?

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各自拥有什么权力?

结合所学对这一制度进行简单评价。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什么政体?

图中体现了美国政体的什么特点?

(1分)总统、国会、联邦法院各自拥有什么权力?

      

(3)据材料三概括近代英国的民主政治发展完善的历程。

    

(4)材料一和材料二、三中都体现了对权力的分割,结合所学谈谈它们实质上的不同。

【答案】

(1)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 

 分工:

门下省:

封驳审议;尚书省:

负责执行;中书省:

拟定诏书。

         

作用:

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了相权,加强了专制皇权。

 

(2)美国的联邦制总统制共和制。

 

 三权分立。

     

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

 

(3)国王逐渐统而不治,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

 

(4)材料一通过分权加强专制,材料二、三通过分权保障民主。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一是三省六部制,是唐朝创建的,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各自拥有的权力回答出各自的职责即可。

在对这一制度进行简单评价时既要评价优点又要评价缺点,例如,优点是提高了办事效率,缺点是分割了相权,加强了专制皇权。

(2)美国的政体可以表述为联邦制、总统制、共和制,三者均可。

图中三个部门体现的是三权分立。

在叙述总统、国会、联邦法院拥有的权力时主要突出总统拥有行政权。

法院拥有司法权而国会拥有立法权即可。

(3)近代英国的民主政治发展完善的历程主要突出三个方面,一是国王逐渐统而不治,二是议会逐渐成为国家权力中心,三是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材料三的材料主旨也是在强调这三点。

 

(4)尽管材料一和材料二、三中都体现了对权力的分割但其实质目的却是完全不同的,主要突出中国唐朝的分割权力是为了加强皇权体现的是君主专制而美国、英国的分权是为了保障民主政治,二者有着质的不同。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此类问题就是考查学生分层次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要不断提高从材料字里行间中寻找“答案”的能力。

例如本题的第三问就要从材料中找答案。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

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

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据材料一,指出“三次灾难性的战争”分别指什么?

三次战争的灾难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农民阶级进行了怎样的抗争?

材料二  按照《南京条约》,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并开放五个对外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宁波、厦门和上海。

英国领事可以居留于这些港口,英国商人可以在此租借土地,用于居住和经商。

中国还同意实行一种按照价值的5%固定下来的统一关税,若要变动这一关税,须经双方同意。

这一条款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因而控制了中国的国家收入。

此外,第二年缔结了一个补充条约,承认英国人在刑事案件方面的治外法权;条约还包括一项最惠国条款,保证英国人享有中国在将来准予其他国家享受的附加特权。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在中国获取的特权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 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赔款。

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

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

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

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袁伟时《甲午战争:

没有赢家的结局》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袁伟时为何认为甲午战争中“没有赢家”?

【答案】

(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表现:

被迫打开国门,割地、赔款,部分主权丧失,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开始并逐步加深。

(4分)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2)割让香港岛,成为侵略中国的支点;开放通商口岸,便利其对华商品输出;协商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治外法权,中国司法权遭到破坏;片面的最惠国待遇,便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