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依然是蓝天.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86453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7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窗外依然是蓝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窗外依然是蓝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窗外依然是蓝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窗外依然是蓝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窗外依然是蓝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窗外依然是蓝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窗外依然是蓝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窗外依然是蓝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窗外依然是蓝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窗外依然是蓝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窗外依然是蓝天.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窗外依然是蓝天.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窗外依然是蓝天.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窗外依然是蓝天.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窗外依然是蓝天.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窗外依然是蓝天.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窗外依然是蓝天.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窗外依然是蓝天.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窗外依然是蓝天.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窗外依然是蓝天.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窗外依然是蓝天.docx

《窗外依然是蓝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窗外依然是蓝天.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窗外依然是蓝天.docx

窗外依然是蓝天

《窗外依然有蓝天.txt》全本_1

窗外依然有蓝天

--------婚姻伤害医治

【】……。

”“要是我当初我肯多花点时间,注意他(她)的需要……就好了。

”“要不是他碰到那个妖精……”或是“要是我凡事都顺着他(她)……就好了。

这种“要是当初……就好了”的想法,也是“否认”的一种表现,显示当事人不能接受眼前痛苦的事实,不能放开过去,面对前程。

偶尔用“否认”的心理自卫,让自己内心好受些,是正常的现象,除了稍微延缓适应的过程之外,并无大碍。

然而,倘若一个人滥用“否认”的心理机能,长期陷溺在幻想和自责之中,不能接受眼前的事实,这就会成为一种病态,使当事人对离婚的调适发生重大困难。

离婚一段时间之后,仍然沉溺在幻想和自责中无法自拔的人,最好能及时寻求专业辅导,解决心理的问题。

一个成熟的人,偶尔也会追想着过去的美好,但不会让自己一直缅怀过去,也不会耗费许多精力埋怨自己或别人。

如果一个人真的接受了事实,就能很快地重新站起来。

不需在人前强颜欢笑

有一种一人在遭遇重大变故之后,马上“表现”出“非常适应”的样子。

在别人眼中,他们完全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显得非常理智、非常能接受事实。

这种“超级适应”,有时是“否认现实”的另一种表现,他们理智上能接受现实,但在情绪上却不是如此。

而努力用意志压抑与否认情绪的结果,情绪往往无法得到舒解。

在临床上有时我们会见到,离婚初期表现得“超级适应”的一些人,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反而发生问题。

离婚初期,如果发现自己麻木、毫无情绪或出奇的理智(觉得自己似乎跳出了自身躯壳,变成了冷眼旁观的第三者),很可能是由于心里太过悲伤,而用“否认”的心理机能将自己的情绪与自身隔离。

离婚者不需要为了使亲友安心而逼自己表现得非常能适应,要容许自己哀伤。

当一个人有勇气接纳与面对自己的软弱时,他反而能坚强起来,变成真正的强者,走上医治的道路。

所以让自己尽情地哭吧,这些都对心理健康有益。

离婚之后,也不需再用“要是当初……就好了”的想法来折磨自己。

比较成熟的想法是告诉自己:

“我不是圣人,难免会犯些不聪明的错误。

过去在这件事上我失败了,但我已尽我当时所知、所能,来应付那个危机。

也许当初我不够成熟,做法也十分笨拙,然而我已尽力做到最好的地步。

我从这件事上学到许多宝贵的功课,我不会让自己再犯同样的错误。

我要把过去的失败暂时先放下来,学习围棋中‘弃子争先’的致胜秘诀,不再继续埋怨自己的错误。

从现在开始,我要面对新环境的挑战,为明日的幸福而奋斗。

我要先稳定下来,渡过这段时期,等到将来我更成熟、更有能力时,再彻底清理残存的心理问题。

一、迷惘与困惑

刚离了婚的人,常会对自己周遭的一切感到极度困惑、惶恐。

有一位离婚的妇女在伴侣弃她而去后,对丈夫的朋友发出这样的悲鸣:

“求求你!

求求你告诉我,她到哪里去了?

求求你告诉我,他为什么离开我?

”短短几句话,道尽了她无助、惶恐、困惑与哀痛的心声。

顿时生命失序、角色错乱

离婚之后,整修世界好像在自己解体,突然之间,觉得自己的生命完全失去控制。

有许多人不知道为何这些伤心恼人的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不知道到错误底出在哪里,更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要怎么走。

此外,习惯于失学的角色,与引以为荣的认同,一刹那间都被剥夺了。

离婚的女性不再是一个妻子和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离婚的男性不再是一个丈夫,也不再完整、属于的自己的家。

并且,许多角色和行为规范因为离婚而变得模糊不清。

当事人不知要如何与以行为表现的舅亲或配偶的朋友相处,甚至不知要与没有监护权的亲生子女维持何。

过去辛辛苦苦奋斗,为的是要建立一个美满家庭。

离了婚,这个重要的人生目标顿时破灭,一切心血付诸流水,日子也变得空虚,没有意义。

离婚使得原本井井有条的生活一下子变得杂乱无章。

最令离婚者痛心的,莫过于自己最亲密、最信任、依托终身的伴侣,突然间背叛了自己,变成了陌路仇人。

许多人觉得,离婚就像是做了一场噩梦,惊醒之后,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不知道自己为何要活在世界上。

面对这种痛苦、迷惘的时刻,离婚者极需有些忠心、能了解他的朋友,或是受过专业训练的辅导者,给予支持、倾听与鼓励。

离婚者需要借着与人交谈,舒解自己的情绪,整理的思维,文化水平眼前各种该处理的事,并开始了解离婚的前因后果。

在这自尊心、自信心最低落的时候,离婚者所需要的,不是表面的安慰,而是真挚的友情,以及来自亲友真正的了解和接纳的心。

离婚者需要知道这些朋友是真的关心自己,不会在取得自己的信任之后,又轻易背离。

离婚者更需要借着这些支持者(家人、朋友、辅导者)看到:

虽然自己在婚姻上失败了,但依然被许多人关心,仍是一个有人爱、并且有价值的人。

一、孤寂与凄凉

即使是最坚强的人,离婚之后,有时也会被孤寂感淹没。

尤其午夜梦回,想起旧日的美好时光和对方的各种好处,难免悲从中来,顿觉孤单。

许多人觉得,在婚姻当中,虽然两人尝尽了痛苦、冲突,然而那时至少屋子里有个人相伴;下班回来,家里不会空荡荡的;有个人能一起吃饭、说话甚至吵架;心理上至少不会觉得孤寂、不安。

现在虽然得到了“自由”与一些“解脱”,但要付出孤寂的代价。

孤寂啃噬心灵,难以适应

人大多有依赖性,在尝过有人相伴的滋味后,一下子突然变成单身、独居,心理上往往很难适应。

有些人为了怕回去面对寂静空虚的屋子,便努力加班,变成一个工作狂,非到不得已时才回家。

在离婚初期,当事人常会担心:

“天啊!

我是不是以后一辈子都会这样寂寞、孤单?

这种孤寂空虚的感觉何时才会结束?

”有这样的感受是非常正常的,幸而,只要能镇定下来,拿出勇气与耐心,开始医治与成长,一定可以走出这孤寂、痛苦的深渊。

其实,孤寂感是每个人都会有的,这是人生经验的一部分,能让人更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可惜有许多人为了逃避孤寂感,而付上惨重的代价。

当人愈不敢面对自己的孤寂感时,他的孤寂威与恐惧就变得愈强烈、愈真实,像鬼魂如影随形;当事者逃得愈快,他的孤寂感就追逐得愈凶,如此恶性循环下去,永无止息。

然后,奇妙的是,当人能够面对自己的孤寂与恐惧时,孤寂、恐惧便不能再掌控人了。

一个人独处时,并不一定会感到孤单;与一大群人在一起做些没意义的事时,也不见得就不会寂寞。

有时一个人关起门来,做自己爱做的事,看本自己想看的书,反而胜过跟自己不喜欢的人交际应酬和“杀时间”。

每个人在一天之中,有不少独处的时刻,我们并非在每个独处的时刻都会感觉孤寂。

相反地,有时我们在独处时,心灵反而觉得更充实、愉快。

投注心力在有意义的事上

决定我们是否会感到孤寂、愁苦的因素,并不是周围是否有人陪伴,而是我们是否能把自己的心神与生命力投注在有意义的事上。

孤寂感不是鳏寡孤独者才有的专利。

我曾见过许多怨偶,他们的事业可能比别人成功,在社交场合中,也许“表现”得比别人恩爱,然而夫妻在豪华舒适的家中,却形同陌路,像一两个枯槁的灵魂,没有感情的滋润,被囚禁在名存实亡的婚姻空壳中。

在外表上,他们或许被许多人所羡慕,但是在他们的内心,却比任何人都更加孤寂、空虚。

他们心里痛苦,因为没有真正了解他们,在重重的面具与伪装之下,是颗垂死而麻木的心。

相反地,前以色列总理梅厄夫人,晚年一个人独居(家人都不在了),又罹患了癌症,她却能战胜孤寂与苦痛,活得比别人积极,以国为家。

屏东信望爱儿童之家的创办人王守信女士,年纪轻轻,便在大陆失去配偶。

这样一个世人眼中命运悲惨的女性,竞能排除万难,独力抚养上百名的孤儿。

她的爱,滋润了许多人的心。

由于她没有保留的付出,让周围许多人都得到温暖与亮光,而激发了更多的爱。

她爱很多人,也深深地被许多人敬爱着。

这样的人,孤寂感不能侵扰她。

在为她活得非常充实、有意义。

当人把注意力和焦点放在自己身上,专看自己的不幸与需要,整天只求别人的注意和关怀时,就会变得异常脆弱,容易被孤寂感吞噬,而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

可是当我们开始把注意投注到本身以外一些有意义的事上,并愿意付出时,我们便能坚强起来,继续不断地战胜我们的“老朋友”—孤寂。

培养有益身心的兴趣

心理治疗大师葛拉瑟(W.Glasser)鼓励我们培养“建设性的瘾”(PositiveAddiction)。

人对某件事上瘾之后,如果没有继续去做,生理上和心理都会觉得不舒服。

喝酒、吸毒、看电视、打电动玩具等都很容易使人上瘾,可惜这类的瘾,大多是负面的,使人因不思考而头脑昏迷、意志消沉,对身心产生不良影响。

但是,我们如果能对求知、技艺(学吉他或照相等等)、运动(晨跑或打拳等等)或生活技能(烹饪或修电器等等)这类事上瘾,便能发挥创造力,不断地追求进步,建立起新而健全的自我观念,更能使自己的生活充满活力与乐趣。

那时,孤寂感虽还会存在,却已失去吞噬心灵的魔力。

在健全的人身上,孤寂能带给他们丰富的色彩,因为生活中若没有一丝酸楚,人就无法充分享受快乐的甜美。

四、抑郁与哀伤

在剧痛期中,另一个几乎无法避免的心理历程是抑郁与哀伤。

这也是离婚者情绪最低潮的时期。

抑郁常与人后天形成的无助感有关。

离婚者在情感上受到打击,觉得自己不被人爱、在别人心中没有价值。

在以前婚姻中屡遭挫败的结果,常使当事人觉得自己的努力无法改变任何事情(婚姻仍是失败了)。

这种无助感使人丧失自信心、对前途悲观绝望、心灰意懒,什么都不想做(觉得做了也没用)。

在这种情形下,当事人便陷在抑郁之中。

离婚也会让当事者经历极大的失落。

正如第二点中所说,离婚者不但失去一个本来与自己最亲近的人,同时也失去了完整的家,失去了丈夫或妻子的角色,更失去了两人过去一直编织的美梦:

建立温馨的家园,共享甜蜜的人生。

离婚引发新旧失落

离婚对自卑感重、自我观念低落与依赖性强的人,会造成更大的痛苦。

这些人本来就有不少残存未解

-

决的问题,心中也暗藏着许多未经处理的失落。

离婚会使这些旧的创伤和失落一并引发出来(我会在第四章复建期的调适重点一“解析”中详细讨论这点)。

当一个人开始意识到新旧各种强烈的失落时,哀恸与悲伤的情绪,便如无法遏止的浪潮般,汹涌而至,甚至把整个人淹没。

处于哀恸状况的人经常会出现的症状包括:

失眠、疲倦、口干、喉头肌肉紧缩、没有食欲;经常一个人发呆、叹息、注意力不能集中、情绪变化快而极端;有时情感麻木、枯竭、身体僵硬、没有感觉;有时却一下子悲从中来而热泪纵横。

许多离婚当事人无法接受自己的不幸,懊恼自己当初没做对选择。

每当他们想到自己本来可以不必经历这一切痛苦时,就悔恨不已。

他们为已经不存在的半杯水懊恼,平添许多痛苦。

更有些完美主义者,白白吃了双重的苦--离婚已经使他们够难过了,然而他们的离婚的反应,却使自己更难过。

他们期望自己能克服离婚的,但看到自己竟为了离婚而如此难过时,便对自己大失所望,为自己没能克服哀伤而难过。

根据研究,有3/4的离婚者出现抑郁的现象与轻生的念头。

此外,既想亲近朋友,又想远离朋友的矛盾的心理,也十分普遍。

他们心里伤痛,希望有人给予安慰,然而当人们靠近他们时,离婚者又常很矛盾地紧闭心门,生怕别人太靠近,会带给自己已经破碎的心更大的伤害。

在离婚的哀恸之中,有上述各种反应是正常的。

然而在伤痛中的人,必须学习疏导自己的情绪,处理自己的创伤。

如果不去控制自己的伤痛,就会被伤痛所控制。

一味地“否认”、“压抑”自己的伤痛,除了会造成心理上和调适上的问题,更易导致头痛、哮喘、肠胃溃疡等心因性疾病(psychosomatics)。

面对抑郁、哀伤的要诀

在伤心痛苦的当儿,离婚者应如何处理哀伤、抑郁的情绪呢?

以下五点建议:

(一)与人保持接触,也要有独处的时间

千万不可因为痛苦,就把自己封闭起来,缩进阴暗的角落,不跟任何人来往。

在这自我价值感低落、自信心动摇的时候,离婚者更需要与支持自己的人接触。

我们通常会根据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来建立自我观念,与多人接触后而建立的自我观念,通常会较客观、健全(除非很不幸地,所有与你接触的人都不喜欢你)。

在婚姻中,配偶常是我们建立自我观念的主要来源。

如果配偶很讨厌你,而你又没有与其他人接触的机会,那么配偶对你的评价将成为你自我观念的惟一来源,你就可能以偏概全,产生“我很不好”或“我不可爱”的自我观念。

离婚者常会出于上述原因而不喜欢自己,不接受自己,自我价值感低落,甚至害怕与人接触。

所以,离婚者必须多与支持自己的人接触。

周围朋友的了解与鼓励,常能帮助当事人看到自己也有好的一面,仍然是个有价值的人。

只要当事人愿意,应该都能找到朋友、家人、牧师、辅导专业人员(至少能利用免费的电话热线)等等,协助他们渡过难关。

与外界隔绝,完全不与人来往,是应当避免的极端做法;然而,整天紧抓着朋友不放,重复地诉苦,是另一个要小心避免的极端做法。

终日找人陪伴,会妨碍日后的适应。

因此,除了与人保持接触之外,离婚者也应该给自己一些独处的时间,让自己有沉思默想,面对问题的机会。

(二)适度地表达情绪

在剧痛期适度地表达情绪,能加速心理创伤的愈合。

勉强压抑痛苦的情绪,表面上装成毫不在乎的结果,不但可能延缓适应,也可能形成新的心理问题。

古人以“喜怒不形于色”为强者象征,然而这种想法却很不合乎心理卫生的原则。

鼓励人戴上假面具、不流露任何真情,不但违反人性,而且常常使人付出惨重代价。

喜怒不形于色的人,往往有很强的自我防卫心理,他们随时需要觉得能控制自己和他人,一旦能成功地控制别人,他们便沾沾自喜。

这种人也常好竞争、多疑,不敢信任别人,却又恨别人对自己保持距离,不敢对自己推心置腹,不能真心的喜欢自己。

由于缺乏表露真我,当他们“形象包装”愈成功时,他们的内心就愈空虚、痛苦,即使别人喜欢他们,他们也无法感受到这些爱,因为他们惟恐别人喜欢的是他们的表面包装,而不是真正的自己。

长期喜怒不形于色、努力压抑情绪,往往使人表里不能合一,深受矛盾冲突之苦。

人若不肯冒点险,流露真情,让别人看到自己坚强和软弱的不同面貌,就很难与人建立真正的友情。

追求别人敬爱的两种类型

在群体中,每个人都有两大心理需要:

得到别人的“爱”和“敬”(尊重)。

大多数人争取“爱”与“敬”的方式,介乎下列两种极端形态之间。

有些人的行为模式较趋近第一型,有些人则接近第二型。

第一型的人,生怕被人看不起,因而努力和别人竞争,处处表现出自己很强,比别人能干。

结果,他们很可能为了得到“敬”而失去了“爱”。

他们的意见在任何中常受到重视,然而他们却感受到别人是因受到心理威胁面对自己保持距离,不也亲近他。

第二型的人,为了得到“爱”,致力于维持人际关系的和谐。

他们对群体中其他的成员顺服、体贴、处处小心,避免得罪别人。

当无法避免冲突和竞争时,为了继续赢得别人的爱与认同,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摆出低姿态来讨好别人,所以在群体中人缘很好。

但是在以讨好换取“爱”的过程中,他们失去了“敬”,得不到别人的重视。

每个人都渴望在群体中同时满足被“敬”、被“爱”的需求,然而往往难以兼得。

顾“敬”则不免失“爱”,顾“爱”则不免失“敬”。

许多人在群体生活中经历到这种无法两全的冲突。

第一型的人,可能会为自己辛苦半天,仍未能争取到别人的“爱”而深深叹息。

他们对第二型的人又羡又妒,以为他们能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到真正的爱。

第二型的人。

常为自己所牺牲的“敬”而大为遗憾。

他们一方面对自己不满,另一方面却羡慕第一型的人,以为他们得到了真正的“敬”,并保住了自尊心。

其实,第一型的人没有得到“爱”,也没有完全得到他们想要的“敬”,因他们所得到的“敬”中,含有太多“畏”的成分。

第二型失去了“敬”,却没完全得到他们期望中的“爱”,因他们觉得,别人只是乐于与他们亲近而已。

真情流露才能建立关系

要同时得到别人发自内心的敬爱,是人生的一大功课。

要在这门课上成功的惟一秘诀是:

超越“争强”或“讨好”的层次,而成为真正的强者。

换句话说,人要成长,不断改善自己,以进入更高的人生境界。

喜怒不形于色的人不是真正的强者。

愈怕被别人发现弱点的人,愈会喜怒不形于色,愈会明争暗斗,摆出一副强者的姿态,让人不敢看不起自己。

这种假强者,表面上坚强、全强、能控制一切,内心却像上紧了的发条,敏感、小气、不能忍受批评、自尊心脆弱、禁不起任何挫折。

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不知不觉掉入一个无底的陷阱—装得愈强,愈怕别人发现自己的真面目,于是愈需要防卫他人,在原先的面具上,又多了一层伪装。

他们无法流露真情,不容许别人看到自己软弱之处,就无法使多一点的人喜欢并亲近自己,触动他的心。

假强者把自己的心伪装上刺猬的盔甲,他们心里虽渴望得到的人的敬爱,行动上却使人无法接近。

当个假强者,是一件很不幸的事,这样的人心里很苦,背负着沉重的担子。

若要得到幸福与快乐,他们就需要成长。

真正的强者,拥有一颗赤子之心。

喜事来临,他们会笑,流露出快乐之情;不幸的事发生,他们会伤心落泪,不隐藏真情。

真正的强者,必须是个仁者。

他们不以自我为中心,心中常充满着对同胞的爱,心理上很有安全感,不怕别人看到自己的弱点(在第七章复建期调适重点四“成长”,对这种人的心理特质会有详细的描述)。

真正的强者,像汪洋中的水,柔中带刚,刚中带柔,能禁得起各种考验,历久而弥坚。

假强者必须时时提防自己的弱点被“看穿”。

因而像一个外表看似坚硬,事实上却禁不起打击的鸡蛋,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与真强者在一起,令人如沐春风,祥和而充满希望。

与假强者在一起,令人觉得自尊心受压迫,掉进“人比人,气死人”的陷阱之中。

一个人必须流露真情,才可能满足被爱的需要。

压抑自己的情绪,只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不但无法得到朋友的掉过去,更会失去进一步建立浓厚友情的机会。

所以离婚后想到伤心处,情不自禁时,就别虐待自己,容许自己尽情地哭吧!

伤心落泪不是弱者的表现,尽情大哭也不会使人丢脸。

能在情绪宣泄过后,站起来继续奋斗的人,就是勇者。

前面提到,当事人应该“适度”表达情绪,以维护心理健康。

“适度”两字,意味着“太过”与“不及”都不好。

“喜怒不形于色”与“逞强”都是情绪表达“不及”的现象;而终日以泪洗面,紧抓旁人反复地哭诉,则是情绪表达“太过”的现象。

自怜自哀加深痛苦

表达情绪绝对是必要的。

然而在经过一段正常的伤痛期后,如果仍整天声浪在自己的情绪中,找人反复哭诉,过度宣泄情绪的现象,不但对心理复建无益,而且还可能把朋友吓跑。

沉溺情绪之中,终日反复哭诉的人,到后来常常会因为情绪麻木,而变得“有口无心”。

换句话说,当事者只是在口头上用空洞的言词,与人“谈论”情绪,而不敢用心去体会自己的伤痛。

这种宣泄情绪的方式,只会加剧当事者的自怜,而无法舒解内心的痛苦。

当事人需单独面对伤痛,在浓烈中让自己的心充分经历痛苦。

如果当事人坚忍不退缩,在经过痛苦的高潮之后,痛苦的情绪开始减弱,终于不再威胁当事人。

经过这番争战的人,往往能在很短的期间内就康复过来。

许多时候,让自己沉溺在哀伤的情绪中,是争取朋友们同情、花时间陪伴自己、好言安慰自己的手段。

在短期内,的确能给自己带来许多好处,得到许多关怀。

然而若是长期运用此种策略逃避现实,却会损害自己的心理健康,不但腐蚀当事人自我观念和价值感,还会逐渐失去朋友。

陷于痛苦情绪中的人,应该强迫自己从事不同的活动,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投注在外面一些具体而有意义的事上。

当人把注意力放在未来,为自己设立一些新的目标时,常能为生命找到新的意义与希望。

一直沉溺在哀伤情绪中无法自拔的人,最好能寻求专业辅导与心理治疗。

(三)学习“定时

哀伤”

“定时哀伤”是“矛盾心理疗法”(Paradoxicalinterventionorsymptomprescription)))…….。

以上这些想法虽有几分真实性,然而都都犯了“非黑即白”、“以偏概全”、“有色眼镜”与“自我抑贬”等毛病。

具有以上这些非理性想法的人,很容易就变得消沉,无法看到人生的光明面。

以理性思考代替扭曲的认知

如果要克服抑郁、哀伤的情绪,一定要省察自己是否有“认知扭曲”的习惯,是否在想法中犯了逻辑思考上的错误,更需要学习用理性思考来取代“认知扭曲”,也就是把科学求真的精神,运用在日常生活之中。

在接受一个想法之前,要检验这个想法是否客观,是否有充分的证据支持。

为了驳斥当事人的“非理性想法”,使他能脱离痛苦的煎熬,心理者常要求当事人提出充分的证据来支持他想法的正确性。

如果无法举也充分的证据,治疗者会请他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反面的证据,然后推翻或修改原来的想法。

举例来说,许多离婚者有这样的想法:

“除非再遇到理想的伴侣,否则这辈子就不可能再有快乐的日子了。

这个想法中暗含了“必须”(must)两个字:

“我必须再婚才会快乐,不然,就不会快乐。

”这是个未经小心求证,就轻易被接受的假设。

当事人以什么证据支持“再婚才会快乐,不婚就无法快乐”这个假设呢?

过去的婚姻并不同有使他很快乐,他如何证明自己再婚后会比现在快乐呢?

即使他真的遇到一个理想、合适的对象,又如何肯定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原来理想的驍是,不会变得不理想呢?

相反地,当事人如何证明过单身生活就无法快乐?

事实上,许多单身的人过得很快活,更有愈来愈多的人即使有再婚的机会,也宁可继续过单身生活。

当事人本身也有过单身的日子,在那些日子里,不见得天天是水深火热,一点儿都不快乐。

单身或已婚,与一个是否快乐,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结婚更不是使人快乐的必要条件。

此外,“离了婚,将来不再有好日子过”,更是一个没有充分证据支持的假设。

有这种想法的人,是未经证实就先下结论。

未来会不会快乐,仍是个未知数,当事人能找到多少证据证明自己往后一年365天,天24小时都不会快乐?

除非一个人自暴自弃,不给自己再尝试的机会,要不然若按常理推论,便捷的日子应该有较不快乐的时刻,但一定也有较快乐的时刻。

人不可能绝对、永远不快乐,因为人生一定还有比绝对不快乐更不快乐的时刻。

当事人可以说:

“婚姻生活比单身生活快乐些”,这是他个人的体会。

然而当事人不可因自觉婚姻生活比较快乐,就认为单身生活不好,更不可进而把这个想法延伸为:

“单身生活不好,所以若不再婚,我就无法快乐。

”这样的想法是非理性的,若加以驳斥,会使当事人陷在抑郁、哀伤之中,因为当事人错把相对看成绝对,不留给自己任何快乐的余地。

单身不如已婚快乐,绝对不等于单身不快乐,更何况“单身不如已婚快乐”这个假设本身不一定属实。

就这位当事人来说,一个比较正确的想法是:

“我觉得再婚会比单身快乐些,然而,如果没有最理想的对象,我仍可从单身生活中享受不同的乐趣。

客观破除非理性想法

为了帮助抑郁者克服消沉的情绪,心理治疗者常使用下列方法矫正患者的“认知扭曲”。

首长,鼓励患者多活动,每天给他们一些指定“作业”,例如:

规定他们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到某条街上,对某一类的人做某一件善事;或是规定他们每天跑步(或运动)若干时间等等。

然后要求患者把每天所有的活动(包括吃饭、看电视、做家事、打电话给朋友等等)都记录下来册时也让患者对每个活动的快乐程度加以评分。

例如:

清晨七时跑步半小时,虽然觉得能动一动不错,却感到很累,所以只给它15分。

运动后,洗个热水澡很舒畅,因而给洗澡这个活动70分。

看了场电影(或电视),不太好也不太坏,给50分。

吃了冰淇淋,味道不错,便太贵了,快乐程度只有25分。

最好的朋友远道来访,喜出望外之际,这件事可得95分……

其次,对于非常自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的患者,治疗除了要求他们每天所做的每件事、对快乐的程度评分之外,还要他们为所做的每件事成功的程度加以评分。

例如:

地板擦得很亮,给自己99分。

煎了两个鸡蛋,其中一个有点破,但味道都不错,给自己75分……

记录每天所做的每件事,并评量快乐和成功的程度,主要目的是收集客观证据,以驳斥当事人“我每天都不快乐”与“我一无是处,什么都不会”的非理性想法。

记录不但可以使人注意到自己的优点与各种进步,记录本身也达到一种奖励的效果,因为看了自己进步的记录,能从中得到鼓励,愿意努力追求更大的进步。

以煎蛋的例子来说,从记录与评分当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