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学.ppt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9886753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PPTX 页数:116 大小:1.5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因学.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16页
病因学.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16页
病因学.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16页
病因学.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16页
病因学.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16页
病因学.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116页
病因学.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116页
病因学.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116页
病因学.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116页
病因学.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6页
病因学.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6页
病因学.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6页
病因学.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6页
病因学.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6页
病因学.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6页
病因学.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6页
病因学.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6页
病因学.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6页
病因学.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6页
病因学.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病因学.pptx

《病因学.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因学.pptx(1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病因学.pptx

病因学,概述,1.病因即致病因素,又称为病原(古作“病源”)、病邪等泛指能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2.病因学说,是研究各种病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病因范围:

原发病因:

六淫、疫气、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过度、外伤、寄生虫、药邪(药源因素)、医过(医源因素)、先天因素继发病因(病理产物):

痰饮、瘀血、结石。

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1直接询问发病原因2辨证求因:

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进行综合分析,推求病因。

内经:

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

张仲景:

将病因与发病途径结合分三类。

金匮要略陶弘景:

一为内疾,二为外发,三为它犯。

原则上提出了“三因学说”。

肘后百一方三因论陈无择:

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具体阐明了“三因学说”。

中医病因学研究史,当前病因分类,1.外感病因:

六淫、疠气2.内伤病因:

七情、劳逸、饮食3.病理产物:

水湿痰饮、瘀血、结石4.其他病因:

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先天因素,第一节外感病因,第一节外感病因,1.外感病因是指来源于自然界,多从皮毛肌表、或从口鼻等体表部位侵入人体,引起外病的致病因素,亦称之为“外邪”。

2.外感病因包括六淫、疫气等。

3.外感病因的共同特点:

a来源:

多源于自然界b犯人途径:

多从肌表或口鼻侵入人体而发病c形成病证:

初起多形成表证,具有起病急的特点,一、六淫,概述:

六淫为外感病因之一,气候变化或抵抗力低下时引起外感病发生。

六气:

指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变化。

六淫(六邪):

指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致病因素的统称。

六淫产生的因素:

a.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一定限度六气太过、不至而至、退而不退;六气不及、至而不至、不退而退。

b.非其时而有其气:

气候变化过于急骤,暴冷暴热。

c.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气候变化而发病。

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外感性:

多从肌表、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

以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为临床特征。

季节性:

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

春多风,夏多暑热,长夏多湿,秋多燥,冬多寒。

地域性:

致病与生活、工作环境密切相关。

相兼性:

可单独伤人,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

依风相合同类相兼转化性病证的从化,六邪的阴阳分类,阴邪:

寒、湿阳邪:

风、暑、热(火)阴邪,二、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一)风邪,风邪的基本概念:

具有风之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特性的外邪。

风邪的重要性:

1风为春季主气,但四季皆有风。

2风邪为外感病中极为重要的致病因素。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一.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1.风为阳邪:

风邪善动不居,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

2.其性开泄:

易使腠理宣泄开张而有汗出。

3.易袭阳位:

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阳经及肌表,使皮毛腠理开泄,出现头痛、汗出、恶风等症。

二.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

指风性善动不居,游移不定。

如行痹之游走性疼痛,痛无定处。

数变:

指风邪致病变幻无常,发病迅速。

三.风性主动风属阳邪,其性动摇不定。

四.风为百病之长其他五邪每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

(二)寒邪,概念:

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

寒邪的重要性:

1.寒邪与冬季主气寒相似,致病多见于冬季,但也可见于其它季节。

2.伤寒:

寒客肌表,郁遏卫阳;3.中寒:

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一、寒邪的性质:

寒邪具有寒凉、凝滞、收引的基本特性。

二、寒邪的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邪袭表卫阳被遏恶寒

(2)寒性凝滞:

寒属阴邪,具有凝结、停滞的特性(气血运行阻滞、易致疼痛)。

(3)寒性收引:

寒属阴邪,具有收缩牵引拘急等特点(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筋脉拘挛)。

一、寒为阴邪,易伤阳气,1、单纯的实寒证。

寒遏卫阳:

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涕等。

2、寒盛兼阳伤的虚实夹杂证。

直中脾胃:

脘腹冷痛、呕吐、腹泻、食欲不振、肢冷、神疲等。

直中少阴:

恶寒肢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脉微细等。

二、寒性凝滞,1、滞涩不通,不通则痛。

2、寒客肌表经络,头身肢体关节疼痛,如“寒痹”或“痛痹”等。

3、寒中胃肠,脘腹剧痛。

4、寒客肝脉,少腹或阴部冷痛。

三、寒性收引,1、气机收敛,筋脉挛急。

2、寒邪侵表,恶寒、发热、无汗等。

3、寒客血脉,头身疼痛,脉紧。

4、寒客经络关节,挛急作痛,屈伸不利,(三)暑邪,概念:

凡夏至之后,立秋之前,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

与夏季主气火相似、具有火热特性的外邪。

暑邪致病季节明显(夏至后至立秋前)。

暑邪为病两个显著的特点:

一、明显的季节性。

二、只有外感,没有内生。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热象明显

(2)暑性升散,最易伤津耗气:

易犯头目、内扰心神。

(3)暑多挟湿:

湿热郁阻(暑必兼湿)。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盛夏炎热之气所化,炎热属阳,故暑邪为阳邪。

暑邪伤人多表现为一系列阳热症状,如高热、心湎、面赤、脉洪大等。

2.暑邪升散,扰神伤津耗气,“升”,即升发、向上。

暑为阳邪,其性升发,故易上扰心神,可侵犯头目,出现心胸烦闷不宁、头昏、目眩、面赤等。

“散”,指暑邪侵犯人体,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

3.暑多挟湿,暑热症:

发热、烦渴症。

湿阻症:

身热不扬、四肢困倦、食欲不振、胸闷呕恶、大便溏泄不爽、苔腻等。

若内湿素盛之体,最易感受暑邪,也可暑湿相合为患。

(四)湿邪,概念:

与长夏主气湿相似、具有水湿之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

湿邪的重要性:

为外感病中重要的致病因素。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一、湿邪的性质湿邪以重浊、黏滞、趋下为基本特征。

二、湿邪的致病特点

(1)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滞气机:

阳气损伤、滞留脏腑。

(2)湿性重浊:

沉重、秽浊。

(3)湿性粘滞:

粘着、停滞(病程缠绵、反复发作)。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邪下注。

一、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湿性属水,故为阴邪;湿留脏腑经络,阻遏气机。

1、湿邪困脾:

泄泻、水肿、尿少等。

2、湿阻胸膈:

胸膈满闷。

3、湿阻中焦:

脘痞腹胀,食欲减退。

4、湿阻下焦:

小腹胀满,小便淋涩不畅。

二、湿性重浊,1、重症状具有沉重感头重如裹,四肢沉重,如“湿痹”或“着痹”等。

2、浊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

湿浊在上:

面垢眵多;湿滞大肠:

大便溏泄、下痢脓血;湿浊下注:

小便浑浊、妇女白带过多;湿淫肌肤:

湿疹浸淫流水。

三、湿性黏滞,1、症状的黏滞性排泄物及分泌物多滞涩不畅。

如:

痢疾大便排泄不爽;淋证小便滞涩不畅。

2、病程的缠绵性如湿温、湿疹、湿痹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四、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为病,多侵袭人体的下部。

如水肿、湿疹等病以下肢较为多见。

另常见二便异常,女子带下异常。

“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素问太阴阳明论,(五)燥邪,概念:

与秋季主气燥相似、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的外邪。

人感受燥邪而出现一系列干燥症状,便为燥病。

有温燥(初秋)与凉燥(深秋)之分温燥:

发于秋初,挟有夏季火热之余气,治疗上宜清凉燥:

发于晚秋,兼有初冬之凉气,治疗上宜温,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一、燥邪的性质燥邪具有干燥、涩滞的基本特性。

二、燥邪的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干燥涩滞:

燥为阳邪、易伤阴津。

诸涩枯涸,皆属于燥。

燥胜则干:

燥邪伤阴、易损津液。

(2)燥易伤肺:

肺为娇脏、喜润恶燥。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其一,燥性干燥,吸水伤津,皮肤官窍失养,故常见各种干燥症状。

如鼻干咽燥、口唇燥裂、皮肤干燥等。

其二,燥性涩滞。

外感燥邪,津亏不能载气敷布,脏腑组织失却滑泽,故表现涩滞不利之状。

如皮肤粗糙而不滑利,痰少不易咯出,小便短少而不通利,大便干结不畅。

“燥胜则干”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涩枯涸,干劲皲揭,皆属于燥”素问玄机原病式,2.燥易伤肺,一是因燥为肺所恶,肺为娇脏,喜清润恶燥湿,燥邪犯肺,可致肺燥津亏症。

二是因肺主气司呼吸,又外合皮毛,开窍于鼻,肺气与外界相通。

燥邪犯人,常自口鼻而入,肺首当其冲,肺失去濡润,则宣发和肃降功能均受其影响。

见到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或喘息胸痛、痰中带血、大便干燥不通等。

(六)火(热、温),概念:

与夏季主气火相似、具有火之炎热(温热)特性的外邪。

火邪的重要性:

为外感病中极为重要的致病因素。

火邪与热邪的比较:

同:

皆为阳盛,都属外感邪气,致病相同。

异:

1.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

程度的不同。

2.热邪致病多表现为全身性弥漫性发热征象;火邪致病多表现为某些局部症状。

如肌肤局部红肿热痛,或口舌生疮,或目赤肿痛等。

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热为阳邪,其性趋上:

燔灼上炎、发病急速、传变较快。

(2)热邪易扰心神:

热性躁动、心神不宁。

(3)火热易伤津耗气:

热为阳邪,热迫津泄,气随津脱。

(4)火热易生风动血:

肝风内动、血热妄行。

(5)火邪易致疮疡:

热盛肉腐。

1.火热为阳邪,其性趋上,“阳热则热”,发为实热性病症。

如恶热、烦渴、汗出、脉洪数等症。

火性趋上,易侵害人体上部,尤以头面部多见。

如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耳内肿痛或流脓等。

2.火热易扰心神,火热与心相通应,故火热之邪易扰心神轻者,心神不宁而心烦、失眠。

重者,扰乱心神,出现狂躁不安,神昏谵语等症。

3.火热易伤津耗气,热淫于内,消灼煎熬阴津,迫津外泄。

可见口渴喜冷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壮火食气,气随津脱。

可见身热倦怠懒言,神疲乏力,气不接续的气虚证。

4.火热易生风动血,热极生风,肝风内动:

高热神昏、四肢抽搐、两目上视、角弓反张等。

火热入脉,迫血妄行:

各种出血证。

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及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

出血的特点为血色鲜红,粘稠,量多。

5.火邪易致疮痈,热入血分,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肉腐血败,发为痈肿疮疡-局部红、肿、高突、灼热,疼痛。

“痈疽原是火毒生”医宗金鉴.痈疽总论,二、疠气,一.基本概念: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是引起疫疠病的致病因素。

疫疠指温病中和流行性的一类疾病,其中也包含一些严重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在内。

传染途径:

空气传染口鼻侵入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

种类:

大头瘟、霍乱、天花、鼠疫等。

二.疫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2.发病急骤,病情危笃3.一气一病,病状相似,三.影响疠气发生的因素,1.气候反常。

2.环境污染和饮食不洁。

3.预防隔离工作不当。

4.社会因素。

第二节内伤病因,第二节内伤病因,概述:

内伤病因是指因人的情志或行为不循常度,直接伤及脏腑而发病的致病因素。

内伤病因是与外感病因相对而言的。

分类:

它包括七情内伤、劳逸过度、饮食偏嗜等。

一、七情,概念:

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范围。

七情的生理:

正常的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七种不同的情志反应。

七情与脏腑的关系:

五脏产生七情“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生理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七情分属五脏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忧肾在志为恐惊,脏腑病变出现异常情志因病致郁病理七情异常影响脏腑气机因郁致病,七情的表现形式,喜:

喜乐、喜悦。

心在志为喜,喜伤心。

怒:

恼怒、愤怒。

肝在志为怒,怒伤肝。

忧:

忧愁、忧虑。

肺在志为忧,忧伤肺。

思:

思虑、思考。

脾在志为思,思伤脾。

悲:

悲哀、悲伤,悲伤肺。

恐:

恐惧、畏惧。

肾在志为恐,恐伤肾。

惊:

惊吓、惊骇。

大惊主要伤心。

惊与恐区别:

惊不自知而恐为自知,惊出于暂而恐积于渐,惊易复而恐难解。

二、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物质基础:

五脏的精、气、血。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其一,外界刺激超过一定限度,具有突然性(暴怒、骤惊)、强烈性(大恐、狂喜)、长期持久性(过忧、久悲)。

其二,机体的耐受、调节功能失常,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阴阳失调,发生疾病。

七情转变成为内伤病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发病条件:

突然、强烈、长久情志刺激,超出人体生理调节范围。

发病机制:

直接损伤内脏,气血阴阳失常。

情志脏腑;脏腑情志。

发病类型:

躯体疾病:

头疼、泄泻、瘫痪、失语神志疾患:

癫狂、惊悸,一、直接伤及内脏,1.七情首先影响心神2.七情损伤相应之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3.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4.易损伤潜病之脏腑潜病,是指已经发生存在但无明显临床表现的病证。

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

喜伤心:

心神不宁、心悸失眠、精神失常怒伤肝:

两胁胀痛、善太息、呕血、晕厥忧伤肺:

气短胸闷、精神萎靡、意志消沉思伤脾:

食欲不振、脘腹胀痛、大便溏泄恐伤肾:

肾气不固、精气耗泄损伤它脏:

暴怒伤肝横逆脾胃,二、影响脏腑气机,1.怒则气上:

病机:

过怒使肝气上逆,血随气涌,并走与上。

症状:

头胀头痛、面红目赤、呕血、昏厥。

肝气横逆可见腹痛、腹泻。

2.喜则气缓:

病机:

过喜则心气涣散,心气暴脱,神不守舍。

症状:

注意力不集中,甚至神志失常,狂乱,大汗淋漓,气息微弱,脉微。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3.悲则气消:

病机:

过悲导致肺气消耗,气弱不振。

症状:

意志消沉,精神不振,气短胸闷,乏力懒言等。

“悲则心系急,肺叶不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素问举痛论4.恐则气下:

病机:

恐惧过度,使肾气不固,气陷于下。

症状:

可见二便失禁,遗精,坠胎,月经紊乱。

5.惊则气乱:

病机:

突然受惊,使心气紊乱,神无所归。

症状:

心悸,失眠,惊悸不安,神志错乱。

6.思则气结:

病机:

思虑过度,使脾气郁结,症状:

精神萎靡,不思饮食,腹胀纳呆,便溏等。

三、七情变化影响病情1.情绪积极乐观,有利于疾病康复;2.情绪消沉,悲观失望,加重病情。

四、多发为情志病证因情志刺激而发的病证。

如郁证、癫、狂等;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的病证。

如胸痹、真心痛、眩晕等;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如消渴、恶性肿瘤、慢性肝胆疾病等。

三、饮食10:

00,

(一)饮食不节1、饥饱失常过饥:

长期摄食不足,气血生化减少,可致脏腑功能减退;正气不足,易致外致入侵。

过饱:

轻者,营养过剩,饮食积滞:

脘腹胀痛,嗳腐吞酸,呕吐泄泻。

甚者,脾胃久伤,变生他病。

2、饮食不规律

(二)饮食不洁(三)饮食偏嗜l、寒热偏嗜2、五味偏嗜3、食类偏嗜,成人理想体重适用Broca改良公式或平田公式:

平田公式:

体重(kg)=身高(cm)1000.9Broca改良公式:

体重(kg)身高(cm)-105在理想体重土10范围内为正常,(1020)为超重或瘦弱20以上为肥胖或消瘦。

(一)饮食不节,饮食不节指过饥过饱或着饮食无规律。

1、饥饱失常过饥:

长期摄食不足,气血生化减少,可致脏腑功能减退;正气不足,易致外致入侵。

过饱:

轻者,营养过剩,饮食积滞:

脘腹胀痛,嗳腐吞酸,呕吐泄泻。

甚者,脾胃久伤,变生他病。

2、饮食不规律,

(二)饮食不洁:

指进食不洁净的食物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多以胃肠病为主。

食用不洁的或被污染过的食物,败坏胃气,进食陈腐变质食物,导致胃肠功能失调。

食用被虫卵等污染的食物,可导致各种寄生虫病,食用有毒食物,可致食物中毒。

(三)饮食偏嗜,偏寒偏热偏寒:

损伤脾阳、脾胃虚寒偏热:

损伤脾阴、胃热2五味偏嗜酸、苦、甘、辛、咸五味伤五脏3食类偏嗜:

专食或厌食某类食品损伤脾胃、湿热痰浊,五味偏嗜的病变,

(1)过食酸味,肝气太过,克伐脾土。

症见肌肉皱厚,口唇缩揭。

(2)过食咸味,肾气乘心,心气抑郁不舒,血脉瘀滞,症见胸闷气短,面色无华。

或伤肾,使骨气损伤。

或水侮土,脾虚肌肉痿缩。

(3)过食甘味,土气太旺,土乘水,伤及于肾。

症见面色黧黑,胸闷气喘,腰膝酸痛,脱发。

(4)过食辛味,金气偏燥,金旺乘木,肝血受伤,筋失其养。

症见爪甲干枯不荣,筋脉拘急不利。

(5)过食苦味,火气太过,火旺刑金,伤及皮毛,症见皮肤干燥,毫毛脱落。

或母病及子影响脾胃,使脾气不运,见胃部胀满,消化不良。

偏嗜饮酒,偏嗜饮酒,是指长期、过量的饮酒,既可产生醉酒,亦可由慢性酒精中毒而造成机体功能紊乱,产生多种疾病。

表现如下:

(1)内生湿热痰浊,见口苦口腻,舌苔厚腻。

(2)伤及脾胃,见脘腹胀满,胃纳减退。

(3)内热熏蒸,灼伤胃络,热迫血溢,为吐血、衄血;热郁肠道,损伤肠络为便血;热毒下注肾和膀胱为尿血等。

(4)饮酒过度,内生之痰热湿浊,阻滞气血运行,可致血瘀,结为瘸瘕包块。

症见消瘦,腹水,腹中硬块等。

油炸类食品主要危害,1、油炸淀粉导致心血管疾病;2、含致癌物质;3、破坏维生素,使蛋白质变性。

腌制类食品主要危害,1、导致高血压,肾负担过重,导致鼻咽癌;2、影响粘膜系统(对肠胃有害);3、易得溃疡和发炎。

加工类肉食品(肉干、肉松、香肠等)主要危害,1、含三大致癌物质之一:

亚硝酸盐(防腐和显色作用);2、含大量防腐剂,加重肝脏负担。

饼干类食品主要危害,1、食用香精和色素过多对肝脏功能造成负担;2、严重破坏维生素;3、热量过多、营养成分低。

汽水、可乐类食品主要危害,1、含磷酸、碳酸,会带走体内大量的钙;2、含糖量过高,喝后有饱胀感,影响正餐,方便类食品主要危害,1、盐分过高,含防腐剂、香精,损肝;2、只有热量,没有营养。

罐头类食品主要危害,1、破坏维生素,使蛋白质变性;2、热量过多,营养成分低。

话梅蜜饯类食品(果脯)主要危害,1、含三大致癌物质之一:

亚硝酸盐;2、盐分过高,含防腐剂、香精,损肝。

冷冻甜品类食品(冰淇淋、冰棒和各种雪糕)主要危害,1、含奶油极易引起肥胖;2、含糖量过高影响正餐。

烧烤类食品主要危害是,1、含大量“三苯四丙吡”(三大致癌物质之首);2、1只烤鸡腿60支烟的毒性;3、导致蛋白质炭化变性,加重肾脏、肝脏负担。

二、劳逸,

(一)过劳1、劳力过度劳则气耗:

少气懒言,体倦神疲,喘息汗出等。

劳伤筋骨:

形体组织损伤,积劳成疾。

2、劳神过度耗伤心血:

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损伤脾气:

纳少、腹胀、便溏、消瘦。

3、房劳过度耗伤肾精肾气:

腰膝酸软,眩晕耳鸣、性机能减退、早衰等。

(一)劳力过度,劳力过度,又称“形劳”。

劳力太过而致病,其病变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过度劳力而耗气,损伤内脏的精气,导致脏气虚少,功能减退。

二、是过度劳力而致形体损伤,即劳伤筋骨。

(二)劳神过度,劳神过度,又称“心劳”。

指长期用脑过度,思虑劳神而积劳成疾。

(三)房劳过度,房劳过度,又称“肾劳”。

指房事太过,或手淫恶习,或妇女早孕多育等,耗伤肾精、肾气而致病,由于肾藏精,为封藏之本,肾精不宜过度耗泄。

若房事不节则肾精、肾气耗伤,根本动摇,常见如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精神萎靡、性机能减退等。

此外,房劳过度也是导致早衰的重要原因。

(二).过逸,过度安闲、缺乏劳动锻炼。

过逸包括:

体力过逸和脑力过逸。

致病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安逸少动,气机不畅。

二、是阳气不振,正气虚弱。

三、是长期用脑过少,神气衰弱。

过逸的表现:

气血不畅。

运动太少,日久气虚血瘀,可见心悸气短,胸闷疼痛等症。

脾运失调。

过度安逸,可使脾虚不运,水谷不化,出现食少腹胀、精神不振、肢体困倦等症;或脾虚不运,水湿停留,出现形体虚胖、动则心悸、气喘汗出等症。

全身虚弱。

长期好逸恶劳,多卧少动,可使脏腑功能活动衰退,正气不足,抗病力低下,反复发病,全身衰竭,变生它病。

第三节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第三节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概念:

继发于其它病理过程和产物导致脏腑气血功能紊乱的病因。

种类:

1痰饮:

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包括有形痰饮、无形痰饮。

2瘀血:

体内血液停滞所形成的病理变化及其病理性产物。

症状以疼痛、肿块、出血为主。

3结石:

湿热浊邪、煎熬形成结石。

易发胃、胆、肾等。

一、痰饮,概念:

痰饮是一种水液代谢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特点:

流动性较大。

可留积于脏器组织间隙和疏松部位。

分类:

较稠浊者为痰。

(水)饮:

清稀者为饮。

有形痰饮:

有实体存在的痰浊和水饮等病理性产物。

如呼吸道分泌的痰液。

无形痰饮:

一种病理变化。

根据发病症状,通过辨证求因归结为痰病。

如眩晕、癫狂、呕吐、脉滑等。

痰饮的性质,属性:

水湿痰饮皆属于阴邪(也有寒热之分)。

来源:

人体津液代谢运行、输布、传化失调的产物。

病机:

气血运行阻滞、脏腑功能障碍,

(一)痰饮的形成,病因:

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逸、疫疠。

病机:

肺、脾、肾以及肝、三焦脏腑气化功能失常。

肺:

肺失宣降、水津不布、聚生痰饮脾:

脾失健运、水湿内生、凝聚生痰肾:

肾阳不足、气化无力、水停生痰肝:

肝气不调、气机淤滞、津液失布三焦:

水道不利、津液失布、聚水生痰,形成原因,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常:

肺失宣降,津液不布,聚水而生痰饮;脾失健运,水湿内生,凝聚生痰;肾阳不足,水液不化,停而成饮;三焦不利,津液失布,聚水生痰。

外感湿邪,留滞体内;火邪伤人,煎灼津液;恣食肥甘,湿浊内生;七情内伤,气郁水停;血行瘀滞,水液不行;饮食不化,成痰成饮。

(二)痰饮致病的特点,1.阻碍气血运行2.影响水液代谢3.易蒙蔽心神4.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1.阻碍气血运行,痰留于肺:

肺失宣肃(胸闷、咳喘、咳痰)水湿困阻中焦:

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大便溏泻流注经络、经络阻滞:

肢体麻木、屈伸不利、半身不遂痰饮结于局部:

痰核瘰疬、阴疽,2.影响水液代谢,上、中、下三焦气机不畅升降出入机关不利、升清降浊功能紊乱水因气阻、气因水滞水液积聚、泛滥肌腠:

水肿肺脾气化障碍:

腰以上水肿脾肾气化障碍:

腰以下水肿,3.易蒙蔽心神,痰湿上扰,扰乱神明,情志异常心烦、失眠、眩晕、癫狂,4.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痰的部位及主要症状特点咽喉:

梅核气胸部:

胸闷、咳喘、心悸、神昏、癫狂肝:

头晕、目眩、抽搐肺:

咳嗽、痰多、气喘经络:

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肺胃肠:

脘腹胀痛、肠鸣有声、呕吐清稀痰涎腹部:

腹胀如鼓、尿少、腹壁青筋暴露肌肤:

水肿、尿少、身重、无汗,二、瘀血,概念:

离经之血凝聚体内形成的病理产物和体内血液运行障碍的病理变化。

范围:

恶血、败血、坏血、蓄血。

包括离经之血、运行不畅之血。

症状表现:

疼痛、肿块、出血、紫绀、面、肌肤、舌、脉。

主要致病机制:

气血运行阻滞、血液运行受阻,壅积于经脉或器官,血液凝滞、失却生理功能,均属瘀血。

意义:

重要的致病因素,瘀血体内血液停滞离经之血停积体内血行不畅、阻滞脏腑经络继发病因因病致瘀因瘀致病,

(一)瘀血形成的病因,凡能影响血液正常运行,引起血液运行不畅等内外因素均可导致瘀血的形成。

脏腑损伤:

心、肝、肺、脾功能失常。

如瘀阻心脉导致胸痹、真心痛;瘀阻脑络可致昏厥、癫狂、头痛;瘀阻肝胆可致黄疸;瘀阻于肺,可为久咳久喘。

脾不统血。

瘀血的形成,1、血出致瘀:

内外损伤、脉管破裂、络伤血溢、留积体内(离经之血)。

2、气滞血瘀:

气行则血行,血滞则血瘀。

血证论吐血:

“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

气结则血凝,气虚则血脱,气迫则血走。

”沈氏尊生书:

“气凝血亦凝矣,气凝在何处,血亦凝在何处。

”3、气虚血瘀:

阳气虚损、推动无力:

血液运行迟滞而成瘀。

无力行血,血行迟缓为瘀;无力统血,血溢脉外为瘀。

瘀血的形成,4、血寒致瘀:

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

灵枢痈疽:

“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

”医林改错积块:

“血受寒则凝结成块。

”5、血热成瘀:

热入营血,血热互结,血受热煎熬而粘滞,运行不畅;或热灼脉络,迫血妄行,血溢脉外而成瘀。

“血受热则煎熬成块”医林改错积块,久病致瘀根据叶天士“初病在气,久病入血”的理论,疾病久治不愈,虽无明显的瘀血症状也可考虑瘀血的存在。

易于阻滞气机“血瘀必兼气滞”,血能载气,瘀血一旦形成,必然影响和加重气滞,气滞又可引起血行不畅。

因而导致血瘀气滞,气滞血瘀的恶性循环。

(二)瘀血的致病特点,1、阻滞气机导致局部或全身的气血运行不畅、加剧血瘀气滞、气滞血瘀的反复。

2、影响血脉运行血脉运行受阻、影响心、肝、脉脏腑功能。

心:

心脉瘀阻、胸痹心痛。

肝:

肝脉瘀阻、气血瘀滞(恶血归肝)。

脉:

瘀阻经脉、脉涩不畅(面紫、舌有瘀斑)。

(二)瘀血的致病特点,3、影响新血形成(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瘀血不散、脏腑失养:

肌肤甲错、毛发不荣。

4、病位固定瘀血停滞脏腑、刺激局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