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自主检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86853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自主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自主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自主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自主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自主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自主检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自主检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自主检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自主检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自主检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自主检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自主检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自主检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自主检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自主检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自主检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自主检测.docx

《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自主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自主检测.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自主检测.docx

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自主检测

语文八年级上第五单元自主检测

一、积累和运用

1.选出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悖(bó)论毛骨悚(sǒng)然   B.龟(gūn)裂鳞次栉(zhì)比

C.愚氓(mèng)俯瞰(kàn)  D.躬(gōng)亲好逸恶(è)劳

2.选出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

A.经过公安干警的昼夜奋战,震惊全市的“5·19”盗窃案终于水落石出,犯罪分子也已缉拿归案。

B.不管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黄发垂髫的孩童,都被这盛大的场面深深的吸引住了。

C.因为这个项目技术含量高,攻关难度大,所以涉及的研究领域至今无人问津。

D.“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大凡到过岳阳城的诗文大家,都曾留下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至今还被人们广为传诵。

3.选出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

()

A.感动,能让人体验到生活的幸福;感动,会使人的心灵变得美善。

B.那种失望不同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

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C.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D.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

4.选出给下面一段话中标序号处加标点正确的一项( )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①或者种些花草②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③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④又是入画一景。

A.①,②:

③。

④,    B.①;②。

③!

④,

C.①。

②:

③;④:

    D.①“②”③!

④:

5.上海一所小学日前宣布该小学的学生上课可以插嘴、喝水、上厕所,随自己的心愿选择同桌……这些被传统课堂定义为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成为了学生的课堂权益,对此你有何看法?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任何一个原始城市必然有鸟有鱼有兽,因为同在一个蓝天之下,同饮一江水,共同生长在一块土地之上。

只是,由于人类的霸道和生命环境的不断恶化,鱼鸟兽渐渐退避三舍或渐渐灭绝。

这么看来,城市里无鸟无鱼无兽未必是好事。

句话说,城市里有没有鸟鱼兽,倒是一个不错的衡量标准,首先是衡量人类意识的自觉程度,其次是衡量生活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

如此说来,“孤城寡人”并不正常,虽然,已经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倒是“与狼共舞”这个漂亮而荒诞的词组更具有现代意识。

6.“退避三舍”的意思是_______,

古代的“三舍”是指________。

7.从上面语段可看出,城市里没有鸟鱼兽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

__。

8.根据“孤城寡人”的形式,你能再写出两个成语吗?

孤________寡________ 孤________寡________

9.“与狼共舞”一词,作者用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请联系课文,用你的话简单表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生命环境的不断恶化”主要是指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请你联系生活,举两个事例。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我眼中的苏州园林

人们常说“苏州园林甲江南”,这不无道理。

在我眼里,苏州园林的美就在于她的细腻、古拙与灵动。

苏州园林的布局设计是很细腻的,她宛如一个蒙着许多层面纱的清秀女子。

当你层层深入,并慢慢地撩起她那薄如蝉翼的面纱时,秀丽清纯的美便自然地呈现在你面前。

那是一种恬淡的美感。

淡而有味,甜却不腻,它既沁人心脾又让人回味无穷;是那般的真切,却又是那般的不可名状,真的好美。

苏州园林只是细腻吗?

当然不,你就看那网狮园中的形状千奇百怪的假山,虽是那般的小巧精致,可它毕竟是山啊!

那层峦叠峰、峰回路转的情趣,难道不让人有一种置身山林之中的感觉吗?

山顶那小小的一块平地,给人一种细致而又不乏狙犷的感觉,极目远眺,又何尝不让人宠辱偕忘、心旷神怡呢?

苏州园林真是一幅画,一幅景致隽永的山水画。

苏州园林又是那样的古朴典雅。

那镂花的窗,古朴的桌,细致的椅,精美又不显呆板,虽是“雕栏玉砌”,却又“朱颜不改”。

苏州园林是与文人雅士相提并论的,她总能让人从中感悟那沧桑的历史与深邃的底蕴。

那靠水的水榭,临池的亭子,妩媚又不乏端庄。

俯身,便可看到映在水中的蓝天白云,还有那些活泼的鲤鱼……早已悄然跃入我的心头。

那宁静的

池沼,活脱脱一个文静的女子,依傍于青山翠柳,是那样的优雅。

一涓细流注入池中,水面漾起小小的晕圈,灵气活现。

更有那四季的花木装点着一切,为假山池沼披上了应时的彩衣。

细腻、古朴、灵动……苏州园林引人入胜。

不是吗?

11.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文章是哪几个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从语段中选出与“更有那四季的花木装点着一切,为假山池沼披上了应时的彩衣”相

照应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章末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与课文《苏州园林》相比,两文有什么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读树

那时住在东城,去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机会较多,后来,随着北京市的向外拓展,我便搬到城外去了。

这样,只有在每年的书市,来到大庙,挤到熙熙攘攘的读者群中,买一些想买的廉价书。

但热销的摊点,往往难以与年轻人比赛力气,半天下来,也着实劳累,便找个树阴下的长椅歇腿。

过去逛太庙,喜欢读树。

树可以读吗?

我想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

因为一棵树,就是一本书,树和人一样,即使同一品种的,也自有她独特的个性,如果说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这世界上也找不到两棵完全相同的树。

无论在旷野,在公园,在小院的树木,或是马路的行道树,只要成林,那也是一个形态相异,性格不一,各呈丰采,绝非一色的丰富世界。

读树如看人,尤其种植在太庙里的松、柏、

桧、槐,巍峨庄重,枝根虬结,风姿苍劲,气势不凡,她们矗立在那里数百年,几乎是北京的历史见证人。

如果树能言语的话,一定会涌出沧桑的感叹。

所以,细读她每一圈年龄,都能寻觅出皇室的兴衰,民国的变迁,五四的激情,抗日的斗争,以及解放以后新岁月的生活轨迹。

古树虽古,可并不因年纪的包袱,而嚣张跋扈,在她周围,许多年轻的后辈树,同样生长得从容不迫。

这种上了年纪的大度、宽容,便越发

地显得一种分量感、尊严感。

但是,树老,和人老也差不多,老人通常行动迟缓,老树通常也就长得很缓慢;老人通常不那么活跃,老树通常也就不是很起劲地生长。

那残断的枝桠,萎缩的树干,不大振作的针叶,留下了大多的时光痕迹,好像时间在古老的身躯里凝滞住了,不免给人老态龙钟的印象。

使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多少使人生出一丝惆怅。

因此,整个太庙里面,那满园关不住的春色,那一片郁郁葱葱,青绿苍翠,唱主角的已非这些前辈树木了,老树的光辉,已是昨日的事情。

看来,还是年轻好,因为在成长着,意味着拥有时间,因为成熟着,意味着来日方长,所以,解放后陆陆续续栽种的别的什么树,就比老树要生机盎然,要朝气蓬勃,显得生命力特别旺盛的样子。

风一来,你可以听到那白杨树的硕大叶片,或细细低语,或大声聒噪。

也许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后来居上的局面,未来属于谁,谁就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而徜徉在古树底下,就没有这一份热闹。

展眼望去,所见皆绿,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白杨,爬满了照壁瓦墙的藤萝,拥塞的行路夹道的冬青灌木,花飞花落招蜂惹蝶的丁香海棠,令读树的我不禁觉悟,古树的缄默沉思、庄重成熟的状态,固然具有历史的魅力,但是,要没有这半个世纪种下的树木花草,仅凭那些爷爷辈的老树,是构不成这一片苍葱凝碧的绿色世界的。

正因为老树之外,更多的是新树的出现,才形成这一片怡人的景色。

买书,看压缩在书中的空间和时间;看树,阅读大自然,那可是活生生的大块文章。

树的世界,人的世界,其实都在新陈代谢的进化规律之中。

懂得这一点,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血气方刚的青年,都能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界,就像园子里的这些新的、老的树木,融洽相处,和衷共济,社会的祥和氛围肯定会

日益地浓烈起来。

15.作者说树是可以读的,其理由是什么?

根据文意,作简单概括。

16.作者在第三段中说古树和老人“使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多少使人生出一丝惆怅”。

作者为什么会“生出一丝惆怅”?

17.怎样理解第五段中“正因为老树之外,更多的是新树的出现,才形成这一片怡人的景色”这句话的含义?

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18.在这篇散文中作者表达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

武阳君①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

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②可俯而窥也。

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鸟

羽毛,至为珍异见,而能驯扰③,殊不畏人,闾里间④见之,以为异事。

此无他,不忮⑤之城,信于异类也。

[注释]①武阳君:

苏轼的母亲。

②鷇(kòu):

初生的小鸟。

③驯扰:

驯服顺从。

④闾里间:

这里指乡里人。

⑤忮(zhì):

嫉妒、歧视。

19.选出对下面括号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众鸟巢其上(巢:

鸟窝)B.其鷇可俯而窥也(窥:

看)

C.武阳君恶杀生(恶:

厌恶)D.至为珍异难见(至:

极)

20.选出对下面句子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翔集其间。

意思是:

(很多鸟)在树间习翔栖息。

B.殊不畏人。

意思是:

(这些鸟)很特殊,不怕人。

C.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

意思是:

乡里人见了,都认为是一件不寻常的事。

D.信于异类也。

意思是:

被鸟类所依赖。

21.简要说说你从本文中得到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采展示

22.请以“记忆中的他(她)”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600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五单元自主检测

1.C2.B3.B4.A5.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一定要言之成理。

6.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

“三舍”是指90里。

 7.没有鸟兽鱼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类的霸道和生命环境的恶化。

8.孤家寡人 孤陋寡闻9.在城市里,人与兽、鸟、鱼应该和谐共处。

10.A:

北京郊区的沙尘暴。

B:

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江水浑浊不清。

11.在我眼里,苏州园林的美就在于她的细腻、古拙与灵动。

从苏州园林的细腻、古朴与灵气三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

12.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寂寞。

13.总结全文,呼应开头,用问句引起读者的思考。

14.都认为苏州园林有一共同特点:

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语言都很优美;两文的结构相同。

但课文比该文介绍更为详细。

15.①树和人一样,具有其独特的个性,形态各异的树又构成了一个丰富的世界。

②用看人的眼光去读树,为这些树增添了几分文化和历史的底蕴,读树如看人,这些树也成为了一幅记录历史的长卷。

(意思对即可) 16.古树和老人一样,随着时光的流逝,缺少了一种生机和活力。

(意思对即可) 17.眼前的怡人景色来自于老树和新树的互相映衬。

老树是对过去光辉历史的记录,而新树是代表了成长中的可以憧憬的未来。

只有更努力地去开拓新的未来,这个世界才是

一个完整的、有底蕴又有活力的世界。

(意思对即可) 18.读树就是阅读人生,树的世界,人的世界,其实都是在新陈代谢的进化规律之中。

 19.A(巢:

名词作动词 做窝。

) 20.B(殊不:

一点儿也不。

)21.例如:

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22.略

 

八年级上册诗歌复习

一、《七律 长征》

生动形象的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1、“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长征”是题目。

2、五幅“征难”图:

腾越五岭、疾跨乌江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3、“腾”突出了五岭的奔腾气势,“走”突出五岭的疾驰状态,衬托了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4、“暖”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了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

“寒”烘托了泸定桥环境的险恶,战争的激烈,反衬红军大无畏的英雄形象。

5、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颔联。

二、《春望》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1、“破”描绘了国都被占,城池破败,残墙断壁的景象;“深”描绘出了草木繁密而又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刻画了诗人痛苦的心情。

2、“溅”“惊”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颔联移情于花鸟,在景中寄予无限的伤感之情。

3、颈联真切的表达了战乱中人思

念离散亲人、盼

望得到亲人音讯是心情。

它能引起人的共鸣,成为千古名句。

“连三月”写战祸之长;“抵万金”言家书难的。

4、“搔”通过细节写出了诗人无法排解的忧国思家之情。

5、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首联和颔联。

三、《泊秦淮》抒发了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1、首句写景。

两个“笼

”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融为一体,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2、第二句点明环境,在结构上起枢纽作用。

3、后两句以形象化的议论,运用曲笔,讽刺了只顾贪图个人享受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

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

4、“犹”抒发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世风的愤恨之情。

5、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首句。

四、《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欲望。

1、“僵卧孤村”描绘了诗人年老久病,无所作为的处境。

2、通过“风吹雨”把现实和梦境结合起来,自然而又巧妙。

“风吹雨”照应了诗题,同时窗外的风雨声与战场上的马蹄声很相似,引出了下一句。

五、《过零丁洋》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1、“干戈寥落”包含了诗人很多的辛酸和遗憾。

2、颔联的特点:

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雨打萍”是文天祥政治生涯的写照。

意思是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3、颈联利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抒写诗人忧虑不安的心情,极为巧妙、新奇。

意思是去年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而今在零丁洋里悲叹孤苦零丁。

4、尾联以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成为爱国志士激励民族气节的警句名言。

5、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是如何看待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关系

的?

六、《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表达了与知己的惜别之情,体现出高远的志趣。

1、“风烟”突出了杜少府任所的卑湿荒远,上任路途

的艰险。

“望”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川联系起来。

2、颈联写出了友谊的哲理,真正的友谊是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

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

3、这首诗不同于其它送别诗,开辟了送别诗的新意境。

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字里行间体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七、《己亥杂诗》

1、“浩荡”形容愁思无穷无尽。

2、一、二两句抒写了诗人辞官离京时忧虑、怨恨及失落的心境。

2、三、四两句运用新奇的比喻,诗人以“落花”自比,以“花”比作新生命,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著的追求。

3、三、四两句有什么现实意义?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诗句?

八、《望岳》以“望”字着笔,重在描写望山的所见所感,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

1、首联写出了远望中的泰山的山势。

2、颔联写近望中所见

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钟”运用拟人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运用夸张写出了泰山的高峻绵长。

3、颈联写凝望之景。

意思是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为之荡漾,归鸟进入眼帘,时已薄暮。

4、“凌”“览(俯视)”既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

5、尾联取《孟子》入诗,具有象征性和启发性,既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也表现了诗人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九、《钱塘湖春行》以“行”为线索,以“春”为着眼点,写出了西湖早春美

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1、首句点明春游的地点,次句写诗人瞭望湖面。

2、颔联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的景象。

颈联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的景象。

这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景色给予人

的感受。

3、“争暖树”“啄春泥”说明天气乍暖还寒,写出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

的活力。

4、“渐欲”野花渐开渐多,“没马蹄”点出草浅。

5、“行不足”是

爱的体现,同时也照应了题目。

6、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颔联和颈联。

十、《登飞来峰》抒写自己在山上最高层时心中的感受。

1、鸡鸣日出是传闻之景,同时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

2、“不畏”道出了诗人独特的感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3、“浮云”既是实写,也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十一、《雁门太守行》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1、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2、首句运用夸张和比喻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次句写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黑云”和“日光”是想象之词,不一定是实写。

3、三、四两句描绘激战中壮美的边塞风光,创设了一种苍凉、悲壮

的气氛。

4、五、六两句表现了将士们的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5、七、八两句运用典故称颂了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