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六七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87713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4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六七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第五六七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第五六七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第五六七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第五六七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第五六七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第五六七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第五六七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第五六七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第五六七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第五六七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第五六七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第五六七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第五六七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第五六七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第五六七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第五六七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第五六七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第五六七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第五六七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六七单元教案.docx

《第五六七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六七单元教案.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五六七单元教案.docx

第五六七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教学,从主题图开始,包括例1至例7七个例题,这些都离不开学生的实践活动。

因此,设计好学生的实践活动成为本单元备课的一个重要内容。

如例1的教学设计时让学生认识各种面小值的人民币。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准备好的模拟人民币进行分类,通过分类活动归纳出我国发行的人民币的种类以及各种人民币的面值和图案、色彩特点,把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的活动落到实处。

又如,例2的教学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这些内容是比较抽象的,教学时,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组织学生开展有趣的换钱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和1元、1角和1分的币值的大小。

二、教学内容:

1、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2、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它们的进率。

3、人民币的单位间的换算。

4、认识用小数表示物品的单价。

5、元、角、分的加、减法计算。

三、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小面值的人民币,知道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

(2)学会简单的取币、换币。

(3)运用生活经验,在换币、取币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单元教学重点:

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单元教学难点:

理解元、角间的进率关系及互化。

五、教学措施:

为学生提高本单元学习用的模拟钱币。

人民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特殊商品,让学生认识人民币不能空空无物,必须依托我国发行的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来学习。

如果让学生用真币来学习,一来不安全,给家长带来负担;二来不卫生,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因此用真币作为本单元的学习材料是不合适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改用模拟的人民币来学习比较恰当。

设计好学生的实践活动。

关于物品单价的教学。

物品的单价用以元为单位的两位小数来表示。

体现了数学符号的简洁、明了和使用的方便。

教学时,不必向学生介绍小数的有关概念,只需让学生知道:

①单价中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个数表示几角,第二个数表示几分。

②物品价格用这种方法表示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商品交换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它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教学课时:

1、认识人民币

第一课时认识小面值人民币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页、第53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二的第1、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小面值的人民币。

2、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认识人民币之间的关系。

3、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教学重难点

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教具学具

课件、模拟钱币。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老师谈话,导入新课。

今天的数学课,看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用实物出示模拟钱币。

这些钱就是我们国家发行的法定货币——人民币(板书)

请你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人民币。

二、探究新知

1、教材第52页主题图。

(1)让学生观察购物图和游乐园购票图。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画面的意思。

结合自己的生活常识,说一说自己某一次购物、乘车或游玩时用了多少钱。

(2)再让学生观察第4幅图。

看到这幅图,请说一说小朋友在干什么。

“存钱是为了什么?

“你有零花钱吗?

“你有存钱的习惯吗?

老师:

看来人民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板书题目)。

2、教学例1,认识各种小面值的人民币。

(1)出示我国发行的小面值人民币的品种,使学生对我国各种小面值的人民币由于一个整体的了解。

(2)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么多种小面值的人民币的。

(如颜色、大小、图案、图案中的数、图案中的“小黑点”——盲文的数等)

(3)老师参与把人民币进行分类的活动。

每个学生先将课前准备的模拟人民币进行分类,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分类方法。

甲组:

将硬币分成一类,将纸币分成另一类。

乙组:

把分币分成一类,角币分成一类,元币分成一类。

老师用课件展示这种分类的过程和结果。

①先展示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

(1元)

②再展示以角为单位的人民币。

1角和5角)

③最后展示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

(1分、2分、5分)

老师提问:

各类面值的人民币一共有多少个?

(4)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

它们的图案、颜色各有什么特征?

说一说几种硬币的面值。

3、教学例2.

(1)师生做换钱游戏。

老师出示1枚1元的硬币,并提问:

你应该拿出几个1角币,才能换1元?

学生可以边摆手中的学具,边回答。

老师用课件重复上述过程,先在左边摆一个1元硬币,再在右边将10个1角币摆成一个等边三角形,让学生观察这个等边三角形中1角币是如何排列的?

(从上往下数每行排列的个数分别是1、2、3、4)接着在1元币和10个1角币之间写一个醒目的等号,并配以声音出示,最后写上人民币元与角之间的关系式:

1元=10角

(2)师生做换钱游戏。

老师这里有1角,谁能用分币来和我换?

学生甲:

用10个1分的可以换1个1角的。

学生乙:

用2个5分的可以换1个1角的。

学生丙:

用1个5分的,5个1分的可以换1个1角的。

学生丁:

用5个2分的可以换1个1角的。

老师提问:

1角=()分10分=()角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1角=10分

10分=1角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做一做”的第1题。

2、练习十二的第1题。

3、练习十二的第2题。

4、“做一做”的第2题。

四、思维训练

在○里填上“>”“<”或“=”,并说明理由。

4元○4角70角○7元3元○49角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

人民币的单位:

元、角、分

1元=10角1角=10分10分=1角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认识大面值人民币

教学内容

教材第5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大面值的人民币。

2、认识单位是元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

3、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知道1元=10角1角=10分,认识单位是元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

模拟钱币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1元=()角10角=()元

2、请你拿出5角,有几种方法?

学生到台前来,边摆边说。

学生甲:

1张5角的。

学生乙:

5张1角的。

学生丙:

50个1分的、

学生丁:

1张1角和40个1分的。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认识各种大面值的人民币。

(1)出示我国发行的各种大面值的人民币,使学生对我国各种大面值的人民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么多种大面值的人民币的(如颜色、大小、图案等)

2、教学例4.

(1)师生之间的换钱游戏。

一张5元的可以换()张1元的.

一张10元的可以换()张1元的.

老师分别出示面值是5元、10元的人民币,并提问:

用面值是1元的人民币和老师兑换,应该怎么换?

学生把换的结果摆在桌面上,老师指名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结果,并说出思考的过程。

5元是5个1元,一张5元可以换(5)张1元的。

10元是10个1元,一张10元可以换(10)张1元的。

(2)老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

一张10元可以换()张5元的。

请学生说清楚自己的思考过程。

(3)学生之间的换钱游戏。

一张20元可以换()张10元。

一张50元可以换()张10元。

一张100元可以换()张10元。

一张100元可以换()张50元。

老师再出示面值是20元、50元、100元的人民币,让学生用面值是10元的人民币与同桌兑换。

学生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时,可以帮助他们联系整十数的组成来思考。

20元是2个十元,一张20元可以换

(2)张十元。

50元是5个十元,一张50元可以换(5)张十元。

100元是10个十元,一张100元可以换(10)张十元,

(2)张50元。

(4)还可以想到什么?

一张50元可以换2张20元和一张10元的。

一张100元可以换一张50元,一张10元和2张20元的。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摆一摆,认一认。

写一写。

2、换钱游戏。

一张5元可以换()张1角。

四、思维训练

1、盒子里有3个红球,1个白球,7个黄球。

如果摸一个球,一定是红球吗?

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最大?

2、小蜗牛从地上往大树上爬,先爬了5米,又往回爬了1米,再往前爬5米,又往回爬1米。

想一想,小蜗牛一共爬了多少米,此时离地面有多远。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2、简单的计算

第一课时简单的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5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及计算。

2、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人民币单位间的简单换算及计算。

2、理解元、角、分的加减法算理。

教具学具

模拟人民币、商品标价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老师谈话导入新课。

你对人民币有了哪些认识“

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知道1元=10角,1角=10分,能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

元、角、分1元=10角,1角=10分)

你还想学习人民币的哪些知识?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人民币的知识,板书题目:

简单的计算。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请用你手中的人民币摆出1元2角。

(老师板书:

1元2角)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指导,并观察学生摆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摆法。

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摆法,选取有代表性的进行交流。

让学生上台来,边演示边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甲:

1张1元和2张1角。

1元就是10角,再加上2张1角就是12角,也就是1元2角。

学生乙:

12张1角。

从12张1角中拿出10角就是1元,再加上2角就是1元2角。

(2)不摆学具,怎样想1元2角等于多少角?

老师引导学生抽象思考的一般方法:

1元是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上2角,等于12角,及1元2角=12角。

继续引导学生逆向思考12角=()元()角

让学生理解10角是1元,还有2角,所以12角=

(1)元

(2)角

(3)独立完成“做一做”第1题。

做完后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1元是10角,3元就是30角,3元9角是30角加上9角,即3元9角=(39)角

10角是1元,20角是2元,还有6角,所以26角=

(2)元(6)角

或者3元9角币4元少1角,就是比40角少1角,也就是9角。

26角币30角少4角,就是比3元少4角,也就是2元6角。

2、教学例6.

出示例6.,醒目的出示5种商品的单价。

(1)买这两个要多少钱?

5+8=13(角)

13角=1元3角

(2)向日葵花比小太阳花贵多少钱?

1元=10角

10-6=4(角)

(3)买一个向日葵花和一只小鸟要多少钱?

1元+3元1角=4元1角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教材第57页“做一做”第2题。

四、思维训练

1、在○里填上“>”“<”或“=”

45角○5元4角2元3角○23角

30角○1元3角7元1角○17角

2、练习十三的第7题。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简单的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58页内容及练习十三第4、第8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进行关于元、角、分简答的加、减法计算。

2、理解元、角、分的加、减法计算的算理。

3、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元、角、分的加、减法计算。

教具学具

模拟人民币、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模拟购买玩具的活动。

活动中老师当售货员,学生当顾客。

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汇报、交流上节课布置的课后作业。

学生边汇报,教师边出示教材第59页第2题的表格。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7.

模拟购物活动。

老师提问:

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哪两种杂志?

生1:

画报和连环画。

生2:

我是小学生和卡通世界。

老师:

“正好”是什么意思?

学生自由发表,老师总结“正好”在这里的意思。

请同学们回答是怎样算的。

生1:

6+7=13(元)

生2:

5+8=13(元)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练习十三的第4题。

2、练习十三的第8题。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58页“做一做”。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

一、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计算,是多位数加、减的基础,是小学教学应该达到的口算技能。

本单元以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尝试计算为主要学习活动方式,在倡导算法多样化的同时,鼓励学生口算的方法计算,理解计算的意义,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数学点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

2、使学生初步学会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能熟练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2、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三、单元教学重点:

1、使学生能熟练的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2、能熟练的计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理解它们的算理。

四、单元教学难点:

通过计算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逆向思维。

五、教学措施:

1、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的兴趣和计算意识。

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有时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

它是计算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计算”常与“枯燥”“机械重复”相连,这是由传统数学教学上的缺陷造成的。

计算的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本是十分生动的数学活动。

教学中,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

比如,借助教材设计的发新书的情景,让学生提出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计算方法,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置入有实物、有情节的探索中,使计算含有丰富、生动的具体内容。

再如,借助教材设计的“写字”“发饮料”等,给学生创造结合实际情景提出计算问题和进行计算的空间。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能够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兴趣和习惯,促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计算意识。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标准》认为: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材的设计已经努力体现了《标准》的理念,例如,例题、“做一做”等的插图,一般都展现了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方式。

教学时,可以结合教材,精心设计,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景或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例如,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教材第62页))时,借助发书的场景,让学生进入情景,并从中发现“一共有多少本书”“左边有多少本”等计算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了解到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可以用“十”作单位数出结果,还可以根据整十数的组成想出得数,还可以……为了使学生明白算理、掌握算法,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解决新的计算问题(教材第62页“做一做”)。

之后,让学生看图,通过思考,想出得数。

教学中,老师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是十分必要的。

这样,就给了学生充分探索、思考、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就能实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知识才能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逐渐领悟数学,促进学生与同伴合作交流,,才能开阔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组织好练习,进一步培养计算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根据《标准》对数的运算规定有具体目标,本单元教学,要求学生会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根据一般规律,本单元的口算,学生应做到能正确进行计算,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钟做5—6题。

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掌握算法以外,还需要组织好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组织好学生的练习,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讲究练习形式。

练习要以课内为主。

注意选择好的练习形式,使每个学生在课内都有较多的练习机会。

(2)要突出难点,讲究实效。

联系不是越多越好。

要注意练习的针对性,讲究实效。

对比较难掌握,容易出错的内容,要多练。

(3)多进行口头练习。

小学生书写有一定的困难,并且速度较慢,减少书面练习,多进行口头练习,可以增大练习容量,也减轻了学生的书写负担。

同时,口头练习的形式多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4、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是培养人才的需要。

根据《标准》第一段具体目标)要求,本单元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教材除了穿插编排已学过的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还专门设计编排了需要解决两种数量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学生创设发现数学问题的情景,为学生创设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

让学生交流自己解决的方法,让学生参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才能有效地培养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不断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并促使应用意识的形成。

同时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活动成功后,会产生强烈的成就感,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课时:

12课时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第一课时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62页内容及练习十四第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计算能力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算理。

2、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

图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小黑板出示口算题,学生读题说出得数。

3+22+76-39-4

5+17-25+18-5

2、口答下面各题。

(1)80里面有几个十?

(2)50里面有5个几?

(3)多少里面有7个十?

(4)6个十是多少?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情境图。

学生根据图意列出算式。

①学生看电脑演示,老师描述。

开学了,老师要为同学们发书。

学生根据图意列出算式。

②演示左边有10本,右边有20本。

老师提问:

从电脑上你看到了什么?

(看到了左边有10本书,右边有20本书)

③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算一算,一共有多少本书?

该怎样分析呢?

(左边有10本,右边有20本,求一共有多少本,就是把左边和右边的本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列式为10+20)

板书:

10+20

④演示有30本书,老师把其中左边的一包发给一位同学。

老师提问:

从电脑上你看到了什么?

(看到了30本书,其中一位同学搬走10本)

⑤用我们学过的知识算一算现在还剩多少本?

该怎样分析呢?

(有30本数,从30本里去掉10本,求还剩多少本。

用减法计算,列式为30-10)

板书:

30-10

(2)探究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老师提问:

10+20和30-10这两道题该怎样算呢?

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讨论算法后学生进行交流。

学生甲:

我们组是这样想的,10加20,因为10里面有1个十,20里面有2个十,1个十加上2个十就是3个十,所以10加20等于30;30减10,因为30里面偶3个十,10里面有1个十,用3个十减去1个十,是2个十,所以30减10等于20.

学生乙:

我们组通过摆小棒进行计算。

先摆一捆表示1个十,再摆上两捆表示2个十,合起来就是三捆是3个十,所以10加20等于30.

2、教材第62页“做一做“第1题

先让学生按图说图意并独立计算,再和同桌讨论交流,说一说这两道题的计算方法。

40+20是4个十加2个十,是6个十,就是60,所以40+20=60

60-20是6个十减2个十,是4个十,就是40.所以60-20=40

60-40是6个十减4个十,是2个十,就是20,所以60-40=20

3、教材第62页“做一做“第2题。

比一比,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算理。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让学生纵向一组一组地说出计算方法。

(3加2我是这样想的:

3个一加上2个一是5个一,3加2等于;30加20表示3个十加上2个十十5个十,30加20等于50)

比较每组上、下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从题目本身比较,上面每道题是几个一加减几个一,下面每道题是几十加几十或者几十减几十,从计算方法上看,上面每道题几个一与几个一相加、相减,下面每道题是几个十与几个十相加、相减)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练习十四的第3题。

2、计算下面各题。

20+5020+3070-5030+6040+10

20+6090-3080-7040+3010+20

四、思维训练

一个小组的同学站成一队,组长的前面有3人,组长的后面有4人,这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直接将十位上的数字相加减,再在计算的结果末尾添上一个0.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练习十四的第1、第2、第4、第5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

3、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整十数连加、连减的算理。

2、掌握整十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8-73+250+4030+50

80-7030+2090-6080-30

2、让学生说一说8-7和80-70是怎么算的。

3、口答。

30里面有()个十。

90里面有9个()。

7个十是()。

()里面有6个十。

40里面有()个十。

2个十十()。

二、探究新知

1、让学生说一说1+3+4和9-4-3这两道题的计算方法。

把这两道题改为10+30+40和90-40-30

板书:

10+30+4090-40-30

让学生观察并比较,10+30+40和90-40-30

与1+3+4和9-4-3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10+30+40和90-40-30这两道题是整十数连加、连减)

2、让学生试算这两道题,再让学生分小组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

(10+30+40先算10加30等于40,再算40加40等于80;90-40-30先算90减40等于50,再算50减30等于20)

3、把10+30+40和90-40-30与1+3+4和9-4-3这两道题从计算方法上进行比较,让学生说一说从中发现了什么。

(通过比较,发现它们都是连加、连减式题,分两步来计算,运算顺序相同,10+30+40和90-40-30是把几个十连加、连减,而1+3+4和9-4-3是把几个一连加、连减)

三、综合练习

1、猴妈妈有50个花生,小棕猴要20个,小黄猴哟啊10个,猴妈妈还剩多少个花生?

先让学生看图,说题意,弄清楚要解决什么问题,找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