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_001.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98877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54 大小:16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_00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江西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_00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江西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_00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江西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_00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江西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_00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江西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_00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江西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_001.doc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江西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_001.doc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江西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_001.doc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江西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_001.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江西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_001.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江西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_001.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江西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_001.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江西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_001.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江西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_001.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江西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_001.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江西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_001.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江西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_001.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江西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_001.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江西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_001.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_001.doc

《江西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_00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_001.doc(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_001.doc

2012年江西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汇总

交通安全

交通安全2:

甘肃校车事件

交通安全3:

动车事故

城市内涝

公务员殴打父母案

深圳联防队员施暴事件

个税上调

李双江之子打人事件

助人为乐亦为忧

“绿领巾”事件

2012年电视限娱令

列车员互殴事件

李阳家暴事件

淘宝商城转型之痛

地沟油利益背后

铁路提升服务质量

广电再兴“限广令”

50人聚餐凭啥备案

被责官员复出记

农民工讨薪

跳楼“示爱”,错爱了吗?

国家文化安全

高校商业式冠名

中等收入陷阱

农民工维权

人民币汇率贬值

网络谣言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救助流浪儿童

加强农村教育

让农民工融入城市

2012年公考申论热点:

交通安全

【背景链接】

  2011年10月7日下午四点左右,滨保高速天津界内发生一起重特大交通事故。

一辆山东籍小轿车撞上了一辆河北籍大客车,导致大客车侧翻,被高速公路上的护栏从中间插穿,分为上下两截。

经初步核实,事故已经造成35人死亡,19人受伤,死伤者大多数是河北唐山学院的学生。

仅仅在10月7日当天,在天津、河南、安徽就发生了三起重特大交通事故,这三起交通事故,有两起和高速公路有关,有两起与超载有关,也都和超速有关。

  【标准表述】

  [综合分析]

  数月来发生的几起交通意外已经让国人对于交通安全失去了信心。

飞机失事、动车脱轨、地铁追尾、公交车自燃等等。

如果,肇事车辆都能遵守交通法规,那么,生命就不会失去,翻车、相撞、追尾等等事故也许就不会发生。

“汽车文明”不仅仅是汽车产业和汽车消费发达,更是驾驶员的文明、自觉和负责任。

文明开车事关公共安全,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必然是对自己负责也对他人安全负责的人。

显然,很多人根本不把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当回事。

这些惨烈的车祸的发生不是偶然的,我国每年有6万余人死于车祸也不是偶然的。

  [对策措施]

  第一,加强对驾驶人员的安全管理。

交通部门一定要落实检查“驾驶员资质审查制度”,杜绝不符合安全条件的人员驾驶客车。

对安全意识不强、经常违章、操作技术差的人员,要调离驾驶岗位,培训考核合格后再上岗。

  第二,加强道路交通安全。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加大交通安全设施投入,交通部门要对全市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全面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大检查,认真排查、清理道路安全隐患。

尤其对于事故多发、易发地点要抬高从路面到护栏之间的台阶、加固护栏、进行防滑处理,安装减速带,设置强行分隔带等。

  第三,加强交通安全的宣传教育。

提高全民法制和安全意识。

交通部门要组织学校、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进行交通安全和交通法规宣传教育活动。

可以通过传统媒体及网络、宣传单、社区板报等方式,进行交通安全宣传。

江西公务员申论热点:

校车之殇

甘肃校车违规终酿惨剧孩童安全由谁保障

  【背景链接】

  11月16日9时40分许,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榆林子镇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幼儿园校车在接到幼儿后,行驶至该镇西街道班门口时,与一辆陕西籍大翻斗运煤车相撞。

11月17日晚间,一名5岁病情危重幼儿因脑挫伤,急性呼吸性循环衰竭而死亡,目前已经造成21人死亡,其中19名为幼儿。

每一个数字都代表一条生命,每一个小生命的逝去都牵动着一整个家庭的撕心裂肺的痛。

这辆核载9人的校车实载64,而这起幼儿校车违规酿成的重大惨案顷刻间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关注,不少网友为这些逝去的小生命祈祷:

“但愿天堂没有车来车往……”

  【标准表述】

  [原因分析]

  交通安全我们一直在强调,然而一个又一个的惨案还是不断的发生。

这起校车事故看似偶然,实则因为校车违规超载、逆行才酿出最后的惨剧。

在事故发生之后的采访中,甘肃正宁县交警部门有关人士与央视新闻主播连线对话时称“事发时有雾、路况能见度低”,并且校车还有超载和逆行的行为。

但是当央视主播近一步询问这种超载的情况是偶然还是经常时,交警部门的答复却又十分含混。

而某评论员也在微博上表达自己的意见,认为导致惨剧发生的最直接原因就是超载和逆行。

的确,这两个原因确实直接导致了惨案的发生,但是又是什么让超载和逆行如此的猖獗和普遍?

  最重要的一点是,很多地方对校车压根没有概念,不知道校车的标准是什么,以为接送孩子上下学的车辆就是校车,而这是完全错误的。

在内地很盛行这种做法,随便找一辆面包车,刷成黄色,再写上“校车”二字,摇身一变,普通面包车就成校车了。

殊不知,校车对于车辆的各项指标都是有严格规定的,而这些面包车非但不符合规定,还经常进行私自的改装、超载,同时还缺少安全运营校车的常识和经验。

所以,看似偶然的事故的背后,却隐藏着一系列的必然。

  2011年,我国发布了《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这是首部针对小学生校车的管理制度,其中第四章针对校车的要求和标准是强制性的。

但是,一个令人尴尬的现实是,这是一部针对校车的管理制度,而在内地的绝大部分地方,很多学校采用的是普通的客车、面包车甚至三轮车,而这项制度对这些车辆并没有约束力。

这就形成了,制度一套、现实一套的尴尬。

理想归理想,现实终究还是归于现实。

  [对策措施]

  “免费午餐计划”无疑是今年内地最热的一个公益慈善项目,而它的意义不仅在于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吃上了热腾腾的午饭,更在于提供了一个民间慈善的良好范本,并且与政府部门形成了良好的互动。

并且最终国务院用过决议,将每年投入160亿元人民币接力免费午餐。

这样使得更多的孩子将享受到免费午餐,减轻了贫困生家庭的负担。

  同样的,有人也在微博上建议,校车也可以借鉴“免费午餐”的经验,假如政府部门尚未准备好,可以由民间群策群力,为孩子们捐赠校车,并由类似于“免费午餐”这样的团队监督实施。

只是校车需要的资金要比免费午餐的自己多得多,而且校车无论是在哪个国家都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并非有钱有车就可以的。

所以,民间慈善最终的意义仍然在于推动政府施政履责。

  对于校车工程,一些有条件的发达地区已经开始建设甚至投入使用了。

浙江省德清县就在今年投入了2000万元人民币一次性购入79辆美式校车,这种校车除了拥有上下车自动拍照系统、GPS定位等高科技装置,台阶、窗户等细节设计更是“武装到牙齿”。

中国刚刚建立的校车国标《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就采用了德清校车标准。

  每年,中国有超过1.85万14岁以下儿童死于交通安全事故,约有9000万学生需要乘坐安全规范的校车,专业校车的市场容量将超过100万辆。

然而截止2009年底,中国专业校车实际销售量仅为900辆。

偌大的中国,校车却如此稀缺。

而相当于奔驰价的校车,在中国2000多个县中,有多少地方可以承受?

中国校车100万辆空缺的尴尬,谁来问责?

  在中国发展校车是没钱吗?

显然不是,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的中国远还未实现它教育投入占GDP4%的承诺;在中国发展校车是没政策吗?

也不是。

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了校车的相关技术标准,而且一些生产校车的企业还可以得到政策的支持,同时教育部也选取了一些地方作为校车的试点地区。

那为什么中国校车的发展还是如此缓慢?

只有一个原因,没人重视。

校车本就是一个复杂的工程系统,涉及到多个部门,这也使得校车变成一个相对棘手的事情。

  在中国并不缺乏特权车辆,只不过,这些数量更为庞大、经费更为充足的车辆并非校车,而是专供政府公职人员的公车。

由此不难看出,目前中国合格校车的匮乏,真正匮乏的并不是标准、技术,也不是经费、财力,而是政府动真格地重视教育,厉行“百年大计,教育第一”的意志和决心。

喊了多少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豪言壮语,现在真的不能再穷教育、苦孩子了。

必须想方设法让校车比公车豪华、结实,不能再用孩子的生命换社会的重视。

2012年公考申论热点:

动车事故

  【背景链接】

  2011年7月23日,杭深线永嘉至温州南间,北京南至福州D301次列车与杭州至福州南D3115次列车发生追尾事故,此次事故已确认共有六节车厢脱轨,即D301次列车第1至4位,D3115次列车第15、16位,最终导致200余人伤亡。

有消息称是D3115次遭雷击后失去动力,临时停车,导致后续的D301次追尾。

  2011年7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对“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遇难者表示深切哀悼,对受伤人员和伤亡人员家属表示亲切慰问,决定采取坚决措施,以交通、煤矿、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等行业领域为重点,全面加强安全生产。

  【标准表述】

  [原因分析]

  近一段时期,我国一些地方接连发生煤矿和非煤矿山矿难、道路交通事故、建筑物和桥梁垮塌事件,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也暴露出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安全责任不落实,防范监管不到位,制度和管理还存在不少漏洞,教训极其深刻。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党和政府形象和声誉。

搞建设、谋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并非不计代价,更不能被少数人曲解为一切为发展让路。

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安全、可持续的理念,把人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速度质量效益的关系,切不可片面追求速度,“要钱不要命”;必须坚决把“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落实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守住安全生产这条红线。

  [措施]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动力强劲,增长速度较快,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建筑等市场需求旺盛,各地有许多工程、项目处于集中建设阶段,安全监管难度增加,安全生产任务更加繁重。

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深刻总结事故教训,全面加强安全生产,遏止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再度发生。

  首先,实现安全生产,重在防患于未然。

近期尤其要对以铁路、公路、桥梁为重点的交通运输,以煤矿为重点的矿山,以危险化学品为重点的工业领域,以在建住房项目为重点的建筑领域,全面排查并消除隐患。

只要发现问题,该整改的迅速整改,该停工的立刻停工,该停用的坚决停用,不能姑息任何借口,不能放过任何隐患。

  其次,搞好安全生产,关键要抓落实。

为加强安全生产工作,近年来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国家也制定了大量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许多要求已是反复强调、三令五申。

至今安全生产事故仍然频发,主要是已确定的许多政策措施没有落实到位。

当前必须狠抓制度落实,切实纠正一些地方、部门、企业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纪律松弛、责任不到位的现象,真正做到依法准入、依法生产、依法监管。

申论热点:

城市“积水潭”困境

申论热点:

夏季到城市来“看海”

  【背景链接】

  今年夏季,北京、南京、成都、武汉等大城市屡陷“水城”窘境,“到城市看海”也一度成为风靡网络的热门流行语。

排水管道是城市的生命线之一,法国文豪雨果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

从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最低排水标准来看,基本上是一年一遇。

而所谓一年一遇,是指每个小时可以排36毫米的雨量。

面对暴雨,这样的标准显然过低。

而一些国外的大型城市,城市排水标准普遍比国内高。

比如纽约是“10至15年一遇”,东京是“5至10年一遇”,巴黎是“5年一遇”。

在东京,用于排水的地下河深达60米。

那么中国的城市排水系统到底怎么了?

  【原因分析】

  [原因一:

排水设计标准低]城区主干道基本是按“一年一遇”的雨量标准,有些地方还不到“一年”。

这是由最初的设计理念决定的,新中国建设初期,经济上一穷二白,“想尽办法省钱,越省越好,只求能满足当时的需求就行了”。

我国当时建的是小排水管道,最早是按0.5年一遇的雨量标准设计的,设计规划就允许产生积水。

而欧美、日本等国的最低限,通常为5年或10年。

  [原因二:

排水设计方法落后]设计人员的知识亟须更新。

在欧盟、美国、加拿大等地,设计方法在十多年前就已更新了。

而我国对于雨水流量的计算方法,依然采用19世纪的推理公式法。

流量推理公式法虽简单但不准确,国外在二三十年前就已经改用模型测算流量了。

近几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支持环境治理,众多人才也投身该领域中。

而排水管网这一块因不受重视、资金缺乏,导致人才大量流失,只留下坚守阵地的少数人。

  在城市内涝防治方面,我国一直无法可依,只有1997年颁布的《防洪法》与2008年修订后的《水污染防治法》沾点边。

各个部门常出现扯皮、推诿的情形,导致城市内涝每年都受到关注,却没能得到解决。

  [原因三:

排水系统缺乏整体协调]城市雨水系统,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现在都是一块一块,一段一段的,整体性很差,没有人管整体,缺乏长远规划。

”排水管道应该是越往下游越大,但是目前甚至出现“上游是大管子,往下游却是小管子”的怪事,比如沈阳,“一根小管子不够用了,只好接上两根小管子”。

  在排水设施的养护、管理方面同样有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资金。

“现在没有一个城市不欠它(排水系统)钱的。

”按照国家规定,每一公里管道每年都有相应的养护资金,但是目前这些钱都没足额到位。

排水管道的养护部门,并不是一个能自负盈亏的企业,不具备经营能力,只能“给多少钱做多少事”。

  此外,我国排水系统没有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管理,系统的协调能力很差。

在我国台湾地区的台北市,城市排水系统的数据是共享的,一旦出现问题,各部门能迅速形成联动机制。

“台北市的城市排水计算机管理系统非常详细,连哪个门洞里头哪家没交钱都能知道。

数据不公开是制约相关研究和工程推进的重要因素,我们现在不从全局谋划,就难以解决问题,现在这个系统是不健康的。

  【对策措施】

  目前,国外已有很多关于城市排涝系统的先例可供参考。

美国芝加哥有一条与其摩天大楼一样富有魅力的下水道系统,花了30年时间才完成第一期工程:

在排水系统下面,建成了一条长175公里,深30米,最大直径10多米的隧洞。

英国伦敦则是在供水管道下50多米深处修建了一圈大水库;新加坡的排水管道在地铁下三四十米,日本也修建了地下蓄水设施。

各个发达国家都在“深挖洞”,开发深层空间,确保基础设施足够结实,这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风行世界的今天,“可持续的城市排水系统”应运而生,它以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恢复或模拟自然渗透系统,尽量少用沥青等不利渗水的材料。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伦敦下水道的管理也上了一个台阶。

现在,泰晤士河水管局的网站上实时发布下水道维修、渗透报告和计划中的下水道工程。

市民只要输入所在社区或卫星城的邮政编码,就可查出所在区域下水道的各种信息。

  法国大文豪雨果在小说《悲惨世界》里写道,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

没有城市基础设施,就没有城市的健康发展,排水管道是城市的生命线之一。

如今,要花费多少时间和金钱,我们的城市才能摆脱内涝的阴影?

我国城市形成内涝的关键因素,是缺乏一个城市排涝标准。

城市内涝要从根本上解决,首先要制定一个内涝灾害的标准,然后再用相关的工程措施,去实现排涝目标。

2012年公考申论热点:

公务员殴打父母案

硕士公务员殴打父母高学历者道德水平亮红灯

  【背景链接】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

今年,一则公务员殴打父母的新闻在社会吵得沸沸扬扬。

这名殴打父亲的儿子,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深圳市光明新区发展和财政局职员。

对于记者“为何要打父亲”的提问,廖某以“家庭矛盾”四个字回应,并称“你们还要管啥,(我和父母)反正都这样了,无所谓了”。

虽然此事到底有多少不足为外人道的内情不得而知,或者其中有如廖某朋友所言,农村的父母很容易走到另外一个极端,认为辛辛苦苦把儿子培养成人,儿子应该回报父母,而妻子责怪家穷,夹在中间的廖某忍耐很久最后才出现这样的事件。

但是,这又岂能成为殴打父母的理由?

  【标准表述】

  [原因分析]

  廖某来自农村,是家里三个孩子中唯一的男丁,学习很好,家里对他一直疼爱有加,很少要他干农活,他大学的学费就是靠着姐姐打工挣的。

在同事眼里,他是个很上进、勤奋,沟通能力很强的好青年,可是他却多次殴打父母。

廖某认为,这是因为他和来自农村的父母沟通不畅,长期发生冲突。

  一个在别人眼里很有耐心,能够和同事沟通很好的人,却没法和自己的父母沟通,直到拳脚相加。

廖某认为,这是因为父母和别人不同,“我想吃个糖父母不给,我可能就会哭;但是我想找同事要个东西,对方不给我也不会有什么别的行为。

  所以,有心理专家分析认为,这是因为廖某的压力太大,最亲的人成为了他发泄负面情绪的出口。

廖某是一个成年人,无论如何,不能正确地处理自己的压力和困境,以殴打父母的方法来发泄怨气都是为人不齿的。

但是,单单道德谴责意义很小。

现代的临床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一个成年人的关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童年关系模式的再现。

最终展现在一个成年人身上冷酷的恶毒,可以回溯到他的童年关系,而且多数可以回溯到他与父母的关系。

尽管廖某儿时的信息很少,不过,从家里唯一“继承香火”的男丁、“姐姐打工供他读大学”等细节都可以看到家庭对他成长的影响。

  廖某身上的问题也越来越普遍,只是他比较极端罢了。

去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清研咨询,对312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9.6%的人坦言与父母有矛盾,其中59.7%的人和父母“存在代沟”,8.9%的人经常和父母发生冲突,1.0%的人和父母“无法沟通,水火不容”。

仅28.2%的人和父母关系“很融洽”。

在一个中美日韩四国高中生的调查中,中国高中生和父母的关系也是最不好的。

近两年,一个“父母皆祸害”的讨论组得到了很大响应。

  [对策措施]

  有一个著名的“恒河猴社会剥夺实验”。

知名心理学家哈罗把刚出生的小猴和母猴分离,拿绑有奶瓶用铁丝制成的“铁丝妈妈”和用布片制成的“布片妈妈”来代替真正的猴妈妈养育小猴。

结果发现,这些被模拟妈妈抚养长大的猴子与其它处于正常环境下长大的猴子相比,显示出许多异常的行为方式。

有的性格易怒,有的则孤僻,害怕与人交往。

猴子身上的事情在人类身上同样会发生,心理学家鲍尔比等人的研究都证实了这个问题。

心理学研究认为,亲子关系对儿童的社会化、认知能力、人格发展、人际关系等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而事实上,中国最多的就是沿袭“孝道”的“权威型父母”,总是把自己的观点、想法一味灌输给孩子,要求孩子服从。

心理学研究认为,这样的孩子从小就没有了主见,不能独立去应付困难,产生了依赖性和自卑感,甚至做出一些出格之事。

中国还有一类父母,或者说父母的父母,习惯性对孩子纵容、溺爱,这样的孩子容易蛮不讲理,表现出很强的攻击性。

  所以,要让孩子有基本的人性,有基本的公民素养,最为需要的是父母的平等的、富有爱心的教育。

父母不把孩子视作自己的私产,不在爱的名义下去伤害,这样,孩子的人格才是独立的、完整的。

  不久前廖某的母校北大在“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推荐生标准中,明确将“不孝敬父母”列为“不得推荐”的第一条。

虽然这被认为“看上去很美”,而实操有很大的难度,甚至有父母为孩子获得推荐机会而护短之忧,但是,北大意识到德育要以孝敬父母为先,将不孝者拒之门外,即便有点“复古”味道,依然值得支持。

而更值得期待的是,将“孝道”作为人的道德观教育的重要成分,进入更多大学的课堂。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公务员队伍的教育与考核也有必要进行反省。

眼下,公务员的招录几乎以技能考试为唯一的准入条件,对于“德”的考评虽然已经表现出特别重视,却缺乏严格科学的鉴别机制。

公务员上岗之后,培训与考核也集中于业务,“德”方面也仅仅盯住是否廉洁上。

对于公务员的社会公德、家庭道德伦理培育基本没有涉及,家庭暴力通常更是被认为是“家庭私事”,这无疑使公务员不将家庭暴力当一回事。

廖某在同事眼里“颇有才华、为人低调”,曝出殴打父母的事只是“非常诧异,不敢相信”,这一点也不奇怪。

  诚然,公务员殴打父母已涉及法律的问题,但最基本的家庭道德伦理缺失给我们提出了警示。

廖某“已经认错”,但愿公务员们都能知道其中的错。

而且,警示我们的大学以及政府部门对人的道德教育能够重视、加强。

2012年公考申论热点:

弱者当拾起反抗的勇气

唤醒尊严弱者不应再做沉默的羔羊

  【背景链接】

  10月22日,深圳发生联防队员私闯民宅强奸女性恶性案件,而受辱女子的丈夫却躲在几米外,不敢做声,眼睁睁看着妻子遭此横祸,时间长达一个小时。

事后丈夫才拨打了110报警,受辱女人哭着责骂丈夫“不是男人”!

弱者面对强暴为何失去了反抗的能力?

  【标准表述】

  [原因分析]

  据杨武介绍,他和杨喜利是临泉老乡,小学一年级同学,王娟也是同一个镇上的老乡。

1994年,年仅14岁的杨武只身来到深圳,开始做过苦工,也捡过废品,这期间,经常被人欺辱。

性格的孤僻和过于老实让杨武在年少的时候吃过许多苦头,直到几年前,杨武学了维修电器的手艺,生活才慢慢好转。

杨喜利经常到杨武店里喝酒,借钱,不给就打砸店面,殴打杨武和其妻。

  很显然,杨武就是常说的“弱势群体”中的一员。

弱势群体饱尝生活艰辛,他们在城市里受尽了轻贱和白眼。

对他们来说,逆来顺受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可能是一种宿命。

不要怪他们窝囊,面对伤害,他们已经习惯了卑微地活着,与世无争;面对坏人,他们早就学会了退缩与忍让。

这样的人,构成了社会上沉默的大多数。

  在前不久《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在积极融入城市的过程中陷入一种矛盾困扰。

那就是,极度“渴望融入又备感歧视”。

实际上,外来户要学会忍受恐怕是杨武真实的写照,“杨武为防被敲诈而安装在家中的摄像头”、“杨武家所在社区治安办负责人说,经常有些小混混和烂仔来敲诈他,找他要钱,甚至殴打他,他都是默默忍受着”;杨武自己也承认“刚开始以为他像往常一样,打砸一番,将妻子打一顿,他就会自行离开的”。

  而实际上,这种习惯一再忍让的心理到最后,都已成为不问情由的麻木。

对外来户受欺负形态的默认,势必导致他们在遇到侵害时,忽略了向社会和政府寻求帮助。

在《半月谈》对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权益受损的调查中,选择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的仅有11.1%。

这么低的数字和“最窝囊男人”的写照不正相互映衬吗?

  [对策措施]

  鲁迅当年弃医从文,正是因为深感国民灵魂长期的禁锢,才是国家问题的根本,因而他极力主张培养国民的自主思想,人格意识。

他认为“人各有己,而群之大觉近矣”。

就是说只有每个社会成员摆脱了“奴性”,具备了“人各有己”的自主精神,才能形成整个社会觉醒。

这种见解看到了国民的个性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前提,看到了“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

  而龙应台有篇文章叫作《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文中列举了现实中种种怪现象和国人得过且过的劣根,当年曾轰动一时。

不过,若干年过去了,依然是一片心平气和,仍然在一团和气中窝囊而艰难地适应环境。

为什么中国人“气度”这么大,不容易生气、不敢生气呢?

估计一是见怪不怪,见得多了就适应了;二是感到一介草民生气也起不到作用,那些丑陋的现象不会因为老百姓的生气而减少,“牢骚太盛防肠断”,还不如修身养性多活两年呢。

就在这种你也不说、我也不说,你也不生气、我也不生气的氛围里,许多的问题和不良社会现象得以存活和延续,最终损害的还是自己。

  很多人都在指责联防队员的嚣张正是源于公权力的不受限制,的确,把权力关进笼子已经是长期的主题,而实现这个目标也是刻不容缓。

“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美国独立宣言开篇之语为人熟知。

1835年,法国青年托克维尔在参观美国后,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写道:

“在所有美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新鲜事物中,没有什么比平等给我带来更大的冲击力了……”世界是平的。

一些国家的官员寒酸简朴,甚至连总统在民众面前,权力都非常有限,那种被约束与制衡的状态,让我们一些人觉得有点窝囊。

然而,一个不争事实是,有时让权力窝囊一些,民众尊严反而会多一些。

  但是,即便是将权力关进笼子,这类案件未必就会减少,因为它并非是由于公权力的存在才出现的,而面对同样强势、同样流氓的地痞恶霸,杨武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吗?

一个男人在流氓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