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孤岛鲁滨孙》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88557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孤岛鲁滨孙》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孤岛鲁滨孙》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孤岛鲁滨孙》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孤岛鲁滨孙》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孤岛鲁滨孙》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孤岛鲁滨孙》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孤岛鲁滨孙》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孤岛鲁滨孙》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孤岛鲁滨孙》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孤岛鲁滨孙》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孤岛鲁滨孙》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孤岛鲁滨孙》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孤岛鲁滨孙》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孤岛鲁滨孙》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孤岛鲁滨孙》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孤岛鲁滨孙》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孤岛鲁滨孙》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孤岛鲁滨孙》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孤岛鲁滨孙》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孤岛鲁滨孙》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

《九年级语文《孤岛鲁滨孙》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孤岛鲁滨孙》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孤岛鲁滨孙》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

九年级语文《孤岛鲁滨孙》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孤岛鲁滨孙》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学习要点】

    一、了解鲁滨孙在漂流到荒岛以后所面临的生存困境,理解他身陷荒岛后的那种既绝望而又尽力寻求希望的矛盾心理。

    二、学习本文在表现人物内心活动时所采用的议论的表达方式。

    三、体会鲁滨孙自觉地正视困难,积极主动地战胜困难的精神品质。

【背景知识】

    作者简介

    笛福(1660—1731)是英国小说家,生于伦敦,父亲是个屠宰商,在信仰上属于长老会教派。

笛福只受过中等教育,早年当过商人。

他曾因从事政治活动被捕,主办过重要的刊物《评论报》。

1719年,笛福近六旬时,第一部小说《鲁滨孙飘流记》问世,风行一时。

同年又出版续集。

而后出版的主要作品有:

小说《鲁滨孙的沉思集》(1720)、《辛格尔顿船长》(1720)、《摩尔·弗兰德斯》(1722)和《杰克上校》(1722),传记《彼得大帝记》,游记《新环球游记》等。

    笛福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他一生最关心的是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特别是贸易。

他主张扩充殖民地,反对专制政体、等级制度,为资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

据说,他与二十六家杂志有联系,故称为“现代新闻报道之父”。

他的作品,包括大量政论册子,共达二百五十种,无一不是投合资产阶级发展的屠要,写城市中产阶级感兴趣和关心的问题。

    笛福的创作不受传统文学规律的约束,被称为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重要创始人。

    笛福的长篇小说《鲁滨孙飘流记》发表于1719年,取材于一个真实的事件。

一个英格兰水手因和船长发生冲突,在航行途中被遗弃在荒岛上,在那儿生活了四年多,几乎变成了一个茹毛饮血的野人,后来被一位航海家发现,带回英国。

这件事在社会上轰动一时,引起笛福极大兴趣,于是,他以这个素材为小说的基础,经过精心的艺术加工创作出这部世界名著。

    《鲁滨孙飘流记》成功地塑造了鲁滨孙的形象。

鲁滨孙是十八世纪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个“真正的资产者”典型。

他在年轻时代不安于平庸、舒适的资产阶级家庭生活,独自前往海外经商,几经波折,获得成功,在巴西成为种植园主。

但他仍不满足,又与人合伙到非洲做黑奴生意,不期途中遇难,孤身飘流到南美附近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

但他很快就克服了悲观情绪,以坚强的毅力、辛勤的劳动,修建住所,制造器皿,获取食物,建立了一个“除了人与人的交往”以外,什么都不缺乏的“小王国”,后来又用火枪和《圣经》征服了一个土人“星期五”,帮助一个船长,制服叛变的水手,于二十八年后,乘船回国。

    从鲁滨孙的经历来看,他首先是一个富于进取和冒险精神的资产者。

与父亲安分守己、知足常乐的保守世界观以及封建贵族的寄生哲学不同,他不满平庸,不甘守业,一心想着去海外冒险,去开辟世界,占有世界,创业扬名,反映出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面貌。

其次,他还是一个富于劳动热情的资产者。

在荒岛上,他不畏艰难劳苦,不怕失败挫折,凭借自己的双手和智慧,艰苦创业,表现出坚强的毅力和实干精神。

再次,在鲁滨孙身上也有着资本主义海外殖民者的特征。

他贩卖黑奴,经营种植园,奴役“星期五”。

对领土具有强烈的占有观念,他把海岛作为“小王国”,视自己为国王,以全岛都是他个人的私有财产、百姓都服从他而满心喜悦。

鲁滨孙用火枪、基督教征服土人“星期五”的过程,就是欧洲资本主义殖民者征服殖民地的缩影。

不同之处是他允许信仰自由,具有人道精神。

【重点字词】

    读准下列加粗字的读音

    黯然(àn)                凄凉(qī)

    了却余生(liǎo)          恩赐(cì)

    孑然(jíe)              殷实(yīn)

    体力衰竭(shuāi)          聊以自慰(liáo)

【重点解读】

    这篇课文节选自《鲁滨孙漂流记》。

文中主要记述的是鲁滨孙漂流到荒岛以后,在一段时间内的心态变化历程。

    选文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1至第3段,写鲁滨孙“被凶猛的风暴刮到这荒岛上”以后所产生的悲观心态,以及他如何战胜孤独和悲观,决定一个人在荒岛上生存一生。

第二部分是第4至第9段,写鲁滨孙为“开始过一种寂寞而又忧郁的生活”所做出的各种努力,以及他在岛上孤独生活的情景。

第三部分是第10至第12段,写鲁滨孙“抒发胸中的心事”,以及他对孤岛生活的辩证思考。

这三部分内容其实正是鲁滨孙漂流到孤岛以后所面临的三个重要间题,即“生存问题”“物质问题”和“精神间题”。

这三个问题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即一个人的生存需要物质的保障;而如何生存,如何获取物质保障又离不开人的精神世界。

选文内容在前后的组织和安排上除了按照鲁滨孙上岛求生的时间顺序以外,还体现出人类求生图存的基本过程。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选文所表现出来的“鲁滨孙精神”才能够给人们以启迪,才能够使人们认识到生存的意义和求生的价值,而这正是《鲁滨孙漂流记》这部世界名著之所以成为“生活的教科书”的原因所在。

    学习这篇课文,首先要弄清楚鲁滨孙漂流到荒岛以后,为什么会产生悲观的心理,他又是怎样战胜这种悲观心理的;其次,要弄清楚鲁滨孙为了在岛上生存下去都做了哪些努力,他所做的努力产生了怎样的结果;第三,要弄清楚鲁滨孙精神世界是怎样,他的这种精神世界是在怎样的条件下产生的,对他的生存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最后,应当通过课文内容,了解鲁滨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人类怎样的精神品质。

【重点、难点】

    1、鲁滨孙是怎样战胜悲观心理的

    明确:

    任何一个人,当他迫于无奈,孤身一人来到汪洋大海中的一座荒凉的孤岛上时,他一定首先产生的是孤独;由孤独而来的是悲观。

鲁滨孙就正是这样。

当他“被凶猛的风暴刮到这荒岛上”以后,首先感到的是“自己前景黯淡”。

在“远离原定的航线,远离人类正常的贸易航线有数百里之遥”的荒岛上,鲁滨孙感到“孤苦伶仃”,甚至想到了“在凄凉中了却余生”。

这就是鲁滨孙初到孤岛后的心理状态。

由孤独而悲观,他悲观到“眼泪不禁夺眶而出”。

他的悲观随着自己的“不禁犯疑”而迅速加重。

他认为是苍天在“作践”生灵,是命运使他“如此孤立无援,又如此沮丧寂寞”。

既然是“苍天”所为,是命运使然,那么,独困孤岛的现实就是改变不了的了。

由此,他更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发出了“有什么理由要我们认为生活与我们是一种恩赐呢”的感叹。

鲁滨孙如果这样一直悲观下去,就不可能在孤岛上生存。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他战胜悲观,坚定了在孤岛上生存下去的信心呢?

    从课文第2段可以看出,促使鲁滨孙生存下去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他能够用理性的头脑来看待自己的处境。

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有思想。

思想是人的本质规定和存在方式。

鲁滨孙在困境中能够坚定生存的信心,就是因为他能用辩证的思维来分析自己的境遇。

他一方面看到自己的可怜,但另一方面,他又想到全船11个人只有他一人活了下来。

这样一比较,他明白了“祸福相倚”的道理,明白了自己虽然被困在孤岛,但毕竟还活着这样一个现实。

这种辩证思维的结果,是促使鲁滨孙及时调整悲观心态的重要保证。

    另外,在第3段中鲁滨孙对自己在孤岛上生存下去的物质条件做了充分的估计。

比如有“足以维持温饱”的衣食,有制造或获取生活必需品的工具。

这些物质的保障,当然也就成为鲁滨孙战胜悲观心理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从鲁滨孙战胜悲观心理的过程可以看出,人类在战胜逆境的时候,首先需要的是精神力量,而这种精神力量又是来自于人类所特有的思维和智慧;其次,必要的物质保障也是不可或缺的。

当意识和物质的问题都得到解决之后,逆境是完全可以被战胜的。

    2、怎样认识鲁滨孙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

    明确:

    课文第4至第9段叙述了鲁滨孙为了在岛上生存而准备的物质条件。

在鲁滨孙所做物质准备中,最先解决的是计算时间的方法。

课文用了两个段落记述鲁滨孙用以计算时间的方式。

作者为什么要把计算时间的方式作为鲁滨孙物质准备的第一个内容来写呢?

这其中的原因有三点:

一是鲁滨孙孤身一人来到岛上,要想活下去,就必须清楚地掌握时间,驾驭时间,因为知道时间是人知道自己活着的一种标志;二是鲁滨孙来自文明社会,他完全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主动地掌握时间,驾驭时间,按照文明人的方式生存于时间之中;三是鲁滨孙记录时间,说明他已经战胜了悲观,知道自己应当怎样生活下去,已经对一个人在孤岛上生存下去充满了信心。

其次,在第6段写鲁滨孙所做的其他物质准备。

这些物质准备包括纸、墨水、望远镜、地图、《圣经》,以及一只狗两只猫等等。

这些物质与“我从船上搬下来的”其他东西(粮食、被褥、吊床、枪支、弹药、工具箱等等)相比,似乎价值小了一点,但这些小东西在鲁滨孙看来却是“价值不大但用处不小”。

从这些物质的准备中可以看出,鲁滨孙不但要在岛上活着,而且要长久地活下去,由此可见鲁滨孙同逆境作斗争的勇气和信心。

第7段写鲁滨孙还缺少的东西,比如墨水、铲子、鹤嘴锄、铁锹、针线,表明他还要继续做一些物质准备。

最后写鲁滨孙建筑木栅和围墙。

鲁滨孙做这些物质准备,实际上在证明“住”是人得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

    从鲁滨孙所准备的各种生存用品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充满生活信念的人,是一个准备长期在孤岛上生存下去的人,也可以看出鲁滨孙所具有的同逆境作斗争的精神。

当然,从鲁滨孙所做的各种物质准备中还可以体现出人类艰难创造生活的历程。

    3、鲁滨孙进行理性思考的价值是什么?

    明确:

    课文第10至第12段写的是鲁滨孙自己认真的“思考”。

他思考的内容是“自己所处的境遇和环境”,他思考的目的“只是为了抒发胸中的心事”,为了“聊以自慰”。

鲁滨孙是如何进行思考的呢?

他采用的是一种对比的思考方式。

他把自己的“祸福利害一一加以比较”,比较的结果是使自己能够“知足安命”。

这种比较的思考方式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是有价值的。

其价值首先体现在它是人类辩证思维的胜利。

正是由于人类具备了这种高级的思维形式,才使得人类得以比其他动物更能适应地球的生存环境,并能够在恶劣的条件下生存繁衍。

其次,鲁滨孙的比较思维,为他在岛上继续生存下去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正是在这种比较中,他看到自己虽然“目前的悲惨处境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但仍然有“令人值得庆幸之处”。

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鲁滨孙才开始了“筹划度日之计”,才开始“尽可能地改善自己的生活”。

最后,鲁滨孙的“思考”,标志着他完成了由当初上岛的“悲观”到决定在岛上继续生存下去的心理转变的过程。

而在这种转变中,人物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研讨与练习】

    一、阅读课文,说一说为了在孤岛上生存下去,“我”都做了哪些事情?

并说一说你对“我”所做的事情的看法。

    此题旨在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并对课文内容有自己初步的认识。

    【参考答案】

    “我”到孤岛以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思考自己所遭遇的困境;之后,是做了大量的继续生存下去的物质准备,其中包括计算时间、准备日常生活用品、建筑木栅或围墙等。

对于“我”所做的这些事情,应当从两方面去认识。

一是要认识到鲁滨孙为战胜困境所做的各种努力,体现了他顽强的求生图存的信念和精神,而这正是人类求生发展的集中体现;二是要认识到鲁滨孙在经过认真思考后才做出了各种努力,而这折射出人类辩证思维的智慧的光辉。

    二、看了主人公就祸福利害比较所开列的“借方”“贷方”的项目,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此题旨在让学生加深对“我”所做的辩证思维的理解,体会鲁滨孙能够在荒岛上生存下去的思想基础。

    【参考答案】

    从“借方”和“贷方”所列的项目,可以认识“我”存活下去的充足理由;可以体会到鲁滨孙是在用最基本的生存道理来坚定自己在荒岛上求生图存的信心;可以看出正是人类辩证思维的闪光智慧,使得鲁滨孙能够自我解脱,走出“悲观”的心理阴影。

    三、课文倒数第2段是“我”的内心独白,这段议论性的独白对于认识“我”在岛上的所作所为有什么帮助。

    此题旨在让学生通过鲁滨孙自我的内心独白来认识他在岛上的所作所为是有其思想基础的;此外,了解这段议论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参考答案】

    这段议论性独白是鲁滨孙思想意识的表现。

它表现出鲁滨孙对“祸福相倚”的认识,并从祸福利害的比较中寻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鲁滨孙才能在荒岛上为生存而做出各种努力。

【相关资料】

一、写作背景

    笛福的“鲁滨孙小说”,以第一部流传最广,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

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叛变,被抛到智利海外荒岛,度过五年,最后得救。

笛福受到这一事件的启发,写成此书。

鲁滨孙不听父亲劝阻,出海经商贩卖黑奴,在海上遇难,流落荒岛28年,在岛上与自然斗争,收留了野人星期五,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回到英国,又去巴西经营种植园致富。

第二部写他旧地重游,以岛的主人自居,开化岛上居民,又视察巴西种植园,接着到世界各地冒险,包括中国和西伯利亚。

第三部严格说来都是道德说教。

    ……

    笛福的小说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流浪汉小说的传统,往往写一个出身低微的人,靠机智和个人奋斗致富,获得成功。

社会不容许这种人出头,他或她只好不择手段,干一系列欺骗、盗窃以至出卖肉体的勾当。

作者出于清教徒道德观,总是使他笔下的主人公表示悔恨,立誓不干坏事,但环境又一再迫使主人公违背誓言。

    笛福对他所描写的人物理解较深,他善于写个人在不利的环境中克服困难。

他的主人公有聪明才智,充满活力,不信天命,相信“常识”。

情节结构不落斧凿痕迹。

他尤其擅长描写环境,细节逼真,虚构的情景写得使人如身临其境,不由得不信服。

他的语言自然,不引经据典,故事都是由主人公自述,使读者感到亲切。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年版)

二、笛福的思想

    笛福生活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时期,他属于资产阶级,他是中下层资产阶级的代言人。

    他一生最关心的是发展资本主义,他极力称赞的是资产阶级,他认为一个国家发展最核心的问题是发展贸易。

“给我们贸易就是给我们一切”“贸易是世界繁荣的生命”,这就是他最根本的主张。

因为他以为贸易使制造业和航海业发展,使人民有工作,有衣穿,有饭吃,物资也因此能保持高价,并且可以维持高的地租,所以上层社会也得到好处。

只要有勤劳的人来发展贸易,任何地方都会繁荣起来。

他的一切经济论著与部分政治论著都发挥这个主张,提出了许多具体建议。

笛福关于发展经济的主张是有利于英国社会发展的,但是,他热烈地支持殖民制度,提出夺取、经营殖民地的办法,提出与落后民族扩大贸易的办法,并且拥护黑奴买卖。

这一切都表现了他的阶级局限性。

    笛福对于那些因门第而骄傲的贵族、绅士抱有很大的反感,他尽力颂扬并非上层阶级出身的资产阶级,抨击了那些看不起“平民”的“绅士”。

他说人的始祖就是做工的。

他强调商人是有用的人,而绅士变商人,商人变绅士则又是合理的事等等。

对自己阶级的称赞,他在《罗克萨娜》里有一段话说得最明显:

    罗伯特男爵和我对商人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

罗伯特男爵说——我觉得他说的完全正确——一个地道的商人是全国最好的绅士,无论在知识上、在仪态上,还是在判断能力上,商人都比许多贵族强。

他们一旦控制了世界,虽然没有地产,也比有地产的绅士富有。

    笛福对待劳动人民的态度有两面性。

他认为犯罪的根源是贫穷,富有的人是不会犯罪的。

摩尔·弗兰德斯和罗克萨娜之所以走上不光荣的道路,就是因为贫穷,所以他对这两个人物也是抱有同情心的。

他主张发展工商业使人民有工作。

但是另外一方面,他却把当时工人工作时间长、工资低、未成年的孩子就要工作等残酷剥削现象视为固然。

这是雇主的观点。

    笛福接受了洛克的政治思想,反对专制,主张民权。

当时英国的议会是上层社会的政客明争暗斗的场所,贿赂和种种肮脏手段公行。

工人、农民和中小资产阶级根本没有代表。

笛福主张人的基本权利是任何人,包括国王、内阁与国会,都是不能够侵犯的,“英国人既不是国王的,也不会是国会的奴隶”。

笛福是主张宗教信仰自由的,当时英国虽然没有像法国、西班牙那样在宗教信仰问题上极端专制,但是对国教以外的新教教派和天主教信徒也是有种种限制的。

他是非国教的新教教徒,这种人多是中小资产阶级,他们要求合乎“革命原则”的政治体制,要求信仰自由。

笛福是这派的代言人。

他主张人民应受到较开明的教育,主张给妇女受教育的机会。

    总的看起来,笛福的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是他的思想的局限性也是很大。

资产阶级在当时还是进步的阶级,还在进行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

保守的贵族、地主不事生产,坐享巨额地租收入,资产阶级组织着规模日大的工商业推动了社会发展。

中小资产阶级一方面与大资产阶级有相同之处,另一方面又与统治阶级大资产阶级和贵族有矛盾,要求更开明的政治。

所以笛福种种发展资本主义的意见,反对封建势力,反对政治不民主,反对垄断等主张,都是有进步意义的。

但是他受到时代和阶级偏见的限制而拥护殖民制度和种族歧视,这却是与大资产阶级一致,是反动的。

对劳动人民,他所关心的只是使他们有工作,能生产财富,这又与资本主义的要求相吻合。

笛福思想上这种两重性,鲜明地表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

(选自《<鲁滨孙漂流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三、《鲁滨孙漂流记》的价值意义

    关于笛福的生平及其《鲁滨孙漂流记》一书的成就,已有许多前人名家评说,我就不想多费笔墨了。

一句话,笛福一生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期,《鲁滨孙漂流记》则形象地反映了资产阶级处在上升时期的精神面貌,塑造了那个时期资产阶级的一个典型人物。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

“他(鲁滨孙)一方面是封建社会诸形态下的产物;另一方面他又是16世纪以来新发展的生产力的产物。

    不同时代的政治家、经济学家、宗教人士、文学史家和文艺评论家,可以从各个角度解读《鲁滨孙漂流记》,但一般读者,不论是青少年或中老年,都只把其作为一部冒险小说来阅读消遣而已。

这部小说之所以风靡当时而又历久不衰,并不是因为历代评论家的种种褒扬,而是因为在世界各地拥有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小说从初版至今,已出了几百版,几乎译成了世界上所有各种文字。

据说,除了《圣经》之外,《鲁滨孙漂流记》是再版最多的一本书。

今天,该书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成了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部不朽的名著。

    但在当时,它只是一部畅销的通俗小说,连粗通文化的厨娘也人手一册。

究其原因,我想不外乎两点:

一是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二是叙事语言通俗易懂。

因此,作为一个译者,翻译《鲁滨孙漂流记》既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这部文学名著,又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一个冒险故事。

这两点是我重译《鲁滨孙漂流记》的出发点。

(选自《鲁滨孙漂流记》,译林出版社1996年5月版)

四、鲁滨孙的形象

    鲁滨孙是个新人,是中小资产阶级心目中的英雄。

他不是有教养的贵族中间的人物,而是一个平民。

……鲁滨孙就是独自一个人生活在荒岛上,也尽可能地保持了资产阶级的体面,也使他能用这种当代文明的产物征服可能危及他本人和他的“领土”的土人。

除了衣服和一些小用品外,他几乎享有一切当代文明的产物。

这样他始终维持了“文明人”的生活而没有变成野人。

他在岛上一方面等待离开荒岛的机会,一方面积极开发这个小岛。

荒岛上一旦出现了第二个人,他就俨然以岛的“总督”自居了。

鲁滨孙离开人群达28年之久,但是无论物质方面还是精神状态方面,他都是社会的一个成员,是资产阶级的一分子。

这与“返回自然”或“知足常乐”是没有丝毫共同之处的。

鲁滨孙受尽千辛万苦之后,终于得到了大量的产业和财富,这就是这个阶层英雄人物向往的归宿。

    鲁滨孙是喜爱劳动的人。

这样阶层的人物没有什么遗产可以得,只有靠自己努力才能维持中等地位,才能爬到上层去。

鲁滨孙父亲的观点也许只能代表旧时代,代表保守力量,而不能代表中小资产阶级。

……对鲁滨孙来说,“一个人只是呆呆地坐着,空想自己所得不到的东西,是没有用的”,这就是“绝对真理”。

他凭一个人的力气,又没有小船,把破船上的东西往岛上搬,是有困难的。

但是他的哲学是行动的哲学,是不怕困难的哲学。

他终于想出了办法搬东西,把两手搬得动的东西通通搬了下来,而且“倘使天气继续这样良好,我一定可以把全船一块一块地搬到岸上来”。

他没有坐失时机,所以当破船终于为风暴摧散时,他可以觉得坦然,因为他没有偷懒。

他说:

“我平生没有使用过任何工具,然而久而久之,运用我的劳动、勤勉和发明才能,我渐渐发现我什么东西都可以做得出来,只要我有工具。

话虽如此,即使没有工具,我也做了许许多多的东西……”这样,鲁滨孙用自己的双手,凭着开辟新天地的热情,创造了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的“王国”。

    鲁滨孙是坚毅的人。

他说:

“我的脾气是只要决心做一样事情,不成功决不放手的。

”他没有助手,工具不全,缺乏经验,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花费很大的力气,费好长的时间,比如做一块木板就要42天。

他做的许多事情都是白费了劳力,没有成功,但他从来不灰心失望。

他总结了失败的经验又重新开始。

……他对任何事情都不灰心,因此也就不厌烦劳动。

他就是这样与自然进行斗争,改变了自己的处境。

我们可以说他的作为说明了劳动在他的小范围内能做出什么样的事业来。

    鲁滨孙又是一个殖民主义者。

他到荒岛上来以前就是个殖民者,而且是因为要到非洲买黑奴才离开巴西的。

荒岛上还没有别人出现的时候,鲁滨孙踌躇满志地说:

“这一切都是我的。

”而且如果可能,他还要把它传诸子孙。

他后来把“星期五”变成了他的奴隶。

    鲁滨孙在荒岛上做了许许多多的具体的事,荒岛的自然面貌就有了改变,他的生活也有了改变。

他做每一件事都要遇到很多困难,有些甚至看来是不可克服的,但他经得起失败的考验,他有坚强的毅力,最后他成功了。

他要吃饭、要穿衣就必须劳动,他的一切建树都是凭自己劳动完成的。

    作品以生动的、吸引人的故事说明,人只要有志气、有毅力、爱劳动,就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业来。

(选自《鲁滨孙漂流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五、作品评价

    笛福的见解是通过生动的形象来表达的。

鲁滨孙的坚毅性格,我们不是从笛福的直接说明看到的,而是通过具体的行动,如他怎样费42天工夫做一块木板,怎样费了许多时间和劳力做了一只独木舟,不能使用,又顽强地开始造第二只等等。

笛福就是通过许许多多真实的细节把人物性格突现出来。

他用的细节是非常具体的,怎样做一件东西,拿了或用了多少物件,甚至吃了什么东西,吃了多少等等,都一一写下。

他所列举的细节,以至于整个事件,都是让人觉得是可能发生的,是真实的。

    笛福认为语言的美主要在于用易解、明显和习用的文字,使每个听众或读者都能正确地理解原意。

《鲁滨孙漂流记》用的正是这种语言。

我们读这部作品时似乎在听人讲故事,自然而流畅,看不到雕琢的痕迹。

(选自《鲁滨孙漂流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从下面几组字中,选择合适的字填在(   )里。

    (  )(妻/凄)凉   (  )(宰/寄)杀

    (  )(叛/判)乱   (  )(荒/芜)岛

    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 )帐篷 一( )轮船 一( )海风 一( )围巾

    一( )山羊 一( )荒岛 一( )破帆 一( )火柴

    一( )星星 一( )火光 一( )拖鞋 一( )墙壁

    3、用直线把有关联的内容连起来。

    丹麦        笛福       《凡卡》

    俄国        安徒生      《穷人》

    英国        契诃夫      《跳水》

    列夫·托尔斯泰   《鲁滨孙漂流记》 《卖火柴的小女孩》

    4、圈出每组词语中的一个别字,把对的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1)寒风呼啸天崖海角煎熬(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