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危险源辨识措施.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89692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668.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生产危险源辨识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安全生产危险源辨识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安全生产危险源辨识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安全生产危险源辨识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安全生产危险源辨识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安全生产危险源辨识措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安全生产危险源辨识措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安全生产危险源辨识措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安全生产危险源辨识措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安全生产危险源辨识措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安全生产危险源辨识措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安全生产危险源辨识措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安全生产危险源辨识措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安全生产危险源辨识措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安全生产危险源辨识措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安全生产危险源辨识措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安全生产危险源辨识措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安全生产危险源辨识措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安全生产危险源辨识措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安全生产危险源辨识措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全生产危险源辨识措施.docx

《安全生产危险源辨识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生产危险源辨识措施.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全生产危险源辨识措施.docx

安全生产危险源辨识措施

安全生产危险源辨识制度

为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切实加强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防范重特大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规定。

1、公司为重大危险源的管理部门,负责定期对重大危险源进行管理。

2、公司安全部门为重大危险源的监督管理部门,随时对重大危险源进行检查、监督管理。

3、船舶为重大危险源管理责任主体单位,负责重大危险源的日常安全生产管理。

4、船舶定期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安全评估,组织编制重大危险源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

定期向公司统计上报重大危险源各类报表。

5、在巡检时如发现隐患问题,及时调整解决、处理,并作记录,如无法处理时,应及时上报。

6、船舶定期组织重大危险源操作人员进行操作技能、安全知识培训。

7、船舶组织对重大危险源主要设备设施、仪表、电器、线路、机仓进行定期检验检测。

8、船舶要对相关部门通报的事故隐患进行落实、整改,并将整改况反馈到相关部门。

9、对暂时不具备整改条件的隐患要采取可靠防范措施。

在具备条件时必须整改完毕。

.

本制度由公司、安全部门负责解释。

 

安全生产危险源辨识措施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安全生产危险源辨识”工作,结合船舶运输创建本质安全工作实际情况,提高安全保障能力,有效防范事故发生,切实做到“思想、责任、组织、措施。

确保人员安全和所辖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特制定以下措施:

一、组织措施:

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

方卫星

副组长:

杜定国李平均

成员:

吕建国胡灏樊芳李丰强

1、落实船舶水上作业、航行安全确保安全生产危险源辨识工作。

2、预想可能突发、必须迅速处理的故障,制定应急处理预案,保证故障处理快速、有序。

3、一旦发生碰撞、泄漏等事故,立即联系当地海事部门,采取有效手段,防止安全或污染事故进一步扩散。

  

4、船舶电器设施、机械设备、危险部位设标志,夜间航行、照明等要安排专人监护。

5、船舶所有设施、设备随时进行检查、维护、保养。

 

一个方针: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

二条守则:

岗位职责,操作规程。

 

三不伤害:

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

四不放过:

事故原因未查清楚不放过 。

事故责任者和领导责任未追究不放过 。

广大职工未得到教育不放过。

防范措施未落实不放过 。

1、安全生产,人人有责。

遵章守纪,保障安全。

2、为了您全家幸福,请注意安全生产。

为了您和他人的幸福,处处时时注意安全。

3、反违章、除隐患、保安全、促生产。

创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4、严格规章制度,确保施工安全。

治理事故隐患,监督危险作业。

5、自觉遵守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劳动者的义务和职责

6、安全规程系生命,自觉遵守是保障。

7、安全帽必须戴,防止坠物掉下来。

安全带是个宝,高空保险不能少。

8、防止火灾,消除隐患。

公共场所,严防火灾。

9、注意安全用电,防止触电事故。

 

危险源防范措施

序号

危险源

不安全因素

安全防范措施

责任人

1

易爆

1、摩擦与撞击。

2、电器火花。

3、其他火源

1、对火源、电源、运输、贮存等加强监控。

2

易燃

1、摩擦与撞击。

2、电器火花。

3、其他火源

1、对火源、电源、运输、贮存等加强监控。

3

毒害

1、在狭窄和通风不良场所从事有毒有害作业。

2、毒物对人体的危害。

1、通风、除尘、净化。

2、口罩、眼镜、鞋、工作服、呼吸器等。

4

腐蚀

1、存在残碱、残盐、残存氧化皮或锈斑等而引起的破坏作用。

1、表面涂层保护,金属喷涂层、金属包覆层、衬里。

5

放射性

1、粉尘、废水和废弃物

1、采用口罩、距离、屏蔽、和减少接触时间来防范。

6

易触电

1、人体接触到的设备意外带电。

2、带电作业,违规操作。

3、绝缘保护失效。

4、非电工无证操作。

 

1、不要接触带电裸线、地线、带电(漏电)设备等。

2、不带电作业。

3、绝缘工具、绝缘服装严禁超期使用,并在使用前认真检查。

4、要做到持证上岗,不要违规操作。

7

易落水

1、人员失足落水。

1、配备足够数量的工作式救生衣

 

8

 

易碰头

 

1、大雾、大雪、暴风雨。

2、未按规定鸣放雾号,未按规定派人了望,船舶碰撞、搁浅。

3、走锚。

1、船长和驾驶员应当对航行水域的水深、气象、潮汐、航标、碍航物等特点有充分的了解,结合本船的船舶性能制定切实可行的视线不良时的安全措施。

2、船舶遇视线不良时,驾驶员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并报告船长。

①适当降低航速。

②按规定开始发放雾号。

③派水手到船首了望;风浪大时,可在驾驶台了望。

④根据实际情况,关闭全部或部分水密门;准备各类救生设备。

⑤各船在任何时候都要以安全航速行驶,加强与进出港船舶的联系,时刻把本船航行在安全的水域。

⑥在视线不良时,应选择合适的锚地锚泊,保证船舶安全。

3、合理下锚,防止走锚。

9

易踏空

1、移动位置时,踏空、滑倒、失稳。

2、被蹬踏物材质强度不够。

1、作业时必须严格按照安全规范操作。

2、设置双层保护设施。

10

易高空坠落

1、高空作业未系安全带。

2、高空坠落 

3、船舶甲板行走脚底打滑、走动时踩空、失去平衡等。

1、作业前应对作业人员的资格进行确认,并进行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教育。

2、必须配戴好安全帽、安全带。

3、控制人的因素,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

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自身防护能力。

11

易失灵易失效与损坏

 

1、因主机故障导致船舶失控。

2、船舶操舵系统发生故障。

3、应急舵也无法使用时。

4、电力中断导致船舶失控时。

5、绞缆配合失误。

1、应重点检查船舶主机动力设备的性能状况。

2、轮机长指挥机舱人员立即备车,电机员及甲板部人员做好应急操舵准备,并按船长命令操应急舵。

3、值班驾驶员立即用VHF发布航行警告、显示失控号灯及号型,并及时核测、掌握船位。

备双锚并瞭望。

4、船长发出船舶失控警报,同时向公司和相关主管机构报告。

5、带缆操作,绞缆速度要听从指挥,协调一致,及时调整系缆受力,以防损伤绞缆机或发生断缆的危险。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程序 

第一条 目 的 

加强有关职业安全作业活动、设备设施的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以下同)进行辨识,并及时更新,评价其风险水平,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并实施。

1. 制定管理方针和目标指标、策划、实施并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

 

2. 决定设施要求、培训需求或操作规程的修改。

 

3. 监督管理需求以确认其实施有效性及适时性。

 

第二条 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范围内船舶运输活动等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第三条 定义 

1. 危险因素:

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2. 有害因素:

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

 通常情况下,并不对两者加以区分,而统称为危险、有害因素,主要指客观存在的危险、有害物质或能量超过临界值的设备、设施和场所等。

 

3. 危害识别 :

是认知一个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需要注意危害是造成事件的根源或状态,不是事件的本身。

 

4. 风 险 :

一个特定危害事件发生之可能性及后果的组合。

 

5. 可忍受风险:

组织顾虑其法律责任与其自身之职业安全卫生政策,而降低其风险至能忍受的程度。

 

6. 风险评价:

是指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对船舶运输或生产经营单位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和有害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估。

 

第四条 职责 

1. 管理者代表负责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审批重大危险源清单,审批危险源风险评价结果和风险控制措施。

 

2. 安监部门是风险评价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风险管理的培训工作,负责公司巨大风险和重大风险的评价分析,负责公司风险评价记录的审查与控制效果验收,建立、更新重大危险源档案,定期进行风险信息更新。

 

3. 各部门主管直接负责风险评价工作,组织制定风险评价程序,明确风险评价的目的、范围、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准则,成立评价组织,进行风险评价,确定风险等级。

 

4. 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应负责组织、参与风险评价工作,对管辖范围所有直接作业、操作岗位、关键装置与重点部位进行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同时鼓励从业人员积极参与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5. 新、改、扩建设项目由项目工程部负责在项目规划,设计前应交由有资质的机构做安全预评价;项目的建设过程由项目工程部进行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6. 风险评价和控制主要为从事该工作的人员服务,要求该项工作的从业人员进行评价。

评价初期,可由各级管理人员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进行示范,逐渐转变由从业人员自行评价。

 

 第五条  危害辨识实施 

1. 公司每年在制定目标之前,由管理者代表组织安监部门、生产部门等相关部门对危险、有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活动进行策划,并将策划结果形成文件。

 

2. 各部门按策划要求组织所属区域内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并汇总后报安环处审查。

 第六条 危害辨识的范围 

1. 规划、设计和运行等阶段。

2. 常规活动:

正常的作业活动;非常规活动:

临时性检修、等。

3. 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 (包括合同方人员、访问者)。

 

4. 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5. 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安全防护用品; 

6. 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7. 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8. 气候、及其他自然灾害等。

 

第七条 辨识危险、有害因素的原则 

1. 科学性:

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是分辨、识别、分析确定系统内存在的危险,而并非研究防止事故发生或控制事故发生的实际措施。

要求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必须要有科学的安全理论作指导。

 

2. 系统性:

危险、有害因素存在于生产活动的各个方面,因此要对系统进行全面、详细地剖析、研究系统和系统及子系统之间的相关和约束关系。

分清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及其相关的危险、有害性。

 

3. 全面性:

识别危险、有害因素时不要发生遗漏,以免留下隐患, 

4. 预测性:

对于危险、有害因素,还要分析其触发事件,亦即危险、有害因素出现的条件或设想的事故模式。

 

第八条 危险和有害因素辨识依据  

1. 按照《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1—1992)规定,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

2. 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将危险因素分为20类。

 

3. 参照卫生部、总工会等颁发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将危险有害因素分为7类。

 

4. 按照《常见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1992),将常用的危险化学品分为8类。

另依据《剧毒化学品目录》(2002版)、《高毒物品目录》、易制毒品《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所列危险化学品进行辨识。

 

第九条 常用危害辨识方法(风险评价方法) 

1. 工作危害分析(JHA) 附件—1 

2. 安全检查表分析(SCL) 附件—2 

3. 预先危险性分析(PHA)  附件—3 

4.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 附件—4 

5. 经管理者代表批准的其他风险分析方法。

例如:

“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用于重大危险源的评价。

第十条  风险评价 

1. 各部门主管主持风险评价活动,成立评价组织。

组织成员由有安全评价工作经验和安全生产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

评价组织编制评价大纲。

 

2. 风险评价小组根据各部门危险源辨识结果,首先通过集体讨论,采用主观评价法,确定可忽略风险和可容许风险。

 

3. 对于集体讨论不能确定风险水平的危险源,可采用风险水平评估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危险源风险评价专家打分法来确定风险水平等级。

 

4. 安监部门根据评价结果,编制"危险源评价结果与控制方式汇总表",经管理者代表批准,发至各部门。

 

5. 对重大风险和不可容许风险应作为建立公司及部门目标指标的依据,各部门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编制“管理方案”。

 

第十一条  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 

1. 风险控制策划:

公司对危险源依据风险水平实施分级管理,风险水平与措施要求见附件—6所示。

 

2. 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原则 

 1) 如果可能,则完全消除危险源或风险,如用安全无害物质替代危险或有害物质; 

 2) 如果不可能消除,则应努力降低风险,如使用低毒阻燃物料代替高毒易燃物料;     

3) 将危害进行隔离,如通过局部排风把有毒气体排除;     

4) 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如远距离操作,防爆墙等;     

5) 制定和完善管理措施,加强员工教育; 

6) 在其他控制措施均已考虑后,作为最终手段,可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作为暂时性控制措施,但应注意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不能消除和降低风险。

     

7) 必要时:

确定预防性测量指标,以便监控。

 

3. 对重大风险和不可容许风险应作为建立公司及部门目标指标的依据,各部门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编制“管理方案”。

 

4. 控制措施实施部门等相关部门对风险控制措施进行评审,评审应包括管理现状分析、原有风险控制措施和准备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

评审的要点是:

     

1) 准备采取的控制措施是否使风险降低至可容许水平;     

2) 是否会产生新的危险源; 

3) 是否己选定了投资效果最佳的解决方案; 

4) 准备采取的控制措施能否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5. 安环部编制经评审确定的“危险源风险控制管理方案”,并编制“危险源风险控制管理方案汇总表”,经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发至各责任部门,组织实施。

 

第十二条  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 

1. 各责任部门负责实施“危险源风险控制管理方案”,在实施前应组织培训或学员,保持记录。

 

2. 安监部门应对“危险源风险控制管理方案”的实施进行检查和监督。

对需要两个以上部门实施的应进行协调,必要时,由管理者代表协调。

 

3. 安监部门对“危险源风险控制管理方案”实施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监视和测量,按《安全标准化绩效考核办法》执行。

 

4. 当“危险源风险控制管理方案”实施后未达到减少伤害和损失的目的,应重新制定措施,按上述标准执行。

 

第十三条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的更新 

1. 更新时机 

    当发生下列情况,管理者代表应及时组织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的效果进行再评审。

 

⑴ 事故、事件、不符合发生后发现新的危险源; 

   ⑵ 公司内部发生变化时(如作业条件的改变,采用新的用工制度,使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生产新产品等); 

   ⑶ 外部因素引起的变化(如法律法规的修订,职业健康安全知识和技术的发展等);   

 ⑷ 公司方针、目标的调整;    

⑸ 相关方的要求。

 

2. 更新要求 

⑴ 安监部门每年结合管理评审,组织各部门全面评审公司危险源和控制措施,适时调整和补充。

 

⑵ 设计和开发的产品或项目由工程部或项目负责人组织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进行策划,策划结果纳入相应的计划或方案中组织实施。

 

⑶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的更新内容,应经管理者代表批准,如引起管理体系文件更改的,按《文件控制程序》执行。

 第十四条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过程的改进 

公司通过组织内部审核、跟踪风险控制措施实施情况和现场检查的方法,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过程实施监督,并采取相应的纠正和纠正措施持续改进。

 

1.1  工作危害分析流程                   

1.2  从作业活动清单中选定一项作业活动,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

作步骤,识别每个工作步骤地潜在危害因素,然后通过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制订控制措施。

 

1.3  作业步骤应按实际作业步骤划分,佩戴防护用品、办理作业票等不必作为作业步骤分析。

可以将佩戴防护用品和办理作业票等活动列入控制措施。

 

1.4  作业步骤只需说明做什么,而不必描述如何做。

作业步骤的划分应建立在对工作观察的基础上,并应与操作者一起讨论研究,运用自己对这一项工作的知识进行分析。

 

1.5  识别每一步骤可能发生的危害,对危害导致的事故发生后可能出现的结果及严重性也应识别。

识别现有安全措施,进行风险评估,如果这些控制措施不足以控制此项风险,应提出建议的控制措施。

 

1.6  如果作业流程长,作业步骤很多,可以按流程将作业活动分为几大块。

每一块为一个大步骤,可以再将大步骤分为几个小步骤。

 

1.7  对采用工作危害分析的评价单元,其每一步骤均需判定风险等级,控制措施首先针对风险等级最高的步骤加以控制。

 

1.8  频繁进行的类似作业,可事先制定标准的工作危害分析记录表。

 1.9  工作危害分析记录表(JHA) 

 工作危害分析记录表

 编号:

 

工作任务

工作岗位

项目负责人 

审核人员

批准人员

分析日期 

参与分析人员 

特殊防护用品

工作日期

序号

工作步骤 

危险、有害因素

控制措施

依据

附件—2  安全检查表分析(SCL) 

2.1  安全检查表分析方法是一种经验的分析方法,是分析人员针对拟分析的对象列出一些项目,识别与一般工艺设备和操作有关的已知类型的危害、设计缺陷以及事故隐患,查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再以提问的方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和评审。

 

2.2  检查项目列出之后,还应列出与之对应的标准。

标准可以是法律法规的规定,也可以是行业规范、标准或本企业有关操作规程,工艺规程等。

列出标准之后,还应列出不达标准可能导致的后果。

   2.3 安全检查表分析记录表(SCL) 

                       编号 

分析项目

 工作岗位

项目负责人

审核人员 

 批准人员

分析日期

参与分析人员

工作区域

工作日期

序号

检查项目

检查标准

未达标主要后果

控制措

 

附件—3   预先危险性分析(PHA)

3.1 预先危险性分析又称初步危险分析,主要用于对于危险物质和装置的主要工艺区域等进行分析。

用于项目、装置等在开发初期阶段分析物料、装置、工艺过程以及能量失控时可能出现的危险性类别、条件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作宏观的概略分析,其目的是辨识系统中存在的潜在危险,确定其危险等级,防止这些危险发展成事故。

 

3.2预先危险性分析主要功能:

 大体识别与系统有关的主要危险; 鉴别产生危险的原因; 

估计事故出现对人体及系统产生的影响; 

判定已识别的危险等级,并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险性的措施。

 3.3 预先危险性分析是进一步进行危险分析的先导,是一种定性方法:

 它能识别可能的危险,用较少的费用或时间就能进行改正; 它能帮助项目开发组分析或设计操作指南; 方法简单易行,经济、有效。

 

3.4预先危险性分析对固有系统采取某种操作、接触某些危险性物质、工具和设备时,进行分析也比较合适。

 3.5 后果的危险等级划分 

危险性等级划分

3.5 后果的危险等级划分 

 

危险性等级划分

级别

危险程度

可能导致的后果

Ⅰ级

安全的

可以忽略

Ⅱ级 

临界的

处于事故边缘状态暂时尚不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应予排除或采取控制措施。

Ⅲ级

危险的

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系统损坏,要立即采取措施。

Ⅳ级 

破坏性的 

会造成灾难性事故,必须立即排除。

3.6 预先危险性分析样表

评价对象

项目负责人

审核人员

批准人

潜在事故  

危险因素 

触发事件1 

 发生条件

触发事件2

事故后果

 危险等级 

预防措施和 恢复性措施

附件—4.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 

对于一个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作业条件,影响危险性的主要因素有3个:

 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L; 暴露于这种危险环境的情况E; 事故一旦发生可能产生的后果C. 

用公式表示危险性, 则为:

D = L×E×C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风险等级判定 

4.1  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L判定准则:

 

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其实际发生的概率相关。

绝对不可能发生的概率为0,必然发生的事件,概率为1。

考虑一个系统的危险性,绝对不可能发生事故是不确切的,即概率为0情况不确切。

所以,以不可能发生的情况作为“打分”参考点,定其分数值为0.1。

人为地将极少可能发生的情况规定为1;能预料将来某个时候会发生事故的分值规定为10。

表—1 

L值

事故或危险情况发生可能性

L值

事故或危险情况发生可能性

10

完全会被预料到

0.5

可以设想,但高度不可能

6

相当可能 

0.2

极不可能

3

可能但不经常

0.1

实际上不可能

1

完全意外,极少可能

 

4.2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E判定准则:

 

作业人员暴露于危险作业条件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则受到伤害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规定连续出现在潜在危险环境的暴露频率分值为10,一年仅出现几次非常稀少的暴露频率分值为1。

以10和1为参考点,再在其区间根据在潜在危险作业条件中暴露情况进行划分。

表—2 

E值

出现于危险环境的情况

E值

出现于危险环境的情况

10

连续暴露于潜在危险环境

2

每月暴露一次

6

每天在工作时间内暴露

1

每年几次出现在潜在危险环境

3

每周一次或偶然地暴露

0.5

非常罕见地暴露

4.3  发生事故或危害的可能结果C判定准则:

 

造成事故或危险事故的人身伤害或物质损失可能在很大范围内变化,规定需要救护的轻微伤害的可能结果,分值规定为1,以此为一个基准点;而将造成许多人死亡的可能结果,规定为分值100,作为另一个参考点。

在1~100之间,插入相应的中间值:

 

表—3 

C值

可能结果

C值 

可能结果 

100

大灾难,许多人死亡

7

严重,严重伤害

40

灾难,数人死亡

3

重大,致残

15

非常严重,一人死亡

1

引人注目,需要救护

4.4  危险性D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 

确定了上述3个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作业条件的分值,按公式进行计算,即可得危险性分值。

据此,要确定其危险性程度时,则按下述标准进行评定:

 

表—4 

企业定义风险等级

风险(D = L×E×C)

可能结果

巨大风险

>320

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

重大风险

160~320

高度危险,需要立即整改

中等风险

70~160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可接受风险

20~70 

可能危险,需要注意

可忽略风险

<20 

稍有危险,或许可以接受

表—5危险源及潜在风险风险评价表

序号

评价对象

危险源及潜在风险

风险值 

D = LEC

是否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