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90775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docx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docx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13

13最后一次演讲 

 

 预习重点

一、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新月派代表诗人、学者。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其代表作有《红烛》《死水》等。

二、字音词义

卑劣liè:

卑鄙恶劣。

无耻:

不知耻辱;没有羞耻之心。

诬蔑miè:

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悲愤fèn:

悲痛愤怒。

捶击:

用重物猛力敲打。

毁灭:

彻底破坏,消灭。

卑鄙bǐ:

(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蛮mán横:

强横而不讲道理。

赋fù予:

交给重任,使命等。

光明正大:

形容襟怀坦白,行为正派。

挑拨离间jiàn:

搬弄是非,引起纠纷、事端,使别人不和。

三、主题概述

这篇演讲稿,揭露并痛斥了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白色恐怖、无耻暗杀进步人士的法西斯罪行,揭示了反动派必然灭亡、人民必定胜利的真理,表现了演讲者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斗争精神以及对前途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3段):

痛斥国民党反动派卑劣无耻的罪恶行径,热情赞颂李公朴先生及昆明青年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的精神和事迹。

第二部分(4、5):

剖析了国民党反动派色厉内荏的虚弱本质,指出敌人的末日即将来临,揭示了真理永存的历史规律,坚信人民一定胜利。

第三部分(6~11):

追述争取民主的光荣历史,坚信正义不灭、真理永存,号召进步青年为争取民主和平而努力奋斗。

第四部分(12):

表明自己义无反顾,随时准备牺牲的决心。

五、鉴赏品读

1.第1段中“写写”“说说”“打”“杀”与“偷偷摸摸”这几个词有何表达效果?

李公朴先生“写写”“说说”,反动派就对他要“打”要“杀”,说明李先生无罪却惨遭毒手,这些词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无耻,“偷偷摸摸”是个贬义词,更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怒和憎恶之情。

2.第2段连用三个“无耻”有什么表达效果?

连用三个“无耻”,一个比一个语气重,从斥责到控诉,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表达对敌人的蔑视和仇恨。

同时用“无耻”反衬后句的“光荣”,爱憎分明,很有鼓动性。

3.“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杀害李公朴吓不倒人民,会有更多的人不畏牺牲,起来战斗。

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愤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4.第4、5段中的“他们”“你们”“我们”分别指谁?

不断变化人称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他们”“你们”是指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我们”是指作者及爱国民众。

作者用不断变化的人称表达不同的情感。

用“他们”,表达愤怒和蔑视的感情;用“你们”,将自己的话变成直接对反动派的揭露、痛斥,表现讲演者大无畏的精神和愤怒的感情;用“我们”,表示讲演者与群众的亲密无间的战斗感情。

5.文章结尾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直接抒情。

既是对李先生的高度赞扬,也表达了闻一多先生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14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预习重点

一、作者简介

丁肇(zhào)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丁肇中教授长期从事高能物理实验,精确检验量子电动力学、量子色动力学和电弱统一理论,寻找新粒子和新的物理现象,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二、字音词义

瞭liào望:

登高远望。

缅miǎn怀:

深情地怀念。

探察:

探听侦察。

彷徨:

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激变:

急剧变化。

格物致知:

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的知识。

袖手旁观: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所措cuò: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三、主题概述

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作者自己的实例为论据,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的弱点,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号召中国学生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世界有所贡献。

四、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

(1):

提出问题。

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

分析问题。

论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三部分(13):

解决问题。

强调培养格物致知精神的意义,希望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五、鉴赏品读

1.第2段中引用《大学》里的“格物”“致知”有何用意?

从中国传统儒家经典中提出“格物”“致知”,既点明题目,又说明这一观点由来已久。

用《大学》里的“格物”和“致知”来描述现代学术的基础,强调探察物体即实验在现代学术中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要真正地了解现代学术发展,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样使论述更有说服力。

2.举王阳明“格”竹失败的例子有何作用?

举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语言幽默,通俗易懂。

3.第8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论证“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同时与王阳明“格”竹的事例形成对比,突出论证了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得到的道理。

4.作者举自己在美国求学这一事例来进行论证,有什么作用?

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在美国求学的例子证明中国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思维轻动手的弊端,再次说明实践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使其论点更具有说服力。

5.《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做实验得到知识。

作者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只是消极地袖手旁观。

6.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

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15

 15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预习重点

一、作者简介

王选(1937—2006),江苏无锡人,生于上海,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被誉为“当代毕昇”。

2002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由他领导研制成功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我国新闻出版业普及推广中文计算机排版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字音词义

抉择:

挑选;选择。

扶植:

扶助培植。

阻碍ài:

使不能顺利通过或发展。

趋qū势:

事物发展的动向。

干预:

过问(别人的事)。

堕落duò:

(思想、行为)往坏里变。

狡辩:

狡猾地强辩。

多多益善:

越多越好。

阳奉阴违:

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抗。

招摇撞骗:

假借名义,到处炫耀,进行欺诈蒙骗。

风口浪尖:

比喻社会斗争极为激烈、尖锐的地方。

强qiǎng词夺理:

指无理强辩,没理硬说成有理。

平易近人:

态度谦逊和蔼,使人容易接近。

也指(文字)浅显,容易理解。

不修边幅:

不注意衣着、容貌的整洁。

三、主题概述

节选部分,作者论述了自己一生中的第六个重要抉择——大力扶植年轻人,表现了他爱国奉献、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等可贵的精神品质,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名利观。

四、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

(1):

开场。

介绍自己的近况,交代了演讲的背景,提出演讲的主要话题。

第二部分(2~7):

主体。

论述了自己的第六个重要抉择——大力扶植年轻人。

第三部分(8):

结语。

呼吁大家把自己融在集体里,体现自我价值。

五、鉴赏品读

1.开头引用比尔·盖茨的事例有何作用?

列举比尔·盖茨的事例,运用类比手法,说明让年事已高的自己来领导方正是一件不可设想的事情,表现了作者的高度责任感。

2.王选把人生的不同阶段比作不同的太阳,有什么用意?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人生的不同阶段比作不同时间段的太阳,语言生动、幽默,形象地说明自己年事已高,只能跟大家讲一下奋斗过来的体会。

同时引出下文所要讲述的内容。

3.第2段,作者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有什么作用?

运用举例论证。

列举大量世界上扶植年轻人成功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花大的力量来扶植年轻人是一种历史的规律,增强了演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4.第3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作者列举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可悲和可笑的事情,说明了“马太效应”的弊端。

对比论证进一步否定了一些所谓的“权威”的做法,打消了人们意识中的“权威”的概念,使论述更有说服力,表现出了作者的谦逊及对科学负责的态度。

5.第4段中作者用“狗皮膏药”作比,是否妥当?

用“狗皮膏药”来比喻自己过去的经历和体会,把讲述这些内容比作“卖狗皮膏药”,进一步突出了作者的自谦的科学态度。

同时幽默的语言,增强了演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了听众的兴趣。

6.第5段中,作者举年轻人成功创业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作者列举世界上一些年轻人创业成功的例子,强调了国家的重大项目,863计划,学术带头人等,更需要年轻人,彰显了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在科学、创业领域的重要性。

事例增强了演讲内容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7.第7段中作者运用一组排比句,有什么作用?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在对比中精练地论述了名人和凡人的差别,讽刺了社会上对名人过度推崇的现象。

读来有趣,却令人深思。

8.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课文通过“引出话题—论述话题—结束话题”的结构形式来构建全篇。

先通过作者当前的人生、思想状态引出重要抉择的话题,然后讲述了作者第六次抉择,详细写出扶植年轻人的必要,提醒大家不要迷信权威,并积极践行自己的抉择,最后以一个公式结束话题,表达了作者美好的期待。

16

16庆祝奥林匹克运动

  复兴25周年 

 

 预习重点

一、作者简介

顾拜旦(1863—1937),法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

他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复兴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字音词义

浩劫:

大灾难。

指摘:

挑出错误,加以批评。

襁qiǎng褓bǎo:

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萦yíng绕:

萦回环绕。

绚xuàn丽:

耀眼而华丽。

拙zhuō劣:

笨拙而低劣。

挚zhì爱:

真挚地爱。

分崩离析:

形容国家或集团四分五裂,不可收拾。

暴风骤雨:

来势急遽而猛烈的风雨,比喻声势浩大、发展迅猛的群众运动。

担惊受怕:

提心吊胆,害怕遭受祸害。

行将就木:

快要进棺材了。

指人临近死亡。

相辅相成:

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

自圆其说:

使自己的说法前后一致,没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三、主题概述

这篇演讲稿,作者用诗歌般的语言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热情讴歌了奥林匹克精神。

它超越了一般的体育运动,给人带来乐趣,带来美感和荣誉感,它可以让大众参与,促进社会和平、公平,推送社会不断进步。

同时作者又展望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光辉前景。

四、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

(1):

引子。

以对5年前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0周年的回顾开场,简要说明奥林匹克运动5年来的发展情况。

第二部分(2~7):

主体。

从多个方面论述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

第三部分(8~10):

结语。

表达谢意、祝愿和畅想。

五、鉴赏品读

1.第1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反衬。

通过阐述1914年至1918年这五年间“世界分崩离析”的事实,反衬出奥林匹克主义“没有成为这场浩劫的牺牲品”所表现出的无所畏惧、无可指摘的魅力,以及它将呈现出的更开阔的视野和即将扮演的崭新角色的意义。

2.“根除恐惧真正的、能持久发挥效用的良药,更多的是自信而非勇气。

自信与它的姊妹平和总是携手并进、相辅相成”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把“自信”比作“良药”,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自信对于人类根除恐惧的巨大效用。

将“自信”与“平和”赋予人的情态,“携手并进”写出了二者缺一不可。

3.第4段中“二者的区别”具体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一般的体育运动是指运动员欣赏自己做出的努力,它是纯粹的竞技精神,只是自得其乐;奥林匹克主义是指将运动员内心的愉悦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艺术的奔放激情融合在一起感染人、鼓舞人。

通过对比,让人们对奥林匹克主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其价值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4.文章是如何叙述“重启奥林匹克时代,并为体格训练的复兴隆重庆祝”的原因的?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①现在我们正处在历史的转折关头;②以前的人们虽渴望进步却误入歧途,原因是社会对于知识、思想、思维等脑力层面的进步的过分追求,而轻视对体格的训练;③这种不平衡的状态导致青少年被不正常的教育束缚,无法全面、健康、平衡地成长。

因此重启奥林匹克时代、复兴体格训练十分必要,它的实现值得庆祝。

这样安排层层递进,深入分析了重启奥林匹克时代、为体格训练的复兴隆重庆祝的原因,论证有力,说服力强。

5.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提倡的是一种什么运动?

从前后文看,作者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提倡的不仅仅是少数几个人的运动,而应该是一项大众性的运动。

这也是今天能够让全世界人民都关注奥运的原因。

6.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结尾处运用了象征手法,“破晓的黎明”象征奥林匹克即将迎来崭新的明天,“天空必将万里无云”象征奥林匹克精神将影响全世界。

这是作者对冷峻现实的认识,也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作者含蓄地描绘出奥林匹克主义美好、光明的前景。

这种对奥林匹克主义美好明天的憧憬与文章开头相照应,深化了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