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净厂房空气净化系统验证方案0001.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92822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洁净厂房空气净化系统验证方案000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洁净厂房空气净化系统验证方案000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洁净厂房空气净化系统验证方案000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洁净厂房空气净化系统验证方案000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洁净厂房空气净化系统验证方案000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洁净厂房空气净化系统验证方案000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洁净厂房空气净化系统验证方案000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洁净厂房空气净化系统验证方案000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洁净厂房空气净化系统验证方案000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洁净厂房空气净化系统验证方案000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洁净厂房空气净化系统验证方案000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洁净厂房空气净化系统验证方案000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洁净厂房空气净化系统验证方案000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洁净厂房空气净化系统验证方案000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洁净厂房空气净化系统验证方案000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洁净厂房空气净化系统验证方案000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洁净厂房空气净化系统验证方案000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洁净厂房空气净化系统验证方案000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洁净厂房空气净化系统验证方案000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洁净厂房空气净化系统验证方案000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洁净厂房空气净化系统验证方案0001.docx

《洁净厂房空气净化系统验证方案000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洁净厂房空气净化系统验证方案0001.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洁净厂房空气净化系统验证方案0001.docx

洁净厂房空气净化系统验证方案0001

编号:

20151201-01

 

洁净厂房空气净化系统

验证方案

日期:

日期:

日期:

编制人:

审核人:

批准人:

1.概述

2.验证目的与范围

3.验证依据

4.职责与时间

5.预确认

5.1.厂房设计及资源配置

5.2.风管

5.3.高效过滤器

5.4.臭氧发生器

5.5.配电系统

6.系统运行确认

6.1.目的

6.2.范围

6.3.验证所需计量器具及设备

6.4.内容

7.系统性能确认

7.1.目的

7.2.范围

7.3.验证所需计量器具及设备

7.4.检测项目、要求、检测频率及检测方法

7.5.检测结果记录

8.异常结果处理程序

9.拟定日常监测程序及再验证周期

10.验证结果评定及结论

11.相关记录表

1.概述

化验室洁净区为万级,生产车间洁净区为十万级,各自采用独立洁净空调箱。

在相关的房间内装有温湿度表及压差计等监测仪表,确保空间内的环境得到有效监控。

房间区域洁净级别划分见平面图。

1.1.送回风过程简述

空气净化系统采用组合式空调箱及低速大风道送风系统,来自夹层的新风在空调箱内经

初效过滤器与来自各洁净房间的回风混合,混合后的空气经过中效过滤器后,再经过表冷加热

器、机组风机、蒸汽加湿器、高效过滤器后送至各房间。

1.2.送回风系统流程图

图1送回风系统流程图

2.验证目的和范围

2.1.目的

通过有关参数的测试,确认空气净化系统性能符合要求。

确认按照规定的要求操作,系统能稳定地运行且保证各房间达到相应洁净级别及温湿度要求并能满足生产工艺及检验要求。

2.2.范围

本验证方案适用于化验室和生产车间空气净化系统的验证。

3.验证依据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植入性医疗器械实施细则》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植入性医疗器械现场检查指导原则》

《YY0033-2000无菌医疗器具生产管理规范》

《GB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457-2008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计规范》、

《GB50591-2010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43-2002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15980-1995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卫生标准》

《GB/T16292-2010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的测试方法》

《GB/T16294-2010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沉降菌的测试方法》

4.职责与时间

4.1.验证小组成员(表1)

表1验证小组成员

姓名

部门

职责

技术部

验证的组织、协调、验证要求的指导以及最后报告的审核;负责拟订验证方案及验证方案的实施;制定环境设施的维护计划,设备的操作、维护保养得规范制定;负责组织试验所需仪器、设备的验证。

质量部

负责对培养基的确认;负责取样及对样品的试验;负责仪器、仪表、量具等的检定;负责收集各项验证试验记录,并对验证结果进行分析后出具检测报告,完成验证报告的编写0

生产部

参匕环境控制,现场记录。

负责设备的操作、清洁匕火菌、维护保养以及规范的制定。

负责试验所需仪器、设备的确认。

负责环境设施的操作,清洁灭菌,维护保养以及规范的制定。

4.2.时间安排(表2)

表2时间安排

工作内容

日程安排(周)

负责人

参与人员

1

2

3

4

5

6

文件记录收集,力杀设计

人员培训,评审

预确认

运行确认

性能确认

验证报告

注:

本次验证实施日期从2015年12月7至2016年1月15日,验证报告提交日期为

2016年1月18日

5.预确认

5.1.厂房设计及资源配置

5.1.1.验证要求

经检查须符合《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植入性医疗器械现场检查指导原则》中规定的

相关条款,具体见表3。

表3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植入性医疗器械现场检查指导原则

条款

内容

2.1.1

厂房与设施应当符合生产要求。

*2.2.1

厂房与设施应当根据所生产产品的特性、工艺流程及相应的洁净级别要求进行合理设计、布局和使用。

2.2.2

生产环境应当整洁、符合产品质量需要及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

2.2.3

产品有特殊要求的,应当确保厂房的外部环境/、能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必要时应当进行验证。

2.3.1

厂房应当确保生产和贮存产品质量以及相关设备性能不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影响。

2.3.2

厂房应当有适当的照明、温度、湿度和通风控制条件。

2.4.1

厂房与设施的设计和安装应当根据产品特性采取必要措施,有效防止昆虫或其他

条款

内容

动物进入。

现场查看是否配备了相关设施。

2.4.2

对厂房与设施的维护和维修不应影响产品质量。

2.5.1

生产区应当后足够空间,井匕产品生产规模、品种相适应。

2.6.1

仓储区应当能够满足原材料、包装材料、中间品、产品等贮存条件和要求。

2.6.2

仓储区应当按照待验、合格、不合格、退货或召回等进行有序、分区存放各类材料和产品,便于检查和监控。

现场查看是否设置了相关区域并进行了标识,对各类物料是否按规定区域存放,应当有各类物品的贮存记录。

*2.7.1

应当配备与产品生产规模、品种、检验要求相适应的检验场所和设施。

对照产品生产工艺的要求和产品检验要求以及检验方法,核实企业是否具备相关

检测条件。

2.8.1

应当有整洁的生产环境。

厂区的地面、路面周围环境及运输等/、应对植入性的无菌医疗器械的生产造成污染。

厂区应当远离有污染的空气和水等污染源的区域。

现场查看生产环境,应当整洁、无积水和杂草。

厂区的地面、路面周围环境及运输等/、应对产品的生产造成污染。

检查地面、道路平整情况及减少露土、扬尘的措施和厂区的绿化,以及垃圾、闲置物品等的存放情况。

2.8.2

行政区、生活区和辅助区的总体布局应当合理,/、得对生产区有不良影响。

*2.9.1

应当根据所生产的植入性无菌医疗器械的质量要求,确定在相应级别洁净室(区)内进行生产的过程,避免生产中的污染。

查看相关文件,是否明确了生产过程的洁净度级别;现场查看是否在相应级别洁净室(区)内进行生产,是否能避免生产中的污染。

2.9.2

空气洁净级别不同的洁净室(区)之间的静压差应大于5帕,洁净室(区)与室

外大气的静压差应大于10帕,并应有指示压差的装置。

现场查看是否配备了才旨不压差的装置,空气洁净级别/、同的洁净室(区)之间以

及洁净室(区)与室外大气的静压差是否符合要求。

2.9.3

必要时,相同洁净级别的不同功能区域(操作问)之间也应当保持适当的压差梯度。

现场查看相同洁净级别的不同功能区域(操作间),污染程度高的区域应当与其相邻区域保持适当的压差梯度。

条款

内容

2.10.1

主要与骨接触的植入性无菌医疗器械或单包装出厂的配件,其末道清洁处理、组装、初包装、封口的生产区域和/、经清浩处埋零部件的加,生产区域应当/、低疗100,000级洁净度级别。

2.11.1

主要与组织和组织液接触的植入性无菌医疗器械或单包装出厂的配件,其末道清

洁处理、组装、初包装、封口的生产区域和/、经清浩处埋零部件的加,生产区域应当不低于100,000级洁净度级别。

2.12.1

主要与血液接触的植入性无菌医疗器械或单包装出厂的配件,其末道清洁处理、组装、初包装、封口的生产区域和/、经清浩处埋零部件的加,生产区域应当不低于10,000级洁净度级别。

2.13.1

与人体损伤表面和粘膜接触的植入性无菌医疗器械或单包装出厂的零部件,其

末道清洁处理、组装、初包装、封口的生产区域和不经清洁处理零部件的加工生产区域应当不低于300,000级洁净度级别。

2.14.1

与植入性的无菌医疗器械的使用表面宜接接触、不需清洁处理即使用的初包装材料,其生产环境洁净度级别的设置应当遵循与产品生产环境的洁净度级别相同的原则,使初包装材料的质量满足所包装无菌医疗器械的要求;若初包装材料不与植入性无菌医疗器械使用表面宜接接触,应当在不低于300,000洁净室(区)内

生产。

2.15.1

对于有要求或采用无菌操作技术加工的植入性无菌医疗器械(包括医用材料),应当在10,000级卜的局部100级洁净室(区)内进行生产。

2.16.1

洁净工作服清洗干燥间、洁具间、专用工位器具的末道清洁处理与消毒的区域的空气洁净度级别可低于生产区一个级别,但不得低于300000级。

无菌,作服的

整理、火菌后的贮存应当在10,000级洁净室(区)内。

2.17.1

洁净室(区)应当按照植入性无菌医疗器械的生产工艺流程及所要求的空气洁净度级别进行合理布局,人流、物流走向应当合理。

同一洁净室(区)内或相邻洁净室(区)问的生产操作不得互相交叉污染。

现场查看洁净室(区)的人流、物流走向是否合理,是否能够避免交叉污染。

洁净室(区)和非洁净室(区)之间应肩缓冲设施。

2.18.1

洁净室(区)空气洁净度级别指标应当符合医疗器械相关行业标准的要求。

查看环境检测报告,是否符合选定级别的标准(YY0033)要求。

2.19.1

洁净室(区)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应当与产品生产工艺要求相适应。

无特殊要求时,

温度应当控制在18〜28C,相对湿度控制在45%〜65%。

条款

内容

现场查看温湿度装置及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2.20.1

进入洁净室(区)的管道、进回风口布局应当合理,水、电、气输送线路与墙体接口处应当可靠密封,照明灯具不得悬吊。

2.21.1

洁净室(区)内操作台应当光滑、平整、不脱落尘粒和纤维,不易积尘并便于清洁处理和消毒。

2.22.1

生产厂房应当设置防尘、防止昆虫和其他动物进入的设施。

2.22.2

洁净室(区)的门、窗及安全门应当密闭,洁净室(区)的门应当向洁净度局的方向开启。

洁净室(区)的内表面应当便于清洁,不受清洁和消毒的影响。

2.22.3

100级的洁净室(区)内不得设置地漏。

2.22.4

在其他洁净室(区)内,水池或地漏应当有适当的设计和维护,并安装易于清洁且带有空气阻断功能的装置以防倒灌,同外部排水系统的连接方■式应当能够防止微生物的侵入。

2.24.1

洁净室(区)内的人数应当与洁净室(区)面积相适应。

查看验证记录,是否对现场工作人员数量上限进行验证,确认能够满足洁净控制要求。

核实现场工作人员数量并查看相关记录,不应超过验证时所确认的现场工作人员数量上限。

3.7.1

洁净室(区)空气净化系统应当经过确认并保持连续运行,维持相应的洁净度级别,并在f周期后进行再确认。

查看洁净室(区)空气净化系统的确认和再确认记录。

3.7.2

若停机后再次开启空气净化系统,应当进行必要的测试或验证,以确认仍能达到规定的洁净度级别要求。

如果洁净室(区)空气净化系统/、连续使用,应当通过验证明确洁净室(区)空气净化系统重新启用的要求,并查看每次启用空气净化系统前的操作记录是否符合控制要求。

如果未进行验证,在停机后再次开始生产前应当对洁净室(区)的环境参数进行检测,确认达到相关标准要求。

8.9.1

应当按照医疗器械相关行业标准要求对洁净室(区)的尘粒、浮游菌或沉降菌、换气次数或风速、静压差、温度和相对湿度进行定期检(监)测,并保留检(监)测记录。

查看洁净室(区)的监测记录,检查项目和检测周期是否符合YY0033标准要求。

现场查看使用的培养基是否符合GB/T16294-2010中规定的要求;

条款

内容

现场查看是否配备了尘埃粒子计数器、风速仪(或风量罩)、温湿度计、压差计等设备,是否经过检定或校准,是否在有效期内。

现场查看压差、温湿度等是否符合文件规定要求。

-

施工方应提供以下文件,归档并妥善保管:

洁净装饰目录;装饰工程设计与施工说明;门窗表;平面图;吊顶平面图;地坪平向图;

墙面防水及外墙窗户平面图;洁净装修节点大样图;卫生间平面图;插座开关布置图;插座开关排版图;门厅大样图。

5.1.2.验证方法

依据表1条款,对洁净室改造工程方案逐一进行核查,填写《洁净厂房检查表》,确认厂房的设计及配置资源符合法规要求。

5.2.风管

5.2.1.风管制作安装确认

5.2.1.1.风管制作安装的检查要求

依据《GB50591-2010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中相关的规定,对风管进行以下逐项检查。

a)风管所需镀锌板材应提供产品合格质量证明。

b)密封垫应擦拭干净后涂胶粘牢在法兰上,不得拉伸,不得有隆起或虚脱现象。

法兰均

匀压紧后,密封垫内侧应与风管内壁齐平。

c)风管在穿过防火、防爆墙或楼板等分隔物时,应设预埋管或防护套管。

5.2.1.2.风管制作安装的检查方法

a)收集风管镀锌板材料供应商资质,及产品合格质量证明,归档并妥善保管。

b)目测检查,确认风管制作安装过程符合要求,填写《风管制作安装检查记录》。

5.2.2.风管的清洗验证要求及方法

使用压缩空气,从管道的一端吹除管内污物,吹除气流流速应大于20m/s,直至末端排除

气体在白纸上无污痕为合格。

5.2.3.风管漏光检查的要求及方法

依据《GB50243-2002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规定的方法,利用光线对小

孔的强穿透力,对系统风管严密程度进行验证。

5.2.3.1.要求

低压系统风管以每10m接缝,漏光点不大与2处,且100m接缝平均不大于16处为合格;

中压系统风管每10m接缝,漏光电不大于1处,且100m接缝平均不大于8处为合格

5.2.32方法

a)手持移动光源不低于100w带保护罩的低压照明灯。

b)光源可置于风管内侧或外侧,但其相对侧应为暗黑环境。

c)检测光源应沿着被检测接口部位与接缝作缓慢移动,在另一测进行观察,当发现有光

线射出,则说明查到明显漏风处,应做好记录。

d)确认风管漏光检查合格后,详见《风管系统漏光检验记录》。

5.3.高效过滤器

5.3.1.高效过滤器的开箱检查

5.3.1.1.要求

依据《GB50591-2010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中相关的规定,对高效过滤器进行以下逐项检查。

a)高效过滤器供应商应提供有效资质证明材料,提供产品合格质量证明。

b)外观检查:

包装应完好;各种尺寸、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应无破损;框架应无毛刺

和锈斑;

5.3.1.2.方法

a)收集高效过滤器供应商的资质证明材料,以及产品的检验报告或出厂检漏合格证。

档并妥善保管。

b)设备到场后,目测进行开箱检验,应符合规定要求,填写《设备开箱检验记录》。

5.3.2.高效过滤器检漏试验

5.3.2.1.要求

设定时间为1分钟,尘埃粒子计数器显示数(》0.5um勺粒子数)基本不改变(显示数无突然增加的现象,幅度》1g/min为突然增多)。

5.3.2.2.方法

a)检漏时将采样口放在离被检过滤器表面2cm-3cm处,宜以平均2cm/s(28.3L/min)的速度移动,对被检过滤器边框及中间进行扫描。

b)扫描检漏时应拆去高效过滤器外的孔板。

0在扫描过程中,如果发现尘埃粒子计数器上的显示数值有突然增加的现象,则停在该

位置进行一次完整的1分钟扫描,然后继续向后进行,直至全部扫描结束。

d)发现泄漏量超出允许范围,调整安装或对泄漏部位进行补漏,直至重测合格。

e)扫描结束后,得出结论,详见《高效过滤器检漏记录》。

5.4.臭氧发生器

依据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中相关要求,对以下条款进行逐一核实。

根据使用房间体积,计算并确认臭氧发生器的发生量是否符合规范的要求(规范要求:

气消毒:

20mg/m3,作用30min;表面消毒:

60mg/m3,作用60min〜120min)。

根据国家

《消毒技术规范》资料,净化环境应达到20mg/m3的臭氧含量,其中生产车间体积约为1000m3,预计损失率为20%。

实际计算臭氧发生器工作时间至少为

5.5.配电系统

5.5.1.配电系统验证要求

a)施工方应提供以下文件,归档并妥善保管:

低压配电设计总说明;灯具布置平面图;灯具排版平面图;安全指示灯布置平面图;插座布置平面图;动力(强电)桥架平面布置图;空调配电平面图;设备配电平面图;配电箱系统图;弱电设计总说明;弱电桥架布置平面图;监控、门禁、网络、电话布置图;弱电系统图等。

b)现场检查,依据《GB50591-2010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及设计要求,检查配电系统是否符合设计规范的要求。

见《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6.系统运行确认

6.1.目的

系统安装确认完成后,应对系统进行运行确认。

目的是证明空调净化系统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及生产工艺要求而进行的实际运行试验。

6.2.范围

本次系统运行调试确认的区域见表6。

表6

区域

房间名称

洁净度级别

回积(m2)

洁净区(生产)

男二更

十万

2.4

女二更

十万

2.4

缓冲问

十万

3.8

洗衣整衣间

十万

5.5

超声焊接

十万

50

洁具问

十万

2.2

洁净走廊

十万

40

走道缓冲

十万

2

器具清洗存放

十万

5.5

制作问

十万

77

精洗问

十万

16

内包间

十万

18

预留问

十万

20

焊接问

十万

25

中间库

十万

12

注塑问

十万

35

模具问

十万

2

阳性对照室

二更

万级

1.2

缓冲

万级

1.2

阳性检验室

万级

7.5

微生物限度室

二更

万级

1.2

缓冲

万级

1.2

微生物室

万级

7.5

菌检室

二更

万级

1.2

缓冲

万级

1.2

菌检室

万级

7.5

注:

所有房间高度为2.6m。

6.3.验证所需计量器具及设备(见表7)

表7

厅P

设备名称

设备型号

1

温湿度计

2

压差计

3

尘埃粒子计数器

4

风量罩/仪

5

局压灭菌器

6

生化培养箱

7

电热鼓风干燥箱

注:

以上设备需功能完好,应具有有效的检定证书。

6.4.内容

空气净化系统运行确认的主要内容有:

空调设备的测试,高效过滤器的风速及气流流向测定,空调调试和空气平衡,悬浮粒子和微生物的预测定。

6.4.1.空调设备的测试

6.4.2.高效过滤器的风速及气流流向测定

6.4.3.空调调试和空气平衡

空调调试及空气平衡要做的工作有:

风量测定及换气次数计算,房间风压及温度、湿度测试。

6.4.3.1.风量测定及换气次数计算

6.5.化系统正常运行0.5h以上,风量检测应最先进行,净化空调各项效果必须是在设计的风量条件下获得。

b)风量检测采用风量罩。

c)测定时将风量罩口完全罩住出风口,风量罩边与接触面应严密无漏泄。

d)测定数值稳定后,记录数值,该数值即为风量值。

e)换气次数为:

房间的总送风量/房间的体积。

计算方法:

房间换气次数n(次/h)

n=(Li+L2+L3+…+Ln)/(AXH)

其中:

Li、L2、L3n为房间各送风口的风量(m3/h)

A一房间面积(m2)H一房间高度(m)

f)填写《换气次数检测记录》。

g)检测各排风口的风量11,12,13,计算总排风量得新风量,根据《洁净厂房设计规范》规定,保证净化车间供给洁净室内的新鲜空气量不小于40m3/(h-人),计算得出进入洁净室最大

总人数。

见《洁净室新风量测算记录》。

6.4.3.2.房间静压差测定

a)净化系统应正常运行0.5h以上,所有房间的门关闭时进行测定。

b)静压差检测采用压差计测试。

c)检测顺序:

宜从平面上最里面的房间依次向外测定相邻房间的压差,直至测出洁净区与非洁净区、室外环境之间的压差。

d)填写《温湿度、压差检测记录》。

6.4.3.3.房间温度、湿度测试

a)室内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测试之前,空调净化系统应已连续运行至少0.5h。

b)温湿度检测采用温湿度计测试。

c)测点为房间中间一点,应在温湿度读数稳定后记录。

测完室内温湿度后,还应同时测出室外温湿度。

d)填写《温湿度、压差检测记录》。

6.4.4.悬浮粒子和微生物的预测定

6.4.4.1.悬浮粒子预测定(自净时间及效果测定)

a)自净时间的定义:

测定前必须停止空调系统运行,使室内含尘浓度已接近大气尘浓度,先测出此时洁净室内浓度,立即开机运行并开始计时,记下定时读数直到浓度达到最低限度稳定为止,这一段时间即为自净时间。

b)检测设备:

尘埃粒子计数器。

c)方法:

在洁净室空调净化系统机组停止运行情况下,与非洁净室相通,使室内尘埃粒子接近非洁净室内尘埃粒子浓度后,立即打开空调净化系统,并开始计时,将尘埃粒子计数器的采样器放在离地面0.8m高度上,定时度数一直到浓度达到万级(或十万级)最低限度为止,记录下自净的时间。

d)填写《洁净室自净时间及效果的检测结果及评价》。

6.4.4.2.微生物的预测定(臭氧和紫外线灯消毒效果确认)

6.4.4.2.1.臭氧消毒方法

a)消毒灭菌工作时间:

空气消毒设置为30min;表面及设备消毒设置时间不得超过120分钟。

b)开机前应保持洁净室相应密闭,预防臭氧泄漏,以确保臭氧在空间的分布均匀和作用效率。

c)在净化空调机正常运转的情况下,接通控制柜电源,电源指示灯亮,电压表显示电源电压,机器进入准备工作状态。

d)按下启动按钮工作指示灯亮,定时器开始计时,电流表显示工作电流,机器已进入正

常工作。

e)机器工作至预设时间(消毒灭菌结束),自动停机。

机器恢复准备工作状态。

f)消毒后,至少30min后才能进入,检测沉降菌。

6.4.4.22紫外线消毒方法

a)紫外线灯管为悬吊式直接照射。

消毒室内空气时,应先清扫尘埃(紫外线易被灰尘微粒吸收),人员停止走动,关闭门窗。

b)紫外线灯消毒灭菌工作时间:

一般消毒时间定为30min即可。

c)消毒后,至少30min后才能进入,检测沉降菌。

6.4.423.沉降菌的检测方法

a)试验所需仪器和设备

三角烧瓶(500ml或1000m1)、空平皿(规格:

90mm)、大豆酪蛋白陈琼脂培养基(TSA)、生化培养箱、电热鼓风干燥箱、手提式高压蒸汽灭菌器、净化工作台。

b)空平皿每12个一桶装入灭菌不锈钢桶中,置200c干热灭菌1h。

c)培养皿制备:

使用市售大豆酪蛋白陈琼脂培养基干粉,按说明书要求配制、灭菌。

冷却至约60C,在净化工作台下无菌操作倾注约20ml至无菌平皿中,加盖后在室温放置凝固,然后置30〜35c预培养24h,在净化工作台下剔除长菌培养皿,2〜8c保存,备用。

d)将已制备好的培养皿按采样点(见表6)布置图(见下图)逐个放置,工作区采样点

位置离地0.8m左右,然后从里到外逐个打开培养皿盖,使培养基表面暴露在空气中。

采样点布置图

c)静态测试,培养皿暴露空气中30min。

d)全部采样结束后,将培养皿倒置于生化培养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