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强的小红军.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92836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倔强的小红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倔强的小红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倔强的小红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倔强的小红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倔强的小红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倔强的小红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倔强的小红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倔强的小红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倔强的小红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倔强的小红军.docx

《倔强的小红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倔强的小红军.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倔强的小红军.docx

倔强的小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2.培养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3.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浮现”、“满不在乎”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理解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赓是怎样做的,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并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新出现的字词。

  

(二)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适当归并),再划分结构段,概括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概括自然段段意(对话形式自然段适当归并),划分结构段,再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认识“倔强”一词的读音和意思。

简介二万五千里长征(参见“资料”)。

布置预习,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

想一想,课文记述的这件事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红军十分倔强,画出描写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1.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忍饥挨饿”的“挨(ái)”,不要读成“挨家挨户”的“挨(āi)”的音。

    “薄嘴唇”的“薄(báo)”不要读成“薄弱”的“薄(bó)”的音,前者多用于口头,后者多用于书面。

    “牛膝骨”的“膝(xī)”不要读成“漆(qī)”的音。

   2.默读或自由轻声读课文,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自然段中概括性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归纳自然段的段意(提行排列的第5~8和9~10对话形式的自然段,可并成两个小段归纳)。

    第1自然段;陈赓同志谈起一件往事。

    第2自然段:

在草地上行军时,有个小红军跟陈赓同志一样掉队了。

    第3自然段:

陈赓同志让小红军骑马。

    第4自然段:

小红军说他体力强,不要骑。

    第5、6自然段:

陈赓命令小红军骑一段路,小红军倔强地要跟马赛跑。

    第7、8自然段:

陈赓同志说一块儿走,小红军说要等同伴,没同意。

    第9、10自然段:

陈赓同志给小红军青稞面,他说还多呢,陈赓同志只好走了。

    第11自然段:

陈赓同志平静不下来。

    第12自然段:

陈赓同志调转马头返回来时,小鬼倒在地上。

    第13自然段:

小鬼停止了呼吸,陈赓同志深深自责,十分悲痛。

第14—16自然段:

陈赓同志发现真相后,懊悔无比。

   3.引导划分段落,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想一想,议一议,再解答。

    ①读了课文,看看课题,课文主要写谁?

还写了谁?

     (主要写小红军,还写了陈赓同志)

     小红军是怎样一个孩子?

     (倔强的孩子)

     “倔强”是什么意思?

查查工具书。

     (性情刚强不屈)

    ②哪些自然段写了小红军倔强的事实,哪些自然段写了陈赓同志发现小红军牺牲和他的自责、悲痛?

(不解答,供分段考虑)

    ③开头的自然段交代了故事是陈赓同志“深情”地谈起的“一件事”。

“深情”是什么意思?

     (感情深厚)

     “往事”是指什么时候的事?

     (二万五千里长征时)

     发生在什么地点?

     (荒芜人烟的草地)

    ④根据以上问题的解答和提示,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讨论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

陈赓同志谈过一件往事。

     第二段(第2~10自然段):

长征过草地时,陈赓同志遇到一个掉队的小红军,想帮他一块儿走。

小红军说服了陈赓同志骑上马先走。

     第三段(第10~16自然段):

陈赓同志不放心,回头找小红军,他已经牺牲了。

陈赓同志深深地自责。

    ⑤把各段段意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先自己归纳,再小组(或同桌)议论,最后课堂解答,订正:

     长征过草地时,陈赓同志遇到一个掉队的小红军,他要帮助小红军一起走,却被小红军说服了。

陈赓同志走后,小红军牺牲了,他深深责怪自己。

    ⑥让学生比较:

三个段落的段意连接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是的,但不是一字不变、一字不减地照抄原句。

要去掉重复的词语,该合并的合并,该更换的更换,达到简洁扼要的目的。

   4.再学习一种记事文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做了什么四个要素,再归纳组织:

    时间:

长征中

    地点:

草地

    人物:

陈赓和小红军

    做了什么:

陈赓要帮助掉队的小红军,却被小红军说服了。

陈赓离开后,小红军牺牲了,他深深地责怪自己。

   5.小结:

用归纳法和抓四要素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再通读一遍课文。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进一步阅读课文,深入了解小红军是怎样倔强地一步步说服陈赓同志骑马先走的。

  

(二)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三)通过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倔强”、“疲惫”、“浮现”、“荒无人烟”、“满不在乎”、“无可奈何”等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深入了解小红军是怎样一步步倔强地说服陈赓同志骑马先走的。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思考·练习”第3题的三个句子中括号里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通读课文,提出问题供边读边想:

   1.故事是从第二段写起的,那么,第一段也就是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起了什么作用?

   2.课文第二段是表现小红军倔强的,哪些地方看出这种倔强?

   3.小红军倔强的表现跟陈赓同志有什么联系?

从小红军牺牲前后的事实,反映陈赓同志是怎样看待小红军的?

  

(二)一边阅读课文,一边根据提问展开讨论:

   1.读第一段,看看这一段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没有这一段行不行?

    (第一段交待了故事的来历。

没有这一段,第二段提到陈赓同志时,会给人一种突然的感觉。

第一段还表露了陈赓同志对小红军“深情”怀念的感情。

它是故事的“引子”,不能没有它。

   2.轻声读或默读第二段,从有关词语和句子中进一步领会以下几个问题:

    ①这一段是写陈赓同志遇到一个跟他一样掉队的小红军,想帮助他,却被小红军倔强地说服了,只好自己走了。

为什么陈赓同志和小红军都掉队了呢?

     (因为他们“十分疲惫”了。

    ②“疲惫”是什么意思?

先查查工具书,再从课文里找一找造成疲惫的原因。

     (“疲惫”是非常疲乏的意思。

造成疲惫的原因,课文中有:

“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

    ③看来,行军途中造成疲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常常忍饥挨饿,连马都没什么可吃的,成了“疲惫的瘦马”,何况是人呢。

   3.第二段的第2自然段写了小红军的外貌。

读一读,看看小红军的外貌有什么特点?

从这些外貌特点看出什么?

     (“黄黄的小脸”的“黄黄”,“两只脚穿着破草鞋”的“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的“又青又红”,从这些特点看出小红军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已经非常虚弱、疲乏了。

   4.陈赓同志见到掉了队的小红军年龄这么小,这么疲惫,一心想帮助他。

那么,陈赓想怎样帮助他?

小红军“倔强”地没有接受帮助,从哪些表现看出这种“倔强”呢?

     默读课文,把陈赓同志想帮助小红军的举动概括地说出来;把表现小红军“倔强”地拒绝帮助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想一想他这样做表明什么,然后解答。

     (陈赓同志让小红军骑会儿马,并且命令他骑,还要跟他“一块儿走”,给他青稞面,结果都被小红军找理由拒绝了。

     小红军“倔强”地拒绝帮助的词语和句子,以及他这样做是为了表明什么,议论、解答后,通过下列表格归纳、小结(顺便解答“思考·练习”第3题第

(1)问。

  

找理由拒绝帮助

表明了什么

拒绝帮助的话

  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那就比一比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

  表明体力强,可以和马赛跑,因此不骑马也能走。

  等同伴,当然不能跟陈赓同志同行。

  干粮比陈赓同志的多,怎么能要他的呢?

拒绝帮助的动作和表情

  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的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

  倔强地说。

  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赛跑的姿势。

  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拍了拍。

  表明什么困难完全不放在心上,心情好,要不怎么会笑?

  体力强,要不怎么样还要和马赛跑?

  有干粮,要不袋子怎么是鼓鼓的呢?

   5.最后,“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趴上马背,朝前走去。

”这句话里的“终于”和“只好”是什么意思?

查查工具书。

如果把“终于”和“只好”去掉,意思有什么不一样?

读一读,比较一下。

    (“终于”是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

“只好”是不得不这样的意思。

用了“终于”,表明小鬼说服陈赓同志是费了周折的;用了“只好”,表明陈赓同志不管怎样想帮助小鬼,小鬼也有理由拒绝,没办法,不得不离开他。

这两个词,看起来平平常常,这里用了它们,把陈赓同志一心想帮助小鬼,而小鬼又想方设法拒绝帮助的感情充分表达出来。

   6.阅读了这一段,进一步理解陈赓同志和小红军一个想帮,一个不接受的感情。

下面分角色朗读这一段,把感情读出来。

  (三)阅读第三段,提问思考,再解答:

   1.陈赓同志骑在马上朝前走去,“心情老平静不下来”。

“心情老平静不下来”换个说法是什么?

    (老放心不下。

     为什么放心不下呢?

    (以为一个只有十一二岁的孩子,在荒芜人烟的草地上单独行动,怎么能不出意外呢?

   2.这时,他想起一连串跟他打过交道的穷孩子,有上海的,有广州的,还有香港的,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浮现”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不用“出现”?

    (“浮现”是过去经历过的事情,包括接触过的人,再次在脑海里显现,换句话说就是想起来的意思。

“出现”,是实在地显露出来,所以不能用。

   3.当陈赓同志不放心小鬼,于是想起一连串各地的穷孩子。

这时,突然喊了一声“不对,我受骗了!

”为什么想起过去一连串的穷孩子就觉得自己受骗了?

    (上海、广州、香港码头,都是陈赓同志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

在这些地方“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都是积极参加革命的红小鬼。

这些孩子共同特点是:

不怕苦,不怕累,即使遇到牺牲的危险,也从不拖累大人。

从这些孩子特点,联想到刚才的红小鬼的言行、神情,跟这些孩子是一样的。

陈赓同志猛然醒悟,发现自己受骗了。

   4.于是,陈赓同志“掉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

为什么要狠踢马肚子奔跑起来?

    (陈赓同志意识到小鬼有因疲惫饥饿而牺牲的危险。

   5.结果,陈赓同志找到小鬼的时候,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最后牺牲在马背上。

这时,“陈赓同志全明白了”,陈赓同志全明白什么了?

议论后,再解答。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指的是小鬼倔强地不肯骑马,倔强地不肯和陈赓同志一起走,不肯接受陈赓同志的青稞面,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宁愿自己忍饥挨饿,甚至牺牲,也不拖累别人。

    这种宁愿自己忍饥挨饿,甚至牺牲,也不拖累别人的思想感情是一种什么高尚品质?

    (是一种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6.小鬼牺牲了。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他,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自己责备自己,“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一把搂住”、“狠狠”、“怎么对得起”、“小兄弟”,这几个词语反映了陈赓同志当时的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反映了陈赓同志对革命的下一代和接班人的深切爱护和关怀。

这几个词语说明陈赓同志因为自己疏忽大意,没能及时救护小鬼而深深悔恨,十分悲痛。

   7.有感情地通读一遍课文。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巩固第一课时“学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读读写写“思考·练习”第4题中的“倔强”、“疲惫”、“口吻”等十一个新词,理解课文中“小红军”、“小鬼”、小家伙”、“小兄弟”等不同称呼的用意。

用“浮现”“满不在乎”造句。

  (三)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巩固第一课时学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抓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1.检查抓课文主要内容方法的掌握。

    说一说抓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先通读课文,大致了解内容;再读懂每个自然段,为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最后把各段段意连起来,去掉重复的词语,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回忆本课各段段意,再说本课主要内容。

指出记事的课文(如本课)也可抓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做了什么事四个要素归纳主要内容。

   3.出示《夸奖红军娃》或(《小青蛙》)任选一文的段落大意,再练习归纳主要内容。

顺便抓出四个要素归纳。

    ①《夸奖红军娃》:

     第一段意:

长征时,红军打下辣子口,某连二班驻扎在靠山村吴大娘家的院里。

     第二段意:

红小鬼天天为大娘打柴、挑水,还修补了院墙。

换防时,门前贴了“打柴、挑水别忘给大娘”的条子。

     第三段意:

三班来了,又一个红小鬼接着为大娘打柴、挑水,又盖了鸡窝。

     第四段意:

部队开拔了,大娘逢人夸奖红军娃个个好。

    ②《小青蛙》:

     第一段意:

我在水沟捉住一只小青蛙。

     第二段意:

我把小青蛙拿回家玩起来。

     第三段意:

舅舅说青蛙是益虫,是“农田卫士”。

     第四段意:

我把小青蛙放回水沟。

  

(二)读写“思考·练习”第4题中的词语。

巩固对“口吻”“浮现”“满不在乎”等词语的理解。

用后两个词语造句。

   1.“口吻”是口气的意思,课文中是指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气让小鬼骑马的。

     提问:

还可以说什么什么口吻?

试着说一说。

     (严肃的口吻、取笑的口吻、责备的口吻、温和的口吻……)

   2.用“浮现”、“满不在乎”造句。

注意“浮现”和“出现”的区别。

读课文中的原句,再出现范句。

     浮现——看着眼前这几棵小杨树,枝繁叶茂的,两年前小队植树、护树的情景浮现在眼前。

     满不在乎——小弟弟跌倒了,我赶快跑过去扶,他自己站起来,满不在乎地摇摇头,说:

“姐姐,不疼,不疼!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自由读,再分角色读:

先三人一组分读(一人读小红军,一人读陈赓同志,另一人读叙述语。

)最后指名三人读。

注意人物身份,注意随着事情的发展,感情的变化,语气也应相应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