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95129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2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研究报告.docx

《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研究报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研究报告.docx

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研究报告

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研究报告

作者:

郝歆雅(亿欧智库高级分析师)及其研究团队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历四十余年,在中国经济体系渐进式改革的背景下,银行业的开放成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缩影。

1978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从财政部剥离成为独立金融机构,自此中国开始逐渐形成完整的银行体系,其中外资银

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为中资银行带来竞争压力的同时,也促进了中资银行的改革创新,为市场的良性竞争提供了动力。

外资银行于中国银行业的意义,已不再是作为机构多元化的补充,而是促进中国银行业改革

的关键参与者。

一、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历程

1979年第一家外资银行机构——日本输出入银行(现为国际协力银行)经批准在北京设立代表处,拉开了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序幕。

根据关键节点,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图1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的四个阶段

外资银行业务表现。

在华外资银行资产占比仅为1.22%,与欧美、日韩及金砖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截至2019年10月末,外资银行总资产额为3.37万亿元。

但是近十年间外资银行总资产的CAGR仅为2.68%,远低于银行业的平均CAGR11.38%,规模增速相对较慢。

同期数据,外资银行总资产占中国银行业总

资产仅为1.22%,相较于十年内最高时期1.90%,不仅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还表现出份额下降的趋势,表明外资银行在华经营一直以低水平的状态稳步发展。

中国银监会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监管标准为不超过5%,外资银行的不

良贷款率远低于其他四类商业银行,仅为0.67%。

外资银行资本充足率2018年和2019年均维持在18.40%,高于商业银行的整体表现14.64%,在几类商业银行中处于最高水平(大型商业银行:

16.31%、股份制行业银行:

13.42%、城市商业银行:

12.70%,农村商业银行:

13.13%),总体充足率稳定且远高于监管

要求。

但是较高的资本充足率从另一方面表现出外资银行的资本利用率偏低,

需要承担的资金成本也相应上涨,在华拓展业务的进程相对保守。

二、外资银行在华图景

(一)外资银行企业全景

在华外资银行营业机构处于下降趋势。

相比经营机构数量的变化,归因于

审批条件严格、限定范围严苛,具有法人地位的外商独资银行数量则相对平稳。

截至2019年底,中国外商独资银行稳定在41家,外资银行以本地化发展为主,进入了稳步扩张阶段。

从外资银行地区分布来看,上海和北京的外资银行聚集最明显,其次是深圳。

从在沪外资银行的区域分布来看,来自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占比持续提高,与中国对外贸易的整体发展趋势吻合。

41家外商独资银行超五成在上海注册,来源地为中国香港的银行数量最多。

外资银行分行分布于中国50个城市,近两成落地上海。

上海、北京和广州的外资银行代表处集中度达到82.9%。

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是外资银行选址主要考量因素。

(二)外资银行业务概览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托管业务是银行中间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托管

业务有利于银行收入来源多元化,在优化银行业务结构的同时,还可以免于资本损耗带来的潜在风险。

渣打银行(中国)是目前唯一一家获批的外资银行。

相对于国内基金,QDII的投资风险相对分散,依赖单一市场导致的汇率风

险也相应下降。

外资银行对国际化基金和对境外市场的了解具有天然优势,因此QDII也是外资银行理财产品的特色。

截至2020年3月底,中国银行类机构

共获得QDII额度148.4亿美元,其中外商独资银行和分行的15家外资银行获

得总计110亿美元额度,占比达到74%。

银行间的衍生品交易有利于商业银行提升盈利能力的同时,更好的进行风险管理,可以分为期权、远期、掉期等交易品种。

外商独资银行名单中几乎全员获得该业务资质。

拥有外汇做市商资质意味着可以通过较低的门槛进行外汇交易,同时为外汇市场提供流动性,提高市场交易效率。

仅有7家外资银行同时拥有即期做市商和远掉做市商资质。

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主要是为了拓展业务收入来源,对于外资银行来讲,尚未获得基金代理资质时,代理保险资质作为中间业务同样被外资银行所看重。

结售汇业务是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主要收益来源,外资银行开展此类业务

具有较强竞争力。

外资银行名单中超六成银行均获得该项资质,说明该业务不

仅是与中资银行的竞争业务板块,在外资银行间的竞争也十分激烈。

目前在华外资银行中,仅有德意志银行(中国)和法国巴黎银行(中国)获得A类承销商资格。

根据银保监会公布信息,在中国发行金融债且仍在续的外资银行有7家,规模总计622亿人民币。

银行间市场交易(同业拆借)资质。

截至2020年1月27日,共有50家外资银行获得银行间市场交易资质,其中34个是由外商独资银行获得、16个是由外资银行分行获得,进一步说明外商独资银行在业务申办及开展上拥有绝对优势。

基金销售资格。

证监会对外资银行的基金销售资质审核门槛较高,因此很多外资银行退而求其次选择其他类业务代销资格的申请。

自2013年第一批外资银行获得基金销售资质,到目前仅有十家银行获批,进展相对缓慢。

(三)已退出中国的外资银行

通过对历史外资银行名单筛选,追究其退出中国的原因,可以总结为四种

情况:

来源国/地区母行本身已破产或被合并、改制为中资银行、注销法人单位后以代表处承担业务、彻底放弃中国市场。

中外合资银行改制为中资银行也是外资银行退出中国的主要形式。

三、外资银行在华经营数据分析

(一)外商独资银行经营数据

资产规模及增长情况体现银行的成长水平。

根据银保监会发布的最新数据,

截至2019年10月末,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为3.37万亿元。

截至2020年5月

底,41家外商独资银行中有39家银行公布了其资产及负债情况,资产总计2.79

万亿元,负债总计2.45万亿元。

资产集中度高,资产规模水平差距大。

如下图所示,资产总额超过2000亿

元的银行仅有2家;在华资产超过1000亿元的银行11家,资产总额占39家外资银行资产总额73.40%。

值得关注的是,汇丰银行是在华资产最大的外资银行,2019年总资产高达5247.96亿元,占39家银行资产总额18.80%。

图2在华外商独资银行资产总额(亿元人民币)Top11

通过38家外商独资银行年报公布数据来看,所有外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满足监管要求,资本充足率稳定。

38家外资银行资本充足率中位数为20.31%,

按照上下浮动5%的资本充足率水平,近六成外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控制在良好

水平。

根据银保监会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末,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94亿元,不良贷款率0.67%。

相比中国银行业几类商业银行,对不良贷款控制最佳

(大型商业银行0.94%、股份制行业银行0.86%、城市商业银行0.70%、民营银行1.00%、农村商业银行3.90%)。

对24家存在不良贷款的外商独资银行中,根据不良贷款余额的情况将其分为三个梯队:

>10亿元、1-10亿元及<1亿元。

在华不良贷款超过10亿元的外资银行仅有2家:

东亚银行19.02亿元、中信银行(国际)13.41亿元。

图3在华外商独资银行不良贷款分布

根据营业收入、净利息收入及占比、成本收入占比、中间业务占比、资产利润率(ROA)和净资产收益率(ROE)六类经营效益指标,其中净利息收入及占比包括2小项,亿欧智库对排名前十的外商独资银行进行排名汇总,只统计各项指标的前十名。

通过下表可以发现,花旗银行、三井住友银行和瑞穗银行有6项指标均进入前十,认为其经营效益相对最佳;仅有1项指标进入前十的

银行有5家,分别是正信银行、德意志银行、韩亚银行、东方汇理银行和大华银行,认为其经营效益相对一般。

图4在华外商独资银行经营效益排名

(二)外资银行分行经营数据

截至2019年6月25日,71家在华设立分行的外资银行中,60家披露年报,

20家披露中国地区(不包含中国香港及中国台湾)部分经营数据。

亿欧智库通

过整理外资银行在华分行经营数据,共有6家银行公布其在中国的资产情况,

总计4693.76亿元人民币,如下表所示。

其中分行资产规模最大的外资银行是

挪威银行,在华运营资产达到3622.70亿元人民币,与外商独资银行相比,仅

位列汇丰银行之后,挪威银行在华分行的资产增速同样处于较高水平。

图5外资银行在华分行资产情况(2019)

营业收入是银行运营效益的综合体现。

通过整理,共有8家外资银行公布

其在中国的营业收入情况,总计实现22.18亿元人民币营收,其中分行营收最

高的外资银行是招商永隆银行,在华实现营收8.67亿元人民币,详细指标数据

见下图。

图62019年外资银行在华分行营业收入情况(百万人民币)

通过整理,共有6家公布其在中国的贷款业务情况,贷款余额总计2390.92亿元人民币。

其中贷款业务体量最大的外资银行分行是美国银行,在华贷款余额为919.27亿元人民币,与外商独资银行相比仅位列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之后。

共有4家外资银行公布其分行的不良贷款情况,其中大丰银行的贷款情况较好,不良贷款余额为0。

其余2家外资银行分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

招商永隆银行0.66%和集友银行0.45%。

图7外资银行在华分行贷款总额及不良贷款余额情况(2019年)

四、外资银行在华创新行为分析

(一)在华外资银行技术创新分析

通过亿欧数据监测,2015年至2020年5月底,在中国进行新技术研发、合

作、应用的外资银行有13家,舆情热度排名前五的银行分别是:

东亚银行、华美银行、渣打银行、恒生银行和富邦华一银行。

其中舆情热度最高的外资银行是东亚银行,自2018年开始加大在中国的技术投入,频繁与商汤科技、阿里巴巴等中国的科技企业合作,加速东亚银行在中国的科技化布局。

由于各银行进入中国时间不同,在中国的业务开展处在不同阶段,因此对技术投入的侧重点及时间也不尽相同。

通过交叉分析,技术创新排名第一的东亚银行从2018年至2020年主要在区块链、人工智能和5G进行了技术投入;华美银行的技术创新投入2019年开始发力,主要集中于金融科技、大数据和人工

智能;渣打银行在2019年和2020年则以物联网为主要技术方向进行投入。

图8在华外资银行技术创新Top3企业主要技术投入

(二)在华外资银行业务创新分析

亿欧智库以213家互联网企业和创新企业为样本,追踪其与外资银行的业务往来程度,作为外资银行服务创新企业的评价指标。

通过监测,2015年至2020年5月底,与样本中资企业发生业务往来的外资银行共36家,频度最高的

5家外资银行为:

渣打银行、法国巴黎银行、东亚银行、汇丰银行和玉山银行。

其中与创新企业往来最频繁的是渣打银行,与阿里巴巴、比亚迪、复星国际、海康威视等创新型企业业务往来密切,覆盖金融科技合作、海外业务布局、

QFII产品、股权投资等方面,与各大中资企业的业务往来程度是中资用户对渣打银行在华发展的肯定。

(三)在华外资银行投资分析

根据亿欧智库不完全统计,共有50家外资银行在华进行投资(其中硅谷银

行和浦发硅谷银行按2家银行计算)。

从银行性质来看,有27家银行在中国拥有独立法人地位,已成立外商独资银行;16家银行在中国已经建立分行;9家银行在中国设立代表处。

从投资频次来看,投资中资企业超过10次的外资银行有:

汇丰银行(24次)、摩根士丹利银行*(22次)、大华银行(15次)、渣打银行(14次)和硅谷银行(12次,不包括浦发硅谷银行),这六家外资银行支撑了43%在华投资项目。

从获投企业所属行业来看,表现出较高的行业集中度,获投超过10次以上的行业有:

金融(67次)和企业服务(25次),占外资银行在华投资企业的

58%。

外资银行入股中资企业有助于提高外资银行在华的资本累计和资本配置

效率,尤其是金融类企业,更易与其形成业务协同发展,同时可以更快的适应中国的监管环境。

从投资金额来看,2015年开始出现大幅度增长。

值得关注的是,仅2020年1月至6月1日,外资银行在华投资额已经达到1607.25亿元人民币,达到历史

新高。

而且2020年间单笔平均投资额也达到历史高点115亿元人民币,主要是

归因于大华银行联合中央汇金和南山集团对恒丰银行的1000亿人民币战略投资。

若不计恒丰银行,2020年间的投资额仍处于上升趋势。

图9外资银行在华投资中资企业行业分布

五、外资银行在华发展趋势及建议

从全球视角来看,经济金融形势愈加严峻,市场不确定性逐渐加大,全球经济走势下行压力仍在加剧;从中国经济来看,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中速增长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领域开始逐渐分化。

对于银行业,严监管仍然是主导中国银行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通过对行业的理解,亿欧智库认为外资银行未来1-3年在中国会表现以下十大发展趋势。

1.全球监管体系不断收紧,银行业普遍面临着更高的资本充足率、更严的

资本统计口径、更严格的境外属地监管标准,因此银行在接受更严苛监管要求

的同时,合规成本会一并提高。

2.随着监管部门出台针对银行领域的10余条开放措施,伴随这些开放措施的进一步落地,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环境进一步改善,为外资银行在华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外资银行在华的业务范围会逐渐扩大,同时商业模式将更

加丰富。

3.为了打破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业务门槛,将有更多的外资银行申请外商独

资银行资质,或以外资银行分行改制的形式,获取法人银行资格。

随着外商独

资银行数量的上涨,其在人民币业务的发展会对其余外资银行带来示范效应,促进外资银行整体在人民币业务的拓展。

4.银保监会取消外资持股比例的限制后,外资银行可以以更多元化的方式

进入中国市场,在中国的投资会更加频繁。

相较外商独资银行审批的流程,投资中资企业甚至中资银行,会成为外资银行在华战略性布局的关键。

5.外资银行会加大和中国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

金融科技是全球银行业的

重点话题,全球大型银行对金融科技为银行业带来的变革已达成共识,因此纷纷加大对金融科技的研发投入,促进新技术的应用落地。

中国银行与科技公司的战略合作已经形成了一定模式,外资银行接下来会更加频繁地与中国的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实现信息共享、技术协同,以更加本土化的方式抢夺中国市场。

6.随着2018年银行利率市场化,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间的竞争环境差距进一步缩小。

意味着外资银行可以以合理的方式发挥自身优势,逐步开展更多金融衍生品和业务的创新,激活在华外资银行活力。

7.伴随着外资银行在华的数字化进程加速,银行间竞争会更多地通过网上银行开展,外资银行尤其是外商独资银行正在逐渐走出经营网点等方面的劣势,外资银行的竞争实力正逐渐提升。

外资银行服务中资企业的比例将持续增加,与中资银行对企业客户的争夺将蔓延至中资企业。

同时,外资银行将发挥在企

业用户中积累的优势,加码零售业务,逐步将海外的业务优势延伸至中国。

此之外,中外资银行在中间业务的竞争也会愈加激烈。

8.中国企业出海为外资银行带来机遇。

所有中资企业中,有出海意向的企业更倾向于选择与外资银行合作,成为外资银行在华客户拓展的新机会。

9.外资银行经营机构的布局会向中部地区延伸,加大对中部及西部地区客户的重视程度,在部分产业聚集地区,开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业务板块和产品服务。

10.受中美贸易战及全球经济下行的影响,外资银行在海外的业务缩减和人员精减会蔓延至中国。

六、启示

(一)加快研究设立法人银行

通过设立境内法人银行,可进一步提升一体化经营协同效能,使境内机构管理具备一定自主性,以及拓宽境内业务空间,推动境内机构零售业务转型,在零售业务发展上实现赶超,增加银行利润来源。

外资银行应抓住国内人民币业务的发展机遇,加强与境内外监管部门的沟通,加快法人银行设立专项课题研究及设立工作。

(二)积极发展金融科技

为了更迅速的适应中国银行业的创新节奏,外资银行应加强与中资银行的合作,发挥彼此优势。

通过金融科技手段,有效扭转境内外资银行因物理网点先天不足导致零售业务发展落后的局面,同时通过大数据应用平台的建设来夯实本行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包括区块链、人工智能、RPA、5G等新技术的应用,为业务发展助力,实现生态化转变。

(三)推动零售业务发展

外资银行应加大对中间业务的重视,挖掘新的业务增长点,同时调整银行收入结构,提高银行盈利目标,寻求突破。

通过数字化经营模式,加大与互联网行业头部公司、服务商合作力度,加快打造数字生态圈,同时加大和资本市场业务相关的中间业务发展,以此推动零售业务的发展。

另外,打造零售客户各体系的产品,构建“线上+线下”多场景,提升客户服务质量,助力客户消费升级,更好满足客户的金融消费需求、智造便捷国行。

(四)深耕本地特色业务

外商独资银行积极发挥与母行的联动优势,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建议本行以监管政策为导向,以“跨境特色产品和互联互通业务”为核心,形成与港澳、境内金融机构错位发展的特色优势,满足跨境金融服务需求,使银行业务发展延伸、客户体验度提升,打造跨境互联互通金融服务品牌。

(五)有序推进综合化经营

外资银行可以借鉴中资银行的创新路径,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战略规划,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理财子公司、合资券商等业务主体,进一步扩大业务范

围,充分利用母行在全球网络布局和跨境业务的优势,支持国内实体经济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