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考历史选择题专练古代经济docx.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8999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高考历史选择题专练古代经济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广东省高考历史选择题专练古代经济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广东省高考历史选择题专练古代经济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广东省高考历史选择题专练古代经济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广东省高考历史选择题专练古代经济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广东省高考历史选择题专练古代经济docx.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广东省高考历史选择题专练古代经济docx.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广东省高考历史选择题专练古代经济docx.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广东省高考历史选择题专练古代经济docx.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广东省高考历史选择题专练古代经济docx.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广东省高考历史选择题专练古代经济docx.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广东省高考历史选择题专练古代经济docx.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广东省高考历史选择题专练古代经济docx.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广东省高考历史选择题专练古代经济docx.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广东省高考历史选择题专练古代经济docx.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广东省高考历史选择题专练古代经济docx.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广东省高考历史选择题专练古代经济docx.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广东省高考历史选择题专练古代经济docx.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广东省高考历史选择题专练古代经济docx.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广东省高考历史选择题专练古代经济docx.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高考历史选择题专练古代经济docx.docx

《广东省高考历史选择题专练古代经济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高考历史选择题专练古代经济docx.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高考历史选择题专练古代经济docx.docx

广东省高考历史选择题专练古代经济docx

广东省2022年高考历史选择题专练(古代经济)

1.下列各项材料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材料结论

A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都要按亩收税春秋时期各国普遍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秦始皇将全国分为36个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郡制始于秦朝

C民国初年,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等命名的报刊,据不完全统计达500余家民主共和的观念影响了一部分的人群(正确答案)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主义美术出现了五花八门的表现形式当代欧美各国民众存在严重的精神困惑

答案解析:

1.【答案】C【解析】鲁国的初税亩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但并不代表春秋时期各国都普遍承认,故A项错误;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但郡制始于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如此多的报刊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等命名,反映出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故C项正确;现代主义美术反映出二战后民众存在严重的精神困惑,但并不代表欧美各国民众都存在这样的现象,故D项错误。

2.据冯天瑜著《中华文明史》记载,南宋临安城居民中,官吏人数占临安城区居民总数的23%左右;从事工商业的居民总数达20万,约占城区居民的三分之一左右;从事文教事业的生员、教谕还有各行业艺人也占临安城区人口的十分之一。

以下推断正确的是()

A.作者文中数据可能来自《东京梦华录》

B.南宋社会生活世俗化程度较低

C.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己对中国古代政治结构造成严重冲击

D.南宋兼具“官僚社会”、“文人社会”、“市民社会”的风貌特征(正确答案)世界。

”这说明这一时期()

①商品货币经济拉动白银流人②有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③“海禁政策”被废止④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逐渐密切

A.①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19.【答案】D【解析】该题侧重信息提取能力,从材料“不仅拉动了外银流入,而且使中国由此主动走向了世界”,故①④正确;中国走向世界以及“市场经济的萌发”,有利于中国向近代转型,故②正确;海禁政策是指禁止民间出海贸易,与材料信息没有关联,故③错误,选择D项符合题意。

20.英国牛津大学鲍德林图书馆收藏一幅中国明朝中叶的彩色航海地图。

该图绘制的地域北起西伯利亚,南至今印尼爪哇岛和马鲁古群岛(香料群岛),东达北部的日本列岛和南部的菲律宾群岛,西抵缅甸和南印度。

航海图上清楚地绘制出了明朝中叶中国帆船经常使用的6条东洋航路和12条西洋航路,研究明清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据此对这一时期明朝贸易得出的认识是()

A.朝贡贸易始终是明朝对外贸易的唯一形式

B.明朝对外贸易一度活跃(正确答案)

C.外贸的政治目的服从于经济目的

D.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库重要来源

答案解析:

20.【答案】B【解析】结合史实可知明朝实行“海禁”前对外贸易形式以朝贡贸易为主,但朝贡贸易不是唯一形式,故A项错误;从题干“明朝中叶中国帆船经常使用的6条东洋航路和12条西洋航路”可知明朝对外贸易曾经很活跃,故B项正确;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尤其是占主要地位的朝贡贸易中是经济目的服从于政治目的,以政治目的为主,故C项错误;海外贸易税收题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21.明朝在北京、南京两座城市设置五城兵马司,其“职专防察奸充,禁捕贼盗,疏通沟渠,巡视风火”,规定一旦发现街道损坏、沟渠壅塞或城墙坍塌,就要立即通知有关部门修缮;如遇火灾,还要立刻领兵救灾。

据此推断,明代重视京城的()

A.民生建设

B.市政管理(正确答案)

C.危机管控

D.社区自治

答案解析:

21.【答案】B【解析】材料没有涉及民生问题、社区自治问题,故A.D项错误;材料反映明朝在北京和南京设五城兵马司,职责是维护治安、城市道路沟渠的疏通修缮和城市的灾害应急处理,属于市政管理范畴,故B项正确;火灾的应急处理属于危机管控,但材料还包括治安和市政建设的维护,与危机管控无关,故C项错误。

22.为推动丝绸之路沿线各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中国新闻媒体组成“丝绸之路复兴之旅”考察团从西安出发沿如下路线抵达罗马。

图11图11中税绸之路沿线各国联合申遗的最大现实价值是()

A.促进丝.路沿线各国的经济发展

B.加强统路沿线各国友好交流

C.保护多样独特的古代亚欧文化(正确答案)

D.张扬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答案解析:

22.【答案】C【解析】丝绸之路己经衰落,对促进沿线各国的经济发展、友好交流作用有限,故A.B项错误;姓.绸之路在历史上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幺幺路申遗有利于保护多样独特的古代亚欧文化,这是其最大现实价值,故C项正确;中华民族文化只是丝•路沿线多样文化的一部分,故D项错误。

23.《东京梦华录》卷四“鱼行”条记载:

每日清晨,(汴京)新郑门、西水门、万胜门有生鱼数千担人城。

由此,买卖纠纷和生活纠纷不断,开封府特地在门外设尉专门处理“斗竞(纠纷)事”,每逢清明等节日,人流量增加,“斗竟日数百件”,以至负责官吏都无法休假。

从本质上看,这一现象是北宋()

A.对城市强化管理的表现

B.社会矛盾尖锐的反映

C.商业贸易活动活跃的结果(正确答案)

D.对地方加强控制的体现

答案解析:

23.【答案】C【解析】开封府特地在门外设尉专门处理“斗竟事”,这是北宋政府对城市强化管理的表现,但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还在于商业贸易活动活跃,城市经济的繁荣,故A项错误,C项正确;人们日常买卖纠纷和生活纠纷不能反映出社会矛盾的尖锐,故B项错误;地方政府对城市强化管理不能体现中央集权的加强,故D项错误。

24.明朝谢肇湖《五杂俎》: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古徽州,即今安徽黄山市),江北则推山右(今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锥(钱)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

山右或盐,或统,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

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据此分析,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徽商和晋商都是商帮的突出代表

B.徽商和晋商的财力都十分雄厚

C.徽商和晋商都有各自的经营范围

D.徽商和晋商都崇尚节俭与诚信(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24.【答案】D【解析】“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古徽州,即今安徽黄山市),江北则推山右(今山西)”说明A.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说明徽商主要经营鱼盐,“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说明晋商主要经营盐,或幺幺,或转贩,或窖粟,徽商和晋商都有务自的经营范围,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材料“新安奢而山右俭也”说明徽商奢侈,晋商节俭,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25.下表呈现的是明清时期江南某些地区的经济现象。

根据傅斯年的观点“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此表可以证明当时江南地区()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

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计日受值”;盛泽镇“供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编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洱镇“烟火万家”。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②纺织业在全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③农民经济负担沉重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A.①②

B.①④(正确答案)

C.①③

D.③④

答案解析:

25.【答案】B【解析】材料一强调了当时江南纺织业显著发展,成为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材料三、材料四从南得镇“烟火万家”、王江泾镇“居者可七千余家”等材料信息中可得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的繁荣,从材料二“苏州府”中的“计日受值”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故①④正确;在全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农业,纺织业是手工业,故②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农民经济负担沉重,故③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26.西汉“百姓多离农亩”,成为“末技游食之民”。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包括()①商业能够比农业获取更大的利益②商人侵夺农人的财产和土地

③商人可以取得自由民的平等地位④政府推行发展私营商业的政策

A.①②(正确答案)

B.B.③④

C.C.①②③

D.D.①②④

答案解析:

26.【答案】A【解析】“百姓多离农亩”,成为“末技游食之民”指的是百姓离开农业,而从事工商业,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商业利润确实比农业大,故①正确;农民之所以离开土地,还因为他们的土地被兼并,故②正确;在中国古代,包括汉代,中国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故③、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27.从《北宋商税情况简表》中不能直接得出的信息有()表1:

北宋商税情况简表

年代年商税额年代年商税额995~998年400万贯1064^1068年846万贯

1004^1008年450万贯1077年879万贯1058年700万贯

①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改善②抑商政策被废弃③商税是政府主要收入来源④商业经济发展

A.①③

B.B.②④

C.C.①②③(正确答案)

D.D.②③④答案解析:

27.【答案】C【解析】据材料“北宋商税情况简表”可知从

995-1077年商税不断升高,不能说明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改善,故①错误;据材料

“北宋商税情况简表”可知从995-1077年商税呈现不断升高之势,与废弃抑商政

策相矛盾,且史实错误,故②错误;材料仅涉及北宋商税变化,并未涉及政府收入

来源问题,所以无法证明商税是政府主要收入来源,故③错误;据材料“北宋商税

情况简表”可知从995-1077年商税不断升高,从侧面可以说明商业经济发展,正

因为商业发展,商税才不断提高,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28.古书记载,南宋杭州城“自大内和宁门外,新路南北,早间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以致朝天门、清河坊、官巷……食物店铺,人烟浩禳。

其夜市……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

”这反映了当时该城()

A.商业活动只在白天进行

B.商业活动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较小(正确答案)

C.售卖的商品种类单一

D.售卖的商品主要满足皇室需耍

答案解析:

28.【答案】B

29.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

“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

”下列各项中属于宋朝“创新和文化繁盛”表现的是()发明了造纸技术②打破了“坊”、“市”的界限

1开创了科举考试制度④形成了词创作的繁荣局面

A.①②

B.B.①④

C.C.②③

D.D.②④(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29.【答案】D

30.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

“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

禁之愈严而寇愈盛。

片板不许下海,朦瞳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人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

”该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

A.加剧内忧外患(正确答案)

B.阻断中外经济交流

C.激化中日矛盾

D.防范东南沿海倭患

答案解析:

30.【答案】A【解析】从材料“禁之愈严而寇愈盛”以及“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可以判断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加剧内忧外患,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外经济交流的情况,故B项错误;材料不单是指出“寇愈盛”而且还指出“海滨人人皆贼”,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说明海禁政策的危害,不是说明海禁政策的自卫作用,故D项错误。

31.桓宽在《盐铁论》中这样描述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后的情况:

“今县官作铁器多苦恶,用费不省,卒徒烦而力作不尽。

……盐铁贾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土檀啖食。

铁官卖器不售,或颇赋与民,卒徒作不中呈,时命助之,发征无限,更佳以均剧,故百姓疾苦之。

”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本质上反映了汉武帝实行重农抑商的后果

B.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的目的在于巩固其统治的经济基础

C.盐铁官营加重了民众的负担,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正确答案)

D.盐铁官营给地方官剥削民众的机会

答案解析:

31.【答案】C【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盐铁贾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土檀啖食”“催以均剧……百姓疾苦”可知盐铁官营制度不利于农耕经济的发展且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故C项正确;题目中未涉及重农抑商的政策,故A项错误;题目中未涉及实行盐铁官营制度的目的,故B项错误;题目中未涉及地方官利用盐铁官营制度来剥削民众,故D项错误。

32.黄宗羲曾说:

“治之以末,倡优有禁,除布帛外皆有禁。

今夫通都之市肆,十室而九,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倡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

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以上言论中,可以看出黄宗羲()①认为末业指不切民用的行业②反对重农抑商③主张工商皆本④反对以

农为本

A.②③④

B.B.②③④

C.C.①②③(正确答案)

D.D.①③

E.

答案解析:

32.【答案】C【解析】“治之以末,倡优有禁,除布帛外皆有禁……皆不切于民用”,可以看出黄宗羲认为不切民用的行业是末业,故①正确;“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可以看出,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故②③正确;题中看不出反对农业为本,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33.李洵认为:

“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

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的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他们改变原有的轻商观念,涉足商业谋利,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材料中“伯色”的定位最准确的是()

A.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阻碍者(正确答案)

B.学而优则仕的典型

C.明代中后期的早期资本家

D.“离经叛道”的进步思想家

答案解析:

33.【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分析“士大夫”具有商品经济和政治权力的双重属性,明代资本主义工商业萌芽,但国家政策沿袭重农抑商的传统,故A项正确;“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的有利条件”说明明代江南地区士大夫获取政治功名的途径具有多样性,故B项错误;早期资本家只是“士大夫”的身份之一,故C项错误;材料表述与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主张相去甚远,故D项错误。

34.据史我,西汉统治者经常对农民采取一些“扶贫”措施。

例如,公元前67年,汉宣帝下令“假(农民)公田,贷种、食”;公元2年,汉平帝下令以“赐(农民)田宅什器,假与犁、牛、种、食”。

此举主要是为了()

A.抑制土地兼并现象

B.增加地主经济收入

C.弥补生产资料不足(正确答案)

D.打击商人敛财致富

答案解析:

34.【答案】C【解析】统治者举动只是一种“扶贫”措施,起不到抑制兼并的作用,故A项错误;该举动帮扶对象是农民,与地主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从其采取的具体扶贫做法来看,提供给农民的属于生产资料(田、犁、种等),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人的活动,故D项错误。

35.明代漳州名士张燮在《东西洋考》一书中提到:

“顾海滨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贫者为佣,弈博升米自给。

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熟悉自古力势不肯挎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接纳不敢归又连结外夷,乡导以入。

”材料主要反映了()

A.闭关锁国的影响

B.小农经济的脆弱

C.海禁政策的恶果(正确答案)

D.明朝社会矛盾的激化

答案解析:

35.【答案】C【解析】清朝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A项错误;B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故B项错误;从题干中“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熟悉自古力势不肯挎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盗,溃裂以出”等信息可知,作者主要强调了明朝的海禁政策给沿海一带以海为生的百姓带来了极坏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突出海禁政策给沿海人民带来的影响,不能说明明朝社会矛盾的激化,故D项错误。

36.“私通外夷,已有禁例。

近岁官员、军民不知遵守,往往私造海舟,假朝廷干办为名,擅自下番,扰害外夷或诱引为寇……尔宜申明前禁,榜谕沿海军民,有犯者许诸人首告,得实者给犯人家货之半。

”(《明宣宗实录》)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①明朝前期私人海外贸易己有一定规模②海禁政策根源于私人海外贸易的兴盛③明朝前期严格禁止所有的对外贸易④海外贸易的丰厚回报使官民铤而走险

A.①②③

B.B.②③(正确答案)

C.C.③④

D.D.①②④

答案解析:

36.【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近岁官员、军民不知遵守,往往私造海舟,假朝廷干办为名,擅自下番”可得知明朝前期私人海外贸易己有一定规模,故①正确;根据材料信息“私通外夷,己有禁例”,可得知海禁政策根源于沿海军民私通外国人,故②错误;根据材料信息“私造海舟”可得知只是私自出海贸易才禁止,如果经过官方许可,海外贸易还是可以进行,故③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得实者给犯人家货之半”,可得知海外贸易能获得丰厚利润,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37.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下诏“使黔首自实田”,强调“今天下己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鼓励“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这些法令()

A.刺激了小农经济的产生

B.奠定了秦朝统一的法律基础

C.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发展(正确答案)

D.导致了阶级矛盾激化

答案解析:

3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的经济政策。

据材料中的“力农工”“鼓励'男乐其畴,女修其业'”可以看出法令鼓励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故正确答案为C。

答案解析:

2.【答案】D【解析】《东京梦华录》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貌的著作。

所记大多是宋徽宗时期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情况,材料信息是南宋,故A项错误;南宋社会生活世俗化程度较低、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己对中国古代政治结构造成严重冲击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B.C项错误;根据材料出示的官吏人数、生员、教谕、各行业艺人、工商业居民的数据,可得出南宋社会有“官僚社会”、“文人社会”、“市民社会”的风貌特征,故D项正确。

3.黄仁宇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认为:

“第一帝国”(秦汉)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而“第二帝国”(隋唐宋)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早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

“第二帝国”与“第一帝国”相比主要的区别是()

A.官僚政治的形成与否

B.选官制度的形成与否

C.经济重心的南移与否

D.政治结构和经济格局的变化(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3.【答案】D【解析】对比分析秦汉与隋唐宋,不难发现两个时期各自的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都有“变化”。

政治结构上由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或贵族制度向官僚制度转变);选官制度上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经济格局方面,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故D项正确;其他三项都仅是变化的一个方面,故A.B.C项错误。

4.方行《清代农民经济扩大再生产的形式》:

“往时江南无尺寸隙地,民力田,佃十五亩者称上农,家饶裕矣,次仅五六亩,次三四亩,佐以杂作,非凶岁亦可无饥,何者?

男耕于外,妇人蚕织于内,五口之家,人人自食其力,不仰给于一人也。

”材料反映出江南农村()

A.家庭手工业的收益高于农业

B.小农经济生产模式未改变(正确答案)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显著提高

38.下列观点中,与其他三个观点明显不同的一个是()

A.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B.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正确答案)

C.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

D.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者

答案解析:

3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政策。

A项认为农业和商业是互补的关系;B项认为多一人从事商业就少一人从事农业,属于重农抑商;C项认为农业、商业、手工业三项同等的重要;D项认为工商皆本

39.下列各项不以“抑商”为初衷的是()

A.“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明太祖)

B.“申禁人民不得出海与外国互市”(明太祖)

C.“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清雍正帝)(正确答案)

D.“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清雍正帝)

答案解析:

39.【答案】C【解析】注意题干中“抑商”和“初衷”两个限制词的含义,确定答题的范围,然后理解四个选项的意思是不是初衷即可。

C项主要以重农为初衷。

40.清统治者认为: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这反映的核心思想是()

A.重农抑商(正确答案)

B.海禁政策

C.农商皆本

D.重视商业

答案解析:

40.【答案】A

D.土地利用率高但兼并严重

答案解析:

4.【答案】B【解析】题中没有反映家庭手工业收益的信息,故A项错误;“男耕于外,妇人蚕织于内”体现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特点,故B项正确;题中未有反映农产品商品化的信息,故C项错误;“江南无尺寸隙地,民力田”体现了土地利用率高,但是体现兼并严重的信息没有,故D项错误。

5.在苏北农村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筛麦子,磨面面,外婆来了吃啥饭?

吃燃面,打鸡蛋。

杀公鸡,叫鸣哩。

杀母鸡,下蛋哩。

杀鸭子,鸭子叫的嘎嘎的!

”这首民谣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耍的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特征(正确答案)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答案解析:

5.【答案】C【解析】“杀公鸡,叫鸣哩。

杀母鸡,下蛋哩。

杀鸭子,鸭子叫的嘎嘎的”映射了农民生活的拮据,故A项错误;民谣没有体现农业和其他经济的比例问题,故B项错误;“筛麦子,磨面面”、“公鸡”、“母鸡”、“鸭子”都是小农经济的典型特征,故C项正确;材料与商品经济无关,故D项错误。

6.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太平广记钞》中写到“不若人生一男一女,永无增减。

若二男二女,每生加一倍,日增不减,何意养之?

”,该材料体现了()

A.小农经济下“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

B.明朝时期己经有了计划生育思想的萌芽(正确答案)

C.冯梦龙受到道家“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响

D.明朝时期中国出现了严重的人口膨胀现象

答案解析:

6.【答案】B【解析】从材料“日增不减,何意养之”信息中,可见其并不认为“多子多福”,故A项错误;从材料“每生加一倍,日增不减,何意养之?

”中,可以看出当时己经意识到人口增加给社会带来的压力,而要缓解该问题,无疑需要适当的控制生育,故B项正确;“小国寡民”意指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国家退回到原始社会,与材料所处时代明显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一种对社会发展前景所产生的忧患意识,并非真正出现人口严重膨胀,故D项错误。

7.829年,日本记载:

“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

无水之地以斯不失其利。

此间之民,素无此备,动若焦损,宜下仰民间,作备件器,以为农业之资,其以手转、以足踏、服牛回等,备随便宜。

”该记载()

A.说明日本效法唐朝改革政治制度

B.证实唐代水车灌溉技术传人日本(正确答案)

C.彰显中日之间经济文化水平相当

D.体现出唐代农业自给自足的特点

答案解析:

7.【答案】B【解析】材料涉及的是农业灌溉工具一一水车,没有涉及政治制度,故A项错误;日本记载唐代农业灌溉工具水车的用途,证实唐代水车灌溉技术传入日本,故B项正确;唐代时期中国经济水平高于日本,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灌溉工具,没有体现自给自足的特点,故D项错误。

8.下图描绘的是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反映出当时()

A.尚未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